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宋朝不演义 天涯 或 宋朝不演义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现在对于郭威来说,局势是多么理想啊,开封城尽在掌握。死敌刘崇还在晋阳做着白日梦。特别是李太后,这可真是个明白游戏规则的老太太,她马上就知道了该做些什么了。文武百官更不用说,他们在冯道的率领下马上就倒向了郭威这一边。最重要的是,民心已经逐渐稳固了,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郭威一系列的减税减役的郑策下,老百姓也倒向了郭威这边,除非是郭威在带人洗劫一边开封城,要不估计老百姓是不会反对郭威当皇上的。人民已经习惯了郭威了,郭威已经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改变了。很快,改变开始了,郭威率军回到了开封,王俊率领开封城中的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很快,李太后颁布了新的诏令。郭威由太师升任监国,朝中内外大事需由郭威决断,至于刘赟嘛,虽然中了大奖,但因为误期太严重,奖券自动作废。你没按时来,那问题就是你的了。此时刘赟在哪呢?他还在商丘瞎溜达呢,被郭威死死摁在商丘了,也没人搭理他。但郭威当然不会忘了他,很快,郭威将刘赟改封为公,但之后很快就把他埋在商丘了。估计刘赟此生此世是再没机会去看他内老爹了。
郭威的下属们此时也是很忙碌,忙着日日夜夜不断地给郭威上书,改朝换代的机会来喽,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跑到后头,因为跑到后头新朝堂上可能就没你位置了,比你跑到快的可能就抢到位置了。
很快,郭威就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脱下来黄旗,穿上了龙袍。郭威就成了五代十国中又一位新的皇帝。郭威称帝建的国号是大周,因为他说自己是周朝虢叔的后代,历史上称为后周,以便和周朝区分开。
当然郭威没忘了内个在商丘瞎溜达的刘赟,他派了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干将王俊去做了他。
现在让我们向新的皇帝陛下郭威欢呼吧,当然,论功行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绝对有利于造反集团的巩固和团结,更有利于向全国各个野心勃勃、预备造反的节度使们一个警告,开封没你们位置了,你们下批再说吧.
于是,在声势浩大的升官大会上,官职不分大小,几乎每一个参与造反的人都升了官,每个人都享受到了胜利的果实。王俊、王殷、郭崇这些郭威的得力干将们都升了类似节度使、枢密使这些绝对的高官,想间接帮助了郭威的想慕容彦超、刘崇这些人,郭威也向他们许下了官职不变,继续努力的承诺。
当然,慕容彦超、刘崇这些人是不会买单的,向刘崇接到了郭威的命令,二话没说,撕碎了诏书,立即造反了,郭威也曾经派王俊征讨过刘崇,王俊竟然拿他没辙。不过像慕容彦超这样的二百五加指挥白痴就没这么好运了,慕容彦超直接被郭威亲自带着士兵平推了。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像冯道、范质这些首批投奔郭威的后汉高官们也不用说了,升职再升职,加薪还加薪。一切都已安定团结为主。
在这一连串的升职加薪活动中啊,没人会注意到一个小人物的升职,这个人就是赵匡胤。他从一个亲兵升职成为了一个亲兵东西班行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一个大头兵成为了一个班长。继续光荣的继续为郭威陛下站岗。
不管怎么样,他终于是带个长字了,可是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赵匡胤心中不知是什么感受啊。赵匡胤现在的工作就是那把枪,或者別把刀,穿的整整齐齐的,有点像小区的保安啊。在太阳底下跟别人比谁站的更直,工作是更加无聊了。如果是在以前,虽然会危险些,不过每天跟着郭威转,还是能见到学到一些知识的。现在郭威成为了皇帝了,身边的人逐渐复杂了,一个小小的亲兵班长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跟着皇帝了。
赵匡胤叹了口气,也许自己在升升官就可以在大殿里随时走动一下了,不必在这里杵着了,可是那得等到何年何月去啊。因此,赵匡胤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对赵匡胤的一生有着重大的意义,每个人都会对赵匡胤非凡的眼光而惊叹。而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赵匡胤是个疯子。赵匡胤做了什么呢?
赵匡胤放弃了郭威这个新任的皇帝,居然跑到乡下依附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小长官,这个人是谁呢?柴荣。这个人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周世宗皇帝。后人都知道柴荣是五代十国中最能力非凡、英明神武又待民以诚的明君,可当时啊,没有一个人会这么觉得。就像当时没人会觉得一个小小的亲兵会成为未来的皇帝一样。
赵匡胤的选择就成为了一笔风险投资了。这个这个全瓶凭赵匡胤的眼力了,他要在这些无比平庸的人中选出来一个英雄,然后坚定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辅佐主子上位,如果成功了,也就是你选的主子成功了,那你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你自然会水涨船高,权倾朝野了。如果你失败了呢?你只会比你的主子更惨,而且你就会得到一个政治娼妓的臭名声,谁叫你还得再选择一个新主子呢。但是富贵险中求,赵匡胤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他很清楚,在已经登峰造极的郭威的身边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了,马上他就离开了郭威,投奔了当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柴荣身边。
你别说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才能和智慧,并且他们能清楚的察觉到对方的身上有没有这种特征,而柴荣和赵匡胤就是这种人,所以赵匡胤不远万里来投奔了柴荣,而柴荣也同样收纳了赵匡胤。只是继续隐忍吧,两位天才。你们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当然,赵匡胤投奔柴荣,说实话,在当时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多么理智的事情,因为柴荣此时的身份真的十分微妙。你说柴荣身份高吧?那是真的高,柴荣是当时郭威陛下唯一的儿子,虽然并不是亲生的。并且柴荣的头衔啊,非常不小,具体列出来是什么呢?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建校太傅,同中书下平章事,也就是柴荣不仅在京城之外有自己的地盘,澶州嘛。还有自己的军队,就是镇宁军。并且还大于约等于但是不会低于当时的丞相,建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但是,可惜啊,柴荣的这一大串头衔没一个叫的准站的住的。首先啊,柴荣他跟郭威没一点关系,这在古老的中国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你无论郭威跟自己的夫人柴夫人的感情有多么的牢不可破,内侄永远是内侄,他不可能变成亲儿子。你更何况此时柴夫人早就死了,你更何况郭威在朝中还有个外侄子叫李重进,各位注意了,这个家伙虽然不服柴荣,但是这个人作战那是相当的有一套,是后周朝里仅次于赵匡胤的名将。
这个李重进啊,不仅年龄比柴荣大两岁,而且早已是手握重兵、战功卓著的一代封疆大吏了,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和显赫的威望了。而且这个人心高气傲,绝不屈居人下,以至于在郭威临终前,不得不当着朝臣的面,让李重进给柴荣跪下,行帝王之礼,才能稳定住柴荣的地位。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刘承祐帮了柴荣的大忙,把郭威的一家老小都给宰了,但是在别人的眼中你郭威就是一个假太子,虽然柴荣现在的地位显赫,但是没有人可以担保说郭威就此是不孕不育了,只要郭威哪怕临终前生出来一个孩子,哪怕郭威死的那天郭威的夫人怀了孕了,那皇位都没有柴荣的份。这皇帝的宝座虽然现在看来对于柴荣是触手可得,但实际上是差之千里啊。有可能终柴荣一生都够不上皇帝的宝座啊。
并且不仅如此,柴荣还有一个怎么着都看不上柴荣的政敌,你别说柴荣了,就连郭威都一时半会对付不了这个人,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朝中第一大臣,宰相兼枢密使的,王俊。王俊这个人是军政一把手啊,宰相管政,枢密使管军嘛。
王俊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王俊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他的兴衰我们能体会到五代十国中的名将是怎么度过自己一生的。
王俊小时候刚刚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说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一看就是成大事的人的样子。王俊所最擅长的技艺是什么呢?唱歌。那时候还是后梁朱温的时代,你说王俊在乱世能干些什么呢?唱歌呗。很快,王俊的歌喉就吸引了一位节度使的青睐,这个节度使叫张云,而且他也不是什么大人物,顶多算个能臣。但是另一位高官赵岩看中了王俊,张云就把王俊送出去了,但是这一下子王俊差点丢了脑袋。后唐灭梁的时候,李克用把赵岩的一家子全给杀了,王俊很机警的就跑了,投靠了三司使。结果很快后晋灭唐的时候,这位三司使大人也被干掉了。王俊又只好投奔了当时的另一位大人物,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事实证明,就是刘知远看出了王俊的天赋。
咱们已经查不到相关的史料证明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反正王俊一跃从一个唱戏的伶人一跃成为了刘知远手下的将领。王俊在当时啊跟随刘知远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很快就混成了枢密副使,后汉仅次于郭威的领兵大将,并且还和郭威成为了亲密无双的战友。后来的事各位就都知道了,王俊在郭威的造反活动中担任了郭威最重要的急先锋和副手角色,一跃成为后周朝中仅次于郭威,统领朝臣的重要角色。
纵观王俊的前半生,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起自微末,达于青史的大人物。这应该都归功于王俊的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才有了王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既然现在已经达到巅峰了,王俊还应该继续努力吗?要是再继续努力,那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取代郭威,变成后周新的皇帝。可是呢,这对于王俊来说这是个不切实际的美梦。事实证明,王俊在他的后半生里,就算是一手遮天,他都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他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郭威,这一点王俊从没有怀疑过。
那既然做不成郭威,那就学学冯道呗。就此做个和事佬、不倒翁,吃喝玩乐就此一生呗。也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冯道是不可复制的,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只出了一个冯道。只此一家再无分号,就这么厉害啊,你绝对找不出像冯道一样当过十朝元老,服侍过十多个皇帝的人物来。你让已经习惯了不断进取、无比强硬的王俊去学习冯道,他只会自取灭亡。你要知道,人是有自己的政治符号的,不然只会完蛋的更快。
就像在现代社会,你要想生存下去你就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否则,你一定就会被淘汰的。
因此,不懂政治的王俊终于迷失了。他在诸多的政治对手中挑选了一个他自认为最弱但是对他威胁最大的对手,柴荣。并且开始想尽办法的对付柴荣。
究竟王俊是怎么样对付柴荣的呢?柴荣又是如何反击的呢?我们下回再说。
百度搜索 宋朝不演义 天涯 或 宋朝不演义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