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楼兰梵梦 天涯 楼兰梵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立秋-君子以作事谋始]
恍惚中清醒过来,我在朝廷之上,很多身着黑色纹饰朝服的大臣们交头接耳。分列两边朝臣们的表情很丰富,显然是在讨论和争论一些问题,所有人的聚焦点是大殿上端坐的一个仪表端庄神情凝重的人,他是秦孝公,时间是公元前359年4月。
朝堂辩论的日子总是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发生争执场景已经很久没有遇到了。
国家发展停滞不前,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秦孝公打算变法,他担心改革成效,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甘龙、杜挚首先起来反对变法,他们是秦国贵族,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他们讲的都是“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言辞听起来有道理,实质上掩饰的是他们的恐惧,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变法,他们首先会受到财产的损失,可是他们却认不清形势,愚蠢的以为还可以改变孝公的心思。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时候,还企图义正辞严说为江山社稷设想,实际是打着小算盘,让朝堂之上的所有人看清了他们,帝王的事业与他们无关,他们要的是现世安稳。
话听起来,就是过去一切规矩都很好,是执行政策的人没有落实。
不变是最好的办法,变法一定天下大乱。
孝公内心隐忍,没有任何表情,让他们夸夸其谈,辩论已经进行了多次,每次站出来的都是这些保守的贵族地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改革会触动他们。主张改革的大臣们理解这些话实际上都是陈腔滥调,无益于任何一件事情。
我看始终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批驳,主动走到庭前,不紧不慢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甘龙看着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国家大法也可随意更改,还有什么法令尊严,长治久安,天下苍生百姓该如何遵循礼仪规矩。”
我看着他们,笑了笑,“治理国家不止一种方法的话,国家不必在法制上只用一种制度,因为因循守旧,才导致国家难以兴盛发达,如果只是侵犯了个别人的利益,而让国家发展,那一定是正义之举。”
“连老祖宗的制度都不要了吗,彻底颠覆所有制度规矩,这不是数典忘祖吗?如何取信天下?” 杜挚走上了前台。
“汤、武之王,不是单纯遵循古代制度而兴盛;殷夏之灭,不改变制度礼仪而灭亡。然而则依据古代体制的未必可以责备,全部遵循旧体制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法,因为具体的事情而规定相应的礼仪制度。”。
杜挚气愤的又走上一步,准备驳斥我的意见,可是期期艾艾半天没有说出完整的话语。
孝公抬了抬手,“今日至此,下次再议。”
我们弯腰施礼,孝公走下王座,退入后宫。
甘龙和杜挚两个人在旁边站立,身后还有一班跟班,用阴冷的眼光看着我,我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仇视态度,没有时间和兴趣搭理他们,等孝公离开后,立刻转过身离开,其他的朝臣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也纷纷议论着散去。情况很清楚,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实质就是恢复政治地位,触及一点经济上的利益,他们就会说出一大堆理由。我说这些只是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孝公没有明确表态,很显然,他是支持我的,朝堂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他的脸上看见了掩饰不住赞赏的表情。
我的家乡在卫国,一个人畜无害的小国,文化氛围非常的特殊。老百姓都是殷商的遗民,国家实行的也一直是商朝留下的法律和制度,而且它的国君也是贵族,是周武王姬发的兄弟及他们的族裔。这个国家的内部,有来自商朝的商业文化,也有周朝的农业文化,此外还有游牧文化的影子。实际上这里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汇之地,多种文化相互竞争,彼此交叉、杂交,优胜劣汰,这是真正多元化的文化,让这片土地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物。我出身在贵族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上层社会的思维方式,政治斗争的套路非常熟悉。我离开故土,最早是去魏国发展。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第一份工作,给丞相公叔痤做中庶子,也就是私人助理。当时魏国正处于稳定期,官场天天上演宫斗,庞涓逼走了孙膑,丞相公叔痤逼走了吴起。这种政治生态下,我感觉自己的能力很难得到发挥。丞相虽然对我很好,可是他将我雪藏起来。日常的工作之外,我就是潜心研究魏文候和丞相李悝,上将军吴起等人留下的各种制度和政策。
三年后,公叔痤病重,他向魏王推荐启用我,魏王没有答应。我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魏国的政治生态圈子中,看到没有希望的未来,我决定离开魏国,到秦国寻求发展。
秦国一大半国土都被魏国占领,首都栎阳距离魏国占领区不到200公里;南面的楚国,西面的戎狄都对秦国虎视眈眈。秦国三面受敌,就剩下了栎阳、商於,雍城三块地方,三地的联系随时被切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即将崩溃的状态,连年的征战,积贫积弱,连国君都没有条件顿顿吃肉。
到达秦国之后,我感觉自己能够发挥自己的才智。我认定秦国,是因为当时的秦国已经是具备变法条件的国家。早在十多年前,秦献公嬴师隰已经开始为秦发展进行铺路了:原来秦国有一个非常野蛮的制度,国君为了太子顺利上位,在自己去世的时候要求重臣自杀殉葬,他即位后,首先废除了这个制度,稳定人心。同时把雍城——过去的首都,东迁到了栎阳。这样,国君和大臣一体,不同仇敌忾,谁也不活不下来。同时,他在实力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以复仇的名义主动和魏国开战,为了收复被占领土,一连打了三仗。献公非常清楚,当时魏国的主要战略方向在东部,只要战争规模只限于秦国的领土,魏国不可能和秦国彻底对抗。战争加剧了秦国的经济危机,又强化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同时为后续的继任者在外交上留出了回旋的空间。这步棋算下来,是非常合算的。
我理解他的做法,过分安定的环境是无法进行改革的。
献公的儿子嬴渠梁继位之后,他开始和魏国进行谈判,以停战来换得秦国的外部和平。魏惠王当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东部,秦国在西部的死缠烂打消耗了魏国不少精力,魏国对于停战自然是乐见其成。谈判都是这个道理,妥协并不是一定就是出让既有利益,你完全可以主动制造一个问题,让后在这个问题上让步。他对外发出了《求贤令》,将前六代国君为政不善的地方一一指出,并强调将与招聘之人“与之分土”。
这个时候,我投入了秦国的阵营之中。沉寂了两年,潜心交流学习,进行思想磨合和人才储备。
孝公多次听我述说有关意见建议,长夜细谈时政,提出了很多问题,我进行解答和说明。经过他的批准,组织人员起草法令,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两年密集筹备之后,嬴渠梁任命我为左庶长,他让我承担的是大良造的担子,可是希望我成为一个具体的执行者,不担负政策失误责任。
他二十三岁,我三十四岁。我知道,秦国历史,也许就在我们的手中。
孝公非常冷静,激情只适用于具体的执行者,作为领导者,冷静和沉稳才是他应该的美德。我们做任何事情,首要之处就是要找到问题的症结,自始至终能够抓住这个核心不放。否则,面对就是一个个细碎的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用不了多久,就会淹死在问题的汪洋大海之中。
变法,实际是三个目的:强化中央集权;压制既得利益集团;扶植壮大中产阶层。关键之处在于第二点。强化中央集权就要从贵族手中拿权,壮大中产阶层就要从贵族手中拿钱。变法的关键之处是要修改三样东西:官制、爵位制度和税制。修改官制就是用职业官员代替贵族世袭。修改爵位制度,一是让平民有权利得到爵位。二是不能让阶层固化。而修改税制,就是统一税收权力。在这样一个国家,一切都需要持续推进,如果三心二意,深受其害的就是自身。
孝公催促我加快实施有关政策法规,我一再推辞。因为虽然变法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我一直觉得时机不够成熟,因为法令一旦公布,就必须需要权威推动,需要真正的落地。
我感觉获得的支持还远远不够,我所担心的,是因为对立势力的强大,百姓不相信权威,害怕权臣和贵族的威胁,所以我希望国君能够理解和彻底的支持。在这个阶段中,我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换取地方势力的支持,孝公则表示了支持到底坚决的态度。
我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书写告示上写着:有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发送十两黄铜。侍卫神情忐忑的告诉我,从早到晚,很多人围观起哄,但是始终没有人敢来搬。
我笑了,说,“国都富裕,安居乐业,这样的奖励没有人去做,看来价钱出少了”。
接着贴出示布告说:“有人能搬动木条从南门至北门,奖励五十两黄铜。”
围观的人很多,有人跃跃欲试,但是考虑有朝中势力影响,不敢主动上前。有个初次到国都的外地人,不了解朝廷改革的争端,凭着一股蛮劲,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我下令按照告示要求,奖励给他五十两黄铜。
正是这样简单到极点,看起来有点愚蠢的事情,让我的坚定改革,守法守信名声瞬时传遍了全国。很多人揣摩时机,认识到我已走到了政治前台。一些不安于现状,企图抓住时机发展的人摩拳擦掌,准备积极参与变法。
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我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序幕。主要内容有:努力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我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二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四是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五是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这些政策主要是想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奠定基础,快速实现国家财富的聚集。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命我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
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命我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有六项:一是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二是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三是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是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是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是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我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对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强化中央集权。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激发军队战斗热情,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采取这一切措施,整个国家整体军事、经济向好发展,很快富强起来,统一诸国的梦想变得炙热而现实。
经过夜以继日的研究改革,持续稳定的推进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我也成为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政治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在推行新法过程中,我靠的是秦孝公的支持。然而政治推进中充满冲突,得罪了公子虔等人。
公子虔有过违法行为,他是皇室成员,给予了宽大处理。但是,他始终不知道悔改,飞扬跋扈,又有了第二次严重的违法。
按照法令,为了取信群臣,他被处以劓刑,割去了鼻子。刑罚处置让我们彻底位于和王室的对立面上,虽然我没有直接针对他,但是严峻的刑罚伤害了他,让我遭受到了刻骨的仇恨。孝公在位,我受到过多次暗杀,我没有进行还击。从我的内心来讲,不想通过彼此争斗让这个国家四分五裂。
秦孝公死,公子驷即位,即秦惠文王。惠文王对我没有好感,我企图获得他的信任,可是他少年得志,希望建立功业,接受谗言,认定我为巩固自身势力,谋求利益,是对其实施权力的绊脚石。公子虔等人不断告我谋反,我知道自己面临严重的威胁。
考虑自身安危,我想逃往魏国,派出使者沟通联系,魏国恨我曾欺骗公子卬而破魏军,回复不接纳我。
我靠近魏国都城,才知道这个消息。
无奈之下,我返回秦国。到封地商邑后,谋士建议和手下逃亡的部属一起出兵武装进攻郑,在郑真正落下脚来。但是秦军一队重骑兵对我们进行了攻击,我劝说部属放弃了抵抗,希望确保手下人员的身家性命,他们和我同生共死,我不忍心将他们送上一条不归之路。
秦国士兵的统领是王室的卧底,曾经在我手下工作。在生死考验之前,他理性从事,在云阳国狱囚禁了我。按照王室亲属的安排,狱卒在水牢中拷打我,让我承认谋反。我不承认,他们就持续侮辱我,三天三夜不让休息一刻。这些人是公子虔指使,我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妻子荧玉是秦献公的小女儿,也是秦孝公和公子虔的小妹。她始终有巾帼豪侠气概,年幼的时候,曾化名男装跟随景监去打探六国分秦之事。
在安邑洞香春,当她见到我后,下定决心要嫁给我。
我已经有了妻子白雪,在孝公的压力下,迫于情势,我与白雪分离,娶荧玉公主为妻。孝公多疑,他逼迫我离开白雪,目的让我从道义上失去根基,成为政敌们嘲笑,同时也更好的被他所辖制。
生命两难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真正的理解,除了让自己强大,没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选择。
荧玉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她用最真挚的爱和最全面的体贴,让我感受到爱和敬重。荧玉一直希望我把白雪接来一起生活,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秦孝公绝对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秦孝公病危时,荧玉不顾身孕飞马去接远在墨家的白雪,失去了我们的孩子。秦孝公死后,朝中众多元老陷害我,秦惠文王也借机发难,企图借此欲除掉我。聪慧的荧玉看透了这些,在宫中痛骂惠文王,又深恨自己救不了我,怨愤悲痛竟一夜白头。惠文王下令,让宫中侍卫护送昏迷的荧玉去云阳国狱见我。
看见妻子白发满头,从嫁给我以来,她一直没有安心,没有得到我悉心照顾。
临到人生暮年,还有如此际遇,让她遭受这样的压力,我心胆俱裂。我内心之中,没有辜负这个国家,可是却被自己建设起来的法令所束缚。牢狱中,我披头散发,血肉模糊,子女孙辈都哭成一片。我却说不出话,挥手不让他们哭。
荧玉端坐,镇静的看着我,脸上保持着笑意,但是泪眼婆娑,千头万绪不知从而说起。
我看她的神情,知道日后相见的机会可能没有了。
留下一句话,“人生代谢,总有生死,不要牵挂”。
往事在目,荧玉爱我甚于生命,为了让她好好的活下去,我最后托付一个亲信把她安排到一个隐居地。
最后的日子,她送来一封信笺,写的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我被处以极刑,五马分尸。法度都是在我的指导下制定的,最终由自己承受。
受刑前夜,有人送来了荧玉准备的衣饰。
一个黑衣的少年,他跪拜我,说:“先生,这是夫人缝制的衣服”
我看着他:“她还好吗?”
少年抬头看我:“夫人安好,想告诉大人,请安心上路,如有嘱托,请告诉我。”
我笑了:“一切注定,告诉夫人照顾好自己,我先走一步”
少年眼神炯炯有神:“先生需要药品吗,属下有离魂丹药,服下会失去记忆,三个时辰后死亡。先生将不再接受五马分尸的痛苦。”
我轻蔑的笑了:“君要臣死,唯有一死,受法而死,我还有尊严。”
我看见莹玉在衣服上刺绣着金色的莲花,梵语中,莲花的名字是“卡玛拉”。
这是我们曾经相知相恋的印记,第二天,我离开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百度搜索 楼兰梵梦 天涯 楼兰梵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楼兰梵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向问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向问天并收藏楼兰梵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