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 天涯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第七章 孔子庙和老子庙
孔子庙,即孔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有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下孔庙概述引自君友会王爱君文献孔庙篇,孔庙,祭祀孔子的庙,称为孔庙或孔子庙,又称先圣庙、宣尼庙、宣圣庙、文宣王庙、圣庙、圣堂、文庙、大成殿等。
最早的孔庙,是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的第二年,鲁哀公于孔子旧宅立庙,是为孔庙之始,也是今日山东曲阜阙里孔庙的由来。
唐以前,所谓先圣,或指周公或指孔子;唐以后,则专指孔子,所以孔庙又有先圣庙之称。汉平帝时,追谥孔子为宣尼公,所以孔庙又称为宣尼庙,南梁以后,又有宣圣庙之称。唐玄宗时,追谥为文宣王,又称为文宣王庙。至明永乐以后,又称为文庙。民国三年,改称为孔子庙。
从史记可知曲阜孔庙收藏有孔子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后汉桓帝时置官管理。其后,历代修补扩建,到宋真宗时,已有三百六十间。今日所见的孔庙,大部分是雍正年间的建筑物,东西150米,南北630米,是中国最大的庙宇建筑。其规模包括大成殿、杏坛、寝殿、圣迹殿、后土祠、神庖、瘗所、神厨、崇圣祠、家庙、诗礼堂、启圣祠、金丝堂、乐器库、奎文阁、东西直房、斋宿所、璧水桥、仰高门、棂星门等。
中央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北魏孝文帝之际。在此之前,如前汉之际,祀孔未出阙里,后汉以后,虽已在太学举行对孔子的释奠之礼,但无庙宇的建筑。地方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北齐文宣帝时代。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官学普建孔庙,则要到唐太宗以后。
唐太宗对官学内的孔子庙制,有几项重要建制:一是确立孔子为先圣的地位;二是建立从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为先圣,祇以颜渊为先师配享;从太宗以后,再择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从祀庙庭。玄宗时从祀者增为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贤。宋以后到明清,从祀制定为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贤、先儒;哲位以下的人数,随时代而递增,分列东西。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从祀的标准,依清代的规定是:“阐明圣学,传授道统。”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质。
从唐代以后,除曲阜孔庙以外,孔庙不但成为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学校的中心地;释奠之礼是国家大典,属于中祀;教师的地位,透过孔子庙制而神圣化;教育理想也透过孔子庙制而具体化。
因此,孔庙的存在,教育意义重于政治或宗教意义。学校孔庙的建筑属于宫殿式,庙宇朝南,基本上仿自曲阜孔庙,可分为南北两类:南方式建筑,以木材为主,装饰复杂,屋脊两端翘起;北方式建筑较为朴素,水平式屋脊,枓栱变化少。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明伦堂、棂星门、泮池等。
这种孔庙制也影响到东亚诸国。今日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所见的孔庙,就是昔日官学的面目。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级的孔庙逐渐的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都是非礼制庙宇。
所谓礼制庙宇,就是由国家的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它的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
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而府之庙学又高于县之庙学,但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
从祭祀的角度说,孔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
孔庙祭祀仪式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孔庙的祭礼“释奠礼”。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届时孔庙供奉的历代圣贤大儒都会与孔子一起受到祭祀。
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根据其性质或类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孔氏家庙,二是国庙,三是学庙。
历史上有两座孔氏家庙。最早的孔氏家庙,就是称之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次年他的弟子将其居住的三间小屋改造成庙堂,由孔氏族人供奉之,其间经历了283年的家庙历史。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后,家庙开始向国庙过渡。第二座孔氏家庙就是宋室南渡后,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庙。孔氏家庙分南宗和北宗,南庙和北庙。南宗南庙指孔子后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迁至浙江衢州而建立的衙州家庙。北宗指留在曲阜的孔氏族人孔瑶袭封衍圣公,称北宗。
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全国只有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它们与“学校”没有任何关系,是专为封建帝王、地方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曲阜孔庙是中国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孔庙,北京孔庙是专为清代帝王祭孔的专用庙宇。国庙重在“国”字上,曲阜孔庙由中央**委派孔氏衍圣公(朝廷命官)来管理,并由国家出资维修的专为祭祀孔子的国家级礼制性庙宇。北京孔庙也由朝廷命官来管理,祭祀人员往往是皇帝本人或**主要官员。在古代中国,作为国庙性质的孔庙是国家的一种精神象征。
学庙或称庙学,在古代中国就是以办学为宗旨的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学庙重在“学”字。除作为国庙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现曲阜孔府内家庙、衢州家庙这四座孔庙外,中国其他的孔庙都属学庙性质。包括历朝历代的京师太学或国子监。作为学庙的孔庙,它是一座古代儒学教育的殿堂。中国古代的正统官学是儒学。儒学是古代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支柱。具体表现为三大支柱:一是朝廷的治国理论;二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三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庙学宫。三者互为联系,互为因果。
在年代久远和分布范围等方面,老子庙可能不及孔子庙,但其规模和声势等等也是相当显赫的,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孔子庙。
老子庙,始建于东汉。自汉桓帝后,唐、宋、金、元、清等历朝代典籍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竭的记载,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在这里大兴土木,扩修老子庙为老君庙,后又下诏改老君庙为太清宫。唐高祖年间,太清宫“宫阙如帝者居”。有宫殿600余间,占地872亩。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赵恒率百官亲临太清宫,并且重修太清、洞霄二宫,庙貌比唐时有加。
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
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
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
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8顷72亩,周围40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又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老子庙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涡阳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
郦道元《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老子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
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老子庙(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
老子庙现存文物名胜古迹众多:太清宫太极殿、望月井、铭碑、古柏、隐山遗址、先天太后之赞碑、洞霄宫、圣母殿、娃娃殿、赖乡沟等二十余处。太清宫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建筑。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该碑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立于唐天宝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宽1.2米,厚0.36米,隶书字体,碑文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对《道德经》的释文。
该碑是现存同类碑刻中最早的。从东汉桓帝时大臣边韶来拜谒老子立碑时算起,距今已近1300年了。
该碑是皇帝对《道德经》的注释文,是后世认识唐玄宗与老子《道德经》,唐朝与老子及道教关系的好教材。在我国历史上,皇帝注释《道德经》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几位,但以立碑和亲笔注释两种形式注解《道德经》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该碑还是了解老子庙(太清宫)地方地质地貌的好教材。到了近代,该碑在地面以上仅露碑头尺许,碑头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该碑初建时应建在地上,也就是说,1300年来,太清宫这个地方,地面整体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为研究这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个佐证。
该唐碑历经1300年的风风雨雨,风雨剥蚀严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认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从纯书法的角度讲,正文的隶书字体,也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老子庙(太清宫)建祠1800余年来,历朝历代都在老子庙(太清宫)立有碑刻,除现存20通外。其它虽然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县志尚录存有其它30余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现存碑刻相对应,是研究太清宫兴衰史和道家、道教在历朝历代地位弥足珍贵的文献或实物。
“先天太后之赞碑”,该碑由宋真宗亲自撰文、亲自书写碑名。其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bixi),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2000年,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在实地考察过这通石碑后,对其综合价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国罕见”八个字的评价。
1980年,日本历史学界在名古屋召开中国宋史研讨会,专门派人来鹿邑对这块宋碑搞了拓片回国后进行了认真研究。该碑拓片仍存于日本。
该碑不但为太清宫历代诸多碑刻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而且它的内容价值、历史价值及书法价值都非常之高,可以同前宫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媲美。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北宋先天太后之赞碑,虽然都是皇帝所立的,但这两块碑也有不同,那就是这两块碑的基础高度不一样,宋碑比唐碑要高。因为唐王朝时,太清宫这个地方地势还比较低,北面的黄河每次泛滥时都携带大量的泥沙,造成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表越来越高,所以到北宋时真宗建的先天太后之赞碑比唐碑要高了。所以说,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间是唐时的太清宫,再上面是宋时太清宫,再上面才是明清时的太清宫,和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地下叠压着不同朝代的开封城一样,今天太清宫的地下叠压着不同朝代的太清宫。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局挖掘的太清宫考古就在今天太清宫、洞霄宫地表以下发现了唐宋时期完整的太清宫基址。
老子庙(太清宫)太极殿前的两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县志记载:旧传有八桧,八株相对,每二株共一名,为老子所植。其中二株最靠近太极殿,应为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是老子亲手所植,而老子又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这八棵桧树又生长在李氏唐王朝的祖庭中,历朝历代官僚士绅和文人雅士在游览太清宫后,留下的诗词赋章中,对这八棵桧树多有记述。唐玄宗时毫州太守以桧树的叶制成片到京城进贡。
丹桂古柏,西瘦东粗,旋转方向与阴阳鱼旋转方向相同,历来受到游客赞叹与神思,被称为太清宫重要景观之一。玄宗皇帝为此专门下诏:“瑞木表灵,奇文自现。用彰大庆,以福洪图。配五德于易经,迎万叶于休运。宣城告谢,仍付史官。其桧片藏于内库,兼赐诸王宰辅及道众。”在此诏书中,玄宗称祖庭这几棵桧树为“瑞木”,下令将桧片在皇宫内库收藏。
这两株丹桂古柏又叫桧柏,当过亳州太守的欧阳修曾“于熙宁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属谒太清宫,周视八桧之异,窥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归”。可见欧阳修来时有八株。南宋陆游在游过太清宫后,在《老学庵笔记》一书中记道,鹿邑“太清宫多桧树,桧花开时,蜜蜂飞集其问,不可胜数。作蜜极香,而味微带苦。谓之桧花蜜。”《唐书》、《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对古柏记载更多,这些记载足以证明此柏树之古老。
关于这两棵古柏,鹿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老子讲求道,讲求阴阳的和谐与统一,两株古柏一株为阴,一株为阳,而且这两棵树旋的方向是八卦图中阴阳两鱼旋转的方向。西面这株为阴,窈窕淑女,杨柳细腰,袅娜多姿,低着头正害羞呢!东面那株膀大腰圆的为阳,虎背雄腰,孔武有力。两株树是一对夫妻,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年同月同日生,当然愿意相偕到老了。
老子讲求阴阳,这院子中气场很重,连这两株古柏也受这种气场的作用。这两株一大一小的古柏是老子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而在每株树上,甚至每一树枝上,他的思想体系都能得到印证。
树枝上的年轮极像阴阳鱼,而阴阳鱼鱼头又像鸟头,鱼身又像鸟身,当地老百姓又形象地称这两棵古柏为“鸟柏”。这两株古柏同太清宫一样古老,是太清宫沧桑历史的见证。
老子庙铁柱,群众俗称为赶山鞭。鹿邑县有两根这样的铁柱,一根在老子庙,还有一根在另一座纪念老子的遗迹老君台上。实际上,太清宫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也并非群众传说的赶山之鞭,而是纪念老子之物。据《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经测量,铁柱地上高度为4.3尺,周围0.8尺,与古县志记载完全一致。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务是替周朝管理图书,并负责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书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当然,这里面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称担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宫有铁柱,老君台有铁柱,国内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铁柱。铁柱已成为纪念老子的标志。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柱下史之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发髻上,以示尊重。道士的发簪与这根铁柱的形状十分相仿,只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
这根高8尺的铁柱,地上约4.3尺,但无论人们怎样晃动,很多人往外拉也拉不出来,终于有一天,人们挖这根铁柱,发现铁柱下端有一个孔,孔内插有一根长长的横铁柱,难怪人们晃不动拔不出了。
如所周知,龙乃天子皇帝,龙袍乃皇帝衣物,龙冠乃皇帝之帽子,一切龙的饰品都只有在重要地方才有,即龙是中国最神圣吉祥饰物,可在太清宫却有许多东西被饰以龙,可以说太清宫被龙包围着,由此可见老子至高无上之地位和太清宫无与伦比之威严。
太极殿是老子庙(太清宫)古建筑群留下的最为重要的建筑,太极殿是老子诞生之处,也是天下道教之源。
现存太极殿重建于1912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它的根基最早有汉朝的,斗拱多是宋朝的,檩子是明朝的,整个太极殿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彻底破坏焚毁,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烧不毁的石雕磉石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建时的建筑材料,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
值得一提的还有老子庙会。
老子庙会起源于汉代。据《后汉书?桓帝本纪》记载,汉桓帝派大臣到老子出生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从而形成了以祭祀老子为中心的庙会活动。老子庙会兴盛于唐。
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后人为纪念老子,在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兴起庙会进行祭拜,唐朝时达到鼎盛,后因历史原因,曾一度中断,但民间自发的小规模祭祀活动从未停止过,并延续至今。鹿邑县委、县**为弘扬老子文化,扩大对外交流,推动招商引资,为游客寻根拜祖提供便利,决定从2006年起在两个景区同时恢复老子庙会,会期一个月。老子庙会以“弘扬老子文化,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庙会活动精彩纷呈,重点突出“增灵气,聚人气,生财气”,实现“一年比一年规模大、规模高、质量精、效果好”。充分展示老子文化魅力,树立老子故里形象,提升老子故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鹿邑老子庙会的主要内容有:宣传老君传说、老子打铁舞、老君戏、老君圣歌、老君拳、老君刀、老君棒等;顺应而生出种类繁多的商贸产品如老君麻花、老君麻片、李耳石磨香油、老君帽、老君妈糊以及各种各样的老君社、老君会,与各种相关老子祭祀拜祀的礼仪、禁忌、祖先崇拜等具体生动的民俗生活内容。尤为热闹的是进入农历二月,届时,晋、冀、豫、鲁、苏、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数百万香客游人纷纷朝拜,形成规模盛大的古庙会。
老子长生不死、成仙得道的传说是人们钦佩敬仰老子心境的反映,相传老子在孔子来苦问礼之后,即在县城东北隅飞升。一气化三清,飞升三十三层天,居住恨天兜率宫,主宰三界道务,成为道教始祖、历代帝王的老师,每次家乡大劫,老子都降临鹿邑消灾祛难。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老子庙会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形式,在老子庙会太清宫后宫“娃娃殿”展现出来,以一根绳拴住祈子的性别,寄托无限美好的愿望。
老子庙会祭祀活动中最为人注目的当数老子打铁舞。打铁舞起源于五代、北宋年间,是劳动人民安居乐业的产物,体现了老子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所有在鹿邑境内的打铁人对老子都有一种特殊的敬重之意。相传该舞是老子在抗击外寇造炉打铁时形成的,后来当地群众就当时打铁的动作创作了该舞,经过历代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间舞蹈,舞蹈的主体动作突出了 “打”,双手做的是拍打动作。“一打铁,二打钢,三打抹镰四打枪;五生火,六筛炭,七打锤,八打箭;九打一个月牙斧, 十打一个金刚钻。” 口里唱的是打铁歌谣,形象地表现了传说中老子制炉打铁为民造福的景象和人们的崇敬之情。此舞粗犷诙谐风趣,滑稽而不庸俗。晚上,人们在旷野上点燃火把,进行悠火把活动,悠一圈代表一个太平年,表达人们祈盼老君爷能给家乡带来平安的美好愿望。
早期老子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老子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同时又增加了娱乐性活动。市有坐商、行商及流动小贩,白天开市,不做夜市生意。与买卖相应的,则有文化娱乐表演。庙会规划有节目汇演区、特色小吃区、产品展示区、祭拜用品区、小商品区、儿童玩具商品区、老学研究区、儿童游乐专区、伐货区、农用商品区、土特产区、家禽交易区。分别在庙会四头唱四台大戏,另安排有套阁、摇彩、飞车、驯兽、杂技、魔术等民间绝活绝技;有观相的、摇卦的、牵骆驼的、鸟叨卦的、 劝世义的民间习俗;盘鼓、腰鼓、舞龙、舞狮、二仙盘道、打铁舞、担经挑、高跷、戏曲、琴书、坠子书等民间艺术表演把庙会声势推向一个又一个髙潮。地方小吃香气扑鼻,有包子、烧饼、 杂烩汤、糊辣汤、肉饺、豆沫、豌豆馅、糟鱼、卤鸡、卤肉、鸭蛋、麻花、油条、油茶、散子、凉粉、凉皮等,不一而足,风味各异,非常诱人。

百度搜索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 天涯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国珍玉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国珍玉华并收藏孔子与老子的比较和对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