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吴地风云录 天涯 吴地风云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张昭亲至周瑜府上议事,两人相谈甚欢,张昭自觉所获不浅,于是欣然起身告辞。周瑜出门送走张昭,回到府中,进入书房,笑道:
“阿兄,我方才对张公讲得如何?依你看,还算周全吧。”
室内走出一个二十八九岁年纪,体魄健壮,身穿蔽旧蓝袍的男子,他自顾自地坐到案前,自己斟了一碗茶,举盏一饮而尽。
“不劳相问,你老弟讲话,一向头头是道。只是不知道你的孝廉,他对这些纷乱局面,能听懂几分?”
周瑜也坐到书案边,笑道:
“你如何这样看待于他?我们府君你是见过的,那不是头等的聪明人?”
那男子“哈哈”一笑,
“不错,讨逆府君确乎英发明达,我不能否认。奈何我鲁肃与他性情不投,莫说他英年早逝,就算他不遭此难,我在江东恐怕也难长久立足,何况现在换了孝廉为主?公瑾,人各有志,何必相强?我正欲回巢湖去,你如何把我老母搬来吴县了?你这可是有些不讲道理。”
这男子正是鲁肃了,他是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算是周瑜的大同乡,比周瑜年长三岁。鲁肃家里虽非豪门,也颇富裕,地土甚多。他的性情生就的豪爽任侠,文武兼修,关心天下大事,又能急人之难,周瑜素来与他交好,自己随孙策渡江时,便邀鲁肃同行,并将其引荐给孙策。
孙策也看出了鲁肃胸怀韬略,不是凡品,很愿意任用他做些什么。但鲁肃的性情,外和内刚,对于孙策在江南屠戮英豪之举,认为是取乱之道,大大不以为然,因此也不愿依附,所以至今仍是白身。孙策既然去世,他也就准备回故乡淮南,去投奔当时一个叫做郑宝的土著豪强。周瑜在回吴之前,鲁肃便已去信向他辞行,周瑜接到消息,更不多说,索性先斩后奏,差人将他老母家小尽数接到吴县,自己赁了宅第,请她们居住。
“淮南虽好,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哪里有吴中这般安宁?小弟把阿娘与嫂嫂她们接来,虽然事先并未禀明阿兄,也是小弟一时情急,确是出于好意啊。”
鲁肃哼了一声,
“吴中虽好,也得有个讨逆府君镇守。现在换了幼主,只怕转眼就有地动山摇之变,你这话怕不是故意的?”
“不会有什么‘地动山摇’的。放着我周瑜在江东一日,就断不会有这种情形。”
鲁肃见周瑜脸色转为凝重,不禁叹了口气。
“公瑾,我知道你跟讨逆将军的情谊,非别人能比,只不过……你也别太痴心了。不是我要枉做小人,挑拨生事;只是以贤弟你的高才,如果埋没在南方偏僻之地,那是国家的损失。”
“兄长所说的,正是小弟要劝兄长的话。兄长乃是王佐之才,却去投靠什么郑宝,那不是明珠暗投?小弟留在吴中,也非为了私谊,正是为了国家大计,非出此不可。”
周瑜微笑道。鲁肃不禁有些好奇:
“这么说,如今这位小主公,你是跟定了他?那位孙家孝廉,他……到底是何许人物,我在江东也非一日,并没听说什么,他就真的值得托付?”
“如今时日尚短,我一时也难以说明。兄长若是以为小弟还可以相信,就在敝处盘桓些日子,咱兄弟每日谈谈说说,岂不是快事?再说,”
周瑜狡黠地笑了笑,
“兄长若回家去,只怕一时难以再见面,我欠兄长那一囷米粮的账,几时能还清,岂不令小弟不安?”
鲁肃听他提到旧事,也是一笑。原来周瑜随孙策起事之时,所携带的部曲缺少军粮,其时正路过鲁肃家里,周瑜虽与鲁肃并不相熟,竟毫不犹豫,自去借粮,而鲁肃竟也极爽快,将自己家中两囷粮食送了一囷与他——当时一囷粮合三千斛,在饥民相食的战乱年代,这是巨大的人情。鲁肃因此被家中长辈指为“败家的狂儿”,却也得以与周瑜结为昆仲之好,二人互相升堂拜母,情分非比寻常。
“贤弟如此说来,讨逆将军在江东立业,总也有我鲁肃的一分薄力。既是如此,我也不该在危难之时弃之而去。好,我就留下来观望几日便了。”
为孙策服丧“三七”之后,张昭与周瑜便以公务繁忙为由,劝嗣主换下丧服,出府视事,以安定六郡军民之心。周瑜更是前去联合程普、吕范等将领,请他们整顿兵马,择定吉日,让嗣主前来巡视。
到了巡视的日子,鲁肃也换上官袍,站在周瑜的部曲之中,为得是想看一看新主的风范。嗣主车驾还未到达,众官兵已经列队整齐,鲁肃放眼望去,只见吴郡兵士不下两万余人,倒也矫健雄壮,号令严整。只是队伍旗号极多,长短不一,鲁肃知道这是因为孙策当年所收服的都是“乌合之众”,将官既多,各自有各自的部曲,难免显得有些杂乱无章,这是个不小的弊病,但也非一日之寒——鲁肃想着,只听见车驾隆隆,以及士兵喝令开道之声,知道是嗣主到了,忙凝神望去。
只见一辆四乘大车缓缓驶入跸道之中,上面一柄青罗大伞,伞下坐着一个身穿紫袍的少年。周瑜忙趋身上前,率领众臣众将对那少年跪拜行礼——在此之前,江东臣僚对孙策的礼节甚是简慢,从未跪拜——周瑜又起身整顿了衣冠,亲自将那少年扶下车来。鲁肃便知道这是江东的嗣主,孝廉孙权了。
嗣主生着一张长方脸蛋,颧骨高高隆起,目有精光,是不怒自威的相貌。鲁肃不敢多看,也低下头来,垂手而立,就听到周瑜朗声道:
“诸将替主公报名问安!”
程普随即当先出列,大声道:
“荡寇中郎将,行零陵太守程普拜见主公!”
“征虏中郎将,行丹阳太守吕范拜见主公!”
“先登校尉韩当拜见主公!”
“破贼校尉凌操拜见主公!”
“丹阳都尉黄盖拜见主公!”
“折冲中郎将太史慈拜见主公!
“西部都尉蒋钦拜见主公!”
“扬武都尉董袭拜见主公!”
“别部司马周泰、陈武、潘璋拜见主公!”
见诸将报名已毕,周瑜便出列躬身道:
“建威中郎将、中护军、行江夏太守周瑜拜见主公,主公安泰!”
嗣主点一点头,缓缓巡视四周,鲁肃见状便知道他有一番慰告三军的话语。果然就听见嗣主的声音,清清朗朗传来,中气十足:
“……余以薄德,忝领六郡,自知年幼无才,本难当大任。思我孙氏,父兄两代创业惟艰。先父于汉室倾颓之时兴兵讨董卓,建立一世英名,不幸为黄祖奸计所伤,惨死江夏。先兄年仅十七,白手起家,克吴郡,平会稽,收庐陵,定豫章,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此固是先父英灵保佑,也是先兄与众卿同心同德之力。”
“……如今天下未定,汉室衰微,我江东地富民强,群贼觊觎久矣。余虽无才,唯知忠义孝悌,若是一味退缩,不思进取,则是上负父兄,中负众卿,下负江东苍生。”
“……时局艰难,内忧外患不断,先兄临终有言:‘以三江之险,吴越之固,大有可为’,卿等皆是孙门旧将,宜念先父先兄未竟之志,以江东地土生灵为重,以扶助朝廷为己任,勠力同心,共图大业!”
嗣主话音方落,只见众兵士无不悚然动容,在众将的带领下山呼口号,响声雷动。鲁肃听嗣主虽然年幼,这番侃侃而言,不但言语便捷,口才伶俐;而且身在千军万马之前,从容自若,气度不俗,风采颇令人心折——他正内心思量之时,周瑜已将嗣主扶上车去,自己也策马相随,开始巡视军容了。
不多时,嗣主巡视已毕,吩咐以金帛羊酒犒赏三军,又大加温言褒奖,在一片欢声雷动之中驱车回府。鲁肃目送嗣主离开,心中也暗自忖度自己的去留,持鞭上马,悄然离去。
周瑜陪同嗣主回到吴侯府邸,嗣主便留他共同用餐。侍从摆上一式一样的两份膳食,又替他二人斟酒,方才退去。那饭菜只是两样时令蔬菜,一碟肉脯,饭也是掺了粟米的糙米。嗣主从来对吃不太讲究,只是喜欢饮酒。只见他连饭也不吃,频频举盏,连尽三大觥。
周瑜却是量浅,又怕一会儿要议事,也不敢相陪,只是劝嗣主多用些饭食。他知道今天是嗣主秉政以来的头一个大场合,居然应付得十分得体,他内心也自得意,所以酒兴特佳。
“公子,太夫人送莼菜羹来哉。”
帘帷掀起,一个身形袅娜的侍女提着食盒,娉娉婷婷走了进来。她打开食盒,取出黑底红漆的汤碗,为二人布上羹汤。莼菜是诗经里写过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茆”的“茆”,就指的是莼菜,最宜与鲈鱼同做羹汤,脆嫩鲜美,在当时江南的达官贵人家中,这是一种很名贵也很时髦的食材。
“太夫人讲,今朝有周家公子勒,特为吩咐奴做了莼菜鱼羹。不过这鲈鱼是旧年格鱼脯,该格辰光新鲜鲈鱼也勿当令,要到秋天才有哉。公子勿怪。”
周瑜听她莺声燕语,一口苏白十分娇柔动人,不由得多看了她一眼。只见那侍女十八九岁年纪,容貌也算不得多美,却是身形苗条,肌肤白嫩,秀发如云。正是三分姿容,加上七分温柔,便是十足的人才了。嗣主笑道:
“如此说来,我还是沾了便宜。阿元阿姊,请倷去转致太夫人,替我拜谢哉。今朝还有要紧事体,我们也不多饮酒,请太夫人弗要担心——这汤,也该当送给张公一碗末。”
那侍女道:
“公子放心,早已经送去张长史府上格,若是无啥吩咐,个末奴便转去哉。”
她见嗣主点点头,便悄然而退。嗣主看见周瑜的神情,笑道:
“伊是我姆妈格侍女阿元,我一回吴县,就是伊来照顾我——阿哥,你瞧伊人才好伐?个末我叫伊去你府上服侍,如何?”
“哥儿是取笑我了,眼下我并没心思想这些风花雪月。况且这位姑娘是太夫人的惠赐,哥儿该当另眼看待才是啊。”
周瑜饮了两杯之后,也略带酒意,说话不知不觉用了以前的称谓。嗣主摇头道:
“我又不欢喜同这些女孩子玩,俚笃(她们)个个都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看见俚笃我就头痛得紧,有啥好处?还不如这个陪我,痛快得多。”
他举起酒碗亮了一亮,又吐了一下舌头。
“好在今朝张公弗在这里,若是见我喝了这么多,又要听他一顿教训了。”
周瑜看着嗣主稚气未脱的面颊,知道他对人伦之事还是似懂非懂,心道:
“还是个孩子,难为他这些日子担当了这么多。”

百度搜索 吴地风云录 天涯 吴地风云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吴地风云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黄时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黄时雨并收藏吴地风云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