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六合图 天涯 或 六合图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陶卓和四仆随着沈浔在山中行走了不到一刻钟,便豁然开朗,只见山中包围着的一块平地,西沟村就建在这平地之上,其中氐族、巴图族、九黎族等各族不同样式的房屋散落之中,果然清景异常。众人到了学堂门口,只见门上写着一副对联:
独善其身今日安,何须芳名垂汗青。
陶卓琢磨着这幅对联,联上的书法汪洋闳肆、笔力磅礴豪放,想到自己苦读数十年、却因为才名远播在朝廷上处处受排挤,无奈外调到这扶风郡任职。陶卓时常苦恼自己远离庙堂,一身安邦济世的抱负无处施展,今日看到此联,文字中隐隐传达出“只要能独自保持个人的节操,何须青史留名”的哲理,陶卓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触,不由得佩服写此联的人士的胸襟。
这时听沈浔唤道:“周叔!周叔!有贵客来了!”
门内走出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先生,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宠溺地摸了摸沈浔的头,见到陶卓,整了整衣冠,后退一步对陶卓作揖到:“周曜拜会陶先生了,山中野人,蒙先生枉临,周某不胜愧疚。”
陶卓见此人身材瘦削、面带沧桑,虽然穿着打扮和时下士族无异,但是与那些出身名门、秀丽清雅的士族不同,此人却展现出一种久经沙场、拔地参天的气势,让人不觉生畏。
陶卓赶紧回礼到:“先生才华盖世,飞遁离俗,得见先生,实乃陶某毕生之幸。只是先生与我素昧平生,何以得知我姓名?”
周曜笑道:“陶先生官拜散骑常侍,为当今‘长安十友’之首,盛名远扬,何人不知何人不晓?弊处少有外人造访,先生此番可是专为考察浔儿而来?”
原来,如今散骑常侍这个官职多由名士大儒担任,在朝廷之上,是皇帝的顾问,负责规谏皇帝的过失;在朝廷之外,则协助治理州郡,负责当地人才选拔。散骑常侍虽为尊贵之官,却并无实权,怪不得陶卓看了周曜的诗歌和对联有着同病相怜之感。
陶卓执礼道:“方今朝廷陵替,干戈四起,先生为何隐居于此教化胡人?以先生之才,为何不出将入仕,济世安民?”
周曜答道:“鄙人性喜幽居,疏懒成性,无意功名许久矣。好在沈浔天资聪颖,我将平生所学尽授予他,沈浔定能遂我平生之志。”
陶卓听罢正色到:“沈浔‘百里负米’已传遍州郡,今天又恰逢他‘披毛取乳’之事,此子定是德行兼备,孝感动天的好儿郎。只是不知他所学如何?”
周曜自豪地说道:“沈浔从小便熟读诸子,通涉经史;如今才十四岁,就已博通《五经》,尤其擅长《三礼》、《三传》,皆能背诵如流;《九章算术》亦略通宗旨。可惜周某不才,沈浔求知若渴,现在已无所授也。”
陶卓惊讶道:“《三礼》中仅《礼记》就有九万多字,《三传》中仅《春秋左氏传》将近二十万字,沈浔年岁十四,都能背诵?”
周曜答道:“沈浔天资聪颖,触目成诵,除了《三礼》、《三传》以外,《易》、《尚书》、《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都能背诵,往往还能对书中提出自己的领悟,他有时提出的问题我都答不上来呢。”
陶卓笑道:“名师出高徒,听周先生之言,我忍不住要考校沈浔一番了。”周曜说道:“我看天色已晚,何不到沈浔家用膳,然后再慢慢考校也不迟。”陶卓回答:“如此正好。”
说罢陶卓随着沈浔、周曜朝沈家走去,众仆人牵着牛车缓缓随行。刚到门口,就看见沈母早早伫立等候,沈浔见到母亲,高兴地说:“阿娘,我已采到鹿乳,可以治你的眼疾了!”
沈母对沈浔关切地说到:“叫你不要去山里采鹿乳,浔儿怎么不听话。阿母这眼疾不甚要紧,休息几日便好,你去深山里可教我多担心!”
沈浔笑了笑,说道:“这不是平安归来了么,今日有贵客造访,我来为阿母介绍一下。”沈浔随即向母亲介绍了陶卓,沈母见有贵客造访,沈母赶紧把陶卓引入屋内。
陶卓见沈母上着右衽襦衫,下穿曳地长裙,襦衫和长裙上都有补丁,虽然衣着清贫,但沈母见了自己礼数周全、毫无羞赧[nǎn]之色,颇有大户人家的风范,陶卓不由得暗暗称奇。陶卓再打量着沈家,只见沈家家徒四壁,清贫如洗,西沟村有些胡人都住上了砖瓦房,沈浔一家还住的是草屋茅舍。虽然是沈家的草屋不大,但是屋内布局“一堂二内(一客堂在前,两内室在后)”,隐隐还是能看出沿袭了南方士族的传统。
沈母将陶卓引入独塌,并将四位仆人依次引坐陶卓身后的连塌之上,然后沈母跪坐给众人沏好茶,便匆匆唤沈浔到内室。
沈浔随着母亲到了内室,看见母亲拿出剪刀,说道:“今日来了贵客,你等我把头发剪下后,到苏合大叔家换点小菜和一斗葡萄酒来,他家酿造葡萄酒与西域贡品味道无差,用来招待贵客再好不过了。”
沈浔赶忙阻止到:“阿娘,《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今日贵客来访,好生招待招待便是,何必剪去头发啊?”
沈母着急地说道:“我从小教育要结交比自己文化高、水平高的人,今日来我家的陶卓是当世大儒,况且又来专门考察你的,为了你的前途,阿母的头发算得了什么?”说完沈母剪去自己的长发,交给沈浔去换酒,然后自己戴上假髻,去门外把陶卓的牛车拴好。看到牛车,沈母又想起家里没有喂牛的饲料,于是将自己床铺下的稻草席抽了出来,剁碎了把牛喂饱。
陶卓和周曜闲聊着,突然发现堂内有一个大缸,缸内铺满了细砂,旁边还有一些荻草,陶卓好奇问道:“请教周兄,为何屋内置一大缸,不装水却装砂呢?”
周曜介绍到:“沈家贫困,买不起纸笔,沈夫人便突发奇想,用池塘边上的荻草作笔,再将缸内铺满细砂作纸,从小在这缸里教沈浔写字。”说完周曜拿出几张沈浔的写的书法给陶卓观看。
陶卓仔细看着沈浔的书法,大为赞赏,说道:“我看正因为从小在细砂写字的缘故,如今沈浔在纸上写字时,常常因为笔中墨汁不足而留空白,反倒写出来的字形态细长,中有留白,颇具飞翔之势。想不到沈浔有如此贤母,阴差阳错练就了当时罕见的书法。”
说完陶卓又被客堂墙壁上的一幅图画所吸引,凑过去仔细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墙上是一副《十九州地域图》,图上包含了当今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并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凉州、雍州、秦州、益州、梁州、宁州、幽州、平州、交州以及广州十九州的地理。图中除了各州的郡县、山川、河道、水文以外,还有注释有分率(比例大小)、准望(物体方位)、道里(道路距离)、高下、方邪及迂真(此三项代表地形起伏所带来的误差)。此图绘制之精确,涉猎之广泛,恐当时各国皇宫内所藏的地图都比之不上。
陶卓不由得问道:“此图是何人所绘,又是从何而来?”周曜谦虚道:“周某不才,沈浔从小喜兵法,善谋略,我教沈浔兵法时,口头讲解多有不便,便凭借记忆绘制此图用以和沈浔演习兵法所用。”
陶卓此时已经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看着此地图,仿佛见到了神州大地万千的历史,每一州每一郡都仿佛在对自己诉说着自己古老的故事,陶卓不由得对着周曜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深深一拜:“周先生心怀四海,文韬武略,缘何隐居于此陶某不便多问,只是此图乃当时之宝,陶某斗胆求周先生将此图赐赠与我,让我用于教学研习?”
周曜赶紧扶起陶卓,嘴上答礼道:“周某何德何能,当此大礼。无妨无妨,此图便送与你,周某再画一幅便是了。”
陶卓喜从天降,赶紧命四仆拿出香樟木箱,仔细把地图收好,心中连连叹到不虚此行,不虚此行。
不一会儿,只见沈浔已经提着用母亲头发换好的小菜、葡萄酒回到家里。沈浔说:“今日刚好有鹿肉,就让我为大家做一道胡炮肉吧。”
只见沈浔将肥美的鹿肉切成细片,然后将鹿肉与葱白、仔姜、盐、浑豉、辣椒、荜拨、胡椒等作料调拌均匀。沈浔又取出鹿肚,洗净翻转过来,将腌好的鹿肉装进鹿肚里缝好。食材准备完毕后,沈浔在院子里挖了一个中部凹下的坑,燃火将坑烧热,随后取出灰火,将鹿肚放入,把灰火放在鹿肚上面,点燃灰火,大概过了一石米的时间,一道具有西域游牧民族特色的胡炮肉做好了。
陶卓吃了一小块鹿肉,不由得称赞:“想不到有如此美食,此肉香美异常,光我闻到味道就已经流涎咽唾,再细细一品,这胡炮肉真是肉嫰汤饴、香气满溢。”
说完陶卓又喝了一口葡萄酒,大赞到:“中国美酒甚多,用葡萄酿造的酒我还是第一次品尝。就说这葡萄,产于西域,虽然成熟于秋初,却带有夏末的余暑,就葡萄果肉的味道来说,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把如此美味的葡萄又酿以为酒,香气浓烈,醇馥幽郁,善醉而易醒。其他地方的美酒,都无法和西沟村的葡萄酒相比啊。”
周曜在旁早已注意到沈夫人的头发已经减掉,凭自己对沈夫人的了解,定是卖了头发换了酒,便悄悄对陶卓说了沈夫人卖发换酒之事。陶卓听完大为感动,更对沈夫人钦佩不已。
百度搜索 六合图 天涯 或 六合图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