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残阳绝塞 天涯 残阳绝塞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经过一年多辛苦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一天早上,周太暄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伏案工作。这时,门开了,秘书小丁进来,把一份校报放到周太暄的办公桌上。
校报头版的通栏大标题立刻吸引了周太暄的目光,《听主席的话 做周校长的好学生》。
周太暄吃了一惊,他叫住小丁,“丁秘书,你去把陶杏生叫来。”
一会儿,陶杏生进来了,她现在担任学校团委书记,负责团委和学生会的工作。
“太暄,你找我?”
“今天的校报你看过了吗?”
“我还没来得及看,怎么,有问题么?”
“你看看这篇文章。”周太暄指着头版头条把校报递给妻子。
陶杏生扫了一眼:“哦,你是说这篇文章,是于长智写的,他给我看过。”
周太暄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你看过,看过怎么还让他发表。”
“前些日子学生会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这篇文章就是这次会议的报道。”陶杏生满不在乎地说。
周太暄生气了:“怎么能这样报道,这篇文章把我捧到天上去了,竟然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相提并论,简直是荒唐至极!”
陶杏生笑道:“太暄,别把事情看得那么严重,学生们喜欢你,爱戴你,这是好事,说明你的工作赢得了学生们肯定。”
“杏生,你作为团委书记,怎么能够这么糊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人民,怎么能够往自己脸上贴金?!”
“我看没什么,你是学校党的代表,学生爱戴你,就是爱党,爱毛主席的具体体现……”
“不要再讲下去了!”周太暄喝住了陶杏生,想了一下说:“杏生,你去把于长智给我找来,我亲自跟他说。”
“好吧。”陶杏生摇摇头走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学生会主席于长智走进办公室。于长智今年24岁,中等个子,显得憨厚朴实,在这批学生中,他的年龄最大;因为他做过铁路工人,还有一段地下工作经历,陶杏生就让他当了学生会主席。于长智为人热情厚道,工作上又很积极,很快成了学生工作的核心,也赢得了周太暄的信任。市里最近让周太暄在学生中间选几名优秀学生到中小学去担任校领导,在周太暄拟定的人选中,头一个就是于长智。
见一向和蔼可亲的周太暄一脸严肃,于长智感觉一定出了什么事,他小心翼翼地问:“周校长,您找我什么事?”
周太暄皱着眉头看了于长智一眼,指着他那篇文章说:“小于,这篇文章是怎么回事?”
于长智不知道周太暄什么意思,他试探地问:“周校长,我是不是哪里写错了?”
周太暄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宣传我?简直荒唐透顶!你马上去把发出去的报纸全都收回来!”
于长智辩解道:“周校长,我这篇文章是反映全校同学的心声。周校长,前几天我们学生会开了一次学生代表大会,这次会上,所有的同学都在称赞您,同学们佩服您的才干,您待人平等、真诚、热情,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同学们为您的美德所感动,他们纷纷表示要向您学习,做您的好学生,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周校长,我是接受了同学们的委托才写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尊敬您,热爱您……”
周太暄打断了于长智的话,“小于,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最大力量的提法很好。但是,我现在要说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宣传我个人!”
沉默了片刻,周太暄以命令的口气说:“于长智同志,我要求你立刻去把所有发出去的报纸收回来!”
见周太暄真的生气了,于长智低下了头,他低声说:“周校长,是我错了,您别生气,我一定按您的要求去做。”
“好了,你先回去吧。”
于长智向周太暄微微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出去。
走出办公室,于长智有些沮丧。他原以为这篇文章会讨周校长欢心,没想到却惹得他如此生气。“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这是他妈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一直把这句话当作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没想到,这个道理在周太暄这里却碰了钉子。看来世道确实变了,自己这套传统礼数在新社会已经行不通了,要想在这个新的世界混,非换换脑筋不行。
这些日子,一个消息让于长智非常纠结,他听说市里要在师专选择几个进步学生到中小学去当校长,并且,负责这项工作的正是周太暄。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不是改朝换代,还没毕业的年轻人哪会有这样的机会?他非常希望抓住这个机会,他朝思暮想,他想给周太暄送礼,又觉得不妥,共产党清正廉洁,是不会收礼的,弄不好,还会让周太暄对自己产生误解,想来想去,他想出了这个主意,写一篇文章,用文章表达自己对周太暄的爱戴和忠诚,没想到,还是弄巧成拙。
最近他常常为自己的判断失误后悔,如果不是判断失误,他如今可能已经是解放锦州的功臣了;或者,自己会随解放大军南下,他认识好几个参加革命比他晚的青年,如今已在南方当上了不小的干部。
他就这样想东想西,思前想后,最后,他干脆找了一个僻静处坐下来,他点上一支烟大口地抽着,思绪回到了从前……
于长智的父亲是木匠出身,他十几岁就跟木匠师傅学做木匠,由于心灵手巧,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他省吃俭用,把结余下来的钱都用来置办田产,到于长智出生时,他家已经有了将近五百亩良田,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大户了,他们一家人过着殷实富足、令人羡慕的生活。
不过,后来家乡闹起了土匪,于长智的父亲在家的四周筑起高大的围墙,围墙的四角还修了炮楼,由家丁日夜把守。他还记得,大概是1930年,他五岁那年,土匪来袭。父亲率领家丁迎战,土匪围攻了两天两夜也没能攻进来,最后只好撤兵,还扔下了十几具尸体。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兵来了。日本人抓走了于长智的父亲,于家自此衰败下来。1940年,于长智初中毕业,之后,他到铁路上当了一名修理工。他跟父亲一样心灵手巧,又会察言观色,很快得到日本工头的赏识,他被提拔为领班,管理着十几个维修工,其中还有几个日本工人。
日本人投降后,于长智回到家乡种田。不过,他并不甘心当一辈子农民。在家里待了两年多,1947年底,于长智返回城里,找到当年的工友夏光群,经夏光群介绍他重新在铁路上当起了维修工。这时的夏光群已经已经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有意培养于长智;通过跟夏光群的接触,于长智觉得跟共产党干是条出路。
锦州解放前夕,于长智怀揣夏光群的介绍信来到解放区,找到辽西地委民运部,接待他的是民运部干事杜富昌。为了考验于长智,杜福昌交给于长智一个任务,让他前去侦查锦州到兴城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碉堡布置情况。出发之前,杜富昌交给于长智一本《三国演义》,这本书第三十页的一些文字分别对应着铁路沿线的地名。
于长智返回锦州,乘上了从锦州到兴城的火车。他坐在车窗边,把那本《三国演义》在餐桌上摊开,假装读书的样子,实际上他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窗外,看见一个碉堡,他就在书上做个记号。就这样,他顺利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
完成任务后,于长智兴奋地返回解放区,把那本做了记号的《三国演义》交给杜富昌。杜富昌看后非常高兴,他表扬于长智:“于长智同志,感谢你对革命做出的贡献!我一定把你的功劳向上级汇报,锦州很快就要解放了,到那时,你就是解放锦州的功臣!”
杜富昌的话让于长智心里美滋滋的,他暗自庆幸自己的选择,如果不是自己坚决地离开土地,找到了夏光群,自己一辈子就只能像大哥一样,当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他正想着,杜富昌又说话了:“于长智同志,据我们了解,你的家乡现在住着国民党93军的134团。我们希望你回家去,把134团的兵力部署搞清楚。”
说完,杜富昌拿出一张地图,他仔细地给于长智讲解这张地图,教他如何在地图上做标记,他嘱咐于长智一定要搞清团、营、连指挥所的位置。
于长智接受任务后,立刻往家里赶去。离家还有一里多地,他就发现情况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道路两旁隔不远就是一座碉堡,沿途不断有岗哨盘查;好不容易回到家,发现134团的团部就设在他家里。他家有正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现在正房被134团征用作为团部,他娘、妹妹住在东厢房;他大哥大嫂住西厢房靠北的那间。
于长智本以为老娘见自己回来会高兴,没想到老太太见面就说:“长智,这个时候你跑回来做什么?!”
于长智调皮地说:“儿子想娘了。”
娘说:“傻儿子,你不知道吗?马上要打大仗了,他们把团部设在咱们家,打起来,咱们一家人是死是活还难说呀!我这把老骨头死了就算了,你们要想法子活下去呀!”
于长智心头一酸,流下泪来,“娘,儿子就是死也要和娘死在一起。”
听了这话,老太太也流下眼泪。
于长智想了一下说:“娘,我看咱们一家还是出去躲躲?”
一直站在旁边没吭声的大哥问:“往哪儿躲?”
于长智指了指北边。
大哥刚要说话,忽听门外有人敲门。打开房门,134团的马团长带着卫兵站在门口。于长智娘赶忙把马团长请到屋里坐下。
马团长笑着说:“老太太,听说你老儿子回来了,我给你送点吃的。”
卫兵把十几个美国罐头放到炕桌上。
于长智娘受宠若惊,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于长智娘指着于长智对马团长说:“这就是我小儿子于长智。”
马团长上下打量着于长智说:“小子,听说你在锦州混,干什么呢?”
于长智连忙答道:“在铁路上当维修工。”
马团长笑道:“看你这身板是个当兵的料,不行就来当兵吧。”
于长智母亲连忙说:“他哪是当兵的料,他们哥俩就会干点粗活。”
马团长问于长智:“念过书没?”
于长智答:“念过初中。”
马团长道:“念过初中,这在部队里就是个秀才嘞。这样,我们93军在天津有一个军官训练团,我推荐你去训练团学习,回来起码是个排长。”
于长智娘冲马团长连连作揖:“马团长,您行行好,这兵荒马乱的,就让我跟儿子们待在一起吧!”
马团长笑了笑,接着站起身往门口走,边走边说:“老太太,我是为你好。你们想想,如果想去,就过去找我。”说完,马团长带着卫兵走了。
马团长出去后,于长智神色紧张地问:“娘,马团长怎么盯上我了?”
于长智娘笑道:“儿,别怕!马团长人挺好,他经常过来唠嗑,还让勤务员帮咱家劈柴,挑水。咱家做了好吃的,我也让你嫂子送些过去。我们处的不错。”
于长智这才放下心。
于长智的大哥皱着眉头,仔细地打量着弟弟。
第二天一早,于长智想出门,发现大哥跟在身后寸步不离,他问:“大哥,你跟着我干嘛?”
“我怕你出事。”
“出什么事?”
大哥闷声闷气地说:“你自己知道!”
到了深夜,于长智想趁夜色溜出去。他刚打开房门走进过道,大哥就从房里出来了。
“ 长智,这么晚了,你上哪儿去?”
于长智笑道:“大哥,还没睡?我睡不着,出去溜溜。”
大哥倚住大门说:“你哪儿也不能去!”
于长智只好返回屋里。
过了一会儿,大哥搀着娘来到于长智的房间,一进门,娘和大哥就给于长智跪下了。
娘带着哭腔悄声说:“长智,娘求求你了,千万别干傻事!那是要掉脑袋的啊!”
于长智赶忙把母亲扶到炕上坐下来。
他装傻道:“娘,儿子没干对不起您的事,您这是要折煞儿子啊!”
大哥说:“长智,别装了!你上次说上北边躲躲,我就猜你可能为那边干。这一天,你想方设法往外跑,我就全明白了。我跟你说,不久前咱们村抓了好几个那边的谍报,都给枪毙了。你可千万不能出事,出了事,不仅你自己活不了,还要连累咱们全家。”
娘说:“儿啊,你就是要干也不能给那边敢呀!那边的土八路能成什么气候?你看看人家国军,美式装备,兵强马壮。如果你非要当兵,我跟马团长说说,你去天津,回来当个军官,总比干这个强。”
就这样,于长智在他娘和大哥的劝说下踏上了去天津的火车。一到天津,他就听说锦州被围,国军危在旦夕。他立刻离开天津,准备取道北平回锦州找夏光群。刚到北平,他就得知锦州失守。他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耳朵里老是回响着杜富昌的话,“于长智同志,我一定向上级汇报你做的贡献,将来锦州解放了,你就是功臣。”可现在,自己功臣当不上,弄不好,还可能被共产党当做逃兵。
于长智想起了杜富昌,这让他非常紧张,回去一旦见了杜富昌,自己该如何向他解释?一路上于长智都在后悔,他后悔不该听娘和大哥的话,他后悔自己不敢冒险,他后悔关键的时候自己总是没主意。他越来越相信那句老话,“胆小不得将军做。”
回到锦州后,于长智直奔夏光群住处。夏光群不在,他的同志马英杰把于长智让进屋。
于长智着急地问:“夏光群呢?”
马英杰凄然地说:“他牺牲了。”
“他死了?!”于长智惊呆了。
马英杰说:“攻城战斗打响后,夏光群收到了一份重要的情报。他必须把情报送出去。我要替他去,他坚决不同意。他向我简单交代几句,就毅然决然地冲了出去。他冒着炮火溜出城,又带着部队围攻93军军部,后来,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要害……”
夏光群牺牲的消息让于长智非常难过。离开夏光群宿舍,于长智找了一个小饭馆。他要了一壶烧酒、两个小菜,独自喝了起来。他的心情十分压抑,他感叹人生,觉得生在这个乱世上,人的生命就像一个肥皂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消失了。自己多么幼稚啊!还想什么“胆小不得将军做”,当将军有那么容易吗?!那得死多少人啊!到这时,他好像才明白那句名言,“一将功成万骨枯”。
想到这里,于长智的心情好了许多。人啊人!想那么多干什么?心存那么多欲望干什么?说不定什么时候一颗小小的子弹飞来,生命就完结了,他觉得还是娘说得对,“好死不如赖活着。”

百度搜索 残阳绝塞 天涯 残阳绝塞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残阳绝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周晓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舟并收藏残阳绝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