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或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当始皇嬴政血气上涌,正准备发作的时候,却被身边的李斯及时劝阻,只得气冲冲地回了自己的营帐。经李斯一番劝解之后,嬴政终于长吐一口郁气,硬是把心中的怒火和报复的冲动给吞进了肚子里面。他最终还是避免了因为自己个人情绪的原因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东西给轻易破坏掉。
统一前,七国竞相吸纳人才,秦国自知文化根底浅,更是不甘落后,成功吸纳了许多著名的人才。统一后,秦国对六国贵族实行杀戮、迁徙和流放,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和金属,拆除关塞、堡垒,设置郡县统一管辖六国,然而却十分注意吸纳六国礼仪,并借鉴齐国经验,建立博士制度,并把它设置成实际官职,让他们参议朝政,以便应对和化解与六国故地国民之间的矛盾。嬴政内心一直十分重视博士这个群体,也十分重视他们提出的建议。。。。。。
泰山封禅之后,秦始皇继续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前往渤海。抵达海滨后,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不由令他心驰神往。于是,他转身对身边的御医说:
“寡人若能居于此间,忘却国事烦忧,尽享人间快乐,便一定能够长寿。多年来,寡人命你炼丹寻药,你却一无所获,难不成真要寡人亲自去山上修道吗?”
御医听闻此言,吓得全身发抖,赶紧下跪求饶,然后说道:
“徐福有负圣托,实在罪该万死。只是微臣确实曾听闻,在这茫茫大海之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山上有仙人居住,凡有机缘寻到此处,便可向仙人求得长生仙药。今陛下泰山封禅,感动天地,故天地今日特让陛下看得仙山,莫不是在明示我皇可派人上山求得仙药。”
秦始皇听得此话,信以为真,欣喜若狂,便立刻打算派徐福率队出海求仙寻药。
身边的继墨与都尉墨面面相觑,憋了下嘴,并没说什么,因为他们知道秦始皇十分地敬神、信神,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况且说了有有何用呢?旁边的尉缭子虽然仍是面无表情,却似乎能感觉到他嘴角隐隐露出的笑意。
嬴政确实对此深信不疑,且求药心切。此后,他数次命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携带充足的物资和财宝,入海求仙。
结果可想而知,徐福率众出海数次,并未找到神仙和仙山。。。。。。
公元前218年,徐福按计划再度率众出海,然而这一次,他和随行者却久久未归,杳无音讯。秦始皇等不到徐福的消息,心里焦急得不行,决定再一次去山东半岛看看情况。
秦始皇一行人行至博浪沙,见此地路面沙丘起伏,北临黄河,南面官渡河,芦苇丛生,通行十分不便,然而却无路可绕,只得降低车队速度继续行进。
继墨、季姚和都尉墨骑马走在车队前,一阵热风吹过,便觉得口干舌燥,头晕力乏。
此时,忽见几位壮汉出现在沙丘之上,正感到有些诧异,便见那些人身体纷纷悬转一圈,顺势挥臂,抛出数件器物,直直地向着车队飞击过来。
三人大惊,条件反射一般从马上飞跃而起,两人落在主轿旁,一人落在副轿旁,各自踹出一脚,将身边的轿子踹翻。只见主轿侧翻的瞬间,从里面一个身影腾空而起,轻轻的落在沙地上——此人并不是嬴政,而是尉缭子。
原来此次出发前,尉缭子似乎感觉到异常,为防止意外发生,便与嬴政互换了轿子。
这些重器飞击过来,重重的扎进了地面,却并没能击中轿子。随即便有无数身影从沙丘之上飞掠而下,将轿子包围并与其两头大部分护卫隔离开来。
很明显,这些袭击者都是顶尖高手,不多时,包围圈内的护卫已经纷纷倒下,只剩下继墨、季姚、督卫墨和尉缭子在左腾右挪地全力护着轿子里面的嬴政。
让人奇怪的是,这些袭击者明显不是奔着他们而来,因为只要三人正面阻止和进行搏杀,他们的对手便会有意避开,仍如流水一样涌向尉缭子和轿子里面的人。他们的招式是那样的熟悉,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一般。
尉缭子眼看力不从心,情况异常危机,便将手伸入怀中,取出了一个泛着蓝光的物件。继墨、季姚和都尉墨此时看得真切,此物正式威力巨大的神器——闪灭。
为首的袭击者似乎知道闪灭的威力,双眼怒睁,及不甘心的呼出一声口哨,释放撤退的信号。顷刻间,袭击者们便如魅影一般,飘向了远方的沙丘之上,稍做观望,便翻身跃入了芦苇丛里面。
继墨、季姚和督卫墨并没有进行追击,他们只是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对于刚才的那些袭击者们,他们心里充满了疑问。
三人返身走向副轿时,才看见嬴政仍呆坐在轿里,半天没有起身,不知道是摔着了,还是吓坏了。
这次被袭,让秦始皇又惊又吓,他既恼怒又寒心,于是马上下令严查,全力缉拿凶犯。
后来查明,博浪沙行刺的主谋是一名叫张良的韩国人。此人先辈在原韩国任过五代国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为抗秦活活把自己给累死了。后来,国破家亡,张良便隐姓埋名,白天读书,晚上练剑,期待能报仇雪恨。后来加入了一个仓海的组织,准备随时刺杀秦始皇。后来得知秦始皇巡游时,便挑选博浪沙这个地方行刺,结果没有成功。然而,张良和刺客们不仅在那次行刺后成功逃脱,在随后秦始皇的重赏缉拿下,也如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
秦始皇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继续东巡,也许迎接回徐福,拿到仙药,才能抚平他心里的创伤和愤怒。然而,当一行人达到海边并在此等了数月,却始终没有见到徐福及随从们的影子。后来有人说,徐福那次率领数千童男童女,携带充足的物资,入海求仙,来到“平原广泽”,感到当地气候宜人,土著人也容易相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
没有接到徐福,途中还差点遇刺,连续受到两件事情的打击,秦始皇回咸阳后便生了一场大病。后来虽然身体勉强康复,他对这两件事却一直耿耿于怀,始终不愿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不久,始皇便派韩终、侯生、石生继续出去寻找仙人,祈求不死之药。这些人虽然最终也没有寻得仙人和仙药,却声称自己发现在北方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并打听到羡门和高誓两位仙人曾出现在那里过。据他们描述,此处海水清澈见底,水浅波轻,海滩宽阔平缓,白沙细腻无泥,三块巨大礁石高出海面十丈,东边一块礁石从远处望去如一妇人矗立海中,东西两侧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犹如两条巨龙静卧在海中,构成似“二龙戏珠(礁石)”的景观。
因此,秦始皇再一次开始巡游,这一次,他率车队从咸阳出发,打算北上碣石(葫芦岛绥中县城西碣石),之后便从上郡回咸阳。
秦始皇到达海滨后,便急不可耐地泛舟登上碣石,隔海远眺,然而看到的只是茫茫大海,既不见徐福,也不见仙山,心里沮丧透顶。然而他并不死心,下令马上在此附近修建宫殿,以便自己日后随时来此等候。他还派人刻碣石门,在上赋辞曰: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期间,始皇还派出卢生和卢生专程出海去寻找羡门和高誓两位仙人,以便求得长生之药。始皇这次甚至亲自为卢生送行,远眺着木船飘行在海面上,越来越小,直到最终消失在一片雾气氤氲之中。。。。。。
当天晚上,木船出现在一个海岸边,岸上早有一群人在那里迎风站着。
最前边站着一位蒙面女子,虽然蒙着面,却依然能从她闪灵般的眉目之间感受到其绝世美艳,虽然一身素衣,却怎么也无法掩盖住她婀娜的身姿,可以想象她平时是何等的飒爽英姿。她与旁人交流的言谈举止显露出,她便是这群人的首领。
在蒙面女首领的身旁,站着一位俊秀的男子,此男子不是别人,正是一直力图复国,多次谋划刺秦的张良。。。。。。
原来,上次行刺秦始皇失败后,张良便在仓海的安排下躲了起来,不敢轻易露面,过起了隐士生活。然而后世传说,他正是在这个期间有了一次奇遇,从而使得他的人生从此波澜壮阔,与众不同。
据说有一天,张良一边深思时局一边闲走,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桥上,却被一位老者给挡住了去路。老者要他将桥下的一双鞋子给自己捡回来,之后又让他穿上。张良见老者满头白发,顿生恻隐之心,便一一照办。
老人伸脚让他将鞋穿上后,只是笑了笑,便转生离去。然而老人离开后不久,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道:
“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与吾会于此。”
原来,老人让他五天后天亮时分再来这里等他。
张良本来不当一回事,然而觉得奇怪,便想一探究竟。五天后,张良赴约,却发现,老人早已在那里等候。
老人见到张良便是一顿责备:
“与老人相约,还要迟到,这是为何?”
之后,让他五天后再来,然后拂袖而去。
第二次,张良虽然提前赴约,却还是比老者迟到一步,自然又被骂了一个狗血零头。
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便来到了桥头守候。老人见到张良后,便交给他一个包袱,说道:
“读此书则为王者师矣。十年之後便会有所成就。十三年孺子到济北便会见到老夫,谷城山下那颗黄石便是老夫矣。”
话音未落,便一转身,消失得没了踪影。
原来包袱里放着《太公兵法》,是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博大精深,通过周王与吕望对话,论述治国、治军的理论(据说后来张良跟随刘邦反秦,在济北谷城山下得到了一块黄石,联想到当年老人留下的话,便建祠将黄石供奉了起来。多年后,老年张良弥留之际,便一再要家人把自己和一块黄石一起埋葬)。
。。。。。。
此时,张良见木船船舱内走出两人,正用力往岸上扔绳子,连忙命令手下前去帮助木船靠岸。
这俩人不是别人,正是奉秦始皇之命,出海寻仙求药的卢生和侯生。他俩上岸之后,先向着蒙面女首领鞠躬行礼,然后便与其余人依次相拥,亲热得不行。。。。。。
几日后,卢生和侯生返回碣石,受到了秦始皇热情的欢迎。
卢生禀报说:
“微臣万幸之下再一次找到了仙人居所,然而恰逢仙人出游,不知何时归来。常言道‘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微臣便只能返回。仙人似乎早知臣有此行,便留下一谶书,作为启示。”
说完,便从怀里拿出了一本书。
秦始皇快步上前,一把抢过书,仔细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到“亡秦者胡也”,便大叫一声,坐在了地上。
秦始皇渴望长生药,但并不希望做一辈子皇帝,他只盼着自己长生后,做一个潇洒的仙人四处云游,因为做皇帝实在是太焦虑、太辛苦了;然而,他也盼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才自称始皇帝,希望能传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
然而,“谶书”上所言“亡秦者胡也”,似乎在预言秦帝国会亡于胡人之手,秦始皇那里肯置之不理,他马上派蒙恬率三十万人北击匈奴。虽然继墨、都尉墨,甚至尉缭子都竭力阻止,劝解说此刻攻打匈奴还不是时候,应该让帝国修生养息一段时间,然而嬴政此时根本听不进去。
在这一方面值得称道的是,春秋战国最然诸侯割据,然而大家都以“炎黄子孙,华下正统”为荣,誓死守护着脚下的华下大地。他们即便处于危机,甚至被秦国吞并之时,也在分兵抗击胡人入侵,从未有引狼入室之举。这哪里是申侯引犬戎灭西周,西晋八王只顾自己乱战让胡人趁机乱华,可以相比的。
秦帝国建立后,一直都面对着纷繁复杂地内忧外患。它不仅要处理好内部问题,还要继续忍受着匈奴人的侵扰。多年来一直觊觎华夏富饶之地的匈奴人常常趁着这片大地内乱的时候,袭扰边境,甚至入侵。
公元前217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然后在原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同时将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拆毁。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沿线设镇,每镇设总兵官作负责所辖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受兵部的指挥。长城蔚为壮观,也是符合当时帝国的需要,然而这是秦始皇动用了五分之一的青壮人力,花费五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
除了重新规划和修建长城之外,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从咸阳直达边关数百公里的秦直道,在蒙恬“略取河南地”,“又取高阙、阳山、北假中”后,“筑亭障以逐戎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获知岭南已经归顺,便征发犯人、商贩等去夺取陆梁地区,最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贬谪的人派去防守。五年前,秦始皇便下定决心对岭南出兵,他令太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平定岭南,同时任命刚二十出头的赵佗为副帅。运粮草到岭南,要翻越五岭山脉,常会受到越人游击,秦军粮草补给十分困难。于是,嬴政令监御史禄督专门负责运载粮饷,并利用先前修的灵渠进行水路运送。在战争之初,秦军连战连捷,当地土著节节败退,濒临瓦解,甚至杀死了越人西瓯族首领“译吁宋”。 越人退入深山密林, 宁可与禽兽为伴,也不愿做秦人的俘虏,后来他们以桀骏为将,乘秦军粮尽饥疲,在夜晚发起反击,歼灭秦军主力,竟杀了主帅屠睢,秦军余部只得转而戍防。新任主帅任嚣与副帅赵佗吸取经验,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战略。每攻下一个地方,秦军就在当地采取安抚越人的措施。秦军让士兵就地务农,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秦人与岭南人同化;同时将秦帝国居民迁居南越,让后者学习中原文化。此后,越族部落纷纷前来归顺,秦始皇心头大患之一的岭南也被划入了大秦帝国的版图之中。任嚣被任命为南海尉,赵佗则为龙川县令。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有效地控制辽阔的国土,下令派负罪之吏修筑“驰道”,仅通往岭南的新道便有四条,并在五岭开山道筑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有了驰道和灵渠,中原与岭南从此水陆具通,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岭南直接从分散的原始部落变成了帝国集权统治下的郡县。
秦始皇的这一系列动作确实扩大了疆土,方便了治理,促进了统一,然而过度地征伐和劳命伤财又为秦末之乱埋下了祸患。
。。。。。。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或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