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宋朝不演义 天涯 或 宋朝不演义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带着高平之战的士气,柴荣开始了征讨北汉的战争。刘崇节节败退。但是柴荣如此快速的进攻,刘崇确实来不及反应,但同时,柴荣同样也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以国伐国,不仅仅只需要士气,同样需要长久的准备,充足的粮饷和充足的士卒。这个事绝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做到的。在柴荣围困太原一个月后,柴荣的粮饷开始跟不上了,后周的战力也开始衰竭,柴荣围城不下,又不允许士卒抢劫。在五代十国期间,士卒吃不饱饭连皇帝都敢犯,结果北汉境内的老百姓就倒霉了,群众基础一落千丈,柴荣需要同时面对北汉的正规军和北汉境内的游击队了。形式就这么急转直下了。就在这个时候,噩耗传来,后周大将史彦超被辽国援军击败,以身殉国了。辽国援军步步紧逼,形式更加的雪上加霜,这个时候,柴荣的选择只有一个了,撤军。
好了,柴荣撤退了。这对于北汉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柴荣虽然没有攻破北汉,但却使得北汉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有能力进军中原了。这样的转变和战功,仅仅是在柴荣继半年的时间里。在柴荣回京的路上,一个新的消息也传了过来,刘崇死了。刘崇本想趁着别人家的家长死了,趁机捞一把,却没想到自己偷鸡不成,自己也搭进去了。真是报应循环啊。
柴荣回京之后,第一件事依旧不是庆祝一番,而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议题是我为什么没有一举拿下北汉,当然,这个问题有很多方面,比如准备不足,契丹人的援军。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自己的军队素质不行,否则一个月的时间,怎么也应该拿下太原城了。于是,柴荣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可以从新组建一支新军,它将成为后周军团的主力,而且必须绝对服从我的命令,要有超高的战斗力,并且有着最强的士气。说干就干,柴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优秀的士兵。同时向天下招募优秀将领和人才,只要你能指挥打仗,不论是逃犯还是强盗,统统可以做官。而这个任务就由殿前都虞候赵匡胤负责。
赵匡胤在这次太原之战中又是大出风头啊,当时战况危机,柴荣命令部队数次冲锋都没有什么作用,赵匡胤却带领部队杀到太原城的底下,史书记载说“赵匡胤乘胜进攻河东城,焚烧城门,左臂被流箭射中,依旧死战不退,周世宗制之。”当真是勇武非常啊。这场战役之后啊,柴荣亲自召见了赵匡胤,握住了赵匡胤的手,亲切的询问赵匡胤的伤势,此时在柴荣的心目中,赵匡胤1已经是他急需的人才和班底了。而且这次新选拔出来的士兵和人才就要安插进赵匡胤的部队里。
咱们现在就有必要解释一下殿前这两个字是什么职务了。所谓的殿前,其实是五代十国期间最高指挥机构“殿前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最高长官就是殿前都点检,还有殿前都指挥使(简称殿帅),赵匡胤他爹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往下排还有殿前都虞候,赵匡胤现在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我们在读《水浒传》的时候总有一个错觉,怎么到处都是虞候,这个虞候那个虞候的,总以为这是个衙门里当差的小混混,实际上这个官挺大的了。但是殿前司啊,还不算是一手遮天的大部门,皇帝总担心殿前司的长官们会不会造反之类的。特别设了一个部门叫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司,这个系统不受殿前司的指挥,直接向皇帝负责,甚至有的时候兵力要多于殿前司。
下面我们要说一份这次全国海选中选拔出来的人才的名单了,这个名单里的人名太熟悉了,都是后来宋初的名将们,翻开宋史几乎随处可见,这些人有:呼延赞,潘美,曹彬,高怀等等,你翻开宋史一看,最初的几页全是写这些人的,赵匡胤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这些人,并且全部安插到了自己的部队里,各个都是亲信。赵匡胤因为有了这个殿前都虞候的职务之后呢,也正式进入了后周的高级干部之列,还有一份名单我们也得看看啊,这些人是: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等,这些人各个都是后周的高级将领,赵匡胤结交他们,并且各个都和赵匡胤结成了生死弟兄,他们还有了一个统称义社十兄弟。赵匡胤迅速升官,成为了这次战役中除了柴荣之外得利最大的人,历史稍微给了赵匡胤一点阳光,赵匡胤迅速开始腾飞了,这一年赵匡胤刚刚年满二十八岁。
不仅如此,柴荣开始积极的选拔人才,拜范质为司守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议者曰:"顾才何如耳!"只要有才,柴荣不问出身,一律委以重任,这才是柴荣。
在这一年里,年仅岁28岁的赵匡胤在年仅32岁的柴荣领导下像一架发动机一样,不断的进攻周围各国,不断的开疆拓土,后周人民焕发了五代十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创业热情。像积极、开明、强盛这些词语,不断的被用来赞美柴荣。但是,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柴荣突然宣布辍朝三日,全国哀悼,因为有一位伟大的宰相,积极进取的常乐老人冯道老先生,终于与世长辞、驾鹤西归了。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上一次刘崇来犯,冯道当众给柴荣难堪之后,冯道的好日子终于结束了。不仅是因为柴荣出乎意料的大胜,让冯道丢了面子,还因为人们开始不认识冯道了,这还是冯道吗?冯道历时五朝啊,伺候了十一位皇帝啊(详见外传,十朝元老冯道),从来没有说冯道会给新皇帝下不来台。可是柴荣并没有难为冯道,虽然罢黜了冯道,但是依旧给了他一项只有宰相才能担任的重要职务,就是山岭使,也就是给前任皇帝郭威俢坟去了。这也就是变相的告诉全天下人,我柴荣并不是心胸狭隘之人,我并不想把冯道怎么样。但是冯道怎么想怎么难受,他决定永远不原谅自己,终于他的生命停止在了这一刻,很遗憾,冯道只活了七十三。
回顾冯道的一生啊,我们能从他身上看到很多我们身边的人的身影。冯道生在唐朝末年,少年的时候学习非常好,自然日后就选择了一条读书人最好的道路,做官。那个时候,冯道选择了割据幽州的刘守光,那个时候冯道一身的热血,他很羡慕当年的天可汗李世民,希望自己能变成魏征那样的人物。因此,他就不断的给刘守光提各种各样的意见,态度还非常的强硬。他是魏征,刘守光可不是李世民。在冯道的不断招惹下,刘守光终于火了,他断定冯道是个神经病,脑袋有问题。他把冯道直接打入大牢里,告诉所有我再过两天就要送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冯道上路,去地府见他的魏征去。蹲了大牢的冯道,他开始思考了。难道随时随地的发现领导的错误,并且帮助领导改正错误难道不对吗?这不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职责吗?孔子、孟子不就是强调一定要这么做吗?冯道开始思考,说实话冯道在最年轻的时候,真的比较时候在死牢里接收灵魂和心灵的改造,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他的朋友设法把他从大牢里捞出来之后,冯道变了,他不在是之前那个热血青年冯道了,他变成了之后那个常乐老了。当然,冯道并不是一个奸臣,冯道只是随波逐流,不会坚持己见,他似乎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当然,冯道只是这样,冯道不可能变成一个只手遮天几十年,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独善其身的人。冯道有几个特点帮助他总能屹立不倒。
第一个特点,冯道非常符合儒家中君子这一形象,不管是他伪装的还是他本来就是个君子。他符合这个形象。史书上说他“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事,即使大雪拥户、尘垢满席,也能安然如故。”他跟着皇帝出征时,身为大臣连床褥都不用,每天睡在稻草堆上,和士兵吃同样的饭,用同样的餐具,将士们抢来东西,按惯例先给大臣们。冯道坚决推辞,推辞不掉的就分给将士们。后来,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当时年成不好,他便将剩余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却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对官吏所赠财物,分毫不受。他将家财赈救乡里,亲自耕田砍柴。同乡中如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者,冯道都会在夜里偷偷去为其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这或许啊,是因为冯道在争取名誉,但是在古代那里有什么真正的君子啊?谁出生就是君子啊?我们必须承认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君子,只有你做了君子该做的事之后,别人赞誉你,你才会成为君子,就算你真的是在作秀,作秀的那一瞬间你也是君子。所以你不管是冯道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他真的有段时间他是个君子。这就足够了。
第二个特点,就是冯道的政绩。咱们还得回到石敬瑭和耶律德光的故事里去。石敬瑭认了耶律德光做干爹之后,他还总得派个人问候一下自己老爹吧。石敬瑭遍寻朝臣,发现只有一个人适合出使契丹,这个人就是冯道。
按理说,出使契丹的目的是为了给皇帝认干爹,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主动要求去的。冯道当时正在政事堂,获悉此事,便在纸上写下"道去"二字,并命书吏草拟出使敕令。书吏闻之变色,双手颤抖,泪流不止。冯道也不回家,只命人代他向妻子告别,当晚便住在驿馆中,准备出使。 晋高祖担心他的安危,道:"你官高德重,不宜深入契丹。"冯道道:"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冯道到达契丹后,耶律德光欲到郊外迎接,以示尊敬。契丹群臣谏道:"自古没有天子迎接宰相的礼节。"耶律德光这才作罢。 后来,耶律德光赏赐冯道牙笏、牛头,这在契丹是一种特别的礼遇。冯道为此赋诗纪念:"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将冯道留在契丹。冯道道:"晋朝与契丹是父子之国。我在两国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样。"
冯道在契丹两年,他将获得的赏赐都用来购买薪炭,还扬言道:"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准备。"好像是要永远留在契丹。他在获准归国时三次上表,表示愿意留下,被拒绝后又磨蹭了一个月,方才启行南下。冯道走后,每到驿站都要停留,用了两个月才走出契丹国境。随从问道:"别人能从契丹生还,都恨不能肋生双翼,您为什么还要住宿停留呢?"冯道道:"纵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赶,也终究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
这件事就让后世的学者们破口大骂,说冯道啊,好个奴才的奴才。
后面冯道还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呢?冯道他这分流的一生还会有什么事呢?我们下回再说。
百度搜索 宋朝不演义 天涯 或 宋朝不演义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