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楼兰梵梦 天涯 或 楼兰梵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秋分-君子遁世无闷]青灯古佛,钟鼓声声,我坐在蒲垫上,认真的念着《金刚经》。
一群念经的和尚,面色凝重,举止端庄。
我是承皓,因为家里养不活我,送我出家。在寺庙中,缺少朋友,始终沉默寡言,不愿意和人交流,进入庙中很久被认为是一个哑巴。十岁的孩子,被父母送往寺院生活,每日侍候长老,打扫禅院,不能说内心情愿,但是一个人会适应孤独。
从10岁到17岁,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不同他人。我喜欢阅读佛经,喜欢听钟声悠扬,让我对现实和来生产生种种设定和设想,想象不可能和师傅说,也不可以和师兄弟说,只能在我的心中逐渐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求完整的解释。在师傅的指引下,我沉湎阅读研究经典,研究思考经书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通过请教和与师兄弟讲经论辩,我认真的揣摩,希望真正融会贯通,掌握道理。
我了解了空性,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有了体系化的概念。到了17岁,寺庙中已经没有人能够和我谈论佛经。知识让我无所畏惧,思维圆融通达,言辞直达心性,我被称为寺庙中最有成就的僧人。由于师傅养病,彻底将寺庙交给了我打理。一年后师傅圆寂,我按照他的指定成为主持,被称为定慧院承皓禅师。
我对价值定义,持有怀疑,虚无中人的心性是不确定的。
寺庙中各种各样的人,人有迟疑,有怀疑,也有深信不疑,跪拜求佛的声音中包含诸多无奈。佛祖面前,没有好人坏人,价值没有定论。
好和坏,体现了人对效用的评价。
我喜欢唐贾岛的一首诗: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人生寂寥,我想摆脱价值束缚,找到生命智慧,看到天心月圆。
翰林学士苏东坡,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忽有省悟,因而做“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语,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色,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苏东坡诗词是好,才情悟性也高,可是言辞中有一种急躁匆忙,也许仕途得意,难以体会到人间事态平常是真。人们喜欢的是禅的安静,喜欢诗歌的表达,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看见真。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继承了佛家的传统。释迦摩尼时代,文字还不流行。印度古代,包括婆罗门教在内,都是口口相传,既无抄本,当然也谈不到印本。到了很晚时候,印度的《吠陀》还不允许排印。佛陀不重文字,在经书中有很多记载。到了最后,却变成了不离文字。初转**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可是阐述起来,产生了无数的解释。
禅宗认为,理性妨碍了我们把握佛性,是对信仰的阻碍。
有的法师排斥一切理性思维,说一些辞不达意,问非所问的怪话,阻止修行者的理性思考。极端的做法,是一言不发,或者用棒喝的之类非常规的办法,让修行者完成信仰的飞跃。但是,非理性的学派,如果要流传下来,必须靠著书立说。
只要这些文字本身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比如诗歌散文,那么就带有一定的理性成分。
禅宗不立文字,但是每一个学派总要传递自己的学说,反驳其他学派的学说,这都需要坚持理性、坚持说理,如果不用理性去评价认识真理念,现实是很难说清的,也是说不通的。
诸法无我,说我是不存在,它是由初转**中的五盛蕴,即色、受、想、行、识组成,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实体。对于佛法来看,总是无我,行无所事。行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这才是初步的悟。
黄昏时分,我遇见苏东坡。初见面,他的眉眼开阔,气象随意,是一个相当开朗豁达的人,但是看的出来见识经验较多,有些倨傲,看见我面色岁数比较年轻,就笑着直接说:“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我低首看杯中茶叶随着热水气旋飘逸,并不做答,片刻后,我轻声问道,“请问尊官贵姓”,他抬头大笑道:“姓秤,乃秤天下禅师有多重的秤!”。
我缓缓起身,走出三步之外,大喝一声,树叶哗哗落下,回首对他说:“请问这一喝有多重”,他愕然,笑容失去,无以为对,礼拜而退。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如无修证,只能是空虚概念。禅学佛理,懂得放弃的人才能够获得的,需要生活践行。顿悟在无数瞬间,顿悟之后又能怎样,还是要修行,理顺生死脉络,看淡无常人生,有倨傲之心,怎么能够说懂得。很多人是尘世中没有透彻的蜉蝣,既渴望的是脱离现实社会,又急于找到价值的实现,在挣扎中异化。
《般若经》内说,“法悟自性”,即法空的意思。大乘经典,如《法华》《华严》等等,思想都是建立在般若的基础。法,指的是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成,所以为空。从无我到空,在是真正的悟。参禅斗机锋,本来用模糊的语言,说模糊的事,总是野狐禅。
般若部经典,一言而尽之,就是说诸法皆空的道理,只是当时学者,使用老庄的无字去解说空字,成为格义。所谓格义,就是用外典,《老庄》《周易》等书说明佛教的教理,所以很难真正摸索到真意。
韩驹的《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鱼》: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文章。”
生活是虚空,我也是虚空。
百度搜索 楼兰梵梦 天涯 或 楼兰梵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