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残阳绝塞 天涯 残阳绝塞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周太暄立即召集党委成员开会,专门讨论对孟君儒的使用问题。周太暄在会上把他同孟君儒的谈话简要地向大家做了汇报。周太暄认为,孟君儒的知识和思想水平都很高,建议由孟君儒担任数学系主任。
周太暄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同意,只有副校长刘志工坚决反对。
刘志功,四川人,三八年到延安,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他虽是副校长,但由于他是延安来的老革命,周太暄对他的意见格外重视。
散会后,周太暄请刘志工留下来,他对刘志工说:“志工同志,对于东北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历史地看......”
刘志工不同意周太暄的观点,他说:“孟君儒不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如果非要使用,顶多让他作一名数学教师,做领导不合适!”
周太暄说:“孟君儒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学校目前百废待兴,如果连孟君儒这样的人才都不敢使用,学校怎么能够迅速发展?怎么满足新中国对人才的需要?我看我们可以先使用孟君儒,在工作中观察他,如果他有问题,我们还可以把他拿下来嘛。”
见周太暄坚持,刘志工冷冷地扔了一句话:“周校长,我保留意见,如果将来出了问题,你是要承担责任的!”
周太暄微微一笑:“老刘,我是书记兼校长,出了问题,我当然要承担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就放弃一个人才,建设新中国关键是培养人才呀!”
在周太暄的坚持下,孟君儒被任命数学系主任。
就这样,经过不足半个月的准备,1948年10月底,“锦州师范专科学校”秋季招生开始。
招生工作盛况空前,前来报考的青年人数远远超出学校的承载能力。负责招生的同志问周太暄怎么办?
周太暄回答说:“条件不够,先把人招进来再想办法。锦州都打下来了,这点困难难不倒我们,把合格的学生统统招进来,一边学习,一边建设新校园。”
1948年11月中旬,学校正式开学。学校没有礼堂,开学典礼就在教学楼前举行。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几百名学生站在寒风里,兴奋地等待着周校长的演讲。
周太暄快步从教学楼里走出来,他头戴狗皮帽子,身披一件羊皮军大衣,内穿一身灰布军装。他跳上一张课桌,微笑着向同学们挥手致意,学生们用热烈的鼓掌欢迎他。
周太暄站在课桌上给学生们上了新学期第一课:社会发展简史。他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直讲到共产主义社会。他向同学们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让同学们感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并且是一个充满着光明的伟大事业。
接着,周太暄向师生们简要介绍了解放军在全国取得的胜利,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就要在世界的东方站立起来啦,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要投入到这样一个创造历史的时刻,为我们的伟大祖国贡献我们的青春,贡献出我们的一切!”
台下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同学们为周太暄慷慨激昂的演讲而热血沸腾,他们为自己能赶上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伟大时代而幸福,他们年轻的身体内燃起热情和冲动,他们愿意追随共产党所指引的伟大事业,为它奋斗,为它献身。
接着是副校长刘志工讲话,他给师生们讲了许多他在延安抗大的故事,他号召师生们学习延安抗大的革命精神,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把学校建成辽西,乃至全国的模范学校。最后,他兴奋地唱起《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象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师生们的革命热情极其高涨,除了教学上课,他们还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他们自己建礼堂,修操场,盖宿舍,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大家充满了热情,好像不知道什么是累,每个人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周太暄亲自做校园设计,和师生们一起挑水,搬砖,砌墙。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新的礼堂、教室、宿舍建成了。
为了庆祝新校舍完工,周太暄组织师生搞了一次盛大的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周太暄用小提琴演奏了那首《秋收》,刘志工朗诵了郭沫若的《神曲》,同学们表演了东北秧歌、二人转,还唱了评戏,全体师生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
联欢会结束后,学生围着周太暄,有的让他讲革命故事,有的让他教小提琴,周太暄和学生们说说笑笑,直到深夜才散去。
周太暄回到教学楼,路过孟君儒的办公室,发现里面亮着灯光,他推开门,看见孟君儒还在工作。
孟君儒抬头看见,他笑道:“周校长,你总算回来啦。”
周太暄还沉浸在兴奋之中,“学生们很有意思,围着我问东问西不肯走,他们的革命热情真是高得很呐!”
孟君儒微微笑了笑,欲言又止。
周太暄看出孟君儒有话要说,便问:“老孟,你有事?”
孟君儒又笑了笑:“其实也没啥事儿,今天太晚了,您先休息吧,咱们改日再谈。”
通过这一段接触,周太暄对孟君儒的为人处世有了一些了解。他是这样一种人,就是遇到了天大的事情,他也是不慌不忙的,他做事总是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他和你谈话,一定会选择时机合适的时候再开口,他也绝不会追着你,逼着你,去听他的想法;凡是他找你,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
想到这里,周太暄收起笑容,他说:“老孟,我不累,现在正兴奋着,回去也睡不着,正好咱俩聊一聊。”
孟君儒笑道:“周校长,我感觉,现在不光是你一个人兴奋,整个学校都有些亢奋了。”
听孟君儒话里有话,周太暄连忙追问:“老孟,你尽管直说。”
孟君儒态度非常认真地说:“周校长,我是一个旧知识分子,我知道自己有很多新东西需要学习。但我始终认为,办教育,质量是关键。我的专业是数学,我知道,要学好数学,不演题,不做作业,是学不好的。从开学到现在,一个学期快过去了,师生们整天忙于学校建设,忙于各种文体活动,还有各种政治学习。许多老师备课不认真,没有教案,不做讲义;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要求进步的学生,上课打瞌睡,不按时交作业。这样下去,我们的教学质量如何能够保证?!”
周太暄认真地听着,不断地点头。他虽然对出现这些问题有思想准备,但还是非常欣赏孟君儒的提醒,自己对孟君儒的判断没错,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见孟君儒停下来望着自己,周太暄诚恳地说:“老孟,你说的很对,前一个战役应该告一段落了,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心要转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老孟,谈谈你对下一步工作的想法。”
孟君儒心中已经有了想法,他说:“我认为目前要做两件事,第一件,理科学生要按其知识水平重新分班。理科学习需要一步一步地铺垫,前面的知识没有学,或者没有掌握,就难以学习后面的知识,如果强行往前学,就会做夹生饭。目前,学生的水平相差太大,继续这样教学,就会造成水平高的同学吃不饱,水平低的同学不消化的局面。现在有些教师抱怨学生笨,我看主要不是学生笨,而是一些学生还不具备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必要的练习。”讲到这里他停下来,看着周太暄。
周太暄点头说:“你说得对,我同意。第二件事呢?”
孟君儒接着讲:“第二件事,就是我们校领导要抓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有三方面的任务:第一,就是教学要有计划,每个学科,根据学生状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我们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不仅要计划完成教学内容的时间,还要有详细的讲义与之配合;第二,就是要有监督,。没有监督就没有管理,没有监督,再好的计划也会流于形式。教学监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听课。我建议,我们校领导要深入班级听课,这应该是每个领导的工作任务。我想了一下,我自己到理科专业听课,卢书安负责听文科的课,周校长最好随我和卢书安听课,这样便于我们一起讨论。”
“可以。”周太暄点头表示同意。
停了一会儿,孟君儒接着说:“校领导听完课后,与任课教师的讨论很重要,大多数教师是愿意沟通探讨的,这样可以是他们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我们校领导也要做准备,如果我们准备不充分,说外行话,以势压人,就会使教师们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对教学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周太暄意识到孟君儒最后那几句话是针对刘志工说的,刘志工大大咧咧,有些自以为是,最近还经常跑去听课,听完课信口开河,妄加评论。孟君儒没提让刘志工听课,估计是担心他捅出漏子。但是,如果不安排刘志工听课,这必将影响他的情绪,弄不好还会影响领导班子的团结。想到这里周太暄插了一句:“老孟,你的想法我完全赞成,就照你说的做。不过,也要安排刘副校长听课。不要怕出问题,出了问题我们再想办法解决。”
孟君儒理解周太暄的考虑,他点点头:“好吧,他喜欢引经据典,就让他去历史系听课吧。”
这次谈话后,在周太暄和孟君儒等人的努力下,教学工作很快走上正轨,但正像事先担心的那样,刘志工还是惹出了乱子。
那天,刘志工去听历史系老师郭东的课,郭东讲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于观点不同,刘志工和郭东竟然打了起来。郭东抓起黑板擦就向刘志工扔过去,刘志工躲闪不及被黑板擦砸到了脑袋,他拎起课椅就向郭东冲去。
在场的学生赶忙上去劝解,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们二人拉开。
刘志工离开教室后,怒气冲冲找到周太暄:“周校长,必须立刻开除郭东!”
周太暄一愣,他笑道:“刘志工同志,你先冷静冷静,把事情讲清楚再说。”
刘志工气哼哼地把郭东的话添油加醋说了一遍。
周太暄想了一下说:“这样吧,这是件大事,我去找郭老师谈谈,然后再做决定。”
刘志工很不高兴,他叫道:“老周,这件事情很清楚,有什么可谈的?你如果不开除郭东,我刘志工就到上级哪儿告你。”
刘志工转身离开校长办公室,身后的房门被他摔得“嘭”的一声。
刘志工的态度让周太暄非常生气,这个刘志工仗着自己是延安干部,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他处处出风头,上蹿下跳,就是想当学校的一把手。不过,刘志工这个人虽然爱出风头,爱显示自己,他对革命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他出身于四川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抗战一开始就抛家舍业跑到延安,后来又随着部队南征北战,他总是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点就很值得敬佩。
这时,门开了,孟君儒走了进来,他关切地问:“刘副校长又发火了?”
周太暄淡淡一笑。
孟君儒劝道:“周校长,你别跟他计较,他这个人太缺乏修养。”
周太暄微微一笑:“我不会跟他计较,他这个人还有些小孩子脾气,过一会儿他就没事了。老孟,你看这件事怎么处理为好?”
接着他把刘志坚和郭东的事向孟君儒做了介绍。
孟君儒想了一下说:“老周,我看你先去跟郭东老师谈谈,听听他的想法,不管怎么说他也不该拿黑板擦打人。学术争论可以,打人不可以。”讲到这里,孟君儒停了片刻,好像在犹豫接下来的话怎么说。
周太暄亲切说:“老孟,你接着说。”
孟君儒迟疑地说:“老周,我就直说了吧,这件事情比较敏感。对于我们知识分子来说,最大的解放是精神上的解放,是思想解放。老周,你看能不能开一个全校教师大会,公开表明我们支持学术自由的态度。”
对孟君儒的担心,周太暄也有同感,不过......他想了许久才说:“老孟,谢谢你的心里话,我理解你的意思。不过这件事还是宜粗不宜细,我看还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郭老师要向刘副校长道歉,同时我也会找刘副校长谈,他不能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对待教师。”
听周太暄这么说,孟君儒点点头,他理解周太暄的苦衷。
这件事最终以各打五十大板暂时得以解决,但双方心里的疙瘩还没有解开,从那以后,刘志工和郭东好像是两个仇人。

百度搜索 残阳绝塞 天涯 残阳绝塞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残阳绝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周晓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舟并收藏残阳绝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