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那个荒唐天子 天涯 或 那个荒唐天子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那么,我赚的盆满钵满之地方,究竟在哪儿呢?说来也很简单。长安城南城周边的那些大量空闲土地,当时都没有太多百姓居住的地方,这总不算百姓的私产,对吧?现在,我的这个政策下达后,这些土地自然就属于国有土地的范畴了,也就是我的。即便里面还存在一些闲散住户,我只需要采用货币补偿或是异地搬迁等方式就可以解决,是不是皆大欢喜。
如此一来,一个隶属于内库的庞然大物,即大隋土地整治公司就冒了出来。虽然,这些土地的后续开发,还涉及部分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就是需要部分投资。可有一说一,这些土地所收集的成本,和公开拍卖所获得的利润相比,简直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而且,长安城剩余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也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试问大隋全境内,其实还有多少这种产权不明的土地存在。就算只统计城市剩余土地,那也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当然,我的胃口再大,其实也没有准备悉数吃下去,只是把长安和洛阳二地城市内剩余土地如此概括罢了。其他的部分,就是留给各地**发展的机会。否则,他们整日跟我叫穷,我其实也糟心的很。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也寄希望大隋的各级**能够开阔视野,不要把本级财政收入,就一直寄托在赋税的本身,特别是农税之上。说到底,也只有让大隋各级**富裕起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彻底跟上。
好吧,有一说一。这套方式,其实跟征收土地和房屋转让税也差不多,理解为掠夺民脂民膏也没有错,只是变成了选择性掠夺罢了。说白了,我所掠夺的,大多只是大隋的富人阶层,乃至于小康家庭。也就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有余钱去购地,甚至是去置业。
还是没别的,这种方式出现以后,大隋土地成本价格的猛增,乃至于房屋的总价大幅度上涨,就会很明显。而长安作为大隋的中枢,其实就更加显著了。可说一千道一万,就算长安城的土地不涨价,房价也不涨价,对于许多基层的百姓而言,难不成还敢奢望在长安城内拥有自己的产业吗?其实,同样是想多了。关于长安的房价,我似乎以前就阐述过了。
所以,我只不过熄灭某些好高骛远之辈的奢望罢了。再者说,长安城内的土地整治和拍卖,我是在大搞特搞不假,但长安城郊外我却是没有着手。如果这些平民当真赚足了钱,去郊外置业其实更加符合需求。
不然,莫不有人以为,从新丰到长安周边的房舍,也都是各地涌入长安的百姓建设的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正的富人阶层,又怎么可能在那些地方去扎堆呢?
而且,我大搞土地开发,其实更有劫富济贫的意思。嗯,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也很简单,即便是从长安城搬出去的平民,我也是用市价去补偿,这不搬迁怎么知道自己家很富裕呢?说白了,或许有人原本在长安城内只有一处小破屋,但此番补偿下来,足够很多人在长安城外去建一座漂漂亮亮的小洋楼了。
就算原本在长安城中没有住房,要靠露宿甚至是租房为生的人,我其实也有考虑。开个玩笑说,南方四省推行的民居方案,我怎么可能不在长安城,乃至于洛阳城去推行?所以,在长安城郊外,我同样开始修建了大量的安置房和公租房,这也是必然。
当然,即便是郊外,更是偏僻地带,受限于长安城的整体地价比较高,所以小洋楼还是别指望了。筒子楼之流,此时就开始应运而生。可就是一个简单的筒子楼,相比于现在很多贫民而言,那也是天堂,对吧?
说到底,就算只是一个筒子楼,总不会有人再担心房屋垮塌,乃至于四处漏风吧?配套设施也很完善,这也总不假吧?更别说,我还有一些公共的绿化设施了。
只是这样的局面,从芳林门进城以后,我是肯定看不见的。毕竟,此时的长安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人聚集地,后世三环以内一般的存在。
可能,也就因为长安城的富人越来越多,在坊墙拆除后,还有城市卫生和环境的彻底改善,这座城是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大量的临街商铺和店面,就开始盛行起来。
再比如,许多新式的建筑也开始拔地而起。这个里面,有大隋建筑总公司开发的很多新式高档楼盘,同样也有很多百姓自行改造的新式宅院出现。没办法,那些风靡大隋的小洋楼,其实也不止普通百姓喜欢,很多的富人阶层同样喜欢。
他们的想法,估计也很简单。既然我有闲钱,在自家的地盘和庭院内,建上一个把玩一番,这总是可以吧?更有甚者,还直接将自己的老旧祖宅悉数拆掉,利用钢筋和水泥直接去修建了一个新式的豪宅出来。哦,这极个别者,倒也不是嫌弃祖宅不结实之流,只是为了在圈子中露脸罢了。
当然,变化最大的,其实还不是这些。反而是距离丹凤门最近的光宅和翊善二坊,此时早已经成为了一大片空地,更已经变成了一个偌大的广场。
没错,我一直都觉得大明宫的宫城外,有些过于拥堵不堪,乃至于地势更为狭隘,实非大国之气象。特别是因为没有开阔地带,也不能让我去从容布局,建设一些我想建,也该建的东西出来。
所以,有了钱的我终于一狠心,就把这两个坊实行了整体搬迁。至于建什么呢?自然就是大隋的国家英雄纪念碑和华表之流了。以丹凤门为轴心,左侧立华表,正中央为旗杆及基座,右侧就是大隋国家英雄纪念碑,并一字排开。
要说华表这个东西,其实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后来,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逐渐被统称为“桓木”。因为以前的“桓”与“华”音相近,于是就慢慢读成了“华表”。
那么,华表究竟代表什么呢?其实寓意就在最上面的石犼身上。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把宫前的石犼叫“望君归”,意思是盼望皇帝外出游玩不要久久不归,应快回宫料理国事。而面向宫内的石犼叫“望君出”,这是劝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宫内寻欢作乐,应常到宫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难。
当然,大明宫内外的华表只有一个,而不是一对。我所做的改变,就是把面向宫内和宫外的石犼,悉数都立在了一根石柱之上,这也导致大明宫外的华表规模,其实是很庞大的。
至于我立华表的用意,也真不是为了有样学样。表面上去看,我是提醒自己要勤政为民,乃至于警示后代。可实际上的用意嘛,嘿嘿,自然是通过这种方式,向世人证明,我有多他娘的伟大。
这个东西,其实就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一样,本来出自《孟子》,更被魏征拿来劝谏太宗皇帝。他娘的,怎么摇身一变就好似成为了太宗皇帝的专属呢?
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里面的弯弯绕绕很多。但最直接的关系,还是太宗皇帝对自己的美化,毕竟他是连起居注都要亲自过目之人。以太宗皇帝为榜样,我关注一下自己的身后名,这总不算过分吧?可是,想要有人添砖加瓦,我也必须先搞些素材出来,对吧?
所以,国家英雄纪念碑的出炉,其实也差不多,还是学太宗皇帝建凌烟阁一样的把戏。说到底,在我的陵寝边修个烈士陵园,百姓也未必会去观瞻,可立在大明宫外就完全不一样了。进一步赢得民心和军心,只是一个方面,更要把我的丰功伟绩,给赤露露的列出来。
那么,我亲自授意的国家英雄纪念碑,到底有多大规模?长宽各五十米,建筑面积直接达到了两千五百平米,同样由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组成,总高也是五十米。
纪念碑之碑身,均由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益州的纪念碑之碑心石,是整个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其石坯长十九米,宽三米四,厚也近三米。采运工作,历时半年时间才予以完成。
正南面,篆刻着我题写的“大隋国家英雄千古流芳”十个鎏金大字。北面,就有李揆起草,我亲自书写的一篇近两百字之词赋。而碑身底部四面,共有六块大型之浮雕,前后均两面,左右一面之设计。
要说这些浮雕的内容,我可是煞费苦心。最初,我自然只是准备讲述一下长安守卫战和北伐,乃至于收复黑江省等故事。可是后来,我就觉得不妥,还是有些太露骨了些,也过于小家子气,乃至于格调太低。
所以,经改良后的大型浮雕之内容,就成了这样的画面。正东方向描绘大汉朝卫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场景;正西方向描绘太宗皇帝消灭东西突厥的场景;正北方向分别描绘渭水之战和大败吐蕃回纥联军的场景;正南方向一副浮雕描绘我当时和黑龙省各部落歃血为盟的情形;另一幅则描绘南方四省百姓脱离奴役后,欢天喜地的庆祝画面。
说白了,有一定的篇幅,在普及很多知识不假。我登基后所干的大事,依旧是这里面的主基调,只是换成了比较隐晦的方式。而且,已经不光宣扬武功了,文治方面也要提出来。有一说一,我可不想以后有人说我,只识弯弓射大雕。
至于设旗杆座,我倒是没有想的那么复杂。我只是觉得,原来郭子仪设置在朱雀大街上的旗杆,过于简陋了些。而且,距离此时大隋的中枢实在太远,很容易分不清主次,故而要悉数迁移过来。
再者说,朱雀大道虽然宽阔,但终归只是一条大道,也已经满足不了每天早晨慕名前来观看大隋升旗仪式的百姓之需求了。
挪到大明宫外的新广场来举行,也是必然的结果。如此安排更好,以后百姓来大明宫广场观看升旗仪式,顺带连华表和英雄纪念碑也一并欣赏,我还能少一些说辞。
百度搜索 那个荒唐天子 天涯 或 那个荒唐天子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