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朱棡在众人的笑声中,起身让座。朱棣从容淡定的从人群中走出来,坐上椅子。朱允炆自幼与朱棣相处融洽,他知道朱棣一定不会难为他,因此终于舒了一口气。他擦拭了一下额头紧张的汗水,又进前一步向朱棣施礼,朱棣则在朱允炆行礼即将结束的时候就谦恭、和蔼的站起身以右手扶了一下朱允炆。朱允炆和黄子澄边走边聊。后面的内侍不远不近的跟在他们身后。黄子澄道:“殿下得封储君,今后只要悉心遵从皇命,自可顺利执掌江山。”朱允炆无奈道:“允炆得有今天,幸赖先生所助啊!只是我的这些皇叔们个个权重势大,先生也看到了,以至于连我这皇太孙,唉。”说着摇了摇头。黄子澄进言:“殿下,当今藩王纵然势力强大,但是殿下的储君之位已经尘埃落定,藩王之大不过我大明一隅而已。而今之事,殿下只当克勤克谨为皇上效命,其余之事实在不足为忧。”朱允炆还是有些担忧:“多谢先生提醒。他日登基,若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黄子澄道:“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朱允炆听罢,稍显安心:“先生的话,让允炆再无忧虑了。”说罢,二人在东角门下告辞,各自打道回府。
朱元璋在文楼召见朱允炆,因为太子早逝,朱元璋心存感伤,所以对这个乖巧的的孙子格外疼爱,而朱允炆又孝顺仁慈,故而祖孙二人相处的十分融洽。朱元璋在案前查阅朱允炆写过的书法,朱允炆则在身后轻轻地为他捶背。朱元璋看着不时的点头称赞:“嗯,孙儿的书法,又有进步了。”朱允炆见朱元璋放下了贴纸,赶紧递上一杯茶:“谢皇爷爷夸奖!皇爷爷请用茶!”朱元璋欣慰地接过杯子品了一口:“嗯,这茶有点熟悉呀?”朱允炆高兴地说:“皇爷爷这是您最喜欢的太平猴魁呀!孙儿特意为您泡制的。”朱元璋对此很开心:“哈哈!孙儿的孝心远比这香茗叫人欣慰啊!”朱允炆道:“孝敬皇爷爷,是孙儿的分内之事,要是能永远在皇爷爷身边朝夕伺奉,孙儿那才叫开心呢?”朱元璋道:“嗯,好孩子,你的孝心,朕自然明白,爷爷老啰!你现在身为储君,以后自然要替爷爷担当起管理国家的重任,趁着年轻可要好生读书啊!”朱允炆底气十足,一本正经的回答:“是,孙儿谨遵皇爷爷教诲!”
朱元璋兴致来了,向朱允炆提问:“呵呵,来,来,来!朕的好皇孙,让朕考考你的学问。告诉朕,你的史书读到哪里了?”朱允炆见状,借机回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儿最近已读到七国之乱的章节。”朱元璋听了略微一愣,随即若有所思的问道:“七国之乱,那你来跟朕讲讲,这七国之乱的事你怎么看呀?”朱允炆借题发挥:“回皇爷爷,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候,吴王刘濞拥有50多座城池,富可敌国,致藩强而国弱,景帝下诏削他两郡。那吴王拥兵自重遂联合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公开谋反,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百姓遭殃。孙儿以为,那吴、楚、赵等王,身为皇室宗亲,不能体恤家国大统来之不易,反而妄想篡位窃国,实在是情理不通,有违宗法。”
朱元璋道:“嗯,孙儿所言看似有理,实则只知其表不解其里啊!”朱允炆故意不解的问:“请皇爷爷训示!”朱元璋显然对自己的分封制期许甚高:“想那汉景帝身为太子之时,不以宗法律己,曾以一己之愤杀掉吴王世子,本已招致怨恨。待他登上皇位,反又偏听偏信,他依晁错之计,无端端地便要废除诸王,最终导致七王反叛,其祸之根源在于景帝自己呀!”说着话,朱元璋站起身朝着墙壁上挂的地图走去。朱允炆赶忙跟在身边搀着朱元璋的胳膊。走到地图前朱元璋,略一沉思继续说道:“所以朕屡屡告诫诸位皇子,身为藩王务必上尊天子,不得拥众作乱。而身为天子则要心怀仁念、德广天下。朕的大明江山,在外则有众多藩王镇守疆土,而各藩王之间又相互牵制,不足内乱。在朝廷,孙儿自此则当勤勉学识、精研政事,谨记仁德治国,以图我大明江山世代永续啊!”
朱允炆不敢反驳朱元璋的理论,又不好直接表达他的担忧,只好对朱元璋的理论言不由衷的赞同:“皇爷爷教训的是。”祖孙俩正在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忽有内侍来报:“皇上,周王觐见!朱元璋对内侍道:“宣!孙儿,今日刑部有一案件正待审理,你替朕去看看吧。”朱允炆道:“孙儿遵旨,告退!”
从文楼出来的朱允炆迎面遇上了前来觐见的五叔朱橚。正值春风得意的少年朱允炆似乎还陶醉在封储大典的荣耀里。他满心的以为,这位还没有在他封储仪式上拜见他的叔叔,一定会向他行大礼,于是他定住身整了整衣冠。满怀期待的等着朱橚向他行跪拜礼。可是他没有料到朱橚只是对他行了稽首礼:“臣朱橚,拜见皇太孙殿下!”朱允炆有些不满意:“五叔免礼!”朱橚说完转身就走:“告辞!”朱允炆甚至还未来得及说完告辞,朱橚就已经向殿内走去。朱允炆咬着嘴唇看了看朱橚的背影,只得带着满面失望之色转身离开。
朱橚走进文楼,皇帝朱元璋已经在门内等待,见朱橚进来,上前慈祥地端详:“朕听说橚儿一改前非,潜心研究医术,可有什么心得呀?”朱橚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以前少不更事,多行不轨,惹父皇生气。现今已然痛改前非。儿臣近年专注研究医术,深得其妙,更是被其救死扶伤、延年益寿功效所吸引。”朱元璋赞许道:“嗯,尔若能致力医术,以一己之得达济黎民,也算得我大明百姓的福荫哪!”朱橚拿出一本书,得意道:“父皇,儿臣将近年研究所得,汇编成册,取名《袖珍方》,现将其呈现父皇御览。”说着毕恭毕敬的双手呈上方书。朱元璋闻声大喜,接过了朱橚递过的方书:“详细讲来,给朕听!”
朱橚介绍道:“儿臣近年辗转南北,耳闻目睹百姓疾苦,民间患疾者,缺医少药,多有不治而亡。因感其难,故而想广收医病良方,集而成书,以解百姓之需。全书分为风、寒、暑等81门。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选方3077首。每病先论后方。而以选方为主。所选方剂皆附记出处。”朱元璋听着朱橚的介绍,知道他现在专心于医术研究,已然放弃了之前的放荡不羁,于是对朱橚的成见也完全放下。他不时地对朱橚的介绍流露出嘉许之色。
与此同时,大理寺官员和刑部官员正在因为一件案子的最终判决争执不下。大理寺孙大人道:“李氏打人是赤手空拳,虽然致人重伤,但在审限期内,李氏多方寻医,不惜银两为伤者医治。按律当以殴伤他人处笞杖之刑。”刑部徐大人对此表示反对:“那李氏赤手空拳就欧人重伤,可见其凶恶之极。再则,李氏虽然极力为伤者医治,但那伤者终因伤势过重而亡。依照大明律当以斗殴杀人论处绞刑。”大理寺孙大人道:“徐大人可记得,按律治斗殴杀人罪,须是持有凶器杀人者为前提?”刑部徐大人反问道:“那依孙大人所说,只要不用凶器杀人,即可轻判笞杖之刑了事了?”
听到这里朱允炆总算明白了这案子的疑点所在。他止住了几位官员的争议,提出自己的想法:“诸位大人休要争吵,且听吾辨析一二。”众人遂止住争吵,静静的听着这乳臭未干的皇太孙谈论高见。朱允炆缓缓道来:“按照我大明律例,拟定斗殴杀人罪,确实要有持凶器作为前提。本案中李氏虽未持凶器,但其殴斗他人不治身亡却是事实。而我大明律例,持凶致人伤,即使可以完全医治,依然要处充军之刑。本案中李氏将人殴斗致死,若只处以笞杖了事,比起持凶伤人的处罚还要轻,这岂不是纵容凶手啊?此人当以杀人定罪!”
朱允炆一番分析,令众官员心服口服,大家纷纷交口称赞皇太孙聪慧过人:“殿下所断情通理畅,我等即以殿下所论议拟,奏请圣上定夺。”朱允炆对各种刑罚并不了解,好奇的问道:“徐大人,本案所说绞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呀?”刑部徐大人道:“回殿下,此案中绞刑乃是死刑之一,受刑者居中而立,于其项上系绳索,行刑人左右各六,分执绳索两端,全力外拉,犹如民间之拔河比赛,直至犯人气绝身亡。”朱允炆听后惊骇不已:“啊!天下竟有如此残酷之刑。他日当奏明皇上修订大明律中苛重之刑。来来,正好诸位大人一起看看,这已经选出的七十三条。”众位官员面露难色:“殿下----臣等不敢妄议律令之修改呀!”朱允炆道:“诸位大人不必多虑,此番议论,只是研判,修改律令之事,孤自权益合适时机向皇上奏明。”众人一听,深受感动,纷纷跪地而拜:“殿下宽厚仁德,实在是我大明臣民的福分啊!”
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