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 天涯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第八章《论语》和《道德经》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其它著作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孔子的主要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部分是孔子根据原有资料和线索,进行了采集、搜索、整理、修正。孔子的诗歌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
其中《去鲁歌》原文: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维以卒岁。翻译:那些妇人的口啊,可以把大臣赶走;亲近那些妇人啊,可以使国破家亡。好悠闲啊好悠闲,我只有这样安度岁月。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儒家著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传世宝典之一,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各方面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
《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本《论语》是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成,共20篇,约1万2千字,字数是《道德经》的两倍多。
在道德思想上,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思想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许多人终身学习的榜样。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在“一分为三”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分为三”的观点古已有之。其中最早、最著名的是中国苗族的“一分为三”。从历史文献得知,几千年前的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视其发出的三光为纯洁之至。此外,苗族先民认为组成宇宙万物的原生物质为雷、龙、夔三种(意译为水、火、气),记为“三专”。据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苗族先
哲提出一分为三(阳、阴、不阳不阴)的观点。
毛**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书信选集》147页)。
中庸之道追求的所谓“中”的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第三种位置,也就是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无论左偏右离,都不如这个中间位置的效果最好。
还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根据孔子对于增修《易经》做出过重大贡献而认为《论语》只讨论阴阳(正反)两种情况,其实不然,《论语》也包含部分正、反及中性的三种情况。前面已经说过“中庸之道”就是最好的范例。另外,在《论语》第二篇中子贡提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的正反两个方面,而孔子又提出更好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论语》并没有谈到正、反及中性的三种情况或状态,有时只谈到正的情况,有时只谈到正和反的两种情况。这种状况是在所难免的。
老子的著作则少得可怜。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原因,老子存世的作品只有《老子》一书。《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凭借仅仅5000余言的《道德经》,老子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道虽然成就了万物,但道并不是有意要成就万物;道成就万物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完全是自然而然,完全是自然无为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侯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古朴、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认为“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平淡之美,也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为一种审美风尚。
老子“有无相生”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传统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绘画中国戏曲一贯强调虚实结合,强调“计白当黑”,强调“空灵”,这些理论源头,正是老子“有无相生”的理论。老子还提出“味无味”。“味无味”本来是讲体道的,因为道无形无味,所以对于道,不能靠感知来认识,只能靠体味才可以觉察。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很早就认为审美非认识而体验,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讲“涤除玄鉴”,这一理论本来是讲观道的,而审美也必须涤除物欲之心,所以这一理论就为后代美学家所继承,成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理论。
老子的著作和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单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种版本。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有人认为《道德经》只讨论阴阳(正反)两种情况,其实不然,《道德经》也包含部分正、反及中性的三种情况。例如,老子在第四十一章提到:人们对自然法则有三种态度:尽力遵循、嗤之以鼻以及其中间状态:半信半疑。

百度搜索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 天涯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国珍玉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国珍玉华并收藏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