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南明火枪队 天涯 或 南明火枪队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辽东镇的马营战术其实是改自戚继光的马营战术,只是将鸳鸯阵换为清一色的三眼枪,将虎蹲炮换为威力更加强大的三管灭虏炮。若三眼枪换为鸟铳战力更佳,只是当时没这条件。明朝也有飞炮兵,马营的三管灭虏炮就是可快速机动的火炮。也因为戚继光的练兵有成,经过了大小实战的焠炼,戚继光编练的军队模式及战术运用,以及采用的冷热武器及军械,都成了当时其它边军用之以编装的典范。明末辽东镇的编组就是四四制,也编组了正兵队与奇兵队等的冷***搭配模式与战术运用。北方军队的其它装备
北方军队的野战装备是射程较短但火力猛烈的火器,下文的大炮应该是叶公神铳,也有可能是无敌大将军炮,在三十步发射散弹杀伤密集冲锋的虏马。
北方明军一个步骑合成的车营,装备大炮有16位,灭虏炮80位,佛朗机炮256位,三眼枪1984支,火箭7680枝;一个骑兵营,也有灭虏炮35位,小灭虏炮88位,三眼枪888枝;一个水师营有佛朗机炮384位、三眼枪470枝。
灭虏炮比叶公神铳滚车小,“一车三炮,合三百斤,极其便利”。适合远征。也适合组建车营,而且“一发可五六百步”,“势如巨雷”。在明末明军的武备编制中,灭虏炮被大量配备于军营中。
虏贼鸷悍,敢鬪轻生。每遇临阵,彼又驱中国之亡命者在前,以死冲突。况军士之弓矢有限,而彼之冲突不巳,至我矢尽力疲之际,随为彼所蹂,而不能支矣。丑虏凶猾一至於此,吁可畏矣哉。若欲制彼而不为彼所制,惟多备火器**,取之不穷,用之不竭。如某式炮一眼用药若干,余炮皆然。预先称量足数,谨密包封,如法收贮,不致风雨损湿。一遇行师,炮手预期关领。对垒之时,将三眼铳佛郎机一切小炮沿阵围列,随冲随放,旋放旋装,必使虏不能犯。仍将大式火器,先藏营壁之中。虏若势众壅至,即将大炮一时齐举。庶彼势弗克敌,而我军可以收捷效矣。
前件,照得虏贼之所畏者,惟此火器。中国之所恃以胜虏,亦惟此火器。第恐制备者不多,而习用者不熟耳。近日合造如法,愈大愈精。神炮先声,巳足慑氊裘之胆矣。其必战必胜之一机乎!然大炮之为用也,必因天之时,审敌之情。庶战胜攻取而可收其功,故良将慎之。
骑兵分队的装备及战斗队形
骑兵分队设管队1人,编25人。队下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什下分左右两伍,伍设管伍,每伍5人。此外,队内设背招,传督各一人。左什用火器右什用弓箭。每伍配属5骑,每什配11骑,全队供给25骑。全队除背招,传督以外使用军器的有大炮手2人,三眼枪手10人,弓箭手13人共计23人。
上述为直阵,根据敌情地形可以变换成区阵(横阵)锐阵(前三角)方阵(方队)圆阵(环形)。
步兵分队的装备和队阵
步兵分队设队长一人,编二十五人,队下下分左右两什,每什11人,各立宜什长;什下分左两伍,伍设伍长,每伍编5人。此外,队内设有奇役一人(勤务兵),火兵1人,合共25人。每队配属运载火炮的偏厢车一辆,队长任车正,执队旗;什长为车副,持刀牌。一伍用炮,一伍用枪。配属朗机2架,每架3人操作;鸟枪2支各一人操作;三眼枪6支,各1人操作;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长枪手2人;炮弩手兼用短兵。
上述为直阵,根据敌情地形可以变换成区阵(横阵)锐阵(前三角)方阵(方队)圆阵(环形)。
孙承宗车营的骑兵队中,编有大炮手2人,三眼枪手10人,弓箭手13人.步兵队中,车副执牌刀,编有郎机手6人,鸟枪手2人,三眼枪手6人,火箭手2人,弓箭手2人,长枪手2人,而炮弩手俱兼短兵。战斗时,“步队则鸟枪、郎机在前,而三眼、火箭在后,骑兵则弓箭、三眼大炮连环叠用。”为此,在火器配置上,步兵则鸟枪、郎机在前,三眼铳、火箭在后,骑兵也要配属三眼铳和火炮。作战时,步、骑才能更出迭入,不仅骑与骑、步与步自相更叠,而且骑之与步,步之与骑也互相更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营之马、步、炮、矢,无一人一器不更番叠阵。”所以,只有叠阵才能使长短兵器,冷***连环叠用,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火器威力的发挥
北方军队对三眼枪评价很高
一遍置火器,务教战守。臣闻中国御夷,火器为最。顾火器之制非一,火器分战守用,其利去具害也。其击之最远者,可以守也。其发之最便者,可以战也。近该守备黄道、册开建造大将军神铳送营看验,该营验放得神铳一发,五里当者一齐碎裂,此最可以守者。凡守营守城大举冲击,似不可缺。又臣同督臣李言恭看议得佛郎机一具,内有子铳,屡发不热,亦非他铳可比。又诸将议得如边军之三眼枪,次如京营之夹把枪,最可利于战者。他如毒虎飞炮、灭虏炮、涌珠炮、连珠炮之类,须择的可用者,方可随宜教习。乞敕部议行令京营各边,各该建造大将军神铳,务觅原匠,造令工致。其三眼枪、佛郎机,次及夹把枪各利战利守火器,尤乞严行京边,重加教习,俾人人熟惯,处处得力。如一营三千,除一千奇兵,精习骑射,可堵可伏外。其二千火器悉练,并可对敌庶神武克振,而兵威足扬矣。伏乞圣裁。
北方军队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都对鸟铳存有偏见,不承认鸟铳比火门枪强,比如宋应星:“议攻战之势,说者谓倭之鸟铳我难障蔽,倭之利刃我难架隔,然我之快枪、三眼枪及诸神器,岂不能当鸟铳?倭纯熟,故称利,我生熟相半,故称钝,原非火器之不相敌也。”
北方军队少用鸟铳有一个原因,就是鸟铳操作繁琐:"北兵不耐烦剧,执称快枪三眼铳便利过于鸟铳,教场中打靶,鸟铳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犹自不服。"此戚少保语也。
在明朝时,科技的传播是很慢的,尤其是中国这种大国,因此当时中国“南方有鸟嘴致胜,北边有(三眼)闷棍破敌之说”。下文为一些北兵为何不用鸟铳的资料:
明代火器空前发达,品类繁多。其中鸟铳,又称鸟嘴铳,或鸟嘴木铳,当时刚刚引入中国不久,是正在普及使用的轻型火器,作战效能最佳:
佛郎机子母炮、快抢、鸟嘴铳,皆出嘉靖间。鸟嘴铳最后出,而最猛利。以铜铁为管,木橐承之,中贮铅弹,所击人马洞穿。其点放之法,一如弩牙发机。两手握管,手不动,而药线已燃。其管背施雌雄二臬,以目对臬,以臬对所欲击之人,三相直而后发,拟人眉鼻,无不着者。捷于神枪,而准于快抢。火技至此而极。
好的鸟铳,如果使用得当,能够发挥很大作用;若是技术低劣或是制作粗糙,却不但无益,反而不如弓箭等传统冷兵器:
鸟铳固优于矢,但铳精则胜于用矢。铳具不如式,习之不精,反不如矢,而让敌以长技矣。……火器尤为误事。或向天而打,或手向前放铳而头已回顾走路。或先将铅子衔口中,忙乱装铳,忘子在口,顺气咽入腹中。或忘入铅子,或先下铅子,而后入药。或子小口大,照打时铳口一低,铅子流出。或装毕而火绳落地,为湿气所灭。或持线自龘焚其药。十铳之中,仅有六七铳发出;六七之中,仅有二三中耳。此盖百战中面见熟试而知之也。难矣哉!是在为将者反其弊而严其教比以转移之也。
那么,各地制作鸟铳的水平,以及南北士卒使用鸟铳的技能,究竟如何呢?戚继光有如下论述:
鸟铳一技,乃战虏长器。北人不习,北匠造亦不如法。此为南兵惯熟,尤不可已者。如得旧练南兵万数,先教成一营,以为师范,分发旧曰彀中材官,以练北兵,功省而效倍矣。 按照前引戚继光的说法,不仅北方兵士不善于使用鸟铳,北方工匠也不善于制作鸟铳。北方工匠制作技艺之差,就连京师制作的鸟铳也都粗恶不堪,嘉靖年间唐顺之在兵部郎中任上核查蓟镇兵籍时曾谈到:
往年京师亦尝造数百管,其炼铸既苦恶,而又无能用之者,是以遂为虚器。
浙江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不仅兵士娴于运用鸟铳作战,而且浙江工匠制作的鸟铳,在全国也最为精良。所以,唐顺之向朝廷提出:“请令东南军门,取其精者数十管,而与善点放者数人至京师,陛下令大臣阅试之,使知有此器而不用,以保全虏人之腰领,其亦可惜也。”
这种鸟铳制作工艺水平的差距,首先是基于明代手工业技术水准的地域差异。明朝嘉靖、万历间的官员张瀚,曾宦游南北各地四十馀载。他在经过实际观察对比后,概括指出: 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夥,浙、直次之。
可见包括浙江在内的东南地区,其工匠技艺的总体水平,要远远高于北方。在工匠普遍精于制作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殊历史因缘,促成了浙江鸟铳独步天下的局面。这就是鸟铳本来为曰本制造的火器,“嘉靖间曰本犯浙,倭奴被擒,得其器,遂使传造焉。”因得地利之先,浙江成为全国最早获取并仿造、使用鸟铳的地方,鸟铳从此才在中国军队中逐渐流行。浙江的工匠由于最早接触并掌握了鸟铳的制作技术,所以其制作技艺,才会大大领先于其他地区,从而为浙江士兵得心应手地使用鸟铳,提供了最好的装备保障。
第二次朝鲜战争的南军:“臣路上见南兵来到,皆是步军,所持器械,皆敏捷,多带倭铳筒,火炮诸具。其人皆轻锐,所著巾履,与辽东北京之人不同。”所谓倭铳筒就是日本铁炮了。南军哨兵也用三眼铳,不过是当号炮报警用的,戚家军就是这样用三眼铳。
百度搜索 南明火枪队 天涯 或 南明火枪队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