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不想嫁给晋王朱棡的徐妙锦,前来找朱元璋申辩。她极力的反对晋王的求婚。朱元璋怎会把她一个小女子放在心里。几句话之后便失去了耐心:“不相适宜?那你眼中何为适宜?晋王贵为皇室,文韬武略,难道你认为朕的皇子配不上你?”徐妙锦见皇帝似要发火,一时间又急又怕:“这—这—可是---可是小女家父去世不久,尚在守孝,若论婚配也要在三年之后啊!”朱元璋对徐达的女儿心中还是怀有内疚,也不好逼她:“嗯,孝心可嘉。好吧,朕就传令晋王等你三年。”皇帝蛮横的答复出乎徐妙锦的意外,而她也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能拖三年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无奈她只好沮丧的告退。从乾清宫出来的徐妙锦,满心懊恼。一想到将来还是要嫁给晋王,她便觉得怨愤不已。走到一处池塘边,她前后看看无人注意,便伸手折了一只鲜花,快速把它撕碎,一边撕还一边低声的咒骂:“该死的朱棡!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真不是东西。”撕碎的花瓣被她狠狠的摔进池塘。眼泪则不由自主的从脸颊上滑落。
与此同时,东阁门下也有一个人正闷闷不乐,来回焦躁的踱步,时不时停下来唉声叹气,而后又摇摇头,继续焦躁的来回走动。不多时黄子澄远远的走来,见朱允炆一个人闷闷不乐,便微笑着问他所为何事:“殿下,为何事在此焦躁不安啊?”朱允炆急切地说:“先生?你来的正好,孤上次面见皇祖父谈起七国之乱,皇祖父只说错在景帝,还说本朝所封藩王都是为大明保驾守疆之举。”黄子澄道:“原来是这事,皇上所言并无不妥啊,殿下何来烦恼?朱允炆担忧道:“那先生您说,若是孤的这些叔叔们拥兵叛乱,孤当如何面对呀?”黄子澄胸有成竹的微微一笑,重申了一遍他的理论:“殿下请宽心,现今藩王只有护兵数千,仅能自守而已。而朝廷大军拥有六师之众,倘若生变,集朝廷大军伐之,谁可抵挡?汉之叛乱七国,可谓兵强马壮,却到最后悉数被朝廷剿灭。此所谓,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也!”朱允炆差点忘了黄子澄的理论,这次听罢,他皱褶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黄先生指点头头是道,孤心头豁然开朗。得黄先生为良师益友真是孤之幸事!”
“北元余孽自从被儿臣两次重击之后,已有两年未敢再次犯边,其间偶有小股蒙古骑兵偷袭边镇,但每次被我驻军痛击,元贼得不偿失,已变得越发安稳。” 乾清宫里朱棣正向朱元璋汇报边防及北平治理之事,朱元璋听得十分满意,频频点头并不时赞许:“元贼自不量力,其虽大势已去,棣儿亦要谨慎防备,不可大意!”朱棣道:“父皇教诲,儿臣谨记在心!父皇恩准的边市,近年来对我北部边防稳定,也起到很好的作用。”朱元璋对这个报告露出兴趣,问道:“哦!边市对疆土稳定有何益处啊?”朱棣认真地回答说:“回父皇,北平藩国军民勤勉,屡年丰收,百姓将盈余作物拿到边市与北元牧民换取牛羊、马匹。那北元牧民在交易中获得所需谷物、布匹、瓷器。在平等交换之中便可得到他们需要的物品,因此寇边抢掠之事,已渐少发生。儿臣此次贡与朝廷的五千匹马,就是在那边市中交易所得。”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嗯,看来你母后上次因为边市之事为你求情,还是对的。边市有利,你当小心经营,严加管束,切勿生出危害我大明边疆安稳之事。”朱棣道:“儿臣遵命!”
朱元璋继续询问:“棣儿啊!我还关心你那北平藩国的人口情况,属民近年可有增减?”朱棣很高兴的回答:“蒙父皇洪福,北平藩国仅去年一年就新增口丁五万人,新增户册均已通报户部。”朱元璋惊喜道:“一年新增五万!这恐怕是朕这大明朝,丁户增长最快的速度了吧!哈哈哈!棣儿治理有方,朕甚感欣慰!”朱棣按耐住心中的得意:“父皇如此夸奖,儿臣实不敢当,这些都是遵照父皇与民生息的教诲,才得有这般国富民安、盛世太平。”朱元璋对儿子的政绩感到很骄傲,龙颜大悦:“嗯—是非功过,朕心知肚明,棣儿不必谦虚了!来,来,来!朕今日心情大好,你随朕到花园走走。”朱棣恭敬道:“是,儿臣谢过父皇夸奖!”说罢跟在朱元璋身后出了乾清宫。
朱元璋和朱棣走出乾清宫没多久,迎面碰上了前来请安的朱允炆。朱允炆双手打千,右腿单膝跪地:“孙儿,允炆,恭请皇爷爷圣安!”朱元璋慈爱地看着允炆,要他同行:“嗯,孙儿起来吧!朕正要与你四叔去花园走走,你也一同去吧。”朱允炆站起身微笑着向朱元璋身后的朱棣示意,朱棣则恭敬地向朱允炆行稽首礼。叔侄二人看起来颇为和谐。朱元璋见他们叔侄和睦亦是点头微笑表示赞许。
祖孙三人边说边走,来到御花园的池塘边,只见塘中荷花盛开,欢快的鸳鸯鸟在明媚的阳光下自在的戏水,塘边杨柳绿丝低垂。心旷神怡的朱元璋一时兴起,便要考考这叔侄俩的文采:“朕见这景色大好,神清气爽,一时诗意兴起,却又不知该作何诗。自古文人,多以诗对相娱,朕出一上联,尔叔侄两人各自对来,如何?”朱允炆一听,有些紧张:“皇爷爷,四叔文采过人,孙儿怎么能比得过他呢?”朱元璋见朱棣也面露难色,就继续安慰他们叔侄俩:“今日之对,权作家人相聚,寻常娱乐之事,你二人尽管对来,不必顾虑!”“儿臣遵命!”见朱棣答应了,朱允炆只得无奈道:“孙儿,遵命!”
朱元璋开始出题:“尔等听好了,朕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棣听完朱元璋的上联朱棣胸有成竹,他自信的看着朱允炆,礼让道:“贤侄年少,请先应对吧!”朱元璋也满怀期待的看着朱允炆,允炆上前一步稍作思索,就给出了他的下联:“孙儿这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允炆的下联一出,朱元璋不由得眉头紧锁,喜色顿无,本来说好只是娱乐,终究还是忍不住对允炆浅薄的文才,显露不悦。他转向朱棣:“棣儿,对来!”朱棣缓缓道来:“儿臣之对‘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元璋被朱棣的文采所振奋,不由得开口称好:“好,对仗工整,气势恢宏!”他说着转身看向朱允炆:“你四叔文韬武略,胸怀经国治世之才,最与朕相似。那北平藩国在其治下,太平安定。大明北部国门全赖其守卫,才得元贼无犯。尔日后执掌国是,当以四叔为楷模,励精图治啊!”朱元璋冲着朱允炆表扬朱棣的时候,朱棣谦虚恭谨的在一边聆听,偶尔瞄几眼朱允炆的反应,他心中的得意没敢显露出来。朱允炆额头上渗出了汗珠,毕恭毕敬地回答:“是,皇爷爷!孙儿一定时刻牢记家国寸土,来之不易,今后理当效尤四叔,居安思危,勤政爱民!”朱元璋说罢转向朱棣,教导道:“嗯,棣儿虽驻藩国一隅,但于大明江山却担负扼守国门的重任。此后当再接再厉,全心辅佐尔侄允炆,共保江山永固!”朱棣道:“儿臣谨记父皇教导!”朱元璋对朱棣道:“嗯,这次来,可让高炽孙儿留在京师,陪允炆读书,你先退下吧。”
朱棣辞去以后,朱元璋与朱允炆祖孙二人,在池塘边的凉亭坐下。随伺的太监王钺早已命人备好了香茗。为不打扰皇帝祖孙俩的清趣,王钺故意站的稍微远点。朱元璋呷了几口茶,继续得意地向朱允炆讲解他封藩的安排:“朕广封藩王,遍驻边疆要地,所有藩王都是朕的儿子,你的亲叔父。凡有外患自有他们为你平熄。朕的江山可以安然传续,你可以在朝中做个太平天子啰!”朱允炆有些担忧,吞吞吐吐地说:“皇爷爷的安排,固然有理。有皇爷爷的威严,叔父们定能尽心守卫疆土。只是——。”他话到一半,又不敢出口了,他胆怯的看着朱元璋。朱元璋慈祥地看着朱允炆,鼓励他把想法说出来:“孙儿但讲无妨!”朱允炆鼓足勇气道:“孙儿担心,叔父们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若有一日如同那汉代齐国对朝廷举兵相向,孙儿又该如何应对呢?”
朱元璋被允炆的话带入沉思,他拿起杯子喝口水:“嗯----这一点,朕倒是没有想过!”他放下杯子远远看了看散布在四周锦衣卫,又回头着一脸忧虑的朱允炆:“孙儿可有应对之策啊?”朱允炆心一横,索性将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回皇爷爷的话,孙儿以为若遇藩王谋反,仍先以保全皇室宗亲为念,施德感化、以礼相待,劝其体恤亲情、守从宗法。若其固执己见,置家国、宗法、亲情于不顾,决然不释兵甲,再行用兵讨伐。”朱元璋点点头:“仁德其先,而后礼法。礼劝不成,再以兵伐。孙儿此策,朕以为可也!”
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