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激起浪花 天涯 激起浪花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一. 清军来后
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内忧外患的弘光朝廷面对清军是如此不堪一击,一个小朝廷,没有为延续政权而做出任何努力,反而在粉饰太平上用了很大的功夫,在无关要紧的事上,他们愿意用鲜血来换取利益,在外敌的入侵下,他们却用刚取得的利益来换取生命。
没当多久皇帝瘾的朱由崧,在南京被敌人活捉,他要被押送到北京,等待自已后半生的命运——猪狗不如的活下去或身首异处。
弘光朝廷昙花一现,本有望为崇祯帝复仇,收复河山在史书上流芳千古,却热衷于党争与权斗,以至清军趁虚而入,占领了江南大片土地,弘光朝廷覆灭后,南明小朝廷需要一位新的皇帝来延续朱家的香火,他们选择了朱常淓。
人们面对威胁,都会有贪生怕死的心理,这更说明面对灾难时,这些勇往直前的英雄是多么伟大,可惜的是,本来能成为下一位南明皇帝的朱常淓选择了逃避,他本应该是普普通通的亲王,平平淡淡的过完自已的一生,这是他最大的愿望,所以面对能改变历史动向的人,历史总会给予他机会,但大部分人错失了这个机会,朱常淓也不例外。
这位胆小的王,面对清军的到来立马献出土地投降,希望他们能高抬贵手,只要能让自己能保住这条命,安享晚年就足够了。他将和他的兄弟朱由崧在北京戏剧性的碰面,等待自己的结局。
南明失去了朱常淓,不得不重新选择下一任皇帝,而清朝的军队继续南下,他们不再有划江而治的想法了,要一口气把残明势力击破,成为这片大地的新主人。
清军占领南京后,派出使者招抚周围各府县,周围府县的官员一看大势已去,便纷纷纳土投降,对他们来说,面对异族的士兵既然无法硬硬碰,那就只能下跪求个生路。
弘光**的瓦解和清军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心惶惶。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天下已定,对汉族全面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更加剧烈。
剃掉头发留一个金钱鼠尾辫,对满族来说是个习俗。当年中原王朝也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让他们在东北边境安居乐业,并授予自治的权力。每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都应受到尊重而不干预,这是常理。让身体发肤,受于父母思想的汉族接受剃发令,这本身是个错误,和后来的阴阳头不同,清初的辫子是金钱小顶,汉人是非常重视衣冠服饰,留下这辫子,自尊心无非是有很大的打击,剃发令只会让汉人激起不满而拿起武器战斗,多尔衮反而要以征服者自居,妄想用武力屈服让每个汉人都能接受。
的确会有孙之獬这样的人为了利益剃发,也的确会有人屈于兵威剃发,但更多人选择了另一条路——群情激愤地反抗。
但激烈的反抗,让征服者更加兴奋,纷纷举起刀来,向反抗者的头砍去,他们一边用水浇屋里的火,一边跑到外面扩张土地。
二.愤怒从这里燃烧
江阴县也随着大众降清,明朝知府脱下自己的官服,离开了这里,而清知府方享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颁布剃发令。方享本是大明进士,降清后,待遇也很不错,现在作为知府就是要按照清朝法律颁布命令。
对江阴百姓来说,上面的人不管是谁,只要日子过得去就行,千百年来,历史只记住了这些写进书里的人,对普通人来说,能安安心心地度过一生就是最大的愿望。
亡国的确令人悲叹,又要换一批人收粮纳税,方知府令人讨厌的神情,早让江阴城有深深的不满了,最主要的是剃发令,这是跟他们的尊严过不去了。
各地的乡绅贵族组织起来与知府商议能否留下头发,毕竟中华几千年来受身体发肤,受于父母的思想,现在要剪掉自已的头发,这实在不能接受。对方享知府来说,不听他的命令已经是个耻辱,看到那么多的人聚在他面前,便破口大骂道:“你们群人存粹是找死,根本不理解大清对你们的一片苦心!”众人听了非常气愤,反驳道:“你是明朝的进士,也曾是头上戴纱帽,身穿圆领的人,现在你做鞑靼的知府,还有什么脸说我们呢?”方享立马红了脸回避,他还不敢得罪这群乡绅贵族,说了“一个个的贱民!”的话,便急匆匆地走进府中,江阴城留下的问题也只好等几天后再讨论了。
闰六月初一,风和日丽。方知府又召集江阴的地方诸生,乡绅和百姓在孔庙伦堂集会,表面是以上香为名,实际是来讨论这几天所发生的种种问题,讨论来讨论去,只剩下剃发令了。
“什么事都没有了吧?”
“就剩下剃发令啦,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方知府说道。
“发能不剃吗?”
“不能,此乃大清法律,不可违背。”方知府冷冷地说完就回府里去了。
众人并不想剃发,在明伦堂前一直不散去,他们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这是他们的底线了,他们根本不理解上面的外来人连这种事都管,还闹着各地混乱不堪。
就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方知府知道后大喜,忙找了一个书吏,叫他赶紧写成布告张贴,书吏是个直脾气,文献里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举动值得令人敬佩,他写文书,是他的职业,他会压着愤怒写下去,但当他写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字时,愤然摔笔,大声说道:“就死也罢!”
笔摔在地上,砸在每个人的心里,对汉人来说,这是文化和尊严。
整座城立刻燃烧起来,反抗这所谓的剃发令。方知府一见自已管理的地方要出问题,偷偷写了一封信,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赶紧派兵来镇压,要“多杀树威”。
这封密信发出了,落到了一个人的手里,却不是常州府官员,而是被农夫拿到,这些普通人对新上任的官员一直有防备,当方知府的信还在半路时,他们不顾危险把送信的人拦住了。这封密信公开后成了起义的***。
次日,方享在睡梦中被逮捕,天一亮,他的脑袋就和身体分了家。
他们无路可退,闹成这样除了死,没有任何活路。那就闹大点吧,从大泽乡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始,中原的血性一直被压制,毕竟每个王朝都希望自已所管理的百姓是温柔的,没有斗争的,不闹事的羊,但他们不明白,这些羊是被伪装的,他们首先是人,有自己命运的人。每个王朝总把他们当了毫无战斗力的人,这真是大错特错,需要被他们打一下,才能改变政策安抚他们,现在历史再次重演。
江阴城需要一位首领,他们就让极有魅力的陈明遇为首,在江阴反抗清**,自称江阴义兵,以“大明中兴”为旗号,开始起义的第一路。
陈明遇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担当此大任。真正的领袖,不是一位不仅有号召力,还要会管理江阴城的每件事,最主要的是,他要有一颗牺牲自已的心。
既然需要一位能力比他强的人来担任江阴城的领袖,他就想到了一个人——阎应元。
三.阎应元的出山
阎应元一家人在江阴城外,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和陈明遇一样也是一位典史,当然这些官职都是以前的事了。
崇祯十四年,即公元1641年,他上任之初,就在江阴搞定了海寇和山贼。当年海寇骚扰江阴城时,阎应元就亲自带兵打退了他们,听说还连发几箭,杀伤无数。此后海寇不再来犯。因政绩突出深得民心,江阴百姓为了感激他,为他画像留念。明朝覆亡后,南明弘光朝廷见他如此深得民心,本想让他转任广东当主薄,但那时母亲病重,需要在母亲身旁尽孝没能前行,就一直在江阴生活。弘光亡后,阎应年就这样被遗忘了。其实他的童年故事和个人经历很少人知道,连他的出生都是个迷,但历史记住了他,他在公元1641年出现,在历史的长江里,激起了浪花,在1645年的江阴城,将大放光彩。
每一次起义,对清**来说已经习惯了,在阎应元来之前,就有三百名士兵过来镇压,也许和往常一样杀几个人,便能让他们老老实实投降,可最终结果是,在秦望山下这三百名士兵被江阴义兵伏击歼灭了。
陈明遇知道阎应元还在城外,要立马派人出城请阎应元出山,却总被顾元泌反对,七月五日,陈明遇和顾元泌在守城战中差点失手,有人射箭总是打不中清军,且**莫名其妙的减少,陈明遇和顾元泌知道城里有了内奸,便开始肃清。顾元泌喊贼捉贼的做法令人可笑,次日被发现的**在清军手里,而接头的人正是顾元泌。
内部的堡垒太容易打破,陈明遇深感此忧,自己又没有这能力,阎应元必须要请过来代替他,当找到阎应元时,其实每个人都很惊讶又理解,他从未离开江阴,面对这种大事,本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赶紧跑路。可一提到江阴城的困难,他并没有想太多,他曾将生命奉献给江阴,不用逃避,三顾茅庐的事没有发生,立即答应出山,随后和半路赶来支援的六百人一起进入江阴城。
阎应元来到江阴城,很快用自已的才能及个人威望,把肃清内奸,分类物资,人才招用等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经过处理,得兵四万人,城中公私物皆统一调配,阎应元又把理财工作交给了一位叫冯厚敦的人。
他的决心就一个——保护这里。
一个小小的典史,他的决心却比高山还要坚定。江阴城很快做好了防守的准备,只等敌人的到来,很快惨烈的战斗打响了。
四.江阴城破时
这是个耻辱,听说可怜的方享知府在这里被处决了,一个小小的城池都敢抗命***,且派去的兵还被一帮乌合之众全歼,这让清军统帅大吃一惊,立刻命明朝降将刘良佐去镇压,刘良佐的军队军纪很差,外战不力,对平民却有很强的攻击力,打自己人是他们最拿手的能力,作为参加过“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军队,他们又要有新的“战绩”了。
本想着小城池几天便能攻下来,可是事与愿违。这位刘将军用尽一切办法,江阴城如同堡垒一般无法攻破,刘良佐的军队死伤惨重,最后没有办法,这位刘将军竟然亲自跑到城下来劝降了,阎应元在城头对这位降将说:“有投降的刘将军,没投降的阎典史!”这让刘良佐无言以对,回道:“江阴没救了。”
坚守的同时,阎应元一直派人向各路义军求救,结果不是援兵被阻,就是观望不前,最后一个事实告诉江阴城里的人——江阴已经是座孤城了。
江阴城久攻不破,若是明**的军,不出几天就能拿下,在阎应元的带领下,靠落后的装备坚守了一个月。
清军统帅彻底对他们感到恼火,又派了大量士兵前来攻城,有恭顺王孔有德的军队,还有贝勒博洛、尼堪等人的满洲兵,他们带着红衣大炮也赶过来支援,他们不再小瞧江阴的人,开始用重型武器攻城。大炮的威力很大,城墙开始松动,被困了一个月,粮食也越来越少,义军死伤惨重,如此危机下,却还能打退一次又一次攻城的部队,刘良佐绝望了,只好先领残兵向后撤。
博洛看到刘良佐的军队没有攻下来,认为他是一个废物,打了他一顿板子,刘良佐挨了一顿打羞愧不已,又冲上前线让部下不惜一切代价攻城。
博洛见江阴还是久攻不下,打算再次攻城,攻城前继续心战,让人绑两个降将到城下,让他们做书劝降,他们中有一人在城下劝阎应元投降,阎应元吐了一口水,大声说道:“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二人不再回话。
博洛心中焦急,他其实更重于劝降,若能不再损失士兵拿下江阴,才算真正的成功,便上书给摄政王多尔衮,让他写一封信来招安。
之后,多尔衮的书信来了,信中写道:“明已亡,何故死守?”博洛命人射箭入城中,阎应年看到后不以为然,在书后面写道:”愿受炮打,宁死不降。”还给了清军。
“真是个怪人。”博洛说道。
清军的攻势很快猛烈了起来。
不要问阎应元心里怎么想,应该问阎应年的勇气从何而来?明知必败的结局,都会说放弃吧,可他们直面鲜血,不肯投降,这是需要多么伟大的信念支撑他们的一切?
八月二十一日,东北城被炸出缺口,城中义军未能及时上城守御,最终清军攻下城池,江阴失守,坚守八十一天的城池就这样被攻破了。
清军屠城了两天才停手,不管男女老少都痛下杀手,清军仅仅痛恨他们的顽强抵抗。城内百姓仅剩下五十三个人,此后,在清军在威胁下,活下来的人剃掉了头发,这就是江阴的结局。
难道当初反抗清军错了吗,也许跪下也是一条生路?
不,江阴士民的奋勇抗战,抵住了三个月的清军攻击,打败了清军三十万大军,令清军死七万五千人,城破后还拼死抵抗、义军无一人投降,若南明王朝有这样的气概,又怎能几年后被清朝灭亡呢?
面对强敌,他们勇往直前,临危不惧,实在是那时明王朝仅存的光芒,这英勇牺牲的精神,从未断绝。
城被攻破的时候,陈明遇全家男女四十三人**死亡,陈明遇独自一人战斗,最终身负重伤倚墙而死,冯厚敦在明伦堂向南自尽,阎应元负伤投湖,被清军捉住。当清军统帅让他跪下时,他立而不跪,就算小腿被刺,他也不愿跪下,直到死去……
抗清三公的结局是如此悲壮,皆是小小的典史,可他们带领江阴百姓抗清三个月,实在能令后人大放颂歌,“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吏。”
自古以来,历史长江是如此平静又冷冰冰的,不管歌颂还是咒骂,它只会向东流,可总有一些人,他们让这里溅起了浪花,让我们在无聊的长河中,眼前一亮。

百度搜索 激起浪花 天涯 激起浪花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激起浪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思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思昨并收藏激起浪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