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或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靠着数代先辈付出毕生心血和惨重代价所建立的基业,随着东方六国一步步被挤压蚕食而走向衰弱,秦王嬴政仅用十年时间便完成了统一华夏的大业。
然而对于嬴政而言,治理江山也许远远比打下江山更让他操劳和烦心。
此刻,秦国虽然统一了六国的国土,却没能统一六国的文化和人心,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没有完全打破,秦国自身也正处于从耕战为国策的战时状态向着集权帝国的建设状态艰难转换的过程。
此时的秦国本该修生养息一段时间,然而嬴政正值壮年,雄心勃勃,精力充沛,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实现祖辈和自己的理想,于是开始了一项又一项的挑战。
统一伊始,秦王嬴政便开始考虑废除旧的、分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立新的、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然而破旧立新的过程并不容易,新旧势力的对抗往往非常激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首先,嬴政开始全国推广郡县制,废除原有的分封制度,同时建立与郡县制相适应的政治机构。
想当初,周武王建周朝以后,便采取分封制,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封地,封其为诸侯,世代承袭,这在建国之初,确实可以起到稳定人心,有效控制四方的效果,然而多年后,由于血缘亲情的逐渐淡漠,往往便会纷争四起,才有了后来东周一百多个诸侯国之间相互厮杀的乱象。想到秦国和赵国原本同根于飞廉,近年却倾国想杀,嬴政心里便一阵难过。
况且,秦国已经不能再延续战时以军功(斩首的数量)来晋升的体制,要建立新的阶层流动制度,就必须打破旧贵族对于权利垄断。其实,秦国早在秦昭襄王时期,便开始占地建郡,已经有了一些经验。
最终,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三十六个郡县,正式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
与之相适应,他在朝中建立起了一套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政治机构,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即三公,统管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即九卿。
然而,当时各地贵族豪强的势力犹在,当他们分享不到权力的时候,就会考虑割据统治,甚至推翻政权来谋取天下,这为秦末六国贵族起兵叛乱买下了隐患。
其次,确定统一的法律和文字。嬴政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由李斯撰写《仓颉篇》、赵高撰写《爰历篇》、胡毋敬撰写《博学篇》来统一了文字。
然而,在文化上,中原诸国一直自认为周朝正统文化的传承,视秦为西戎而瞧不起,贵族和读书人对于旧国传统文化往往舍身相保。经常发生的场景便是:学馆里,老师和学生正在违反禁令教授书写旧国文字,一队军人闻讯冲进来,阻止未果的情况下,老师被抓了,学生们仍不动声色地继续书写读诵,前排的被抓了,后排的仍在继续。。。。。。在这种情况下,以规定的文字做为入仕的条件,才能真正让这些读书人主动的接受新文字。
然后,在经济上,秦王嬴政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甚至将车轮的距离统一为六尺,他还大兴土木,修建灵渠和皇陵。
最后,在军事上,嬴政继续征匈奴和南越,修建长城、直道,一方面确实扩大了疆土,也方面了治理,促进了统一,然而另一方面过分地劳命伤财又为秦末的战乱留下了又一种祸患。
嬴政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统治,他确实进行了很多改革,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大事,然而由于相对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有些显得太过于激进,于是也埋下的不少祸患,再加上后来的秦二世胡亥软弱昏庸,总爆发后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灭亡。当然,嬴政制定政策一定会受到当时历史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这一点,西汉初几代君王就要做得好得多。建国初,为了得到宗族和功臣的拥护,刘邦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稳定之后,便将所有异性诸侯诛灭,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惠帝刘盈以秦亡为鉴,奉行 “无为而治”,罢建露台,诏废肉刑,罢免田租,大兴文教,使得国力日益强盛。文帝刘恒,收回诸侯官吏任免权,要求“君正”“法正”,废除连坐,安民为本,减租减徭,对外依然修身养息,与匈奴修好。景帝刘启,平定刘姓宗室诸侯之七国叛乱,将诸侯权利收回中央,大量裁撤诸侯官吏数量,多数诸侯仅剩一郡之地,使得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继续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轻刑慎罚,重视文教,首创文翁官学,施行黄老,兼容儒家,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刘彻则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强制分散了诸侯的势力,解除了诸侯的威胁,同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对外宣扬儒道以示怀柔,对内施以严法约束大臣;击败匈奴,开拓西域,征服朝鲜,沟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在后来的历史当中,分封制和郡县制仍然几经更替。至此,西汉初几代君王步步为营,经过多年的灵活处理,才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巩固,建立起大一统的集权帝国。
。。。。。。
嬴政此时也发现,虽然自己励精图治,雄心勃勃,然而在施行治国策略的时候,却总会受到很大的阻力,遭受很多的误解,然而此时意气风发的他根本无法平心静气的客观分析,他只怪天下人辜负了他,不理解他。
为了张扬秦帝国的声威,使天下臣服,嬴政之后便开始了长年累月的巡游,当然除此之外,他也是为了完成一件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私事。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嬴政巡游也只能坐马车,需要冒着严寒酷暑和雨雪风霜,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看上去很风光,实则极为艰辛。
。。。。。。
公元前220年的一天,继墨、季姚被秦王嬴政宣召进宫,他们走到殿前的时候才发现,尉缭子和都尉墨也早早在哪儿等着啦。嬴政知道这几位是异能之人,因此这些年特准其继续易容出行,以避免外界对于其年龄的困惑。
前些年,继墨等人和尉缭子之间因为治世理念的不同而心生间隙,尤其是簇锦,她对于秦灭巴蜀时尉缭子所充当的角色,一直耿耿于怀。现在同为秦帝国的臣民,大家又都同样企盼刚刚统一的帝国国泰民安,因此对待彼此的态度已经平和了多了。其实说起来,继墨算是嬴政和赵高等人的老师,尉缭子则通过李斯在不断的**嬴政。继墨和季姚人对于都尉墨依然有一种小朋友之间的那种埋怨,毕竟从祖园出来后,他便神秘消失,只在贯胸国的时候出现过一次,之后便一直以都尉墨的角色生活着,他们的啸川哥似乎又一次从人间消失了。此时,季姚和都尉墨相互用食指做了一个刮鼻梁的动作,然后皱起鼻眉做鬼脸,继墨和尉缭子则假装没有看见。
秦王嬴政见四人进殿,便十分客气地和大家寒暄起来,一改平日威严又盛气凌人的状态,毕竟这些人都是看着自己长大的,大家知根知底,也不用太装了。嬴政就像一个壮志未酬的青年,意气风发地倾诉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埋怨天下人对他不理解。
之后,嬴政告诉大家,他要追寻几百年前秦人一路东进的足迹,来一次寻根之游。期间想拜托大家两件事情。
原来他是想请继墨等人帮助开渠,并把这条沟通湘水水系和漓江水系水渠称之为灵渠。然后,他请尉缭子和都尉墨负责扩建咸阳,他希望将秦的东门由黄河延伸到上朐,并以咸阳和东门为中轴线规划新版图。嬴政希望他的宫殿格局符合天象,符合自己帝王和神人的形象。
尉缭子稍作思考,便说出了大致构想,他认为,渭北的咸阳宫,如“紫宫”;渭水贯穿都城,像“天汉”;渭南的极庙,为“天极”,他建议在上林苑建一个宏大的“宫殿群,成为天地间的中心,它南向正对秦岭太白峰,可建南大门;北向修筑复道,渡过渭水,直抵咸阳宫,借此来象征,从“天极”经过“阁道”渡过“银河”,直抵“营室”的天象图。
秦王嬴政听完众人的设想之后,兴奋得大呼,称自己遇到了神人。等平静下来,嬴政似乎意识什么,看着众人认真地问道:
“寡人方才惊叹于诸位国士的才华而称之为神人,后仔细一想,诸位果真不就是神人吗?诸位最少历经三个甲子岁月,依然容貌如初,神形俱佳,以此观之,若非神人又岂能做得到。”
尉缭子笑了笑,表情复杂地说道:
“微臣不敢隐瞒,多年来数次禀报陛下,微臣实属普通凡人,乃是偶遇异人赐福,方能得长寿之躯,何感言神人也!”
继墨等人也附和着说,尉缭子所言,便是自己所要禀明的话。
嬴政听罢撅了撅嘴,无奈地摇了摇头,便让大家先行退下了。。。。。。
几天以后,嬴政从咸阳出发,开始了他作为帝王后的第一次巡游,路线是经甘肃陇西,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礼县,再沿祖先东进线路回沿宝鸡、岐山、凤翔,最后归还咸阳。
巡游回来,嬴政便开始大发脾气,原来他一路巡游,发现沿途人们的生活状态远不如自己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也并非那么拥护自己,很多人质疑嬴政作为帝王的合法性。
此时,来至齐鲁的儒士们向秦王嬴政觐见,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是:泰山为五岳最高,自古以来,但凡遇到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久乱始平,帝王们都会到泰山去祭祀天地,向其禀告功业,同时祈求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乃是受天命而治理人世;远古开始,封泰山、禅梁父山的就有七十二代的帝王,包括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再次举行过封禅仪式,且都刻石颂德;作为秦帝国的第一位帝王,他也应该尽快去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秦王嬴政觉得儒生们说得有道理,于是便开始着手筹备。
首先,秦王嬴政决定废除谥法,不对上一任国君做出评价,而且认为自己扫平六合,完成统一,超过了三皇五帝的业绩(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应改称为“皇帝”,而且自己打下的基业要永传万代,因此从自己起,成为“始皇帝”,子孙可依次称二世、三世。。。。。。 直到万世。
然后,嬴政命令工匠抓紧时间制造“传国玉玺”,并让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统一后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嬴政率齐、鲁七十个儒生博士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巡游,第一个目标便是往泰山举行封禅活动。
然而一路上,儒生博士议论纷纷,争论不休:一会儿说古代天子封禅时,坐的蒲车的车轮需要用蒲裹住,以免损伤草木土石;一会儿又说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
秦始皇听着十分不耐烦,又见他们始终没有给出一致性意见,便有些生气,然后将他们全部斥退,干脆自己乘车上泰山之顶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从山上往北下,往梁父山进行禅礼。
在完成祭奠后回程的路上,整个队伍遭遇了少见的暴雨,弄得十分狼狈。
在回大帐的路上,嬴政听到旁边营帐内十分热闹,不时传来哄堂大笑的声音,知道是那一批被斥退先行回帐的儒生们正聚集在一起,热火朝天地在讨论着什么。
嬴政好奇,却不想参与其中,便驻足探听。当听到儒生们因为暴雨不期而遇,推定自己一行人会在封禅的过程中被弄得很狼狈,而且还不怀好意地断定,这便是上天对自己的回应时,嬴政便已经恨得咬牙切齿,脸上不禁露出了杀机。
。。。。。。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或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