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宋朝不演义 天涯 或 宋朝不演义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契丹灭晋,冯道到汴京朝见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责冯道,认为他效力后晋,却毫无功绩,冯道无言以对。耶律德光又问道:"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答道:"我没有地盘,没有兵马,怎敢不来。"耶律德光嘲笑道:"你是个什么老头?"冯道道:"我是个无才无德、愚蠢迟钝的老头。"后来,耶律德光四处打秋风去,冯道对耶律德光说:“百姓为国家之本,不可动之啊。”就此一句话,冯道让无数的百姓得以活命,为此,在冯道死后,无数的百姓自发的为冯道送葬。你不管后来日后的大儒们如何的贬低冯道,冯道都是一个君子。冯道死了,后周辍朝三日。三日之后,悲伤的情绪才在后周渐渐散去。柴荣恢复了上朝,就从现在开始,后周周边的各个国家的噩梦开始了。前面咱们说过,后周所在的地方是个四战之地,也就是不管哪个方向上都有敌人。如果咱们有一副当时的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后周的北面就是北汉和辽国,南面就是后蜀和南唐,汉人地区就是后周和南唐,这对老冤家我们后面还有很多他们的戏份。东面柴荣到是相当的放心,那个方向绝不会有任何的敌人。那边是大海,高丽人和日本人都还是原始社会的存在,中国再怎么乱都没有他们参与的份。西面的党项人和吐蕃人还打的你死我活的,没分出来高低呢,柴荣表示对他们毫无兴趣。
柴荣在这个时候面对如此众多的肥肉,他却没有立即发动下一轮的战争,而是给他的大臣们出了两道作业题。就是后世十分著名的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的活动。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告诉臣子们,我这个皇帝也是很不好当的,各位臣子要做的像个臣子,皇帝要做的像个皇帝,要内部团结。第二个目的就是名目仗胆的告诉全天下各个国家,你们的安逸日子结束了,我要来打你们了。这两篇文章构筑了柴荣的战略指导方向,也就是“先南后北”逐步扫平天下的方针。并且柴荣还发现了一个大人才,就是王朴,他时任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掌管全国的财政税收,是柴荣的左膀右臂,在柴荣出征之时总是坐镇后方。这个人不仅让柴荣十分尊敬,赵匡胤也非常敬重王朴,有史为证:宋太祖登基后,一天路过功臣阁见到王朴的画像,竟肃立不动,整理御袍,肃然鞠躬,念念有词:“倘此人在,朕不得着此袍。”
王朴对柴荣说啊"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应该先对弱小的敌人开刀,第一个应该先对付南唐,南唐与我们相邻的国土有近两千里之长,我们从他防备较弱的地方下手,每次都采取突击的办法,用少量的兵力不断的骚扰,南唐疲于奔命,不多时国力就会耗尽,到时南唐的江北之地唾手可得。拿到江北之地之后,后周的国力就会成倍的增加,之后修养一段时间之后再吞并整个后周,之后再征讨后蜀,吴越这些弱小的国家。最后寻找机会北上扫荡北汉与辽国,因为辽国人实力雄厚,又是天生的死敌,绝对没有时间去一点一点的吞并,必须一战而定,这需要强大的国力作为基础。现在的后周是做不到的。"就在这一刻,柴荣确定自己找到了对的人,王朴不但对柴荣忠心耿耿,有能力帮助柴荣完成大业,而且还和柴荣有着相似的性格,他们都积极进取,都年轻热血,都有着伟大的梦想。事实证明,不但如此,王朴还和柴荣一样,都败给了命,两个人同样的短命,令人叹息。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柴荣和王朴,开始不断的开动战争的机器,一步步的完成这预期的目标。但是呢,与预期的计划又有些不一样,他们第一个进攻的目标不是南唐,而是后蜀。
为什么要先打后蜀呢?因为后蜀孟昶曾经趁着中原大乱,趁机攻占了秦州、凤州、成州、阶州四州,这几个地方面积比较小,人口也比较少,但是地理位置却非常重要,他们就像四把匕首一样顶在柴荣的软肋上,如果不拿下这片土地,后周难以全力进攻南唐。
很快,柴荣就发动了对后蜀的作战。
公元955年柴荣命令向训和王景进攻后蜀,在战事初期就拆掉了后蜀军的八个军营,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后蜀也很快派遣了援军,后蜀皇帝孟昶派遣赵季札前往秦州、凤州巡视边疆。赵季札返回后,毛遂自荐,顶替掉了原本驻守在当地的雄武节度使韩继勋和凤州刺史王万迪,担任起了当地最高军事将领的职务。十天后,孟昶派遣枢密院的王昭远前往两州地区安排兵力。
先前毛遂自荐的赵季札才刚刚走到德阳,在听说后周军队已经开抵战场后,吓得不敢继续前进,上书孟昶,请求解职,同时将军队的辎重连带自己的小妾和戏子们一起送回蜀地。6月12日,赵季札只身返回成都。所有人都以为后蜀军队在前线吃了败仗,全城陷入一片恐慌。孟昶询问前线战事,赵季札什么都回答不上来。孟昶非常生气,直接把赵季札抓起来后杀掉了。
6月,后蜀军队在李廷圭的率领下,于威武城东击败了后周军队,部队的训练官、濮州刺史胡立等将领被俘。当月27日,孟昶向北汉和南唐求援,并得到了北汉和南唐的支持。
很快,战事就开始僵持不下,后周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逐渐的开始质疑攻打后蜀计划的可行性,宰相李谷甚至请求罢兵,并且北汉和南唐都开始向边境调集军队,柴荣就算是自称寡人他也不可能真的变成寡人吧。迫于压力,柴荣不得不派人去前线打听一下情况,主要是问问王景能不能打赢啊。这个任务交给谁呢?这个人要精通军事,还要对柴荣忠心耿耿,肯对柴荣说实话,最终柴荣选择了赵匡胤。可是,赵匡胤答应吗?要知道,只要赵匡胤当众说自己要请假,拿什么老妈死了之类的推脱一下,柴荣就没办法强迫赵匡胤去了。甚至赵匡胤答应了,回去的路上只要说赵匡胤一个“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跟柴荣说:“陛下,我去不了了”,柴荣就拿他没辙。但是,出人意料,赵匡胤答应了柴荣的命令,骑上快马一溜烟的就去前线了,不仅带回了王景和向训的保证,还有自己的看法和对战局的预料,赵匡胤说:“此战必胜,四州可以拿下来,并且我们先主攻凤州,凤州拿下来,就能截断秦州和后蜀的联系,秦州就能轻而易举的拿下来,之后其余的两州一定会自动归降的。”赵匡胤侃侃而谈,柴荣也同意赵匡胤的看法。战事很快就和赵匡胤预料的一样发展。
9月,王景率部击溃后蜀军队,俘获三百人。
12日,孟昶派遣武泰节度使伊审征前往前线慰问部队,并同时督战。
进入10月,蜀将李廷圭派遣先锋都指挥使李进占据马岭寨,又派出一股兵力在白涧驻扎,同时分兵前往凤州以北,的唐仓镇和黄花谷,断掉了后周军的粮道。没过多久,王景派遣裨将张建雄率领两千人的部队前往黄花,又派遣了一千人前往唐仓,控制住了后蜀军的退路。后蜀的染院使王峦从唐仓出发,在黄花于张建雄所部遭遇,被张建雄击败。后蜀军向唐仓回撤,在路上遭遇之前赶来的一千人后周部队,再次被击败。王峦及其三千人的部队全部被俘虏。此役过后,后蜀驻扎在马岭和白涧的部队全部崩溃。李廷圭和高彦俦退保青泥岭。后蜀雄武节度使韩继勋放弃秦州,逃回成都,后蜀军观察判官赵玭举城投降。从斜谷赶往秦州的后蜀援兵全部溃退。成州和阶州也全部被后周攻陷,后蜀国内一片恐慌。周世宗在和大臣们商讨后,任命投降的赵玭为郢州刺史。
事情进展到现在,就和赵匡胤当时的预测一模一样,这你就会发现,赵匡胤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才,可是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战略眼光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天生的军事家么?或许是的。其实我们更倾向于一句老话:天生将领不必久读兵书啊。你想想后来的岳飞和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军事家孛儿只斤铁木真,一个是农民一个是野人。谁教会他们打仗。不会有人。所以认命吧,也许有的人真的就是传说当中的天才。
赵匡胤的人品究竟怎么样?这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命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搞清楚赵匡胤的内心。赵匡胤的内心好像是一团超级复杂的乱麻,在他内心的最深处,那里才是赵匡胤乃至赵宋王朝立国的根本所在。中国自从赵匡胤立国开始,不断地沉沦不断的自我否定,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在想办法实现中国的伟大的复兴,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似乎都在赵匡胤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11月5日,后周百官向周世宗道贺。11月17日,李廷圭上表后蜀朝廷请罪。24日,伊审征向孟昶上表请罪。孟昶没有追究二人的责任。孟昶致信后周朝廷,自称"大蜀皇帝",周世宗认为这封信完全不合礼节,一怒之下没有做任何回应。孟昶更加害怕,在剑门、白帝城囤积了大量的兵力防守。随着大量征兵,伴随而来的是后勤不足,后蜀开始大量打造铁钱,并且强行从百姓手里强行征收铁器,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12月,王景率部包围凤州,后周军将领韩通分兵到城固镇,从而阻断后蜀军的增援部队。30日,凤州被后周军攻克,属军威武节度使王环、监军赵延溥,连同城内五千名后蜀军全部被俘。赵延溥绝食而死。
956年1月6日,周世宗下令特赦所有俘虏后蜀士兵,是去是留让他们自己决定。
伴随着战事的不断进行,后周人看向赵匡胤的眼神逐渐改变了。战事的每一份每一秒都与赵匡胤预测的一样,似乎赵匡胤不是个双手沾满鲜血的猛将,而是一个可以预测未来的巫师。
赵匡胤此时在柴荣心目中的地位也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在柴荣心目中,赵匡胤已经不是一员普普通通的战将了,而是可以独挡一面,带兵冲杀的帅才。
就在佂蜀战役结束的同时,解除了后顾之忧的柴荣立即发动了征南唐的战役,目标夺取江北的淮河一带。江淮这一带,打开中国地图,这里一直是中国最为繁华的一代。这里再加上长江以南,浙江以北这一片土地就是当年南唐的势力范围。
南唐的国力可以总结成两个字,有钱。在兵力配备上,南唐最为擅长的就是水军。水军的强大让后周人无可奈何,甚至就是后来的北宋都吃尽了苦头。自古北人骑马、南人操舟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南唐既然这样,那后周呢?
我们从之前的故事中就可以了解到,后周的这片土地上,几十年来压根就没消停过,国力只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
没有钱就没有一切啊,柴荣没钱就没办法实现《平边策》中的计划啊。柴荣想要统一中国,第一个任务是找人,第二个任务就是找钱。然后就跟王朴说的一样,南唐有两千多里的国境线等着他呢。
柴荣看着又空又穷的国库,突然间有了一个想法,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契丹人一样骑着马、挥舞着刀去抢南唐人呢?
可是柴荣在出发之前还得解决一件事,就是给士兵装备好刀枪和战马,还有长年累月源源不断向前线供应的军粮。可这些都需要钱啊。
终于,柴荣盯上了后周境内最有钱,也是最闲散的一群人,和尚。还有和尚的同门,尼姑。
说来也可笑,五代十国乱到了这种地步,和尚却日益富有起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到现在也争论不休。
有数据显示,仅仅当时在后周国境里,寺院林立,僧尼竟然达到了百万之众,这是个什么数啊。难道在乱世之中会有这么多人已经看破了红尘,有了渡人脱尘之心了么?自然不可能,咱们怎么敢拿出家人开玩笑啊。
咱们现在就说说当时这些僧尼的成分啊,首先,逃避国家赋税的这是一类,毕竟在当时寺庙可是不交税的。逃兵这是一类。逃跑的奴婢这是一类。罪犯这是一类。这些人进入空门之后四面皆空。从此吃斋念佛清净度日。也不对,也真不是别的,不管什么时候和尚都是大款。菩萨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发财的机会。这都有据可查啊,当铺这个职业就是和尚们在五代十国时期首创的。并且只要是庙产在当时就不交税。结果柴荣就惨了,本来应该到手的赋税就这样眼睁睁的溜走了,和尚们拿着这笔钱想怎么花怎么花,更可恨的是一些刁民看到有利可图,把自己的土地也交到和尚手里,伙同和尚来敲诈国家。
柴荣终于忍无可忍了,从来不忍的柴荣下令,开始毁佛。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周世宗柴荣昭告天下,"非敕赐寺额者皆废之",也就是说啊,只要不是柴荣特批的可以留存的寺庙,都给拆了。每县只准留一座寺庙,而且从今往后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皇亲国戚,不准请奏梯度僧尼,有人是在是忍不住想出家当和尚了,必须得到皇帝和家长的同意,还可以在官府特派员的面前当众被七十纸的佛经才可以申请成为和尚。这就拉开了灭佛运动的序幕。对于灭佛运动的过程,《新五代史》一笔带过,"甲戌,大毁佛寺,禁民亲无侍养而为僧尼及私自度者"。 但是《旧五代史》则记述颇丰,将柴荣的诏令大段录用。柴荣灭佛的原因,规定的办法甚至处罚的尺度,都一一记录在案。
柴荣就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拆毁寺庙三万三百三十六座,返还僧尼近百万。这给国家带来了近百万的劳动力。行了,同志们,庆祝新生吧。柴荣鼓励你们去土地上耕种,结婚生子。如果你想当官或者当兵,柴荣会给你和其他人一样的机会。对了,还有一件事,柴荣没收了所有寺院的田产和佛像。田产当然变成了军饷。至于佛像嘛,现在连国家都没有钱去用铜造兵器了,你竟然还造这么大的佛像,全部融了,变成刀枪和弓箭。
就这样,在“无私”的和尚们的帮助下,柴荣极快的做好了进攻南唐的准备,可怜的南唐人,你们要倒霉喽。
至于柴荣想怎么进攻南唐,南唐人又会怎么样抵御柴荣的进攻,我们下回再说。
百度搜索 宋朝不演义 天涯 或 宋朝不演义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