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主录僧溥洽、礼部侍郎、太常寺、鸿胪寺大约八位官员商议册立皇太孙的仪式。朱元璋综合各人意见,总结道:“皇太孙册立仪典就依卿等所奏,尔等去准备吧。”众大臣齐声回应:“谨遵圣命,臣等告退!”
大臣们正要离开,朱元璋向着人群喊道:“大法师请暂且留步。”宗泐正准备随众人一起出殿,听到皇帝呼唤便折身回到朱元璋身边:“贫僧遵旨。”朱元璋看到其他人已经退出,担心的对宗泐说:“法师,朕的皇孙孝慈仁弱,连他的册封仪典都得做如此特别安排,朕实在忧心难安呀!”宗泐安慰朱元璋道:“皇上谋事缜密周详,蓝玉将军远去罕东,颍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昇,宋国公冯胜俱到外戍边开荒。现今朝廷,敢于反对立允炆的勋臣已无人在,册立皇太孙仪典,定可顺利进行。允炆太孙它日若得继承大宝,以其善良聪慧,待人宽厚仁慈,加之广施仁德以济天下,定能使四海归心,国泰民安。”朱元璋听完,心中稍安:“诚如法师所言,朕便也心安了。若允炆的那些叔伯们,亦能齐心协力镇守边疆,则我大明江山可得长治久安了!”宗泐知道皇上对自己的分封制很得意,奉承道:“皇上圣明,分封各地的藩王尤以秦、晋、燕王而今个个独当一面,我大明疆域有其护卫,自可高枕无忧,而朝廷之中又得好皇孙贤能仁政,大明国祚定当世代昌盛。”朱元璋听到有人如此理解他的分封政策,不由得心花怒放,乐得哈哈大笑。
一阵爽朗的笑声从燕王府大明殿里传出。大明殿内来自高丽的王子靖安君李芳远及使臣与年轻的燕王谈笑风生,杯盏交错,饮酒尽兴。李芳远举杯道:“燕王殿下文韬武略,芳远多有耳闻,若非此来燕国,亲眼所见藩国民富兵强,城市繁荣昌盛,实在难以想见王爷的经国治世之材。”朱棣也恭维道:“靖安君英勇神武,选地桥一战平定高丽之事,本王亦是佩服有加。”李芳远道:“王爷过奖了,区区小战,跟王爷屡屡大败蒙古骑兵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芳远尤其敬佩,王爷虽贵为皇室,却不事享乐,反倒是勤于政事、精于军务,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大丈夫空负一身才识,不以报效国家,也只是徒有其名啊!”李芳远的赞扬似乎又拨动了朱棣内心深处的某种念头,他脸上瞬间浮现一丝失落的表情,旋即又恢复平静。
李芳远没有放过这个细节,试探道:“殿下说的是,芳远远在属国,就听闻殿下文韬武略样样出类拔萃,殿下是人中龙凤,有大志向,岂能甘心一辈子做藩王,久居于此?”朱棣被李芳远的话说到要害,他没有想到,自己遮掩的锋芒还是被这个远道来的人看的清清楚楚,于是急忙遮掩:“靖安君喝多了,咱们今日相聚,由衷高兴,不谈国事了,靖安君此来适逢本王也要奉诏进京,明日就一同上路吧。”李芳远道:“那自然是好,属下愿与殿下一同进京。”
朱棣与李芳远分别骑着两匹战马并肩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二人一路上有说有笑,相谈甚欢。两卫亲兵衣着整齐,各执兵甲、彩旗,仪仗威严、整肃,身着高丽民族服装的数十名使者在亲兵的保卫之下,有序前行。燕王朱棣的朝见队伍和李芳远的朝贡使团以及使团所带数千匹贡马,浩浩荡荡的行进在向南京去的官道上。
明王朝的众多藩王以及文武百官齐聚一堂,为新册立的储君举行大典。加冠礼后的朱允炆在他的皇爷爷朱元璋的陪伴下,坐在奉天殿朱元璋龙椅之下,接受众亲王和文武百官的朝拜。一向桀骜不驯的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因为有朱元璋在,也只好毕恭毕敬地向他们的侄子行叩拜礼、敬献贺表。而朱棣等其他王子则似乎表现的很平静,他神态缓和,毫无不恭之色,行了叩拜礼,朱棣向龙位上的新储君他的小侄呈上贺表。待文武百官再拜并山呼万岁之后,司礼监太监宣布礼成。而后,王钺走上前宣布另一项圣旨:“高丽使者接旨。”李芳远从队列中走出,跪于殿中:“高丽使者李芳远接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藩属国高丽大将军李成桂,谨循天命,以仁义之师,平定叛乱,安定天下。则其叛乱既平,遂上表于朕,功高不骄,诚孝可嘉。朕故准其所请,裁定国号朝鲜,李成桂封朝鲜国王,并赐金印、诰命、七章冕服,钦此。”李芳远听罢,抬头朗声道:“臣领旨谢恩,大明皇帝陛下万岁、万万岁!”朱元璋十分满意:“嗯,众皇子与皇太孙移至谨身殿行家人礼,朝鲜使团赐宴谨身殿。”
谨身殿外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太监们拿着各式餐饮用具,宫女们捧着各式水果、食品匆匆走向谨身殿。大殿门口及外廊里担负守卫任务的锦衣卫及兵士各自站立在相应的位置上,此时的奉天殿热闹而不失威严。
朱允炆在黄子澄的陪同下来到谨身殿。殿内吵吵嚷嚷的声音中可以清楚的听到朱樉和朱棡的声音:“来了,来了,快快入座。”说完话朱樉赶紧在大殿东侧摆放好的椅子上面朝西坐定。年少的朱允炆进门的时候看到正襟危坐的二叔朱樉,其他叔叔们则在两旁分别站着或抱肩或背手,那阵势犹如接受朝拜一般。朱允炆略微皱了一下眉头,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进来。朱允炆走到朱樉面前站定,稽首四拜:“侄儿允炆,拜见二叔,给二叔请安了。”
朱樉坏笑着看着,直到朱允炆行礼完毕。他从身边的桌上拿起一个红色的布包:“嗯,小侄免礼。允炆贤侄,今日是你荣封皇储大喜之日,二叔特地带来西北砂石一包,以示贺喜。他日,贤侄若登大宝,当谨记大明江山一土一石来之不易,而你的这些叔叔们为你守疆戍边,还要多多体恤啊!”朱允炆想不到他的叔叔会用这样的招数来整他,一瞬间有些犹豫,但是那包土代表长辈的祝福,况且朱樉以江山社稷之说相比,他又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只得尴尬地接过这包重重的沙土,由于太重险些掉在地上,身后的内侍赶紧上前接住。朱允炆:“小侄谨记二叔教诲。”
朱樉得意地看着朱允炆出洋相,心满意足的站起身去后面站班。轮到老三朱棡坐受皇太孙拜礼了。朱棡止住笑意,也拿了一个小木匣走上来坐定,他很严肃的整整衣冠,看着朱允炆。朱允炆耐着性子待朱棡坐好,再次恭恭敬敬的向三叔行四拜礼:“小侄允炆,拜见三叔,给三叔请安!”朱棡装作和颜悦色:“侄儿免礼,今日是你封储的大喜之日,既然二叔有礼而来,三叔也不好空手相贺。来,这是三叔为你备下的薄礼。”说罢,把桌上的木匣拿给朱允炆。朱允炆这次是有了思想准备,暗暗使足了力双手去接朱棡递过来的小木匣。不料想这个木匣居然轻若无物。
朱允炆边接木匣边小心地向晋王道谢:“侄儿,谢过三叔!”朱允炆接下木匣正要转给身后的内伺,朱棡却突然向他发问:“允炆侄儿且慢,你可知那匣子里所装何物啊?”朱棡一问激起了在场所有藩王的好奇心,纷纷幸灾乐祸的看着朱允炆。这位年仅十五岁的储君,没有能力应对这些叔叔们的戏虐。随伺一旁的黄子澄,因为是外臣无法干预皇族家事,也只是干着急无计可施。他干咳了两声,引起朱允炆的注意,示意他不要打开。朱允炆面现难色但又不得不接茬:“侄儿不知,待侄儿回宫打开观看。”朱棡不依不饶地要求:“贤侄还是在此开匣一看,三叔尚有话要说!”
朱允炆无奈,只得当众打开木匣,众人纷纷伸长脖子观看那木匣中究竟装着什么东西。打开木匣的朱允炆先是一脸迷惑转瞬又是满面羞辱之色。原来那木匣中有把龙椅木雕,雕椅上则放了一枚个头如鸡蛋般大小的青柿。三叔这是在讥讽他幼子登储,不堪大用。众人看到其中的青柿则不约而同的发出一片唏嘘声,不知是赞叹还是喝倒彩!朱允炆一时无语:“三叔,这----这----”朱棡装作一本正经回头制止众人的喝彩:“诸位兄弟且听我讲,贤侄,匣中青柿,乃是我藩国物产,此礼是为请贤侄它日治理我大明江山之时,莫忘记天下太平之本,莫非发展农耕。贤侄意下如何啊?哈哈哈!”众人亦附会的一阵大笑,纷纷连连点头:“发展农耕,发展农耕!”看着侄子被整这些叔叔们似乎很开心。唯有朱棣,不动声色,既不附和,也不制止,他站在人群中冷静的观察着朱允炆的反应。年少的朱允炆,在这些强势的叔叔们面前无力做任何反抗,只能强颜欢笑:“三叔所言极是,侄儿一定谨记三叔告诫!”说罢,将木匣递给身后的内侍。

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定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饮石泉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饮石泉兮并收藏定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