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粮食漩涡 天涯 粮食漩涡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从后世的残缺记忆中,崇祯知道马六甲海峡在未来更加重要。因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和远洋贸易的规模成正比。
此时远洋贸易的周期很长,因此马六甲海峡就是最好的货物集散中心。而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增加大明和莫卧尔帝国的商业贸易。
七月初三,崇祯给王承恩写信,让王承恩在北直隶招揽移民,农户,工匠,九边裁撤的军户,大量招收。这些人员在天津集中。
如果和柔佛王国的协议签订,定海藩国需要两百万以上的移民。这样才能支撑军事开支。
在信中,崇祯说明,定海藩国的农业税赋是10%,没有其他税赋。佃租是20%,这样农户可以尽快积累资金。商税是年营业额六千两白银以上的商人缴纳百分之五的税收。
定海藩国远离大明,崇祯自己不能长时间去,殷王目前年幼,因此崇祯决心建成低税收的贸易基地。
以前藩王勋贵移民,几乎没有士大夫愿意去。崇祯决心改变这种情况,如何说服年轻的士大夫前去定海藩国,崇祯决定采用西方国家的总督制度。毕竟殷王朱慈炯年幼。
崇祯给开封知府傅启光去信,询问是否愿意到定海藩国担任总督。总督将主管定海藩国的所有民事事务,对军事事务有一定的建议权。
军事事务由御马监太监陈贵负责,军事和民事分开,有利于以后朱慈炯接管定海藩国。
同时崇祯让松江的王应朝联系徐光启的家族。徐光启官至二品,有海外建藩的资格。因此徐光启的子孙可以选择海外建藩,只是因为徐光启的去世,一直没有去海外。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已经虚岁57岁,但徐骥儿子较多。
崇祯让王应朝试探徐骥是否愿意到定海藩国去开办书院。
七月份的北直隶,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旱灾仍然在持续,如果不是有大量的抽水机,粮食缺口会非常大。多年的移民,北直隶的民户数量大幅度减少。
七月初八,定海藩国招收移民的消息,由王承恩向外开始传播。低税赋的消息,让很多佃户动心,开始筹划秋收之后移民定海藩国。
远洋船队已经将五艘船只分别停靠在天津,登州,青岛,连云港,松江,准备运输到定海藩国的移民。这些船只每艘可以运输一千五百人左右(距离较近),以后会根据需要增加船只。同时在长沙,武昌,汉口设立了移民招收点。
远洋船队的规模,以三千料大船为主,三千料大船已经超过一百一十艘,小船只很少。目前北美航线的船只有三十艘,轮流给孙承宗的北美移民据点望乡运输移民。从北美回来的船只,会在南洋航线修整一段时间。欧洲贸易的船只,两次共派去二十艘。还有六十艘左右在大明和南洋之间运输移民或粮食。
因此对崇祯而言,海外建藩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缺少人员管理定海藩国。资金,船只,地域,移民人员都没有问题。
七月份各个港口的移民营地,开始传播定海藩国的低税赋。每年这个时间,移民营地的人数很少,今年更少。
移民营地的人数增加,一般要等到九月下旬。一方面是秋收之后,很多人离开原籍,离近点这时才能到达移民营地。一方面是每年北风可以提高船只南下的速度。相比以前,在移民营地的等待时间大幅度缩短了。这些资金大明的千料和两千料船只数量很多。即使三千料大船,也很多了。
大明的海外移民,船只运载人数都偏低,只有移民安全到达海外岛屿,才能通过农耕给藩国带来收益。再加上单程时间较短,因此很少有人病死在船上。
开封知府傅启光,是七月初七收到崇祯的信件。傅启光曾在明远公司参与过移民海外的事务,近年也听说韩王府的佃租收入很高。
只是对崇祯的低税赋低佃租政策不理解。佃租只有其他海外藩国的不到一半,要想保证每年一百万两以上的军费支出,有一定难度。但想到如今崇祯拥有一亿两白银以上的财富,就略微明白了崇祯的底气。因此傅启光对担任定海藩国的总督很是动心。
思考了一天,七月初八,傅启光给崇祯回信:"臣启光,略通移民事务。现有数事不明,特请吾皇解惑。一,低税赋低佃租能否长久?二,总督职权和军事职权如何划分?三,总督的任期?四,总督下面如何设置官府?"
简短的回信,七月十一下午传到崇祯手中。
崇祯看到回信,知道傅启光已经动心。再次给傅启光去信,说到:
来信已阅,低税赋低佃租可以长久。朕代表殷王朱慈炯,和所有臣民可以约定,税赋和佃租,永久性只可以减少,不可以增加。为此可以效仿英国,设立议会。由议会监督税赋和佃租的执行。具体事宜以后协商。
定海藩国的军队暂时由陈贵统领,总督府只是每年拿出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做为军费。其余军事事务概不过问。军队不能干涉总督府的民事事务。军队与民户的纠纷,由总督府审理。
总督的任期是五年,可以连任两任。总督由藩王提名,议会过半的同意票才能担任。总督的个人俸禄是每年两万两白银。幕僚的俸禄从总督府收入中支取。
移民初期,人数很难估算。建议三万人到五万人设县,十万人到二十万人设州,由总督府管理各州。初期移民点不要距离太远。
如傅爱卿愿意担任定海藩国总督,接信之后,尽快向吏部递交辞呈。朕从今年七月开始发放定海藩国的一年俸禄。
七月二十三日,吏部接到傅启光的辞呈。
傅启光担任定海总督的消息,在南京城传播开来。主要原因是定海总督的俸禄达到了两万两白银。
海外各宗室勋贵,在南京都有自己的人员,甚至一些年老的宗室勋贵,仍未离开大明或南京。
此前士大夫无人愿意去海外岛屿,这个难题直接被崇祯找到了解决方法。重金招揽,一下子让魏国公等人恍然大悟。
七月二十八日,柔佛国王和大明签订合约的消息传回大明。崇祯通知各地加快移民招揽。
八月初六,亚齐使者来到南京,要求内附大明。八月初七,孙元化和亚齐使者进行了协商,同时告知了和柔佛达成的协议内容。
亚齐的实力,远大于此时的柔佛。总人口约百万左右,军队五万余人。所以亚齐一开始不愿意内附大明。但柔佛内附大明之后,亚齐没有了更好的办法。
亚齐不愿意接受柔佛那样的内附条件,只是要求象以前朝贡体系那样的内附。
亚齐曾经有很好的机会驱逐马六甲的葡萄牙人,但柔佛和葡萄牙人联手,使三者的关系更加复杂。正因为亚齐的总人口下降,苏门答腊岛才有大批大明移民点建立。如果亚齐不内附大明,周边同样会有大明势力。
所以亚齐才会在柔佛成为藩国之后,再次来大明协商。等孙元化算了一下三万余人的军队每年需要一百万两白银。亚齐人大吃一惊。
随后孙元化又讲了欧洲的现状,以及远洋贸易的巨大利润。此时欧洲的形势仍然是战争,荷兰东印度公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公司盈利和影响力受到极大的削弱。(原本历史上,荷兰东印度借助倭国贸易和台湾贸易,快速扩张在亚洲的实力,用军事手段抢走了很多葡萄牙贸易点。)
一直到八月十一,亚齐和大明的谈判仍然有很多分歧。
八月十二日,二十艘船只从松江码头,开往定海藩国。这个消息对亚齐的影响很大。这其中有五千军队。亚齐一直有很大的野心,否则不会发生百年之久的战争。
大明在马六甲海峡周围一旦拥有2万军队和一万水师,亚齐人的强势地位将打破,近年来,从军事实力而言,亚齐人是马六甲海峡最大的实力,葡萄牙人次之,柔佛最小。
柔佛数年前曾联合荷兰东印度攻击马六甲城,荷兰人在海上,柔佛人在陆地双双失利。
而大明的实力,是欧洲势力不能相比的。巴达维亚的荷兰船只数量,一般只有十五艘。只有到了商贸季节,船只数量才会增加,最多时大约三十多艘。毕竟远洋贸易的时间很长,不能同时停靠在一个码头。
一万水师,就是合计二十艘的大船和少量小船,即使分散布署,也具有足够的防御和进攻能力。
如果一万水师就可以保证马六甲海峡的和平,那么整个欧洲势力很快就会被困在军事据点周围的狭小区域。
此时荷兰东印度的实力远远低于原有历史,从料罗湾海战之后,实力有所恢复,但盈利能力降低,所以发展很慢。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实力,更是因为荷兰独立战争造成的皇室多次财政危机,军事实力下滑。

百度搜索 粮食漩涡 天涯 粮食漩涡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粮食漩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五行七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五行七色并收藏粮食漩涡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