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粮食漩涡 天涯 或 粮食漩涡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三月初一大朝会,崇祯考虑到整个欧洲的专利费用预计可以达到一千万两白银以上,再加上盐税,遗产税,总计可以达到二千万两白银以上,征询群臣意见之后,宣布彻底取消大明的丁税(俗称人头税),役税,地方田赋等众多税赋,只保留盐税,土地遗产税,商税(年营业额超过十万两以上收百分之三)三种税收。每年三月开始,南方收取夏税。因此从崇祯十二年开始,大明取消所有的人头税和田赋。同时宣布继续裁撤原有的军户,加大义务兵(一年)的招收比例。
义务兵只需要支付一定量的粮食(略高于一个人每年的粮食消耗),以及必备的兵器,马匹。对国家财政的负担远低于军户。此前已经裁撤军户和招收义务兵有两年时间。全部军户转为民户,或移民海外,或留在当地,或迁到其他地方,以军户自愿原则。此举从两年前,彻底割断了军户和原来的军队武官的长期联系。
在崇祯元年,大明的军户至少有五百万以上的人口(军户及家属),军户逐渐转为民户早就开始。而此时加快军户裁撤,也是为了减轻北方及干旱地区的粮食需求。
九边的军户,很多生活在严重干旱地区,从崇祯十年就开始收缩军事防区。而今年的军户裁撤,原本是10%,现在提高到20%。这样未来四年,所有的军户裁撤完毕。此举估计可以增加北方的移民人数一百万左右。
大明的移民规模暂时不能放缓,毕竟未来数年,干旱会更加严重。这次裁撤军户,会继续收缩北方的军事布局,没有足够粮食来源的卫所会裁撤,或迁移。
这次裁撤的重点,是固原镇,宁夏卫,延安府,榆林卫,兰州卫,岷州卫。这些卫所此时归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属于严重干旱地区。一些区域已经没有农民居住,只有军户。
因此裁撤属于全部裁撤。而其余卫所和边关,会有一定比例裁撤,但会补充义务兵。经过此次裁撤,大明的军事力量会退缩到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一带)。暂时性放弃部分地区(今甘肃省,宁夏省),同时在榆林,延安,大同,太原,及居庸关以西大幅度降低军队数量(山西省的居住人口已经大幅度下降)。
为了说服内阁大学士,崇祯拿出去年底的最新人口数据,实际上这些地区的民户移民海外已经完成。而于此同时,崇祯答应在南方人口密集地区增加大量官员编制(以副职为主)。
实际上在崇祯十年,赵率教部防区后撤,满桂部,王永祚部转移防区,就是逐步放弃干旱地区。近两年,仅西安府周围的平原地区,就驻扎了近八万军队,其中有赵率教部三万,凤翔卫五千,祖大寿部一万,西安三卫一万五千,满桂部一万。
今年裁撤后,凤翔府驻扎赵率教部二万西安府驻扎祖大寿部一万,满桂部一万。其余军户全部裁撤。而榆林卫裁撤后军队数量为三千人,延安裁撤后军队数量为五千人。
三月初一大朝会结束之后,兵部会向各个军镇发出命令。
多年的移民,士大夫家族的海外移民非常少。从今年开始,大量的文臣开始在海外建藩。三品以上文臣有海外建藩资格,这些文臣家族受到各种海外消息影响,开始向海外试探性移民。这些移民规模不大,但原本在大明的居住地域很分散,所以大明的海外移民群体开始向南方区域扩散。
大明此时处于移民海外的亢奋时期,海外的移民点更加分散化。
同时期的倭国,受到建虏的洗劫,更加混乱。郑芝龙的贸易船队,从江户得到的消息,是倭国的人口和财物损失,很大。去年一年,沿海很多小藩,被建虏彻底消灭。死去的人口最少在三十万以上。
即使是九州岛,建虏也开始频繁袭击长崎,萨摩藩等地。只有平户因为多种原因没有被袭击。
原本这些消息是郑芝豹及随行人员,当做笑料在南京说。可是很多举子将事情扩大化,纷纷表示大明应该举兵讨伐建虏。
这种言论随后在南京进一步扩大。三月初四,在宫中的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对此崇祯置之一笑。
没有实质性好处的军事行动,完全是盲目的。大明如今对建虏的真实实力一无所知。从崇祯二年的长城关**战之后,大明和建虏再没有近距离接触。
即使是朝鲜半岛现在有多少建虏军队,大明都没有详细情报。崇祯更希望大面积的和平可以更加持久。
崇祯目前的心思,是如何更好的利用来自23世纪的残缺记忆。这些记忆不仅仅是科学技术,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只可惜这份记忆来自于后世一个初中学生。所以很多知识更是支离破碎。
经过多年的摸索这些残缺记忆,崇祯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很多限制。没有一定的基础理论进步,技术进步会暂时停滞。而这些社会学科没有过多的限制。崇祯准备借鉴这些后世记忆,对大明进行更多的变革。
土地遗产税的开征,就是崇祯改变阶层结构和阶层固化的方法之一。目前遗产税的金额虽然不稳定,但大的趋势是不断增加。而很多人也因为土地遗产税和其他因素,小规模出售土地。
今年宗室勋贵的土地出售,规模会大幅度增加。农业钱庄,富民钱庄,工商钱庄,晋平钱庄都签订了很多土地出售代理协议。
定海藩国和镇海藩国,崇祯将实行五年义务教育。刚开始移民的两个藩国,人口数量很少,即使是免费教育,投资也不高。从去年开始招揽秀才和举人,进展比较顺利。毕竟崇祯开出的俸禄有一定吸引力。
定海藩国的总督傅启光,镇海藩国的总督杨庭麟,已经在二月十九乘坐船只前往这两个藩国。总督府的幕僚将由藩国支付俸禄,这和目前大明的惯例完全不同。考虑到藩国初期没有收入,每人携带了二十万银币,后期如果资金不足,可以在淡马锡钱庄支取银币。除了幕僚,各有十余名秀才随同。
崇祯为每个总督配备了一千人的卫队和一千人的水师。义务教育制度今年会在两个藩国开始实行,并在各个移民港口公之于众。
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崇祯就不是问题。仅仅一次欧洲远洋贸易,带来的毛利润就高达1300万两白银以上。
科举制度限制年龄,从明年会试开始。而今年各地的院试,省试,已经开始限制年龄。这个变革在崇祯十年殿试结束之后,就明旨下发各地。会试的年龄限制在四十岁(包含)以下,省试的年龄限制在三十岁(包含)以下,院试的年龄限制在二十五岁以下。
也就是说,25岁以上不能考秀才,30岁以上不能考举人,40岁以上不能参加会试。这样院试的人数会下降40%以上,省试人数会下降30%以上,会试人数会下降25%以上。具体的人数下降规模要到明年会试才能彻底揭开。
正因为如此,崇祯为两个藩国招收25岁以上的秀才,四十岁以上的举人。尤其是后者,在失去会试资格之后,在大明的机会只有做小官。大规模移民以后,这种机会越来越少了。
前面招收的秀才,年龄是三十岁以上,已经失去了考取举人的资格。每年一百两白银的俸禄,足以让很多这样的秀才动心。再加上两个藩国的佃租只有20%,因此崇祯相信,两个藩国的义务教育体系可以顺利建立。
义务教育的内容,和大明的教育一样,以儒学书籍为主,有少量算术。大明和欧洲的差距,以前主要体现在火器,船只,航海,天文等方面。此时欧洲的科学知识大爆发即将开始,但还没有真正开始。
三月初六,崇祯和内阁大学士商议太子朱慈烺的教育问题。大明已经连续三位皇帝(崇祯的父亲,哥哥及崇祯自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太子教育。
此时的内阁首辅是韩继思,其他内阁大学士是张凤翔,李邦华,王在晋,周延儒,钱象坤,闵洪学,袁崇焕,高宏图。
崇祯说到:"诸位爱卿,如今太子已经十一岁(虚岁),皇太子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
韩继思说到:"太子年长,应该出宫,从翰林院挑选太子的老师,进行讲经。"
崇祯说到:"韩爱卿,讲经需要为太子配几位老师?"
韩继思说到:"有资格担任太子老师的,在衙门都有事务。因此臣以为,需要四名老师。"
崇祯说到:"朕对这些,没有了解。即如此,那几位大臣适合做太子的老师?"
大明的官制十分严格,很多人因为做过太子的老师而官运亨通。最有名的就是张居正。这种老师的官职有太子讲师,太子侍读讲师等不同品级。
百度搜索 粮食漩涡 天涯 或 粮食漩涡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