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楼兰梵梦 天涯 楼兰梵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夏至-君子以自强不息]
醒来时候,我独自坐在马车上。身体有些僵硬,我没有改变姿势,静坐能够保持思考,让我不会因为疲倦昏昏睡去。道路狭窄。车上局促而颠簸,这些都不重要,我希望路途顺利早点到达,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困难都不是什么问题。回望我的车后,后面还有几辆车跟随,几个年轻的弟子不时张望,他们一定是想知道到什么地方休息住宿。
记忆回溯起来,他们是和我计划到卫国谋求发展。
我进入了孔丘的身体。
我的祖上出身于殷商王室。周朝消灭商朝后,封殷商王族微子启于宋,建立了宋国,我祖上由殷商王室转变为宋国公室。西周后期,我先祖弗父何从公室中分出,成为宋国的公卿,由诸侯之族转为公卿之族。
伯父何及曾孙正考父,都是宋国的名臣。
春秋早期,宋国发生内乱,先祖孔父嘉被华父督所杀,宋国华氏的力量开始变得强大。孔父嘉曾孙孔防叔畏华氏威逼影响,逃奔鲁国,后来担任鲁国大夫。
我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大夫,是著名的猛将,偪阳之战中曾经手托千斤闸,扬名诸侯。
多能人生。公元前五五一年,我出生在鲁国。由于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我不得担负一些普通行政管理工作以养家。在职场上,我能胜任会计、牧业管理等多个岗位,才能慢慢为齐、鲁国君所知,为自己设帐收徒时奠定了基础。我主动学习,对与职业有关的农业、园艺也颇有研究,虽然我自称不如老农、老圃,但那一是自谦,这是我一贯的性格。二是不大感兴趣,在我的心目之中,这不是我所追求的事业,并不是不会去做这些事情。
有人赞赏我多能,我并没有因此而自豪,反而一直有些自卑。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并不以多能为贵,因为一些专业知识,只要一个人稍微用心学习就会拥有。只要一个人长期在一个专业中驻足停留,有所用心专研下去,自然会成为专家。所以,成为一个专家并不难,最后变成一个专家也不珍贵。我所认为的“君子不器”,因为君子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专业人士,君子之道,在于修身养性,在于仁义道德,在于具有价值上的判断力,而不是事实上的认知。对于知识,要分清那些是我们必须知道的,那些是我们不必要知道的,必须知道的就一定要知道,不必知道的,就丢在一边。
在我心目之中,我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不是那样博学。只是一直在坚持学习,保持一个一以贯之的系统的思想与原则。老子所说的道的统一,规律的遵循,需要在认识上首先统一。相比之下,系统的认知比拥有无数鸡零狗碎的知识重要的多的多。价值观或思想方法,胜过无数琐碎的知识,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在于判断力。长远来看,一个人的境界,不在于知识面,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不在于知识的宽度,而是取决于他精神的高度和深度。
年轻时候我一直没有机会入仕做官,但是始终在为此而努力准备。直到中年以后,鲁国政局动荡,面对这种形势因缘际会我成为鲁国高官,这个时候我已经五十岁了。鲁国国政长期被鲁桓公的子孙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把持,随着时代发展,三桓也日益脱离实际政务,权力被家臣把持,进入“陪臣执国命”的时代。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作乱后,三桓逐渐意识到跟国君的矛盾已经让位于跟家臣的矛盾,开始有意与国君建立联盟,通过这种方式自保。季桓子默许了鲁定公,起用一向主张强化公室权力的我。因为这种政治形势,我获得了仕途上的发展机会,一年之内,我从中都宰到小司空到大司寇,并且暂代宰相执政。
获得机会主持鲁国国政后,我向国君提出“隳三都”的提议,即建议毁坏三都的城墙,这样让国君可以借此收权,三桓也可以摆脱被家臣控制的尴尬局面。这是我看到鲁国形势,为改变国家分裂,百姓涂炭,思考很久以后,才想到的方案。方案兼顾各方利益,实施中也进展顺利。
叔孙氏的郈邑曾被齐国夺取,这时归还不久,还没有任命宰官,轻松的拆掉了。季孙氏的费邑,宰官公山不狃叛乱,被我平定,也被拆掉。然而,在孟孙氏的成邑那里遭遇了挫折。成邑的宰官公敛处父较得孟孙氏信任,提醒孟懿子,拆了老巢孟孙氏就没有保障了,而且齐国部队没有成邑阻挡,可以长驱直入到鲁国都城,于是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鲁国的大军攻打成邑最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季孙氏、叔孙氏也回过味来,而齐国忌惮鲁国公室复振实力增强,也开始搞小动作,鲁定公不想再继续努力,“堕三都”政策至此终结。
“隳三都”过程中,费邑宰官公山不狃为了赢得先机,先发制人,突然袭击鲁国国都。鲁定公和季桓子措手不及,被费邑的部队包围,情势十分危急。我指挥申句须、乐颀率领部队奇袭公山不狃,最后大破费军,救出了国君,获得举国上下的称赞,也奠定了我通晓军事的名声。
我虽然在卫灵公、孔文子等人的面前一再自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但相比而言,我知道自己比朝堂中的大多数人都精通军事,我把自己理解的军事技能传授给弟子,冉求在郎之战中大破齐军,杀妻求将的吴起,也先后求学于我的弟子曾参、子夏。
春秋时代,晋楚争霸是主旋律,但到后期,把持晋国国政的六卿持续内斗,使晋国逐渐陷入衰落。齐国开始挑战晋国霸权,拉拢晋国的盟国鲁、卫等国。我在鲁国为相期间,齐鲁举行了夹谷会盟。此次会盟之前,我详细分析情报,预料齐国作为逐步兴起的大国,一定会炫耀兵威,在各位诸侯国之前卖弄实力,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力主会盟鲁国应该带上军队。齐国果然派莱夷的士兵劫持鲁定公,因我们有所防备,没有成功。
仪式上,齐国认定自己实力最强,自以为是,失去礼仪规矩,让侏儒上来演滑稽戏,这在庄重会盟上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对参加会盟国家君主侮辱的性质,我当机立断,直接命令斩杀侏儒。
这让齐国为之震动,也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尊重。
会盟结束时,各国准备组织返回的时候,齐国通报各国,临时加一个条款,内容规定齐国出兵,鲁国要出兵车三百乘助战。这个请求引起了一阵喧嚣,很多人直接指责齐国企图让会盟彻底失败。各国人员意见不一,我考虑未来外交关系,放软身段,提出以齐国归还汶阳之田为交换,有条件的接受。国君接受了我的意见,最终齐鲁夹谷会盟成功。这件事让我在诸侯中获得了声名,被誉为一个善于谋划,能够办理大事政治家。
才艺根基。上古贵族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在传统的教育之中,礼、乐具有与神沟通的宗教意义,是贵族们在祭祀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射、御是贵族们“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必须技能,是军事方面的需要;书、数是行政技能,是贵族们治政方面的需要。我祖述先贤,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六艺皆精。礼乐方面,我对上古典籍进行整理,述而不作,去芜存菁,修《诗》、《书》、《礼》、《乐》,撰《春秋》,序《周易》,著作等身。在礼和乐两个方面,我对于背离传统的做法进行纠正,成为公开的私人教师。我以经书包含的各种知识教诲学生。作为教师,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学生解释古代的文化遗产,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
少年丧父母之时,我已琴艺有成,礼乐斯须不去身。
我跟从鲁国国家乐师师襄学习弹琴,不到一年的时间,技艺水平突飞猛进,让被称为国师的师襄自愧不如。我客居齐国期间,在齐国听到上古的《韶》乐,与齐国的首席大乐师讨论乐礼,学习古乐,三月不知肉味,品味也让他们交相称赞。
父亲叔梁纥本来就是鲁国猛将,我赞成弟子之间比箭,认为射箭“内志正,外体直”,有助于修炼自己的心性,是一种有意义的竞技活动,在将来战争中也是有用的技能。
我一生教授的弟子大约有三千多人,被世人称为贤者有七十二人,成就涵盖各个方面。其中冉求、樊迟、仲由(子路)擅长军事,冉求、仲由擅长政事,端木赐(子贡)是天下首富、外交高手;公西赤(子华)是礼仪专家;颜回、闵损、原宪是圣徒;曾参是学术大师;公冶长是语言学家、动物学家;宰予是辩论大师;宓不齐、巫马施、高柴都是优秀的官员。而颛孙师(子张)、言偃(子游)、卜商(子夏)、澹台灭明(子羽)、漆雕开等都各自办学,这些弟子为我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的心里面,始终追求的是“大道之行”,对于得失荣辱看得极轻。有人说我一生奔波在权贵之间,是一个贪恋富贵的人。事实上,我将这些看的很轻,否则我就不会放弃高官厚禄周游列国。而等到困游时,当文官、当武将、当首富的弟子往往也不计得失,弃官从游,“从道不从君”,这是儒门的精神。我非不能取荣华富贵,而是“道不行”时,宁愿“乘浮浮于海”、“居于九夷”,也不愿苟且取容。容忍人们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为了生存,自然可以让价值和理想向现实妥协,但底线是不能将恶行合理化、善行污名化。
我的志向是想用儒家学说影响后世文化,让人们知道,即使在乱世纷争之中,也有着理性的声音,也有着为了理想四处奔波的人,这个社会始终有思想,始终有良知,而不是淹没在人与人兽性的争夺之中。我的认为,文明胜过**,社会文明比**职能更重要。一个有良知的**,应该致力于培养健全的社会,而不是强化**权力。一个强权的**,不但不能让社会处于安定有序的状态,恰恰是社会百病的根源。我崇拜周公,希望能够恢复周朝制度,因为它是给中华民族立下规矩的朝代,他的伟大,是因为他将社会变得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没有君主而自行其道。
通过思考、辩论和研究,我和徒弟们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研究写作工作主要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我心目中,政治思想主体应该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我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
我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有弟子问我什么是仁?我觉得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我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在我的认识中,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礼是“王之大经也”,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
“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另一方面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我的创新。
礼和仁的关系,我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我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在治国的方略上,我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具体办法:
一是重教化,轻刑罚。看过了太多的国家权贵之争,生民涂炭,我认定刑罚不是管理百姓的主要手段。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再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二是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统治者始终要防止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我一直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三是为政需正己。国君和**官员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四是举贤才。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娴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秩序和制度。
我的内心之中,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我曾经和老子探讨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所谓的道,就是仁,没有仁,也就无所谓道,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车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目的地,一家干净但是非常简朴的旅舍,我和弟子们快速的安顿下来,吃了一些面点和稀粥,奔波之后的一顿普通的午餐,让疲倦的我们心满意足。饭后我们聚集在树下,谈论后面几天的行程。连续的奔波之后,弟子们都希望能够安心的停留几天,了解一些地方事务,认真请教我一些问题。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我答应了。
我喜欢和弟子们一起放松的谈天说地,安排好后续的事情后,他们见时间还早,开始谈论生活情志,说到自己希望未来生活的状态。子路、冉有、公西华踊跃的上前。
我问他们说:“你们平时总是说,假如有人赏识你们,你们肯定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可是你们以什么样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呢?”
子路率先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到凶年的饥荒,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得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
我知道他是想用这个机会炫耀自己的勇敢,浅浅一笑。
冉求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就五十里吧,这样一个地方,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要等待君子实行了。”
我内心中,富足让位于教化。
我转过头,问公西华:“你如何呢?”
年轻稚嫩的公西华站起来,恭恭敬敬的回答说,“我还不敢说能够做到什么,但是我愿意学着去做。在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在诸侯会盟的时候,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希望能够做一个小傧相司仪,在我的安排之下,一切井井有条,我就心满意足了。”他始终还是那么小心翼翼,这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孩子,不贪心,不逾越规矩。
一旁安心鼓瑟的曾点,好像并不感兴趣这个话题,仍然专心致志的沉醉在音乐之中,偶尔抬起头来看着说话的人,我笑着问:“曾点,你怎么看?”
曾点停下弹琴,不慌不忙起身,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不同,我希望的是在暮春时节,身着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相约,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对了,我还编写了一首民谣,内容是:
“二月春风初过,三月新绿乍来,穿上新缝衣衫,老幼共浴南河。
清风明月晚凉,大家清唱徜徉,人生时有如此,莫说辜负韶光”。
我点头微笑,内心之中感到一种知己相遇的欣喜,“生命短暂,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洁净的心境,体验春日和熙,诗歌馥郁,无忧无虑,沐浴、歌唱、远眺,这才是真正人生的美好啊”。想到老聃,他关于道和礼仪的学问,他的观点,无为而治的心态。
人生志向,会让人久久不忘,让我们欣欣然向往,是诗歌一样的心态和远方。
人生有三种需求,三种境界:谋生、谋智、与谋道。谋生为养活自我,谋智为认知世界,谋道为认同价值。相对应的学习或者教育,则对应为技术、知识和价值。社会最大的危险,就是缺乏价值判断力,忽视价值认同和价值判断力的养成。我希望改变那些没有正确价值判断力的人,让他们遵循仁和礼的秩序,可是世界始终充满这矛盾,我所做的也只是不断的呼吁,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情况,不是我所能掌握的。诗歌的心境,不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己,是我时刻向往的生活。
到了卫国,我们收到通知,卫灵公夫人要接见我们。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传闻是一个娇艳**的女子。传奇的经历让她所拥有的评价远不止这些,其中,说她是卫国朝政的实际掌控者,独一无二的权力运行者。
和弟子们议论中,我的结论是,她想见我,目的很简单:
一是好奇心作祟,听说我周游列国,上下历史贯通,学识过人,希望看见我,了解我。二是挽留我做小公子的老师。小公子将来要走上权势的最高点,需要从小开始进行精心的教育设计,需要名师指点。
我听卫国人介绍,卫国灵公以养鹤为名,不问政事以此来逃避儿子的追杀。他的儿子以扼死鹤为乐趣,又在自己的儿子——灵公的孙子面前,装善良,装仁义,把折断的鹤的腿包扎好。灵公一心想传位于自己的孙子,可是儿子却对他紧追不舍,期望获得最高的权力。
这是一个腐败的贵族家族,人心嗜血,每个人却道貌岸然。
子路问我:“先生,您知道了这些情况,还要去吗?”。
我点点头。
子路有些诧异,脸上表露出愤怒的神色,可是没有说出来,气鼓鼓走开来。
我对身边的学生说,“让人烦恼的不是事物,而是我们的看法”。
多年来,我一直带着弟子们颠沛流离,四处游荡,去各个国家发表仁义主张,希望劝说当政者实施仁政,教化百姓,实现天下大治,却经常遭人追杀,受人白眼,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犬一般的生活。我有十四年的时间在周游列国,盼望能够寻到一块实现自己抱负的乐土。可是诸侯各国征战不休,纵使我有满腹的学问和治国主张,也没有人真正对此感兴趣。妻子和孩子们在家遭受着困苦,希望我返回,教育孩子,养家活口,我却没有退回去。因为我的心里装着梦想,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主张,希望天下能够回归仁治,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让我心平气和地追求自己梦想,受了挫折也不放弃,动摇过也会再次坚定起来。
政治生活中不折手段,没有名誉仁义的政客,我是充满了厌恶之情的,可是知道,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份镇静,接受生活附带的馈赠。
恪守道德约束,相比百姓的生命和安宁,那个重要,我也常常感到困惑。
第二天清晨,我整理服饰,安排人员将将我送至宫门外等候。两个时辰后,宫中侍卫将我引入大殿,殿中只有几个侍女。南子安排我对着她坐下,我默默向她施礼,说:“孔丘拜见卫夫人。”
南子身着华服、头顶金色凤冠,端详我,问到:“听说先生去过很多地方,很有才能见识,对仁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只是有粗浅认识。”
“‘仁者爱人’,那你的那个‘仁’字里,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
我说,“仁是爱人,人在四海之内,无论尊卑,无论老幼,无论男女,无论名声瞬时,都将归于教化。”
南子又说:“《诗经》里有一句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这是什么意思?”
我回答:“君子好美,但是求之以礼。得不到,就觉得珍贵,一旦得到,又索然无味;渴求让人疲于奔命,因为我们执迷于生命,眷恋生命。”
南子说:“先生说的是,所以《诗经》里有好多篇是关乎男女情爱的啊。”
我说:“虽然‘诗’有三百篇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情思深深,但纯洁无邪。”
南子沉默长久。
她接着说:“先生见多识广,器宇不凡,能力超群,能否辅助我,一起成就一番事业。”
我没有回话。
南子笑着说:“我强人所难了,你想救苍生,施行仁义道德,是一件难事。难事也罢了,更难的是获得理解,世人也许很轻易了解你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你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我心如电击,汗如雨下。
南子向我下拜行大礼,我回礼起身,看见的是南子身上的礼服绣着金色的莲花标识。
在卫国宣传主张,绕不过一个核心人物,那就是南子。
但依靠她的推荐,我也很难在这个国家获得认可。
子路对我说,我不应该去。
看着他义正词严的样子,感到有些厌烦,背对他走了几步,顿了下来,回头对他说:“如果做得不对,让老天都讨厌我!”
我对南子说:“在下从未见过好德如好色的人”,而南子最后的一句话,让我深深感受她的不一般。性情迥异,只是内心深处有对彼此认可。好德的之心虽然不是天然生就的,却可以培养得成。培养得纯熟了,自然流露,便如好色之心一般,好恶勉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便是道德习惯已经养成时的状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德习惯变成了个人的品行,动容周旋,无不合理。
我的仁政理念和“以礼治国”的一直得不到采纳,也得不到理解,饱受白眼,“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的落差,内心始终保持着孤独和落寞,南子却能真诚地挽留我,聆听我的教诲,令我发出“从未见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的由衷感叹!弟子中,朋友之中,何尝有几个人能够理解这样的想法。
很多人认为,南子是一个没有道德观念的人,一个纵情于欲望的人,她也是一个善于把握人性弱点的人,一个对男性的品德失去信心的人,是一个聪明、务实、善于权谋的非凡女子,她愿意委身于可以做自己父亲的卫灵公,来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而且背负了许多骂名。
南子的内心深处,又怎见得没有对仁爱、自尊、理想、信仰的渴望?南子也是孤寂的,渴望理解的。难能可贵的是,南子希望这个国家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参与治理,长期在饱受诟病中,能够始终坚持自我的聪慧女子,能理解我的痛苦,而且能体会到我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我回绝了她的请求,决定选择离开卫国继续流亡。
因为感觉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已经糜烂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个烈火烹油,接近最后熄灭的时刻的国家,企图理解我的理念,实施长治久安的仁政,只是一个笑话。没有道德只有权势的他们,想让他们和我认知一致,施行教化,是与虎谋皮,离开也许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我的耳畔回响着南子最后那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你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你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水生火热中的百姓,我们这些读书人究竟能够为你们做些什么呢?
隔了三天,卫灵公在宫中也接见了我。
卫灵公态度很倨傲,在他眼里,我只是一个为了谋求衣食的人,可是我掩饰好自己的情绪,不卑不亢的回答他的每一句话。
他问我过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在鲁国的俸禄,我告诉他,六万斗的俸禄,他立刻表示我可以和以前一样享受同样的待遇。
另一问题,是问我有关军队如何组建运用。我回答说,对相应内容并不太清楚,我知道他是想让我支持他,军队建设排在第一的政策,这和我推行的仁政政治理念完全不同。
卫灵公脸色变了,长时间没有说话,我没有去说服他,坚定了离开的决心。
命运作弄着我,生命之中有悲剧的一面,我们无从维护悲剧人物的尊严,在生命的宽阔范围内,只能尽量避免成为可笑的喜剧人物。
面见鲁哀公的时候,鲁哀公问我,怎么样才能使百姓服从,我说,举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如果把邪曲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因为人民并不是服从权势,而是服从真理,公平正义。把不公正和不符合正义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他们不会服从。权势压服不能够改变天赋的良知,压迫也不能让人不去追求光明。
鲁哀公不相信这些,他没有耐心听我说完,暗示身边的侍者准备送客了。
在他的眼里,权势就是力量,道德是看不见的东西,没有人会信守。
我快步退出后,带着弟子们继续出发。
关于社会的发展,我认为走上正轨,关键就是要正名。也就是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该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子路问过我:“卫国国君期待你去施政治国,你准备先做什么?”
我对他说:“一定要先正名分。”
齐景公也问过我同样的事情,我说的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每一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和它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该有的品质,是为君之道。如果一个君主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也有君的实。名实一致是一个社会秩序正规的基础。如果一个君王空有其名,而没有君王应该具有的品质,即使他在大众之前他是君王,其实他也配不上君的名字。在社会关系之中,所有名字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是走了这么多的地方,没有看见多少能够名实相副的君主、臣子、父亲和孩子,让我的心情始终处于压抑的状态。
漫漫前行中,我也不知道最终哪里是自己的归宿。带着弟子四处奔波,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归宿,无论在哪一个国家,能够推行仁的理想,推行道德礼仪,可是乱世之中,国与国之间尔虞我诈,生活都始终存在困难,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我的道德学说,仁者政治,在帝王将相心目中,并没有太多的价值,他们需要是王道和霸业,我却劝说他们坚守未经验证的道德,休养生息,所以我们如同丧家犬一样,停留不下来。
学生们也有很大的压力,也怀疑能够有什么收获。
路上,子夏突然对着我说:“老师,我想让您评价一下你的学生。”
我看着他,点点头。
他接着问我:“老师,颜回怎么样”,
我说:“颜回比我更诚信”,
“子贡怎么样”,
“子贡比我更聪明”,
“子路怎么样”,
“子路比我更勇敢啊”。
“子张怎么样”,
“子张比我更庄重”。
子夏显然有点不能理解,“老师,他们都比你强,您凭什么做他们的老师,他们为什么服气你呢?”。
我说,“他们都只有一面长处,颜回诚信但是不会通融,子路勇敢不能胆怯,子贡聪明不能笨拙,子张庄重不能随和。他们各有优点,但是也有突出的缺点。即使是优点,每个人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让优点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人”。
子夏没有说话了。
我想到颜回,这个早逝的弟子,内心悲哀起来,看着子夏说:“比较起来,只有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和我达到这个境界啊。”
子路看我神情黯淡,马上站了出来,“老师啊,您有那么多的学问,总有一天能够发挥作用。但如果你要是那一天,带领三军去打仗,你会挑选哪一个弟子去帮衬你老人家啊?”
小我九岁的徒弟,性格没有任何改变,又在下意识的炫耀自己的勇敢和忠诚了,他希望我夸赞一下他,我却不想迎合他。我抬头看了一下天色,叹了一口气,不紧不慢的说:“按照我的想法,不想挑选任何一个弟子和我到危险的地方。有一些人啊,赤手空拳敢去打老虎,无船无桥就敢泅渡黄河,这种人啊,真实情况是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我一点都不稀罕顾虑他,那些有智识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能够成全大业,保卫国家和民众的人,才是真正持有真正忠诚的人啊。”
子路脸色顿时有些挂不住,姗姗的不说一句话。我希望能够刺激一下他,努力去改变他的性格,让他能够再认真思考自己的一些无谓举动和没有思考的话语,变得更加从容和大度。
人往往一生都是被自己的优点拴住,和自己的优点纠缠,被自己的优点绊倒。
这些所谓的优点,都是世俗观点,是他人强加的思想,对这个世界也许毫无用处,对自己也毫无用处。
多年之后,回想起来,我并没有让他真正的清醒过来,这是我的失误。
子路沉湎自己的勇敢,迷恋自己的勇敢,最想展示的也是自己的勇敢,最终死于勇敢。
人生之中,要慎重的培养完善自身的性格,只有人格上的健全,才能够成就真正的事业。
对于信仰,在我所收取的弟子中,有人对我究竟有没有自己的信仰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因为我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们私下议论,说明我对死亡不了解,或者没有兴趣,认为我一直在逃避鬼神的问题。我的一生都始终在研究这个复杂的问题,我想过去的圣哲都应该会直面这个问题,即我该怎么样活着。我坚定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已经说明了自己的态度。
对于政治,我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地的政治,如同我们头顶的星空,星空璀璨,而北极星明丽耀眼,给与了方向指示,让一切井然有序。在我的眼中,秩序就是美,美就是秩序。
价值就在我们的坚持中,有了价值,我们就有了道义上的支撑,反抗的理由,批判的依据。所以,所有形式都不是可有可无,反而比较起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对形式的认真遵守,就是对价值的认真遵守。
鲁哀公2年,我已经59岁,决定离开卫国生活。我和弟子们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我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我们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我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派服劳役的人聚集在一起,将我师徒围困在半道,地方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我们吃完所带粮食,绝粮了共7天。最后还是子贡想到办法,找到楚国求救,楚国派兵迎我们,一行人才免于一死。
我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我们被迎回鲁国,但是到达鲁国后,国君只是尊敬我们,但是并没有使用我们的意思,只是定居下来,教学著述度日。
在颠沛流离之中,反思我的这一生,究竟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我希望用仁的思想去影响这个世界,可是却被人称为丧家犬。
我不在乎一些世俗的说法,生命应该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之的过程,我一直是想获得影响力和政治地位,让学说产生广泛的影响。人类的悲剧性命运,总有荒诞性存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已然丧家,才能够自我看顾,才能够吁求自我的德行,建立自我精神世界,并从中获得自尊和崇高。意识到自己身处在荒原,人类才有自己的目标。
对于我来说,目标现在是回家。
虽然老去,但是我认为,死亡是生的完成,是成人的标志。
所以为死,就是为成就生。人生,就是为了学会死,人生,就是为了那最后体面尊严的死。若我们有了一个努力的生,死就不是问题,死不是问题,生才是问题。一生小心,就是为了最后时刻的坦荡离去,一生拘谨,就是为了最后释然而逝。
认知天命,是仁;敬畏天命,是礼;履行天命,是义。
鲁哀公16年,我73岁,病症渐渐显露出来,身体不再得心应手,在病床上度过了半年。回想一生,觉得没有太多的愧疚,人生混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让自己处于一种追求上升的状态。
我让弟子给我做了一碗莲子汤。
侍女将莲子汤端了上来,我没有见过她,眼神很熟悉,眉目清秀,应该是弟子们安排她来照顾我。
她恭敬的将其放在座上,扶起我来,将莲子汤吹凉后,用小勺慢慢的喂我品尝。
她袖子上也有一朵莲花,和南子相同。
我希望自己能够用最大的努力去删《诗》《书》,订《礼》《乐》,希望形成能够流传千古的经典,成为儒家恪守遵循的典范。可现在的弟子中,盯着孝和礼做功夫,没有理解我的思想精髓。希望他们能够发扬“仁”的精神,始终求真求道,可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入门,就是有一个颜回,也提前离开这个世界,对于其他人的做法,我不知道效果会如何,我也许看不到这一天了。
展望未来,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真正的理解我。
侍女问我:“先生经历坎坷,阅人无数,你现在病痛之中,会想到什么旧人吗?”
我看了她一眼,说:“很多人都会不时浮现眼前。”
她默默的举着莲汤,吹了一下,说:“先生后悔没有看见的人,一定是隔着千山万水吧?”
我叹了一口气:“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她神情落寞,慢慢的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是的,人们都生活在桎梏之中,礼法让我们像一个人,而不是冲动的魔鬼。
如果一个人诚挚富有才能的话,也许不再希望再过今生这种生活,更多的祈求是希望得到绝对的寂灭。
荣誉和财富都是多余的,所有都会消散。
我看着她,“你是来给我送行来得吗?”
她的眼神清澈:“是的,您看出来了。我在汤中投入了药品,您的痛苦是天下人的痛苦,不用担心没人理解你”。
我笑了,“我在劳而无功的努力着,希望所有人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她有一丝焦虑,“你的仁,始终没有脱离纸面吧?将记忆给我,也许我能告诉你什么是荣耀。”
我摇头,“颠沛流离是我的命运,荣耀不是我的追求,谢谢你”。
莲花,梵语中它应该叫做“卡玛拉”。
喝完莲子汤后,我不愈而卒。

百度搜索 楼兰梵梦 天涯 楼兰梵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楼兰梵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向问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向问天并收藏楼兰梵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