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或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公元前213年,一场宫廷大宴正在咸阳宫举行,以庆祝修筑长城、整治贪腐以及岭南归化等大事件的顺利实施。仆射周青臣进颂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听到此处,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
同为仆射的淳于越(前齐国博士)干咳一身,上前禀道:
“臣听闻殷、周之王位传承千余年,封子弟功臣,做为自己之膀臂辅翼。今陛下虽统一天下,而子弟为平民百姓,一旦有逆臣夺权篡位,朝中便无辅佐之臣,何以相救哉?不效法古代施政而能长期统治之朝代,臣闻所未闻。今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陛下之过,竖子非忠臣也。”
话音刚落,朝堂上的儒生博士们便纷纷附和起来。
秦始皇听后,脸上抽搐几下,仍不动声色,便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
还在统一之初,秦朝廷之内便就是否分封诸子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官吏,奏请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前六国故地为王,以巩固秦的统治。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认为近几百年诸侯之间的纷争,便是西周分封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才可免除祸乱。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未曾想,事隔八年,这位前齐国博士淳于越尽然又跳出来公开鼓吹分封制。
已是左丞相的李斯看了看嬴政的脸色,马上走上前来,大声驳斥道:
“五帝也非一层不变的重复,夏、商、周制度也非代代相袭,各施其政,非其一定要相反,乃是时事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然非愚儒所知。且淳于越所言乃是三代之事,何足效法也?那时诸侯并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今天下已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当家则应致力于农工,读书人则应学习法令辟禁。今诸位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李斯今日冒死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故诸侯并起,皆因厚古薄今,饰虚言以挠乱名实,人们欣赏其私下所学,以指责朝廷所建制度。今皇帝并有天下,是非黑白应由皇上一人裁定。然而私学所学皆用来非议法令,人闻法令下达,则各以其所学来讨论它,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来博取名利,追求异说来抬高自己,率群党以造谤。如果此种行径不禁止,则君主势力降,朋党势力升。臣以为禁之合适。臣请求让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除博士官署掌管之外,天下所藏《诗》、《书》及诸子百家,全都送地方官处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者,处以死刑示众;以古非今者满门抄斩;官吏见知而不举报者,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者,脸上刺字并罚苦役四年。医药、卜筮、种植类之书,可不取缔。若有想学法令者,可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听到此处,嘴角慢慢咧开,露出一丝冷嘲之色,当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
第二天,按秦始皇颁布的法令,秦帝国各地开始焚书。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先前请尉缭子按照天上星系图扩建咸阳城的工程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此工程浩大,劳命伤财,“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皇陵。。。。。。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
然而,此时的秦始皇哪里管得了这些,虽然长期服用丹药,他却仍感到身体虚弱得厉害,对于求仙求药一事变得更加急切了。他对方士们十分看重,几乎言听计从。在这些方士之中,他尤其相信上次出海带回仙书的卢生。
这一天,卢生面带神秘之色,轻声对始皇说:
“臣等寻灵芝和奇药,常常不遇,好似有物要加害于它。方士们都认为,皇上应常微服出行以辟恶鬼。恶鬼辟,则神仙真人方到达。皇上居所若为臣子所知,则会妨碍神仙前来。所谓真人者,入水不沾湿,入火不烧伤,能腾云驾雾,寿命与天地一样久长。今皇上治天下,未能做到清静恬淡。原上所居宫殿勿要让他人知晓了,如此之后,不死之药也许方可得也。”
始皇听后,连连点头回答道:
“寡人羡慕真人,所以以后自谓‘真人’,不再称‘朕’了。”
于是令咸阳之旁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部署,不得移动。皇帝所到之处,如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
有一次,始皇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的随从车马众多,很不赞成。宦官近臣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后来便减少车骑。始皇何等聪慧,立刻发现了前后场面的差异,于是大怒,觉得一定是有人泄露了自己的话,然而审问后却无人认罪,便下诏把当时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群臣接受命令,处理事务,全在咸阳宫进行。
这之后,始皇便开始认真修道,同时对方士们炼丹、寻药、求仙人之事催促得更急了。
方士们自然炼不出仙丹,也寻不到仙药和仙人,人人变得心惊胆战,寝食难安。
这一天,卢生找到侯生,几句闲聊以后,便开始谋划起来。
卢生低声说道: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他出身诸侯,却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他重用、亲近和宠幸狱吏,将意见稍有不合者随意打入大牢。博士虽有七十人,但只是虚设,没有被大用。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皇上命令办事。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来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想保住禄位,因此无人敢竭诚尽忠。皇上听不到真话,日益骄横。臣子们担心害怕,专事欺骗和讨好。如此以来,凡天下之事,无论大小几乎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称来称量书件,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
“长此以往,就算我们给他开的丹药无法对其造成伤害,只怕过度的劳累也会让他形神巨衰,命不远矣。现在的嬴政已经近乎疯狂,按他规定,一个方士如果兼有两种方术或者方术不能应验,就要被处死,因此我俩日后不能再为他炼制丹药了,否则一旦无效,便可能遭至杀生之祸,死无葬身之地也!不如速速逃回仓海,反正交给我俩的任务也完成得差不多了。”
很明显,卢生和侯生一直都是仓海安插在秦始皇身边的内线,他们的任务之一便是设法让嬴政为了长生而迷恋上丹药,从而使其身中慢性之毒。
仓海便是当时天下闻名的秘密组织,它与墨家不一样,宗旨很简单,就是为了反秦。当初在岸上迎接卢生和侯生的那群人,包括张良在内,极有可能都是仓海的人。
于是,卢生和侯生商量一番后,便相约一些方士一起出逃,顷刻间便没了踪影。。。。。。
始皇听说二人逃跑,十分恼怒地说道:
“寡人先前已经把天下所有不适用之书全部烧毁。征召大批博学之士和方术之士,欲用以振兴太平,炼丹寻药。今日寡人听闻韩众大仙已走,方士们已不打算再向朕汇报了。徐福这些无赖,花费大秦数以万计之财力,最终也没有寻到仙药,之后竟然躲起来,不敢回大秦了。卢生之辈,寡人曾尊重有加,赏赐优厚,如今竟然来诽谤朕,欲以此来加重寡人之无德。咸阳之诸生,寡人派人去查问过,有些人竟然也在妖言惑众,扰乱民心。如此乱象,寡人竟然毫不知情,只是等到其非法谋利,互相告发之时,才对此有所耳闻。”
于是,始皇派御吏去挨个审查,再让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然后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掉,共有四百六十余人,全部活埋在咸阳,并征发其他相关罪臣去戌守边疆,然后广告天下,以惩戒后来之人。
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觉得不妥,便进谏说:
“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未归附,儒生们都诵法孔子,本可有助人心归顺,今皇上皆用重法制裁他们,儿臣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盼皇上明察。”
始皇听了很生气,然后再联想到扶苏与博士们走得近,数次进言反对自己,便觉得趁早敲打敲打他,于是找了个借口派扶苏到北方上郡去蒙恬军中做监军。
此次“焚书坑儒”使得消除秦与东方六国隔阂和积怨的桥梁再一次断裂,后者反秦的情绪再次高涨,这加速了后来秦朝的灭亡。
统一前,七国竞相希纳人才,秦国自知被六国看不起,视为“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因此更是不甘落后,成功吸纳了许多著名的人才。统一后,秦国对六国贵族实行杀戮、迁徙和流放,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和金属,拆除关塞、堡垒,设置郡县统一管辖六国,然而却十分注意悉纳六国礼仪,并借鉴齐国经验,建立博士制度,并把它设置成实际官职,让他们参议朝政,以便应对和化解与故六国的矛盾。秦始皇对东方六国文化最初是想做到兼容并蓄,力求天下文化的融合。来至不同故国的博士们参政议政则为文化统一提供了便利。这些博士,以儒家最多,兼有法、阴阳、纵横、农、兵等家代表,他们虽然官职不高,地位却十分尊宠,而且可以直接参加廷议。
廷议制度一直都是秦国施政的重要形式,地位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秦国历史上便有商鞅与甘龙、杜挚之辩;张仪、司马错伐蜀伐韩之争等。
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帝国无法再继续以“耕战”为主的战时国策,于是便引进诸子百家来弥补法家在和平时期治国方略的一些短板。正因如此,法家在秦帝国的受重视程度受到削弱,这便引起了法家弟子的不满。于是,权臣李斯所持法家文化与博士所持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矛盾、军功官僚与博士的矛盾,便越来越显现出来了。
后来,秦帝国向匈奴和岭南发动进攻,法家的主导地位才有所回归。正如卢生所说,此时的博士制度已形同虚设,没被真正大用,权臣们则只管一直依皇命办事。恰在此时,淳于越极力主张“师古”、“ 分封” ,这是对秦国传统的彻底否定,不由得引起秦始皇对战国分裂割据状况的担忧,不免猜疑博士们的言行仅仅是为了谋求复国。这是他所坚决不允许的。法家势力也正好趁此机会对博士们进行疯狂打压。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焚书坑儒”势必就会发生了。
可以说“焚书坑儒”阻断了秦与东方六国融合的进程,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这一年,始皇和前六国贵族、儒生方士甚至公子扶苏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心情郁结,再加上求仙心切,猛服金丹,形神早已具衰。此时的他对于自己的身体更为担忧,心情更为烦闷沮丧,对获得长生之术更为急迫,对于“死亡”这个词更加的忌讳。
然而这一年,偏偏在秦国的上空出现了“荧惑守心”的稀奇天象,这在当时往往被视为大凶之象,意味着皇帝将要失位或死亡。
华夏帝王自诩为天子,所以对天象都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天象表达的是天意,认为“五星连珠”( 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连成一条直线)是最吉利的天象,“荧惑守心”则是最不吉利的天象。“荧惑”是指火星,因其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而得名,“心”即是“心宿”,也就是“天蝎座”,主要由三颗星组成,中间最亮“心宿二”代表皇帝,旁边两颗分别代表太子和庶子。当土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连成一条直线,天空最为赤红的火星与“心宿二”会合,便是“荧惑守心”。
看到这样的天象,秦始皇自觉大限已到,便成天惶惶不可终日。
同年,东郡传来消息,一颗流星坠落其中。在当时,人们视流星雨是一个不祥的征兆;流星降落被认为象征着国家将发生大灾难或者灭亡。更关键是陨石上面竟然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这让秦始皇十分胆寒。震惊之余,他联想到秦朝博士中多数人恰恰也是东郡人,东郡人历来痛恨自己,“焚书坑儒”更让他们愤恨得不行,便认定这是人为刻上去的,于是立即派人到陨石坠落处,逐户排查刻字之人,结果一无所获。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处死了居住在旁的所有人家,并立即焚毁这块刻字的陨石。
然而,就在秦始皇余怒未消的时候,一位使者求见,然后将一块玉璧呈现给他。嬴政细看,猛然想起此璧正是当年自己率队巡游渡江之时为祭祀水神而投入江中的那块。心里顿时一激灵,赶紧追问,才知道:原来,那日使者也行经过华阴时,被一个持璧之人拦住。此人要使者替滈池君把这块玉璧送给皇上,并说“今年祖龙死。”说完,这人转眼便不见了。
秦始皇听罢此言,吓得瘫倒在地,急命将使者拉下去处死。原来,他心里很清楚,“滈池君”实际上便是水神,而“祖龙”则是自己的乳名。。。。。。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或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