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荆轲抢过嬴政背上的长剑,调转剑锋向自己身体连刺几下,最后一下特别用力,剑尖深深刺了进去,一时间竟拔不出来。
嬴政大惊,赶紧上前一把扶住他,既伤心又意外,嘴里不断地重复说道;
“先生这是何苦,这是何苦啊!”
荆轲强忍住剧痛,苦笑道:
“大王啊。。。。。。当日荆轲受太子托付之时,便已经是一个将死之人了!。。。。。。太子无限信任,委以重任,并以图相授。。。。。。田先生和樊将军则以死相助。。。。。。今若不刺大王,荆轲不光有辱使命,而且也置自己于不忠不义、非礼非信。。。。。。今若刺杀大王,则是逆天而行,既对不起天下百姓,也枉费了大王对荆轲这番情谊。。。。。。故,荆轲今日必须死!若不死,便也无颜立足于天地之间了。。。。。。。咳。。。。。。咳。。。。。。”
嬴政痛苦地埋下头,允诺道:
“先生放心,寡人今后将不负先生所托!先生。。。。。。先生。。。。。。”
荆轲此时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他稍息片刻,露出淡淡的笑容,说道:
“大王,请开门吧!”
随着密室门的打开,荆轲一只手握住剑锋,一只手搭着秦王的肩膀,借着嬴政的力气走出了密室。
荆轲把手从嬴政肩膀上放下,拉过他的手,让其握紧剑柄,双手重新握紧剑锋。他向着嬴政一笑,然后用尽全力拔出宝剑,同时一脚踹向旁边的柱子,整个人便飞了出去。只留下嬴政手握着不断滴血的宝剑,呆站在原地。
荆轲跌落得很远,正好看见满朝文武惊诧的表情,便往旁边柱子上一靠,打开双腿,发疯般大笑起来,然后一个劲地怒斥嬴政。
此时,殿外的侍卫们终于冲上前来,一阵猛刺,终于将荆轲杀死。旁边的嬴政此时却一直呆呆地站在原地,像根木头一样,身体摇摇欲坠。。。。。。
事后,秦国满朝文武愤恨难平,一致要求秦王发兵攻燕。
秦王嬴政便派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燕军则迅速与代地残存的赵军形成联盟,在易水之西进行抵抗,却被轻易打败。第二年,秦将王翦率军攻破了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此次秦军并没有对百姓和投降的将士进行滥杀。
之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却在衍水(今辽宁浑河)被再次追上,除部分近卫军外,几乎全军覆没。
燕王喜经此一劫,几乎吓得快疯了,他不停地责备、埋怨甚至咒骂太子丹,要他设法摆平自己惹出的祸事。
太子丹知道燕王喜素来薄情怕死——否则自己如何从小就去赵国做了人质,后来又去秦国做人质呢?
于是,太子丹哀叹道:
“若秦国只是因为刺秦之事而攻燕国,儿臣愿意以死谢罪,以换取燕国存活的机会。”
说完,便拔剑自刎。
期间,燕王喜虽然大哭不止,却并没有出手阻止。之后,他便立刻派人割下太子丹的首级,去秦军大营求和,却被秦军将领一把回绝。
然而,秦军后来不知为何忽然停止了进攻,并且立马回师中原。
原来,早在燕丹派荆轲刺秦之前,燕国朝堂上下便已经错判了形势。
秦国在吞并了韩、赵两国之后,其实并没有把燕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它的重点部署在魏国。秦国当时兵分三线,北线抗击匈奴,中线剿灭代地赵国残军同时密切关注韩国故地和燕国的动向(刺秦后,秦军实际上只是临时将中线兵马掉过去攻打燕国),南线准备与魏国作战。
偏偏燕丹那时派荆轲刺秦王,此举不仅大大激怒了整个秦国,还主动奉上了燕国地图,于是秦国便正好调整战略,暂时搁置对魏国的作战计划,转而向燕国发动猛攻。
正当燕国逃往辽东的残部即将被剿灭之时,原韩国故地却发生了大事。原来,一个叫张良韩国的贵族后裔,秘密建立了反秦组织,现在正策划复辟,企图迎回韩王安,再建韩国,因此,秦国必须抽调一部分去镇压。然而现在秦军若再分出一只军队单独追击燕国残部,则变成了分兵五线,作战能力会大大下降,危险也会接踵而至,因此为了万无一失,秦军只得对燕国残部的追击。
况且,燕国残部已经从原来富饶祖地逃到了贫瘠苦寒之地,再无翻身抗秦的可能,秦军没有必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攻辽东,从而造成军队的绝大损失;而且燕国一贯自认正统,再如何也绝不可能投靠北方匈奴。既然燕国已经是囊中之物了,秦军便觉得没有必要现在就冒险将其残部全部消灭。。。。。。
就在荆轲和燕丹相继离开人世之后,秦王也许是过度伤心,亦或感受到了生死,便开始在骊山修建陵墓。
。。。。。。
自从吞并韩国,让赵国名存实亡,使燕国迁都辽东后,即将面对魏、楚、齐三个曾经威震一时的霸主时,秦国反而加快了一统天下的脚步。
公元前225年,秦国兵分两路,分别进攻魏国和楚国。
进攻魏国的秦军主帅由王贲(王翦之子)担任,他率军一路长驱直入,迅即攻至魏都大梁城下。然而大梁毕竟是魏国都城,城池坚固,城内粮草充足,秦军虽数度强攻,皆无功而返。
大梁城虽然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但是在地形上却存在先天缺陷。它离黄河仅数里之外,地势远低于黄河河床。当年继墨等人访魏时,也曾在此帮魏国开鸿沟,从今河南荥阳以北,与济水一起分黄河水东流,经魏都大梁折向东南,经陈国旧都,沈丘附近注入颖水,然后流入淮水,从而沟通了黄河与淮水。鸿沟三个分支分别从大梁东、南方流过,构成了济、你、淮、泗之间的水道交通网。
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王贲命军士再次从大梁城西北开渠,引黄河之水,然后再筑高堤推高其下游水位。此时正值春汛时节,秦军冒着雨全面开工,王贲等高级将领皆亲自催督,很快西北渠便开成。之后,暴雨接连下了十多日,水势变得越发浩大。随着王贲一声令下,秦军挖开侧面堤坝,刹那间洪水汹涌而下,大梁城顿时淹没其中。城墙久浸于水中,很容易颓坏,秦兵便乘势而入,大梁几乎不战而破。
眼见大势已去,魏王假只得请降。
之后,王贲率军将全部魏地纳入秦国版图,设置为三川郡。。。。。。
秦国在发兵攻灭魏国的同时,也派大军向楚国发动进攻。
四年前,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之后,秦国便开始不断进攻楚国,占得西陵、巫、黔中等地,甚至攻入楚都郢城,烧毁楚王族夷陵(屈原因此觉得无比羞愧,于是投河自尽)。后来,春申君为令尹,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他甚至组织了东方诸国的最后一次合纵,最终却被仍秦军打败。
之后,秦将王翦领兵六十万向楚军发动猛攻,不多久便大破楚军,追至蕲南时,将楚军主帅项燕杀死。
公元前223年,秦国再度出兵攻楚,俘虏楚王负刍,将楚国灭国。。。。。。
公元前222年,秦国在把魏国和楚国吞并后,开始向代地的原赵国残余发动进攻。原赵国公子赵嘉虽然与辽东燕军残余合兵抵抗秦军,却依然犹如“以卵石阻洪水”一般,轻易被秦军打败。至此,原赵军和燕军的残余被全部剿灭。。。。。。
公元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向齐国发动进攻。
早在六十年前,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力进攻齐国,差点让齐国灭了国。后来大将田单花了三个月才收复了失地,然而此时齐国不仅元气大伤,也无力再与秦抗衡,而且对其他诸侯国充满了怨恨。因此,在后面的这些年里,齐国面对秦国的扩张并没有主动出击,面对五国遭受攻击时也袖手旁观,而且也不加强战备。
现在,面对王贲率领的秦军主力,齐王建只得慌乱中将齐军主力四十万集结于西部,希望在此阻击秦军。然而秦军却巧妙地避开了齐军主力,由原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一时间措手不及,便开始土崩瓦解,最终齐王建不得不出城投降。
于是,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诸侯国,春秋首位霸主——齐国,被秦军灭国。之后,原齐国故地被置为齐郡和琅邪郡。。。。。。
至此,秦始皇将六国全部吞并,统辖九州。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秦帝国,定都咸阳。
从替周王室养马,受封于秦地,到秦襄公封侯建立秦国,再到秦穆公中原争霸,再到秦献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明君的变革、崛起和称霸,最终由秦始皇嬴政吞并六国,统辖九州,成为秦帝国,期间也是一路坎坷,荆棘密布。。。。。。
黄帝五世孙——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而被舜帝赐为嬴姓,为嬴姓部族。伯益的后代嬴飞廉成为商朝名臣,其次子季胜的后代——造父,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为赵国始祖;其长子恶来的后代——非子(造父的侄孙),受封于秦地,为秦国祖先。非子被安排到汧、渭之间管理马匹,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并成嬴姓的大宗,续其祭祀,后人称其为“秦非子”。
秦国地处周朝与西戎之间,跟西戎夙仇,西戎曾在犬丘(咸阳兴平)将非子的父亲大骆的全族,秦庄公的父亲也死在西戎手里,其长子为了杀戎王,竟把太子位让给弟弟,即后来的秦襄公。犬戎灭周幽王灭西周时,秦襄公救架退戎有功,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公元前769年,伯爵国)。周平王曾经允诺秦襄公:“戎无道,侵夺吾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经数代国君努力,秦国在讨伐西戎中节节胜利,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迁都雍城。秦穆公开始参与中原争霸,在两次被晋惠公欺骗后,攻打晋国,将他活捉,得八城。五年后,将陆浑戎整体东迁,从此称霸西戎。然而,秦桓公之时,秦晋争战不断,秦国国力急衰。秦景公则努力改善与晋国的关系,双方重温秦晋之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变法图强,之后拜吴起为将,侵吞秦河西之地,窥视关中。后来,吴起攻入关中,以五万之卒大败秦军五十万。好在此时,赵魏反目,三晋联盟瓦解,诸侯怨于魏国,秦国压力才缓解。
之后,秦国便接连出现了几位明君和无数贤臣,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为嬴政打下了坚实的基业。
献公在位时,仿魏制而用于秦,军力复振,开始大败魏国。孝公即位后,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将人多地少的三晋民众招来地广人稀的秦国,开垦荒地,并将国都从雍城迁至咸阳。秦惠文王则继续改革,灭巴、蜀、苴,屡败魏军,再破三晋联军,联韩魏攻打齐楚,大败义渠国,掌控对诸侯作战的主动权。秦昭襄王时,秦将白起与韩魏联军战之于伊阙,大败联军,斩24万人,之后,秦军攻占了楚国的南阳郡、南郡、临江郡(江夏郡)、黔中郡,使之走向衰落,然后通过长平之战,斩杀赵军45万,将赵国打得一蹶不振。之后,顺便把西周公国灭了,得九鼎。最后,秦王嬴政从灭韩国开始,只用了十年不到的时间便兼并了六国。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华夏,还有一个根本原因,便是重用了当时天下最顶尖的人才,几乎成了各国人才投奔的首选之国,这主要得益于其“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的务实态度。这些人才当中,属魏国流失到秦国的最多(这当中包括本身是魏国人和在魏国待过一段时间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弃魏国而去的人),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弃魏奔秦的人才(绝大部分是去了秦国,也有少数是去了其他国家比如吴起就去了楚国)往往又成为了魏国的大敌,他们对魏国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足以让魏国后悔不已,可以说他们是魏国从霸主的神坛跌落以至于最终衰败的重要推手。
尉缭子,战国时期兵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魏国大梁人,据称是鬼谷子前期弟子。他入秦后提出了“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整体思想,深受秦王认同,随后便按这个步骤一步步进行。此外,他提出“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贿赂齐国相国,使得秦国东扩时,齐国袖手旁观;贿赂赵国相国郭开,使得名将李牧含冤而死。
商鞅、张仪、范雎,三人都做过秦国的相国。商鞅是卫国人,长期担任魏国相国公叔座的客卿(中庶子),因在魏国不受重视,便到秦国,先是担任左庶长,最后出任秦国大良造,不仅实施了当时最彻底的变法,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奔赴秦国,更是两次在河西击败魏军。张仪是魏国安邑人,在魏、楚等国不受重视,入秦后受到秦惠文王重视被封为相国,然后以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于诸侯之间,使原本的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更是以六里地骗得楚国背弃齐楚联盟,并借机削弱了楚国。范雎是魏国芮城人,由魏国逃亡到秦国后,主张先灭魏国和韩国,交好齐国,提倡“远交近攻”、“ 加强王权”,长平之战时,离间赵王与廉颇,最终导致四十多万赵军被白起坑杀。
公孙衍,魏章,孙膑,吴起,四人都是一代名将。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是商鞅之后的第二任大良造。公孙衍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斩杀魏军八万和主将龙贾,使得魏国被迫割让河西之地求和。魏章也是魏国人,后来投奔秦国出任左庶长,秦惠王时率秦军大败楚军,俘虏了楚国大将屈丐和逢侯丑等人并斩首八万楚军,夺得楚国汉中六百里之地。吴起弃魏奔楚后,短时间内又训练出一支强悍的楚军,并亲手打败了自己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孙膑从魏国逃亡到齐国后,被齐威王拜为军师,帮助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魏国,使得魏国实力从此衰退。吴起和孙膑也都是魏国人,虽然最后没有到秦国效力,然而却去了别的诸侯国效力,并不由余力地将如日中天的魏国从霸主位置上拉了下来,从而减少了魏国对秦国的压力,客观上有助于秦国的崛起。
在几代明君和贤臣的努力下,至秦王嬴政时即位之时,秦国国力几乎超过了其他六国的总和,因此嬴政后来吞并六国几乎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开始,秦国只用了十年不到的时间便兼并了六国,统一了华夏大地,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和五百多年的混战,从而进入了秦帝国时代。
。。。。。。

百度搜索 幻世墨迹 天涯 幻世墨迹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幻世墨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幻世墨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幻世墨隐并收藏幻世墨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