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华国梦 天涯 或 华国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送,这是宋朝传达旨意的最高规格。高宗为了制止岳飞继续进兵,不是发了一道金牌,而是一连发了十二道一模一样的金牌催岳飞撤军,可见朝廷有多么心急。十二道金牌上面的文字
完全一样:“岳飞孤军深入,不可久留。速撤军返京述职”。
宋高宗连用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撤军。可是老百姓“攀衣拦马哭
声惨”,都拽着岳家军的衣服,拉着马鞍不让走,“刺腹催肝血泪言”,老百姓哭着喊着,
说我们给您提供粮草,杀牛羊,备酒浆支持您,您这一撤,我们就惨了,金贼会把我们杀得
鸡犬不留的。此地也是少保的家乡啊,您就忍心轻弃中原父老吗?岳飞当然不忍心走,他拿
出圣上的十二道金牌,说上谕煌煌吗,不能不撤,只能对不起家乡父老了,但是我可以在这
儿等几天,中原父老有愿意随我南下的,可以收拾家什物件,随军一道南下。于是,大量的
中原百姓扶老携幼,举族南迁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因为战乱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就是这一次。
有意思的是,就在岳家军准备撤军的时候,完颜兀术也正在捆行李准备撤呢。完颜兀术
想,中原这地方是待不下去了,我们还是回故土吧。岳家军不是想要开封吗?那就给他们吧。
于是金军也从开封撤了出来。
完颜兀术走到半路上,被一个宋朝的书生拦住了。这个书生拉住完颜兀术的马头说,大
王,您要去哪儿?完颜兀术说,我要撤军回国,我的十万大兵,打不过岳飞的几百名骑兵,
这仗没法打了,我要回去。书生听后哈哈大笑,说大王不必撤。完颜兀术问,为什么?不撤
在这等死吗?书生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自身性命尚且不能
保,何况其成功乎!这个书生说,岳飞能保住自己的命就不错了,您还真相信他能北伐中原
吗?您可千万别离开开封。完颜兀术觉得这个人说得有理,当即勒住马头,马上下令卸下行
李,赶紧重新布防,回驻开封。我们看,一介书生都能把南宋朝廷的形势看得一清二楚。
果然,岳家军一撤,金军就趁势掩杀。据说,这次岳家军损失很大。因为岳家军已经无
心恋战,还要掩护老百姓后撤肯定招架不住金军的进攻。原来被岳家军收复的州县又重新被
金军夺了回去。岳少保壮怀激烈,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我秣马历兵了十多年,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北
伐中原,收复故土。皇上这十二道金牌一下,好不容易收回的地方全都丢弃了,十年之功毁
于一旦,重振江山社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岳飞当时心里该是何等悲愤,于是作下了那首《满
江红》。一首词写得字字皆血泪,句句愤而慨,字里行间,将当时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史书记载,岳飞班师之后,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回庐山给母亲守孝去了。岳家军一撤,
金军又开始大举南下,宋军所得州郡又全部给金军占领。而且,完颜兀术这次心里憋着一股
火,心想,我无论如何得打一场胜仗,不能让我一世英名付诸流水。于是,完颜兀术率十万
大军南下,打到了濠州。这一战,完颜兀术是志在必得,一定要打一场胜仗,扳回面子。但
问题是,完颜兀术手下的十万大军,此时已是百战之余,可以说都是残兵败将,漏网之鱼,
408
惊弓之鸟,尤其是那些汉族将士,都提不起串来了。因此开始时,宋军方面还是连连得分,
取得了大捷,这让完颜兀术非常郁闷。放到我们今天来说,完颜兀术本想靠终场一脚扳回面
子,结果又被人家踢进一个球。他心有不甘,想抓住时机,再干一场。
就在这时,时机真的出现了。高宗皇帝看宋军在前线取得了胜利,就给前线将士下了一
道旨意,先是表扬将士为国为民不怕流血牺牲,扬我大宋国威,朕心甚慰,然后话锋一转,
说“尚思、困兽之斗,务保全功”。意思是说,我们要留神,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
我们能保住目前的局面,就已经不错了,不要贪功。前线的将士看到这个圣旨,本来高涨的
士气,一下就降下来了,作战的劲头大减。而此时,岳家军还在千里驰援之中,还没有赶到
淮西战场。据说,岳家军增援的速度很慢。速度慢的原因也许不在岳飞,但是,作为部队的
最高统帅,这个责任是要由岳飞来负的。所以,驰援淮西不利,后来成了岳飞的一大罪状。
这么一来,完颜兀术就获得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
完颜兀术有了可乘之机,心想,当年顺昌之败,我不就上了刘锜那小子的当吗?他说他
是花花公子,我就信了,结果被他打了一塌糊涂,这次我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所以,完颜
兀术事先就把话放出去,说岳飞要来了。我非常害怕,濠州这个地方,我不打算要了。准备
撤军。完颜兀术一面把大军埋伏好,一面让人打开濠州城门,地上扔些破烂的铠甲,生锈的
刀枪,折断的弓箭和几面金国军旗然后把当地的老百姓往南面赶,让他们去给宋军报信。老
百姓见到宋军就说,完颜兀术要撤军了。
张俊一听完颜兀术要撤军,觉得立功的机会来了。他心想,进功的完颜兀术我打不过,
撤退的完颜兀术我还打不过?人们说我的军队是花腿军,这次让你们看看我们花腿军的厉害。
于是,张俊赶紧布置人马,要赶在岳飞到来之前,抢到这个功劳。张俊特别安排自己的副手
杨沂中去打濠州,以为这下给了杨沂中一个好差事,一个立功的好机会。
杨沂中就领了一队步兵,兴冲冲地往濠州去了。这对兵一路疯跑到了濠州城,一看,果
然城门洞开,城墙上金国的军旗歪七扭八,刀枪棍棒扔了一地。杨沂中的大喜,就命令宋军
去捡便宜。就在这时,金国伏兵突然从四处杀了出来,这下杨沂中的部队傻眼了。你想,这
几十里的路程,宋军都是两条腿跑过来的,来到濠州城,士兵们气还没喘匀,刀拔不出,弓
拉不开,怎么跟金军打仗啊?所以,一看金国的骑兵冲出来了,宋军干脆集体向后转,后队
变前队,哪儿来的还回哪儿去,又回头疯跑。但是,这次疯跑和来的时候可就大不一样了。
宋军来的时候,疯跑的为了抢攻,队伍起码还有个组织纪律性;而此时是为了逃命,是溃退,
所以宋兵是四散而逃。问题是,宋兵的两条腿哪能跑得过金国战马的四个蹄子啊?所以,最
后的结果是杨沂中的部队大部分被歼,两万多宋军士兵几乎全军覆没。
濠州一战,金军大胜。对于完颜兀术来说,这场胜仗意义不小,相当于金军终于在终场
哨声响起之前,踢进了一个球。完颜兀术非常高兴,心想,我老人家终于可以对金国朝廷有
个交代了。濠州大捷完颜兀术扳回面子的愿望达到了,就不想再打了。于是,完颜兀术就派
409
人给宋高宗写信,首先倒打一耙,责问宋朝为什么要收复中原,挑起战乱,然后就说,双方
还是应该以和为贵。宋高宗一看,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金灭不了宋,宋也灭不了金,还是见
好就收吧。于是,宋金议和,双方停战。宋金的仗不打了,这个时候,高宗皇帝脑子里蹦出
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武将没有用了,应该处理他们了。
宋金停战以后,高宗皇帝就开始着手处理这些武将。高宗皇帝召岳飞、韩世忠、张俊授
枢密副使,同时,撤销了三大帅的宣抚司。岳飞、韩世忠和张俊原来是宣扶使,是宰相一级
的人物,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员,这道圣旨一出,宣抚司这个机构就撤销了,他们
三员大将都晋升为国防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但实际上是明升暗降,三员大将的兵权就被
夺了。
关于这一过程,当时一本叫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书有记录。这本书的作者,是南
宋的秘书少监。秘书少监是秘书省的负责人,掌管古今的图籍、天文历算,负责记录国家的
各项政治措施以及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知道,作为史官。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秉笔直书,
不隐恶、不扬善。不能说某人干了一件很大的坏事,就给他抹掉;也不能说某人干了很小的
一件好事,就给他夸张得特别大。但是,这个南宋的秘书少监,是秦桧的养子。这个人不守
史官的本分,他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本书中,把凡是对秦桧不利的东西,统统都抹掉
了。所以,他写的东西非常不可靠。今天的学者研究宋史,最头疼的事就是看这本《建炎以
来系年要录》。你说,他写的你到底信不信吧,你肯定不敢全信,因为他到处瞎写,但你如
果全不信,那信什么呢?这好歹也是宋朝的官方正史,很多事情别的史籍里都没有记录。
但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对于解除三员大将兵权这件事的记录,应该是可信的,
书上写:“主上圣明,察见兵柄之分,无所统一,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
之患。有识之士方惧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这个记录,
就解释了高宗皇帝夺三员大将兵权的原因。因为金人已经被打败了,而且这些统兵将帅跋扈
恣肆,皇帝怕这些将帅怀叵测不臣之心所以要夺了他们的兵权。中国古代,常用“太阿倒持”
这个词,来指代臣子的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皇帝的权力被臣子篡夺。“太阿”是上古名剑,
是专门用来对付臣子的。有句话叫“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皇帝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
保证这把剑永远攥在自己的手里,而不能交到臣子手中,以防臣子拿剑来对付自己。太阿倒
持,是所有帝王最担心的事。所以,宋高宗才要召三大将入朝,夺了他们的兵权。至此,宋
朝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完成了。
高宗皇帝夺了三员大将的兵权,仍然觉得不放心,怕三员大将不服。按我们今天的话讲,
岳飞手下有十个师,韩世忠有五个师,张俊有五个师,皇帝把师长全部调到中央来了,然后
让御营的部将去担任师长,但问题是,师长下面还有团长,团长下面还有营长,他们都是跟
随这三员大将一起出生入死,由三员大将一手提拔起来的,皇帝可以换掉师长、团长、但总
不能营长、连长一路换下去,一直换到班长吧?这些部将不换,中央派去的新师长就有可能
410
调动不了三路大军,因为底下的部将不买账啊。他们会认为,你是哪来的,天上掉下来一个
就是师长啊?你们凭什么把我们的大帅弄到京城?万一这三员大将怀有反意,他们登高一呼,
率领部下作乱怎么办?于是,高宗皇帝思来想去,觉得肉体清除是最好的办法,干脆把三员
大将干掉,让他们的部下断了念想,这事儿就彻底解决了。
宋高宗决定对三员大将下手,但他一开始想杀的,并不是岳飞。此时,岳飞已经辞官了,
在庐山给母亲守坟,每天跟文人雅士往来,诗酒流连,不问政事。高宗皇帝最早想杀的是张
俊,他虽然宠信张俊,但是知道这个人最没有气节,爱财如命。对张俊这一点,高宗皇帝其
实是既放心又担心,以前,高宗皇帝靠重赏的办法安抚张俊。如今,他夺了张俊的兵权,他
怕张俊会想,皇上以前重赏我,是因为我手里有兵,现在我手里没有了兵权,皇上就不待见
我了。皇上不给我钱不要紧,金国人会给我钱,如果金国再南下,我只要领着我的人投靠金
国,照样财源不断。当然,张俊不见得有这样的想法,这是高宗皇帝自己想象出来的。宋高
宗认为,如果金军再次南下,最靠不住的就是张俊。所以,应该先把他干掉。
于是,宋高宗派原来的枢密副使王庶,去对付张俊。王庶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坚决反对
跟金国议和,后来被秦桧排挤其中的那个大臣,王庶来到张俊的军中,就开始着手越级提拔
张俊手下的军官。把这些部将都提升为各方面的大员。王庶的想法是,把张俊的部下都提升
为跟他一样品级的官员,好让张俊控制不了这些人。王庶觉得自己手段高明,把张俊部队的
人心搞散了,所以非常得意。但是张俊一点都不傻,他一看,情况不对啊,皇上这第一刀怎
么冲我砍来了?皇上杀谁也轮不着杀我啊?于是他马上做出了反应。张俊手下有一个钱粮官,
跟王庶是同乡,张俊就让这个钱粮官去给王庶传话,说:“乡人能为我言于子尚(王庶字子
尚)否?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处已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得几日,其已安乎?”这
句话的意思是,你替我转告姓王的,他提拔我手下的部将,别以为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
问问他,他要是这样对付我,还能活几天这个钱粮官就赶紧去告诉王庶,说张大帅急了,他
问你还想不想活了。王庶听了也很生气,一拍桌子就站起来了,说张俊还敢威胁我,他也不
看看我背后站着谁?我背后站的可是皇上,你回去告诉姓张的,别管我在朝廷上能待几天,
我即使待一天,也要把他整倒。
王庶奉皇上的命令去整张俊,但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王庶罢官,张俊加太傅。太傅
虽然是虚职,但在宋朝的文官官职里,已经顶了尖了。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张
俊这个人玲珑八面,他一想,皇上不是不放心我吗?好,那我马上把手里的权力全部交出去,
只要我抽身跳出来,不就没事了?于是,张俊马上向朝廷交权,斩断旧日袍泽之情,把这支
部队彻底还给国家,皇上您爱怎么扒拉这支部队都行,您把团长、营长、连长全换了也跟我
没关系,我不管了。而且,他还主动向高宗和秦桧表示,您只要不整我,您想整谁,我帮着
您一块儿去整。高宗皇帝一看,张俊这个人很识趣,他只要交出了兵权,就对我构不成威胁
了,我对他可以放心了。张俊的表现很好,顺利过了这一关。下一个,就该轮到韩世忠了。
411
接着,高宗皇帝准备向韩世忠开刀了,要遣散韩世忠的部队。皇帝想,这次不能随便派
个文官去了,像王庶这样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得找一个跟韩世忠辈分一样大的人,去压
住韩世忠的部将。于是,高宗决定让张俊和岳飞,去把韩世忠的部队收编遣散。
张俊接到命令,兴冲冲地就来找岳飞。张俊是岳飞的老上级,曾经提拔重用岳飞,而韩
世忠跟岳飞没有过隶属关系,一直是并肩作战而已。张俊跟岳飞说,好事落到咱俩头上了,
皇上现在怀疑韩世忠,让咱俩把韩世忠的部队给瓜分了。这样一来,全国的兵权就在你我手
中了。天上掉下这么大一个馅饼,咱俩得赶紧接着。但是,张俊没想到,岳飞并不领情。岳
飞为人忠厚耿直,听张俊这么说,他非常伤心,心想,人性怎么这么丑恶呢?张俊跟韩世忠
可是儿女亲家啊,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儿女亲家,张俊的儿子娶了韩世忠的闺女,张俊的闺女
嫁给了韩世忠的儿子,是双重儿女亲家关系啊。对自己的亲家,居然都能下这种毒手,于心
何忍啊?这种缺德事,岳飞坚决不干。于是,岳飞当面就跟张俊讲,瓜分韩世忠的部队,切
切不可行,国家能打仗的,就咱们这么三四个人,如果现在把他的部队瓜分了,万一有朝一
日金军南下,皇上再起用韩太尉,咱们有什么脸面去见韩太尉啊?咱们同僚的关系就彻底完
了,所以这事儿绝不能干。张俊一听,非常恼火,心想,你这一高尚,不就衬出我的渺小了
吗?这事是我乐意干的吗?不是皇上让干的吗?你这么一弄,不等于把我搁进去了吗?
另外,张俊这个时候准备修滁州城,就问岳飞的意见。结果,岳飞冷冷地看了张俊一眼
说:“滁不用守,安修城为?”这地方根本用不着守,修城干什么?岳飞的潜台词是,滁州
离金军远着呢,你张俊作为国家的军队大员,不思北伐收复故土,只想保命,是什么道理?
一句话就把张俊顶回去了。张俊一听,心说,好你个岳飞当年我在淮西打败仗,你不增援我;
我要跟你吞并韩世忠的部队你充高尚;现在我说修城,你又来这一套,当着这么多人让我下
不了台。你等着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你的好下场!张俊这时恨岳飞恨得简直牙根痒痒,
决绝而去。
岳飞宅心仁厚,赶紧派人给韩世忠送密信,说皇上要对他下手了,将前因后果跟他诉说
了一番。韩世忠一看密信就急了,赶紧想应对之策。
最初,韩世忠也跟岳飞一样,在战场上一刀一枪博得自己的功名,只要皇帝有赏赐,马
上千金散尽,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建立衙署,都自己动手,搭茅屋,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是,
韩世忠后来却变了,一再向高宗皇帝要地、要宅子,说最好国家能给分配,即便买的话,也
给价格低些。高宗皇帝非常高兴,就把当年负责运输花石纲的大奸贼朱勔的宅子赐给韩世忠,
还给他的宅子御笔题名“旌忠庄”。韩世忠后来又说,我想把家安在西湖边上,离皇上您近
点,能随时听到您的教导。高宗皇帝听了更高兴了,说好,朕命人给你盖。这个时候,韩世
忠手下的人感到很奇怪,就问韩世忠,说大帅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啊?您不是这种人啊!
韩世忠一笑,说一看你们就不懂历史,我给你们讲讲秦始皇灭楚的故事吧。当年,秦王
赢政要灭楚,一开始准备让老将王翦去,秦王问王翦,你看灭楚需要多少人?王翦说,我要
412
带六十万人去。秦王想,秦国军队不过才一百人,你要带走六十万人,全国的兵就被你带走
大半了,这不行。秦王又问年轻将领李信,你认为多少人合适李信说,二十万就够了。于是,
秦王就让李信去攻楚,结果李信打了败仗秦王没辙了,又来找王翦,说寡人悔不听王卿之言,
还是得老将军出马,你要六十万人就六十万人吧。王翦出发之时,秦王就问王翦老将军你有
什么要求没有啊?王翦说,当然有啊,于是又要房子又要地还要给儿孙封官,条件提了一大
堆,秦王乍一听,还挺不高兴的,心想你仗还没打怎么就想着报酬啊?他就问王翦,老将军,
你也不是这种人啊?王翦说,趁着大王您现在还重用我,我要点是点,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
店了。秦王一听,哈哈大笑,说你出发吧。于是,六十万大军向楚进发。一路上,王翦还不
停地给秦王嬴政写信,要么说我要的地大王您想着点啊,要么就是我儿子的官位您该安排了。
一拨拨的使者往咸阳宫廷送信,却没有一封是奏报军情的。周围的将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
对王翦说,老将军您至于吗?这样也太掉价了。王翦解释说,秦王生性多疑,刻薄寡恩;现
在全国的兵基本都给了我,我不这么干,秦王能放心吗?他一看我不停地要房、要地、要官
位、知道我就这么点追求,不会造反,他才能放心,咱们才能平楚。韩世忠讲完秦始皇灭楚
的故事,就对部下说你们现在明白了吧,我跟王翦的想法是一样的,我要房子、要地、皇帝
才能够安心。部将恍然大悟,说大帅真是高明啊。与岳飞相比,这就是韩世忠的聪明和世故
之处。
眼下,韩世忠一看岳飞送来的密信,心想,看来这样皇上对我还不放心,那我想别的招
吧。于是,韩世忠举着自己四个手指头的手,就进宫了。见到宋高宗,韩世忠把衣裳一脱,
跪在皇帝面前就哇哇大哭说皇上您看,我身上多少道伤口,我的手曾中了金军的毒箭,只能
断指以保全胳膊,现在就剩四个指头了。我立下这么多汗马功劳,听说您还想要我的命,皇
上您可怜可怜我吧。说着,就在地上狠命地磕头。高宗皇帝一看这情形,就动了恻隐之心。
高宗想,当初苗刘兵变的时候,要不是韩世忠及时救驾,我就被那俩叛将挤兑死了。韩世忠
这么多年出生入死,忠心耿耿,从来没有变节过。再说,他也没有什么高尚的追求,不就想
要点房子要点地吗?他都把家搬到西湖边上挨着我住了,这人对我还有什么威胁啊?所以高
宗皇帝说,那都是风言风语,谁说朕要害你啊?朕对爱卿是非常信任的,这样吧,朕在给你
点田宅,作为对你的抚慰吧。韩世忠这才叩头出官,心想,我这条命算是保下来了。
韩世忠在朝堂上大哭一场,虽然躲过了被杀的厄运,但也尝够了仕途的险恶。韩世忠的
夫人梁氏,当年曾经擂鼓战金山,那样的女中豪杰,这时也只能长叹,说咱们还是明哲保身
吧,只要不死,夹着尾巴做人也是人,保命最重要啊。于是,韩世忠夫妇二人回到家中,闭
门谢客,绝不和老部下往来,任何老部下登门求见,一概闭门不纳,而且决口不谈政事。就
这样,韩世忠居家数十年,淡泊自如,就好像从来没有过权位一样。
宋金两国停战之后,高宗皇帝为稳固自己的皇位,要密谋除掉三员大将,屠刀所指,三
军胆寒,但是,张俊和韩世忠都猜透了皇帝的心思,巧妙地逃过了一劫。而岳飞就没有那么
413
幸运了,最终没能逃过被杀的厄运。
岳飞被害,一方面是因为高宗皇帝要杀武将、除心病,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岳
飞与宰相秦桧之间的矛盾。岳飞是武将,他的本事是在战场上体现出来的,而秦桧是文臣,
他的价值只有在谈判桌上才能体现。秦桧作为宰相,要如何树立威信,使满朝信服呢?就是
在社稷垂危的时候,挺身而出,去跟金国人议和,这样才能把半壁江山得保的功劳纳入囊中。
这就造成了两个人之间的根本对立。只要岳飞在,主战派的旗帜就在,可宋金打起仗来,秦
桧这个宰相的作用,就看不出来了。
在小说演义中,秦桧一直被说成是卖国贼。我们不谈论他是不是卖国贼,但对于秦桧卖
国求荣这个说法,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秦桧卖国求荣,他求的是什么荣呢?他求的不是
要爬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你想,他在宋朝已经是宰相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道他想到金
国去做皇帝吗?这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秦桧所求的荣,是要牢牢保住自己的权位。他认
为,跟金国人谈和,是保全宋世江山最好的方法,也只有这样,他自己的权位才能保全。
在秦桧看来,岳飞等人总是吵着跟金国人打仗,但是这仗打到哪儿算一站?我们的底线
在哪儿?这些根本看不到嘛。所以,秦桧认为,只有谈和才能使社稷江山得以保全,岳飞不
顾国力,非要打仗,只会把国家拖垮,这才是误国。而岳飞的脾气也很冲,皇帝还没说两句
太难听的,他就敢撂脸子,他自然也不会把秦桧放在眼里。岳飞认为必须要收复失地,谁不
这么干,谁就是汉奸;而秦桧则认为必须议和,谁要不这么干,谁就是他的绊脚石,他就必
须搬开谁。我们看,这对将相之间是没法沟通的,两个人是针尖对麦芒,和解不了的。所以,
秦桧想,你岳飞既然非要主战,那我就要把你除掉。正好宋高宗又担心武将篡权,现在又找
到了盟友张俊,这君、相、将三人,都要置岳飞死地,除了死,岳飞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我们前面提到过,张俊对岳飞是恨之入骨的,他得知秦桧要除掉岳飞,就主动出来请命
了。秦桧问张俊,你打算怎么整岳飞呢?张俊说,我去说动岳飞的部将王贵,让王贵去告岳
飞谋反,这顶帽子一扣,就不怕岳飞不死了。王贵曾经是岳飞的副将,官至御前司都统制,
相当于岳家军的二把手,岳飞交出兵权后,岳家军就是由王贵带来的。那么,张俊为什么要
找王贵来诬告岳飞呢?
史学家的一种观点认为,张俊找王贵陷害岳飞,是因为王贵挨过岳飞的打,还差一点被
岳飞斩首,所以他对岳飞怀恨在心。这一点其实并不成立,王贵追随岳飞多年,两人一起出
生入死,情同父子兄弟。王贵被打,是因为他的部下犯了抢劫罪,所以受牵连挨了一百军棍,
而岳飞说要杀王贵,是因为有一次大战在即,王贵兵少,面露怯意,岳飞生气,斥责王贵身
为统帅,竟然丧宋军志气,所以说要杀王贵,但是,岳飞只不过说说而已,王贵是他的左膀
右臂,他不可能真的杀王贵。而且,岳飞领军向来严明公正,连他的儿子岳云犯了一点小错,
都被打了一百军棍,三天不能起床。王贵作为部将,挨打是很正常的,不可能因为这事儿就
记恨岳飞。
414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张俊是因为找到了一条足以置王贵于死地的罪证抓住了王贵的一个
把柄,所以能够要挟王贵陷害岳飞。但是,这个把柄究竟是什么,史学家们到今天也没有研
究出来。不过,最后的结果是,王贵真的背叛了自己的老上级,出头诬告了岳飞。另外,张
俊还找了一个对岳飞怀恨在心的部将王俊,让王贵,王俊联名诬告岳飞谋反。这样一来,岳
飞就真的在劫难逃了。
光有人告岳飞谋反还不行,还要有人出面弹劾岳飞。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头了,这人
就是万俟卨,是今天岳王坟前跪着的那四尊铁像里的一个。那么,万俟卨为什么要出面弹劾
岳飞呢?我们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万俟卨是个典型的小人,他与岳飞结怨,是因
为一件非常不足为道的事。当年,岳飞宣扶京湖,在鄂州祝捷的时候,万俟卨正在当地做提
刑官。据说,他每次去见岳飞的时候,都没有得到岳飞的好脸色。我们不知道岳飞是正赶上
忙,还是心情不好。但是,万俟卨就觉得岳飞看不起他,轻蔑他,所以就对岳飞怀恨在心。
这一次,他终于找到报复岳飞的机会了,所以就主动站出来诬陷岳飞。不但如此,他还找了
一个爪牙,一块儿上表弹劾岳飞。
有人得知这个消息,就来告诉岳飞,说现在有人上表弹劾你。岳飞一听,知道大势已去,
只好以退为进,学韩世忠去官保命。所以,岳飞马上上奏朝廷,愿辞去一切职务。朝廷下旨,
岳飞充万寿观使提举万寿观。在宋朝,官员退休致仕以后,皇上一般会让他们提举一座道观,
去做道观的名誉主持,就算是给官员退休金了。所以宋朝经常有官员成为道观的名誉主持。
其实岳飞此时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了,他当年削职闲住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道《小重
山》,这首词是这么写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
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
谁听?”这首词的气韵,跟当初“怒发冲冠凭栏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此时完全是
一种英雄末路的感觉。
岳飞虽然已经辞官退隐,但秦桧一帮人要置岳飞于死地的主意已定,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于是,秦桧等人给岳飞罗织了三条罪名,这三条罪名,每一条都可以置岳飞于死地。
第一条是说岳飞在朱仙镇班师之后,心中愤懑,在军营当中公开放话,说皇上不修德,
国家没救了。言下之意是说,我本来能够收复失地,直捣黄龙,结果皇帝十二道金牌催我班
师,致使功亏一篑。这种话是指斥乘舆(乘舆是对皇上的尊称),直接指斥当今天子,公开
说国家没救了,这肯定是死罪。当然,这是秦桧列举出来的证据至于到底是不是岳飞说的,
在什么时候说的,都无从考证。
第二条是说在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跟几个心腹借酒浇愁,倾诉胸中的苦闷。喝酒的时
候,岳飞就问张宪,这天下的事应该怎么办啊?张宪回答,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且不说岳
飞接下来说了什么,这两句话就够“意味深长”了。你想,岳飞是手握重兵的统帅,他问自
己的下属天下事怎么办,下属回答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是什么意思?
415
第三条就更要命了,是说岳飞对部下张宪说,我跟太祖爷一样,都是 32 岁当节度使。其
实就算岳飞说过这话,那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 32 岁当了节度使,与太祖皇帝当年年纪相当,
理解为他是崇拜太祖,敬仰前贤也说得过去,最多是由些得意而已。可这三句话连起来听,
就让高宗毛骨悚然了。
秦桧给岳飞罗织的这三条罪状,是一环套一环的。首先,岳飞指着皇上不修德,国家没
救了;然后,岳飞又问天下事应该怎么办?部将说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后,岳飞再来一
句,我跟太祖爷一样,32 岁当了节度使。这三句话他真有可能都说过。但问题是,岳飞是在
什么语境下说的,这三句话是不是以这个顺序说的?到了秦桧这儿,这些都无关紧要,经他
一拼一粘,这三条大罪就出来了。我们想,高宗皇帝念兹在兹,他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武将
谋反,所以,这样罪状一呈上去,岳飞就非死不可了。
于是,高宗皇帝下令,先拘捕张宪和岳云。在岳家军里,张宪和王贵是岳飞的左膀右臂,
王贵已经站到秦桧一边了,所以只拘捕了张宪,当时,张宪和岳云都还在军中,而岳飞已经
辞去军职了,所以他们被捕,岳飞并不知道。张宪和岳云被捕之后,朝廷就以相府,中书省
的名义下发省牒,派殿前司统制杨沂中去抓捕岳飞。
宋朝的武将有结拜的传统,杨沂中跟岳飞也有八拜之交,杨沂中排行第十,岳飞叫他十
哥。杨沂中是御营斯都统制,就是禁卫军统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卫戌区司令,是守卫在皇
帝身边的人。所以,杨沂中一来,岳飞感觉非常惊愕,心想,杨沂中来干什么?这个时候岳
飞也预感到大事不好,就问杨沂中,十哥你来有什么事?杨沂中就把省牒拿出来给岳飞看。
这份省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话:把活的岳飞带回京城。杨沂中为了稳住岳飞,就说,你别
担心,这里边可能有点误会,见了皇上把事说清楚就完了,张宪,岳云也就都能放出来了。
岳飞看了省牒之后,心情十分沉重,让家人置酒款待杨沂中,说十哥你等等,我回去收拾一
下,心情十分沉重,让家人置酒款待杨沂中,说十哥你等等,我回去收拾一下,这么远的路,
一去不知道多长时间,我在临安又没有家,我去拿几件换洗的衣服。
看着岳飞转身离去,杨沂中非常担心,他想,岳飞不会去上吊吧,宰相的意思是把活的
岳飞带回去,岳飞要是自尽了,我可没法交差,再一看,岳飞的家人端出酒来,请他饮酒,
杨沂中不敢喝,怕酒里下了药,万一自己喝下去岳飞趁机跑了怎么办?杨沂中端着酒杯犹豫
不决,就问岳飞的仆人,岳少保现在干吗呢?仆人说,我家主人正在后面收拾呢。杨沂中又
问,岳少保神色如何?仆人回答说面色如常。杨沂中这才放下心,一仰脖就把酒喝了。这时,
岳飞从后面出来了,说十哥我信你,你敢喝我这杯酒,不担心酒里有毒,就证明你心地磊落,
我跟你走。杨沂中听了这话,惊得一脑门子汗,心想,好险,我要是不喝这杯酒,岳飞说不
定就跟我翻脸了。这样一来,杨沂中就带着岳飞上路了。
杨沂中带着岳飞往京城走,一路上都让人暗中看管岳飞。因为岳飞不论功劳、地位、还
是声誉。都远在杨沂中之上,杨沂中不敢公开跟岳飞翻脸,只好命人暗中监视。去京城途中,
416
要经过岳家军的驻地。张宪和岳云都已经被捕,所以岳家军都明白岳飞为何进京,也想到岳
大帅这一去,绝没有好结果。这一天晚上,得知岳飞投宿在附近的古寺里,岳家军的将领就
一拨一拨地去探望岳飞。这些将领见了岳飞都声泪俱下,劝说岳飞不要取京城。最后,岳飞
一拍桌子,把他们都轰出去了。岳飞说,我对大宋忠心耿耿,皇天后土,可表此心,我绝不
负朝廷,你们不要跟我说了。岳家军没能劝住岳飞。最终,岳飞还是来到了杭州城。
岳飞一进杭州城,就被打入了大理寺监狱。一开始,秦桧让御史中丞何铸审岳飞谋反的
案子。岳飞被带到堂上,见了四座的官员,就问,我堂堂岳少保,枢密副使,你们为什么把
我抓进监狱?何铸说,有人告你谋反。岳飞二话不说,把衣服一脱,露出了背上的“尽忠报
国”四个大字。有的评书演义里说,岳飞背上的字是“精忠报国”,这可能是从皇帝钦题的
“精忠岳飞”上演绎出来的。何铸一看,心想,说这样的人谋反,打死我也不相信啊。但是
上命难违,案子还得接着审。于是,何铸就说,王贵和王俊两人告你谋反,岳飞说,那好,
你让王贵出来跟我对质。王贵做了这种昧良心的事,他愧对岳飞,所以根本不敢来。岳飞又
说,你说王俊告我谋反,那你让王俊来见我。这个时候,王俊已经死了。岳飞说,王贵不来,
王俊死了。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我谋反呢?何铸说,有人说王俊和张宪之间写过信,那信上有
谋反之意。岳飞说,好啊,你把信拿来给我看看。何铸说,信让张宪烧了。岳飞大笑,你说
我谋反。问你有没有人证,你说人证死了,问你有没有物证,你说物证烧了,那你凭什么告
我谋反?这个时候,何铸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何铸心想,这案子没法审,原本就是冤枉
人家。岳飞顶天立地大丈夫一个,我不能干这缺德事。于是,何铸就去找秦桧,说丞相您换
人吧,这案子我审不了。
秦桧见何铸不想干,就把实情说出来了,他说审岳飞是“上意也”。这案子不是我要你
审的,是皇上要你审的,你不审,你这御史中丞还干不干了?何铸说:“我岂为区区一岳飞
请命?”从这句话,我们又能看出,宋朝的文臣武将在地位上的差距。何铸并不是很看得起
岳飞,说区区一岳飞,我并不是为他请命,只不过“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
非社稷之长计”。意思是说,我们还有强敌在,现在无缘无敌杀一员大将,将来社稷有难,
谁去定国安邦?秦桧一听,心想,这个何铸是榆木疙瘩脑袋,怎么劝都没用。于是说,你不
审就下去吧,这官也别干了。
接着,秦桧把大奸臣万俟卨推到了前台,让他来审岳飞。万俟卨这下总算找到出气的机
会了,心想你岳飞当初轻慢我,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万俟卨对岳飞毒刑拷打,一代名将在
公堂上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遍施酷刑之后,岳飞有些站不住了。刚想松口气,身后
的狱卒马上大喊:“插手立正!”岳飞只有悚然听命。有人讲,读史读到了伤心处,岳飞这
样统率千军万马,身经百战的一代名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竟然被一个小小的狱
卒当面呵斥,而且还要委屈听命,读史读到这样的地方,怎能不让人伤心不已?
万俟卨虽然对岳飞用尽酷刑,但是这个案子还是审不出结果来。宋高宗最后也没办法了,
417
就下旨,说不管案子审得有没有结果,都将岳飞赐死。关于这道圣旨,史学家们认为肯定是
有的,如果没有宋高宗的首肯。秦桧等人是不敢杀害岳飞的。这道圣旨永远找不到了,可就
是因为它,才有了后面的风波亭上送忠良。
据说,岳飞在监狱的时候,大年三十那天,他的老部下置酒来探望他,为岳飞敬上屠苏
酒。岳飞看到屠苏酒,不觉想起来往事,淆然泪下。就像京剧《满江红》戏词里唱的那样:
“见屠苏想起了黄龙痛饮,满江红班师诏,历历前尘”。岳飞当年的酒量很大,有一次因为
酒后打了人,高宗皇帝让他以后别喝酒了,于是岳飞立誓,等到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的时候
再破酒戒。而今,岳飞身陷牢狱,本来应该是庆功时喝的酒,现在却是在“除夕夜冷狱森森”
的情况下喝,而且,这可能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杯酒了。我们想想,岳飞此时此刻的心境,
会是何等凄凉。
关于岳飞是如何被害死的,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秦桧派人谎称让岳飞沐浴,
趁机害死了岳飞。古人的衣服非常宽大,力士趁岳飞脱衣服的时候涌入,猛击岳飞两肋,把
岳飞害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高宗赐岳飞毒酒,岳飞饮了毒酒以后,含恨而终。岳飞死时,
年仅 39 岁。大英雄被害死了,秦桧本来心存愧疚,给岳云、张宪定的刑是流放,结果高宗皇
帝下旨,将两人判了斩刑。张宪、岳云两员虎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最后竟换来这样的结
局。岳云死时,才刚刚 22 岁。
中国古代杀官之前,一般先要抄家。官兵来抄岳飞的家,发现了什么呢?《宋稗类抄》
里记载:“岳少保既死御,籍其家,仅金玉犀带数条,及锁铠兜鍪南蛮铜弩镔刀剑鞍辔,布
绢三千余匹,粟麦五千余斛,钱十余万,书数千卷而已。视同时诸将如某某等,莫不宝玩充
堂寝,田园占几县,享乐寿考,妻儿满前。福祸顿悬,天道亦自有不可知者!”岳飞为国尽
忠一辈子,死后家里抄出来的,多是兵器铠甲,再有就是三千多匹布帛,五千多斛粮食,十
余万钱和一些薄田,这与同时期的几位大将是没法比的。张俊就不用说了,韩世忠一年的地
租收成就是五万石,岳飞可能只有几千石而已。这样的忠义之士最后含恨而死,千古以来令
仁人志士扼腕叹息。
根据史籍上的记载,岳飞在大理寺蒙冤的时候,韩世忠曾经站出来为岳飞鸣不平。韩世
忠本来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但是看到岳飞蒙此大冤,就豁出去了。韩世忠闯进相府,
质问秦桧,岳飞到底有什么罪,你要害他?秦桧回答:“其事莫须有”。后来,“莫须有”
就成了一个典故。不少人一直把“莫须有”理解为可能有,实际上这是不对的。“莫须有”
的意思应该是,难道没有吗?也就是说,秦桧对韩世忠用的是反问的语气:岳飞难道没有罪
吗?秦桧这么一句话,就把韩世忠打发了。秦桧有恃无恐,他背后有皇帝撑腰,根本都懒得
跟韩世忠废话。秦桧这个时候,势力比韩世忠大得多,并不是说韩世忠拍着桌子质问秦桧,
秦桧就吓得哆哆嗦嗦,嗫嚅地说了一句,可能有吧。从秦桧这句难道没有的反问中,我们可
以看出岳飞悲剧的症结所在,是高宗皇帝要岳飞死,所以秦桧才有恃无恐。岳飞在宋高宗一
418
朝都没有翻案,直到宋孝宗即位,朝廷又要北伐的时候才给岳飞平反,追封为鄂王。
我们知道,《宋史》是元朝人写的,元朝人写道岳飞之死的时候,也不禁大发感慨:“西
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
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仗,军至汴梁之朱仙镇,
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
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
呜呼冤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西汉以来,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这样的名将,每朝每
代都有。然而像岳飞这样文武双全的名将,并不多见。史书说关云长通《春秋左氏》之学,
后人却没有见过关王爷的文章。但是岳飞在朱仙镇班师时,有答诏上奏,他的奏折写得有诸
葛孔明之风。这样的一个忠义之人却不幸遇害,就像当年南北朝时刘宋因怀疑谋反杀大将檀
道济一样。檀道济怒说,你们这是在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宋高宗杀岳飞也是自毁长城。所以,
元人感慨,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不但后人对岳飞的评价很高,就连当时的人也是一样。当时,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洪皓,
听说岳飞被害死之后,痛哭流涕。他给南宋朝廷写密信,把密信藏在蜡丸里,驰疏奏报宋高
宗,说“金人所谓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意思是,金军害怕的
就只有岳飞,以至于把岳飞叫做岳大爷,现在听说岳飞死了,金国的将领们都在摆酒相贺。
岳飞没有死在与金作战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
一幕。
岳飞无论在人品、战功上,还是学识、修养上,在中国古代的名将中,都堪称是数一数
二的。岳飞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题骤马风》的诗,诗中最后两句说:“誓将七尺酬明圣,怒
指天涯泪不收”。岳飞本来要将七尺之躯捐报明君圣主,没想到“明君圣主”回报他的却是
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冤狱。
高宗皇帝为了屈已求和,跟秦桧定计,害死了忠良岳飞。在害死岳飞的过程当中,他已
经跟金国达成和议。实际上,宋金和议不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的,而是在公元 1138 年签订天
眷和议,也就是宋朝史书所说的绍兴第一次和议的时候,就已经达成,只是后来金国又把它
撕毁了。之后金国又一次南下,所以又有了顺昌、郾城这一系列的大战。大战之后,双方都
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消灭对方,于是就开始认认真真地谈第二次和议,也就是宋朝史书
所说的绍兴第二次和议。按照金朝史书记载,叫“皇统和议”,因为这时金国的年号是皇统。
岳飞是在绍兴第二次和议一个月之后才死的,也就是说,岳飞在狱中的时候,宋金和议就已
经达成了。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很多史学家就认为,宋高宗不一定是为了要达成和议而杀岳
飞,因为这时候岳飞已经被夺了兵权,并且已下狱了,根本无力阻碍宋金和议宋高宗杀岳飞,
主要担心武将不臣,篡权跋扈。再加宋金和议达成,宋金再没有战事,武将没有再用价值,
419
宋金和议不成,岳飞可能也会被杀,就是和议达成一个月之后才死的原因。
那么绍兴第二次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呢?第一,划定宋金两国以淮水为边界。我们知道,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宋金以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岳飞、韩世忠这些大
将们苦心孤诣念念不忘的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如此一来是永远实现不了了。而且,以淮水
为界之后,华夏民族的发祥之地——长安、洛阳以及整个黄河流域,就完全成为金占区了。
自古以来,人们有这样的一种看法:长安、洛阳在谁手里,谁就是正统。现在长安、洛阳在
金国手里了,金国就成正统了,所以宋朝的文人士代夫,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第二南宋每年
要给金岁币,白银 25 万两,绸缎 25 万匹。除此之外,南宋还要对金称臣。以前,像岁币、
正朔、册命等,都是宋朝所不能接受的,但现在统统接受了,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
头一次。从和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南宋这一方可是吃大亏了,因为南宋是在军事力量占优势
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个屈辱的和议。
宋高宗给金熙宗上了一道誓表,他在这个誓表上说:“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
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
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
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从这段誓表,我们可以看出,宋高宗
称臣纳贡,真是奴颜卑膝到了极点。首先,第一句话“臣构言”臣赵构给您上奏。我们前文
提到过,在中国古代,名是不能直接叫的,要称呼他人的字,以示尊敬。只有父母师长或者
君主才可以直呼人名,上级一般也不会叫人的名。今天很多影视作品中,比如清朝的皇帝管
李鸿章叫李中堂,这个肯定是不对的。不管臣子多大岁数,皇帝都可以叫他的名,因为皇帝
就是君父。
西汉开国,高祖皇帝说萧何的功劳最大,所以给了萧何三个特权:“剑履上殿,见军不
趋,称臣不名”。这三个特权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很搞笑。“剑履上殿”,就是指他可以
配着宝剑,穿着鞋上殿,因为那会儿人都是席地而坐,佩剑穿鞋上殿是一个特权。“见君不
趋”,是说皇上在那儿坐着,他进殿之后不用小跑可以大摇大摆地过去。“称臣不名”,就
是指萧何可以直接说“臣参见皇上”,而不用说“臣萧何参见皇上”,不用他称呼自己的名
字,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在宋朝,没有人敢称呼赵构的名,而在这,他自己却说“臣构言”。接下来又说,不但
我是大金的臣子,宋朝的世世子孙,都会谨守臣节。而且大金对我恩同再造,所以每年金国
皇帝过生日的时候,或者是过春节的时候,我都要派人去朝贺,每年给大金白银 25 万两,彩
缎 25 万匹,从壬戌年开始,以后每年都搬到泗州去交纳。后面甚至开始赌咒发誓了,如果我
不遵守这个盟约的话,举头三尺有神明,他们可以把我杀掉,让我的国家灭亡。我现在把誓
表都交上来了,我们是下邦,你们是上国,所以赶紧给我发诏书,来册封我吧,这样一来,
小邦才有生存下去的凭证。你看,赵构都不敢说自己是敝国或者敝邦,更不敢称本朝,而称
420
敝邑,意思是我这个小地方。这份誓表堂而皇之地记载在宋朝的史书当中,《续资治通鉴》
也记载了下来,真是耻辱至极。
宋朝的大臣带着誓表去见金国皇帝,说只要迎回太后韦氏(宋高宗的生母),别的要求
不再提了。结果金熙宗看到这个誓表之后,却故意刁难,他说:“先朝也已如此,岂可更改?”
意思是以前都已经淡定了,战俘是不能遣返的,现在怎么能更改呢?宋朝大臣只好跪下,苦
苦请求,说高宗是个大孝子,如果不迎回母亲无法安天下人之心,恳请金熙宗成全。
金熙宗趁机讹诈,说成全可以,但是得再割地给我。由于淮水是国界的东边,已经勘定
了,而西部国界还没勘定,金熙宗就想要西部的川陕地区,包括吴玠当年流血死守过的和尚
原。和尚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现在金人点名要这个地方,用意就在于,虽然在战场上
没有打败吴玠,现在却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金国要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
西。宋朝的使臣不敢做主,就请示宋高宗。没想到高宗相当爽快,说只要能安天下人耳目,
给他们也无妨。所以川陕一带以大散关为界,北边的地方又全部归属金国了。连金国都没想
到宋朝会这么爽快,于是金熙宗赶快让完颜兀术勘界定约,生怕宋朝反悔。勘界定约后,双
方各自撤军,持续了十五六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从某种意义上看,宋金和议也是双方实力
均衡的体现。自此,中国历史进入到了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在达成和议的过程中,完颜兀术为金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是他撕毁天眷和议,河南、
陕西之地就归宋朝了。因此,完颜兀术的官位迅速上升,从梁王、都元帅、太保,领行台尚
书省事,到后来加侍中,进拜太傅,太师,领三省事,等于整个金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完
颜兀术掌握了。
第二次绍兴和议达成七年后,完颜兀术病死,得以善终。评书演义上说他是被牛皋气死
的,牛皋骑在他的身上,他一生气就气死了,那纯粹是演义。完颜兀术病死之前,留有一道
遗表,说:“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果病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
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为辅,遣天水郡会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
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完颜兀术在临死的时候,把他对付宋朝的,秘密武器点明了,
他说如果宋朝背盟的话,双方先打正规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打不过宋朝,就“遣天
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天水郡公桓”就是宋钦宗赵恒,这也是宋高宗最担心的事儿。宋徽
宗死了,钦宗还在金国人手里做人质,金人封他为天水郡公。现在黑龙江阿城还有天水郡公
府。完颜兀术的想法是,如果打仗金国兵败,就让宋钦宗到汴京做傀儡皇帝,像张邦昌、刘
豫那样。这样一来,宋高宗就完全没辙了,因为宋钦宗是宋高宗的哥哥,“其礼无有弟与兄
争”,当弟弟的能跟哥哥打仗吗?而且钦宗是故主,即便再来一个岳飞,韩世忠或任何其他
人,都没有理由再打仗,更不能说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了,因为二圣当中的一圣在中原做
了皇上,宋朝还要什么理由动刀兵呢?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金国不会这么干,他们更想有朝一日能把南宋彻底灭掉,由大金
421
一统天下。但是,一旦被宋朝逼急了,就会让宋钦宗做傀儡,这一点对宋高宗的打击是致命
的。
岳飞、韩世忠等人根本无法体会宋高宗的心情,但是宋高宗一直提防着这一招。其实,
宋高宗并不是怕宋钦宗回来,因为即使他回来,复辟的可能性也已经没有了,最多把他软禁
起来就是了,只不过在这里没人虐待而已。宋钦宗自己也说过,如果能回到故土,只要两间
茅屋,几亩薄田,或者出家做道士,宋高宗怕的是,金国掐着宋钦宗这张牌不放,什么时候
想打这张牌了,才会把他拿出来,立他做傀儡皇帝,那样宋高宗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完
颜兀术是智谋广远,心机极其深沉的一个人,宋高宗也不傻,他早就想到了完颜兀术会有这
么一招,所以知道绝对不能把完颜兀术逼急了。如果任凭岳飞、韩世忠继续打下去,完颜兀
术就会把赵恒抬出来,这对于宋高宗来讲,等于是一剑封喉,他所有的正义感,口号和理想,
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完颜兀术这个人确实不简单。但是评书演义当中,往往把他刻画
的很不堪,以致我们都认为岳飞忠勇,而完颜兀术狡诈,总在岳飞手底下现眼,被打得惨败。
我们今天看来,这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完颜兀术也好,
岳飞也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好恶,可以选择同情或者爱戴谁,
但没有必要评出个对错,好坏。中华民族的历史本来就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现
在经常有人说不能从今天的角度看历史,历史上的宋和金就是两国。如果这样讲,那魏、蜀、
吴还是三国呢,有必要说谁杀关羽就跟谁不共戴天吗?中国历史上内部混战的时期太多了,
春秋列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不都是混战时期吗?宋金并立,也是这样的一个时期,所以说,
完颜兀术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我们没有必要对他咬牙切齿。
和议达成之后,双方就开始互相释放战俘,被金国扣了多年的宋朝使臣们,陆陆续续被
放回来了,被放回来的这些使臣都遭到了远谪,全被秦桧贬出了朝廷。
其中有一个叫宇文虚中的人,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宇文虚中虽然
是一介文人,却很有气魄。他第一次出使金营时,还是北宋时期,结果金人背盟违约,要打
宋朝,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抓他。金人拿绳捆绑他的时候,他也不反抗,居然还赋诗一首:“当
时初结两朝欢,曾见军中捧玉盘。本为万年依荫厚,哪知一日遽盟寒”。意思是说,宋金两
国本来是“万年依荫厚”的关系,结果金人不义,把我抓起来了。后来宋朝又让他出使金营,
金人看他脸熟,认出了他,就没再让他回去,还让他在金国做了官,后来宇文虚中在金朝中
官至国师,是相当于宰相一级的高官,金国建国初年,金国之所以能够汉化,就是因为宇文
虚中制定了很多制度。《金史》《宋史》里都有宇文虚中的传,但是却都把他刻画成奸臣的
形象,说他两朝为官,对两方都不忠,所以他这个人也是非常不幸的。
实际上,宇文虚中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什么要帮助金汉化呢?原因非常
简单,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用汉族的文化征服金国人。宇文虚中的想法是,你们金国的快
422
马弯刀虽然征服了我们,但我们是天朝上国,是华夏的正宗,是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虽
然你们在武力上打败了我们,但是你们还是要规规矩矩地跟我们学习。你们从马上下来,刀
枪入库,马放南山,捧起书本来子曰诗云,这个你们能跟我们比吗?在文化上,金人越跟汉
人比,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要越跟汉人学,这样汉人也就越安全。所以这也是宇文虚中为什
么要帮助金国制定制度的原因,可是当时留在金国的其他宋使,比如洪皓,就很鄙视宇文虚
中。洪皓说,让我在刘豫帐下做官,我宁可死都不干,你宇文虚中毫无气节,居然还两次出
使,你想想苏武,再看你自己,竟然在金国做官!实际上,这些人都不理解宇文虚中,他真
是有自己的一番苦心在里边。
宇文虚中经常把金国朝廷的内部虚实通报给南宋,但是,宋金和议成后,秦桧这个祸国
奸贼为了自己的私利,居然把宇文虚中是卧底一事告诉了金国。当时,金国很倚重宇文虚中,
离开他大金就玩儿不转了,杀了太失人才,可他又是卧底,怎么办呢?秦桧就给金国人出主
意,让金人把宇文虚中的家属弄到金国去,把他的家属控制起来,他投鼠忌器,就不敢怎么
样了。宇文虚中得知这个消息后,赶紧写密信告诉宋高宗,如果金国人要他的家属就跟金国
人说全死了,或者说全失散了,找不着了。没想到宋高宗却按照金国人的意思,把宇文虚中
的家属全部送到了金国,这下宇文虚中就没有办法了。《宋史》说宇文虚中失节,《金史》
也不以宇文虚中为忠臣,这个人是非常可怜的。据说,后来他的全家都被金国人杀害了,因
为他恃才傲物,得罪了金主,说金主没有文化,是半瓶子醋的汉人。
清朝的学者袁枚在整理宋人笔记的时候,曾经发理一条消息:“绍兴十五年,宇文虚中
谋挟渊圣南归,为人告变。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大意
是,绍兴十五年,宇文虚中想把钦宗皇帝带回江南,结果有人把宇文虚中告发了,所以宇文
虚中领兵直冲皇宫,想把金熙宗杀掉最后没有成功,被杀了。这个大忠臣的忠肝义胆,从清
朝人发理的这段材料里可以看出一二。
除了宇文虚中之外,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入金宋使,那就是王伦。王伦也是百分之百的
大忠臣,但评书演义把他刻画得也很不堪,描述成一个汉奸,其实这完全对他的一种误解和
丑化。王伦的先祖是北宋的明相王旦,死后谥号是文正。中国古代大臣死了之后,皇帝赐予
谥号,最高等级的谥号就是文正。整个清王朝,只有八个人谥号为文正,曾国藩就是其中之
一,被称作曾文正公。
关于年轻时候的王伦,史籍上有所记载,说他“为人任侠好义,往来京洛间,数犯法,
幸免”。“任侠好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点爱打抱不平,他高干子弟出身,可能看谁
都不顺眼,所以经常犯点小法,但是每一次都得以赦免。疾风识劲草,国难显忠良,靖康之
变的时候,钦宗皇帝面临宣德门下,有乱民借机闹事,眼看着就要冲进宣德门,钦宗不知所
措。当时只有一介布衣的王伦挺身而出说:“臣能弹压之”。钦宗一听,非常高兴,解下佩
带的宝剑,赠与王伦,立授兵部侍郎。王伦提剑下楼,斩杀了几个为首的乱民,形势一下就
百度搜索 华国梦 天涯 或 华国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