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或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本篇为特别篇,网引历史记载,简要做六国纪,以示尊怀。后面将紧接着故事继续进行。。。。。。韩纪
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国君姬姓,韩氏,祖先在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403年,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开国君主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先祖曾保护“赵氏孤儿”, 赵氏复出后,便与赵氏结成了坚实的政治同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
由于韩国国土面积最小,发展空间小,又处在诸国包围之中,所以屡遭其他六国攻伐。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终于没有诸侯敢随意入侵了。
之后,韩国又迅速衰落,成为诸侯之间博弈的棋子:魏齐争霸时,齐国“围魏救韩”,引发“马陵之战”,楚秦争霸时,秦裹挟着韩魏共同伐楚;秦赵之战时,秦国攻韩上党,韩王和郡守投降意见相左,原本降秦,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赵纪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赵国灭亡。公子嘉带领赵国残部到代地,继续联燕抗秦,直到六年后,代地被彻底占领,因此也可认为赵国与燕国灭于同年。
赵国(公元前403年 —公元前222年),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之后,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为嬴姓部族。伯益的后来嬴飞廉成为商朝名臣,生了长子恶来(其后代非子受封于秦地,为秦国祖先)和次子季胜之后造父,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为赵国始祖。其子叔带是周朝卿士,不满周幽王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
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国都晋阳(今太原),后迁至邯郸(今邯郸)。
公元前307年,跻居赵国中线的中山国(白狄所建)竟然打败了入侵的赵军,并占领了赵国鄗邑,然后挥师北上打败燕军,杀死其大将。赵武灵王感到耻辱,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将传统宽大战服改变为紧小胡服,将传统步兵为主体改变为单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从此,国力大增,之后五伐中山,在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开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赵长城”。 后来,赵武灵王立小儿子赵何为王,后来又支持长子代城君造反,自己则被活活饿死。虽然其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秦君和赵君共祖为嬴飞廉,然而到了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却恶战不断,成为战国后期的中心事件。最初,赵国数败秦军,出击关东,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韩王欲将上党郡献给秦王,郡守却送给了赵王,于是秦攻韩和上党郡)导致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上党郡丢失,近四十万人赵军被白起俘虏杀灭,赵王割地求和。然而,因赵王不履行和约,秦昭襄王以举国之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眼看着邯郸被秦军围死快受不住时,魏、楚东西夹击,赵由内外攻,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双方隔河对峙。
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后来,庞煖和李牧虽然多次大败燕国和秦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国运。
郭开陷杀李牧后,秦将王翦率大军攻赵,第二年,攻陷邯郸,俘虏赵幽缪王。此时已是公元前228年,赵国实际上已经算是被灭了国。
第二天,公子赵嘉率残部逃往赵国代地,继续抗秦。
公元前222年,秦国在把魏国和楚国吞并后,便向代地进军,虽然代地赵国残部和辽东燕国残部合兵联合抗秦,却仍然难逃被一起剿灭的结局。
魏纪
公元前225年,秦国兵分两路,分别进攻魏国和楚国。同年,魏国被秦军灭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国君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五十年后,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将魏、赵、韩封为诸侯。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富国强兵,特别是吴起打造的魏武卒更是名震天下,接连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其一跃为中原的霸主。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榜样。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儒化人心,成了后世帝王施行王道统治的典范,其各项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其子魏武侯即位,继续改革,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然而魏国一直以中原正统自居,一贯只看重贵族精英,对草根出身的人才却不够重视。尤其到了魏惠王时期,这位好战的君子,“敬贤”却“不用贤”,这使得大批人才外流。这些人才很多都到了秦国并受到了重用,反过来又对魏国造成莫大的伤害——其中就包括战略家尉缭子,名臣商鞅、张仪和范雎,名将吴起、孙膑、公孙衍和魏章。可以说他们是魏国从霸主的神坛跌落以至于最终衰败并被秦国吞并的重要推手。
魏国在此后与齐国的数次战斗中,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齐国重用孙膑,通过“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再加上秦国的公孙鞅率军趁势打击,使魏国一蹶不振。公元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白起率军在伊阙打败韩魏联军,通过“伊阙之战”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余人。魏国、韩国精锐损失殆尽,只得向赵国求助,三晋重归于好。之后,魏信陵君通过窃符获得兵权,与楚国春申君黄歇共同救援赵国,一举击溃秦国,解除邯郸之围,再之后率领六国联军,痛击进犯魏国的秦军,并乘胜攻至函谷关,使得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
公元前225年,秦国兵分两路,分别进攻魏国和楚国。进攻魏国的秦军主帅由王贲(王翦之子)担任,他率军一路长驱直入,迅即攻至魏都大梁城下。然而大梁毕竟是魏国都城,城池坚固,城内粮草充足,秦军虽数度强攻,皆无功而返。
大梁城虽然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但是在地形上却存在先天缺陷。它离黄河仅数里之外,地势远低于黄河河床。当年继墨等人访魏时,也曾在此帮魏国开鸿沟,从今河南荥阳以北,与济水一起分黄河水东流,经魏都大梁折向东南,经陈国旧都,沈丘附近注入颖水,然后流入淮水,从而沟通了黄河与淮水。鸿沟三个分支分别从大梁东、南方流过,构成了济、你、淮、泗之间的水道交通网。
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王贲命军士再从大梁城西北开渠,引黄河之水,然后再筑高堤推高它下游的水位。此时这是春汛时节,秦军冒着雨全面开工,王贲等高级将领皆亲自催督,很快西北渠便开成。之后,暴雨接连下了十多日,水势变得越发浩大。随着王贲一声令下,秦军挖开侧面堤坝,刹那间洪水汹涌而下,大梁城顿时淹没其中。城墙久浸于水中,很容易颓坏,秦兵便乘势而入,大梁几乎不战而破。
见大势已去,魏王假只得请降。
王贲率军将全部魏地纳入秦国版图后,设置为三川郡。。。。。。
楚纪
前223年,在秦军猛烈攻击下,楚国灭亡。
楚国,国君芈姓、熊氏,蛮荆熊盈族,楚人一直把鬻熊与祝融,作为祖先祭祀。始祖鬻熊为芈姓季连部落酋长,率族投靠周文王,受到重视,赐“子”封号,臣属于周。周成王时期(公元前1042年-1021年),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赐芈姓,居丹阳”,始称国号“楚”。
然而,楚国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蛮方而看不起,他们不仅有进贡的义务,还须亲自主管各种祭奠仪式,熊绎就曾被派去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却无资格参加诸侯盟会。楚君熊渠攻打庸国后,负气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封儿子为王,未遂。后代熊通讨要高爵遭拒后,干脆自称为王。楚庄王时期,楚国与晋国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孙武率军攻打楚国,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吴军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几乎覆亡。幸亏越国趁机攻打吴国,秦国又过来相助,才使得楚将子西能率军回击吴军,光复楚国。
吴王打败越国后,便开始无视越、楚,全力北上争霸。越王勾践趁夫差北上、国内空虚之机,出兵袭吴,攻破吴都姑苏,后来灭吴。吴起来楚国后,主持变法,使其国力大升。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尽占吴越之地,四年后攻陷巴国国都江州及其陪都垫江,并进入滇和蜀西南部,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一个泱泱大国。
前312年,楚、秦大战全面展开,秦大胜,斩首八万,取楚汉中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第二年,攻取楚之召陵。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之后,秦国便开始不断进攻和蚕食楚国,占得西陵、巫、黔中等地,甚至攻入楚都郢城,烧毁楚王族夷陵(屈原因此觉得无比羞愧,于是投河自尽)。后来,春申君为令尹,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他甚至组织了东方诸国的最后一次合纵,最终却仍被秦军打败。
之后,秦将王翦领兵六十万向楚军发动猛攻,不多久便大破楚军,追至蕲南时,将楚军主帅项燕杀死。
公元前223年,秦国再度出兵攻楚,俘虏楚王负刍,将楚国灭国。。。。。。
燕纪
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几年前逃至辽东的燕国,燕国灭亡。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国君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后来,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历史虽长,然而国力在诸侯中却始终处于后列,稍强于韩国。
后来,秦国和魏国都要攻打韩国,齐国便趁机攻打燕国,燕国只得向三晋求援,于是三晋攻齐国而救了燕国。后来燕、齐两国于林营交战,燕国打败齐国,从此跻身于七雄之中。
前323年,燕文侯参加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的活动中,开始称王。
前318年,燕王哙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引发国乱,齐宣王趁机灭燕国,燕哙和子之被杀,在其他五国的反对下,齐国退兵,赵国拥立在韩国为人质的燕国公子职接替燕国王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在易水筑武阳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他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引得各国贤士争相赴燕。燕昭王吊死慰孤,同甘共苦,以乐毅改革国政,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8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派苏秦出使齐国,要回了曾被齐国趁内乱抢去的十座城池,鼓动齐攻宋,离间齐赵,再游说和秦、楚、赵、魏、韩五国共同讨齐。之后,乐毅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七十三城,只余下剰莒、即墨二都,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期间,燕将秦开,在东胡为质,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燕国随即修筑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宣化),向东到达汉城(今韩国首尔)。此时,燕国的疆域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国力也达到历史最强。
后来的国君,为了迎合秦国,数次乘赵国危难之机,挑起争端,形成秦、燕对垒齐、赵之势。再后来,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燕丹逃回燕国,几年后派荆轲行刺秦王。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及太子燕丹率残部逃辽东。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被灭国,置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齐纪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齐国,同年将齐国灭亡。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期,太公望(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此后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681年,为了平定宋国的叛乱,他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诸侯主持天下会盟,他则成为了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公元前589年,齐军在鞍之战中被晋军打败,后来又因背盟讨伐鲁国,被晋国率领十二家诸侯兴师讨伐,在平阴被联军大败,自此便再无力称霸。
公元前391年,田和将齐康公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然后自立为国君,五年后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从此田氏取代姜姓,世称“田齐”,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开始进行变革,同时任用田忌、孙膑为将加强军事,才又开始把齐国变得强大起来。公元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今山东菏泽境内),后来大败魏军于马陵。
公元前288年,秦惠王称西帝,遣使立齐湣王为东帝,欲约其一起伐赵。在苏代劝说下,齐湣王称帝二日后而复归王号。两年后,齐国灭宋国,侵楚国,入三晋,势头到达战国的巅峰。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只守住莒和即墨两城。虽然将领田单组织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三月而复国,然而齐国却已经元气大伤,从此再无力与秦抗衡。
后来齐王田建听信谗言,在秦国扩张时,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公元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王建见状,慌忙将齐军主力四十万集结于西部,然而秦军竟然巧妙地避开了齐军的这批主力,由原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一时间措手不及,便纷纷土崩瓦解。
齐王田建最终不得不出城投降。
齐国灭亡后,被秦帝国置为齐郡和琅邪郡。
。。。。。。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或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