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工厂的兄弟 天涯 工厂的兄弟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之前和大家说了解之前的日本人看《菊与刀》等文学,看司马辽太郎的《坂上的云》书名本意是“顺着山坡(坂)上升的云”,暗示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奋发图强,学习追赶西方列强,国力不断增强的情景。同还美化了两个强盗在东北所做的肮脏的战争,但是这也写出了当时整体日本人内心的那种拼搏,那么了解现在的日本人那我们看什么呢?
我认为现在的人和国家意志看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在文中大前研一先生先后介绍了当代日本人特别是当代的日本年轻人,也就是十年或二十年以后的我们。大前研一先生介绍日本在与美国签订广场协定以后日本国内颓废的现象。
这就说明这段历史背景了:当时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历中东石油危机期间和刚刚结束的越南战争国内国际存在大量的外债,美国的GDP增长率从0.2%一度下降到负值以下,而CPI(CPI(全称为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城乡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却增长达11%。是不是跟现在的我们非常像,房价、物价飞涨但是我们挣得钱却看不到上涨,感觉没有奋斗的目标,同时感觉生活没有动力。
而日本经历了平稳的黄金的二十年,随着扩大内需、贸易开放,资本自由化。(1960-1979年)日本的出口占日本 GDP 总量都在9%以上,同时成为除美国外的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经济还在不断增长。而这却大大挤压了日本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的消费内需和市场份额。那时候美国工人甚至会当街打砸日本汽车,称日本抢了他们的饭碗。同时伴随着美国汇率弹性化,即美元贬值。这主要是出于贸易国逆差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顺差从1981年的20048亿日元扩大到1985年的108707亿日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美国的。到1985年,日本对美出口额占比高达37%,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和世界霸主当然不高兴了,所以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缓解逆差。
于是美国联系欧洲主要国家(盟友)与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也达成了不少共识,其中包括:缩减公共开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民间投资;推动金融和资本自由化以及汇率弹性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等。
日本**如同吃了河豚鱼一般外表鲜美里面有毒,这个协定当时几年对日本**有促进作用当时日本在全世界都是买买买好似什么都能买完,国内都在疯狂的买房地产买到及转到如同疯狂一般,之后日本**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伴随着失去的也是平常人奋斗的希望随着日本口中喊道失去的二十年,伴随着日本的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次危机也让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却放在手中紧紧的握着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的撒钱政策亦无力振兴经济。整体看他们就是“颓废”“啃老族”。
日本社会无论物价如何变化,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年轻的购房者人数逐年下降,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买车、买房几乎没有兴趣,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从简。不婚、不生、不买房,是日本年轻人普遍的状态,被人称为素食族,他们普遍存在他们可以一天都可以宅在家中,以简单的饮食满足身体需求,通过各种游戏、小电影等等线上娱乐满足身体的精神需求,他们进化到了可以消灭“**”这个所有生物得以存在的基础需求,只要对着视频中虚拟人物多消耗一些卫生纸就可以获得人生巅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当代年轻的日本人远离百货店,远离高档**店,而盛行百元店?
我认为其实就是欲望低、没有奋斗的希望整个社会死气沉沉。社会和日本财阀对于下层压榨,家族式管理、族老式升职让年轻人丧失动力。
他们盛行已经从他们那传入我国的十元商店,我们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学、大学等学生群体,而日本则是全国都是最发达、数量最多的,这些商店扣掉成本、运输等费用,实际只剩下百分之十的利润,但它还是会卖这个商品。日本这种商店里面有几万种商品,从吃的、玩的、穿的都在里面,即使是你想不到的他也能想到,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你,还需要到百货店消费吗?一个高消费一个低消费。现在这种小商店也从学校扩展到城市的中心商务区这说明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手中可支配的余钱只能消费这些。
同时日本的年轻人哪怕想结婚也不敢结婚,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承担结婚后新的住房与子女教育开支。整个社会不稳定的收入也导致许多人不敢产生过多的奢望,一款名牌的奢侈品,一趟奢华的欧洲之旅,一件新的大衣,都成了不敢奢望的事情。这就是日本山下英子《断离舍》中写出当代日本年轻人的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物如此、人如此、事如此、情如此,他们如同四大皆空。斩断对物质生活的过多欲望,过一种简单清爽的生活。他们往往也很追求“小确幸”,注重生活中的容易到手的幸福,很容易满足,不会有特别大的理想、抱负。是不是感觉像我国的佛系少年一般。
高压力日本社会下的年轻人,其实并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更倾向于寻找一种小富即安的如同理想的社会主义一般,他们经历父辈拼搏努力但是最后空空如也一贫如洗的现实,所以“不争不显不露”也就是他们的现在真实写照。如:他们订外卖和吃方便面吃都随意,吃饱就行没有过高的味蕾的追求;他们出行方面,只要方便做公交车、地铁、共享车,最好是不出去宅在家里做宅男,何必自己买呢,这也是买车伴随着需要买停车场、高价的加油费、汽车保养、保险费等等;他们结婚目的是传宗接代或是满足情感需求,但是对于他们单身更容易达到目的,又何必被家庭所束缚呢,主要是结婚后衣、食、住、行、托儿、教育、就业压力,我认为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后代重新来过,生不如不生。都流露出日本社会的低欲望心态。
然而,反观日本所存在的问题,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同样存在,甚至更加不堪,当代九零后的三不:不买房(买不起)、不生孩子(生不起)、不结婚(结不起)。这些都是好房价和女多男少、计划生育及就业压力大下的社会现实。我们年轻人正在“被进入”低欲望社会。
整个社会的年轻人被住房、医疗和教育三座大山死死地压着,年轻人中大多数是计划生育中独生子女的一代,我们经历国家系统的教育,整个教育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找工作如何学习而没有教育我们如何赚钱,大多数人毕业以后工作结婚然后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工资挣来是为了还房贷,但是上面一个家庭两方老人随着时间需要被宠养的一代扶养还有就是他们的低收入高物价,还要抚育下一代形成典型的“421”家庭,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家庭结构,可能稍不注意,家庭中一个成员就被病患缠身,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医药费哪能一下子凑齐?如果是老人则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是孩子或是家庭中顶梁柱的青年男子那么这个家庭风险就非常大了,谁敢高欲望地生存?
我给大家算一笔账,现在结婚没有房子女方一般不会嫁的。男方如果考虑生孩子和以后照顾老人,那么至少买一个一百五十平的房子甚至更大毕竟现在高层房子有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公摊面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要自己省吃俭用五年和父母一辈子的心血付首付,还有装修100000,家具家电全套大概100000(低配),结婚需要100000,然后若是贷款三十年本额本息则每月还大概五千多的房贷,我们这个四线城市中低层平均工资大概五千多一些,生活中衣食住行人情世故(婚丧嫁娶)大概一个月预支两千(三口之家买菜一天50一个月就是1500,水电费100燃气费30网费一个月20,同事结婚不低于300,升学宴不低于200等等),若是托儿学前班一个月1500好的2000左右。如果买了车大概跑好需要90000(车是低配),一个地上车位50000,地下车库80000。反正我是算不明白了。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资本积累的私有化,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等等,让下层人民的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连最最公平的教育也在逐渐丧失功能,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北大、清华、复旦等录取按照级别录取而不是生源地学生百分比,北京上海录取百分比高,高考重灾区山东、河南、广东、福建等低。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于是,更多的青年看到了“草根逆袭”的不现实性,逐渐接受了现实,走上了“低欲望”的路子。如今的年轻人眼高手低空谈误国,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我们不是不想改变,只是我们无力改变。
然而,“低欲望社会”“断舍离”在道德上和社会发展、高压力社会是合理的,但是在经济发展和**新闻媒体眼中却是不被允许的。消费的增长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没有人口红利GDP就会下降,如果社会普遍陷入低欲望状态,那么资本主义经济根本无法确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媒体,把“低欲望社会”怪罪到新一代人头上,说他们是扶不起来的一代。
那么我们何罪之有,我们也想结婚生子但是托儿费,我们也想孝顺父母但是工作忙工资低,我们也想买好衣服但是标签后的一串的数字,我们也想创业赚钱但是我们毕业已经24、5,我们也想买好吃的但是看看他的价格,哪里有什么“低欲望”,全是因为高消费的高欲望满足不了,我们这才被迫转向了低欲望的消费。其中的道理和所谓“口红经济”一样:经济萧条、收入减少的时候,口红的消费反而变多,因为人们手上已经没有大钱买昂贵的商品,只好花小钱买买便宜货过瘾。

百度搜索 工厂的兄弟 天涯 工厂的兄弟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工厂的兄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汉相武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汉相武侯并收藏工厂的兄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