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访谈录 天涯 访谈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我有了一种猜测或者说明悟。如今的许多理论,许多所谓的常识,只是一种说辞。
科学为了证明自我的正确性,就必须要对日常中的各种想象给予解释。但本质上,这些现象对于目前的科学来说,是无解的。
宗教可以把一切归咎为神迹,但科学不能。甚至于科学体系内容不下空白地带。一些无法避而不谈的问题就迫切需要一个解释,于是,整合出一套说辞。
所以,我们会发现日常中的很多理论,常识等,都有着谬论。会用一种偷换概念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模糊。
科学本质上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当处处都有着模糊地带,处处都有着谬论,最终结果是成为宗教型科学。
也正因意识到目前的不足,所以普遍会有着这么一种说辞,“理论是拿来推翻的”,以此证明科学的不断进步。一般人会认为在如今的科学下,我们什么都知道。
但清楚科学的人才会意识到,如今的科学下,我们知道的极少。某种意义上,越研究,我越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甚至于,没有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观点是能确定的。
虽然这么说会很奇怪,但如果仔细想想,日常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带着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就像明天会下雨,苹果会掉落。
天象自然没法百分百准确预测,即使明天能确定会下雨,也没办法确定雨量,准确时间,准确地点,降雨范围。
这种模糊的论断极为广泛,但我们会本能的忽略其模糊的特征。同样,苹果会掉落,会以怎样的速度,怎样的角度掉落?虽然能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解释,但不代表会绝对符合引力定律。
同样,引力本身是一种环节,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庞大体系的其中一个环节。人类对所有事,物的定义,都难免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
其论断不能说错,但绝对不全面。比如说“她爱我”,这种说法有正确的一面,也有着绝对错误的一面,在不同情况下不同角度看,甚至有着绝对相反的一面,用她恨我来形容也无不妥。
在这种笼统的背景下,任何说辞都有着正确的一面,也有着绝对错误的一面。用这种取巧的方式进行偷换概念的片面认知,这就是现代科学。
处于探索阶段的人类尚处于盲人摸象模式,象可以是圆柱,可以是墙壁,有着正确的一面,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并不全面。当科学没办法进行进一步的准确定义,就很难有深层次的发展。
虽然我依然只是个中学生,但也依然保留着自己的幼稚,于是,我开始尝试。首先,我要准确定义一个事物。
于是,我拿来一个苹果。尽量用准确的词语,准确的数字公式对其进行定位,进行形容,尽量避免模棱两可的模糊。
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这种方式,慢慢的,我发现越来越奇怪,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感。作为理科男的我没办法形容出当时的感觉。但我知道了一个事实,人类没办法进行深层次的定义。
简单来说,人类要研究某种无形的事物,比如说闪电,比如说风暴,比如说,多维事物。首先会在大脑中勾勒出这个事物的形象,这是一种自定义的步骤。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模拟框架是必须的步骤。
于是,有了一个大体的形象,在这种框架下再进行分析和补充。但如果没有这种大体的模拟框架,我们永远不可能捕捉到其脉络。这就是目前研究的现状。
然后,问题来了,当进一步进行深层研究的时候,就会面临一种奇特的困境。管中窥豹的我们会发现,事物呈现某种移动态。
我们能用大体的框架进行定义,却没办法进行细致的局部研究。简单来说,透过望远镜能看到星云,当把镜头拉近无数倍,就只能看到虚无。
用另一种讲法来说,那就是我们能宏观看事物,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就会发现事物的基本常数呈现波动。
任何科学都有着模糊值,小数点最后一位之后的数值就被刻意模糊化了。这种取值范围形成了必然的模糊区间。
两个不同的高等文明,对圆周率的不同定义,对小数点范围的不同取值,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物理体系。
换言之,人类目前的科学,是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环境有所变动,固有的物理体系未必能延续。非要说的话,这是一种范围性物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甚至有种猜想,当我更改一个变量,如今的人类科学体系,物理体系,科学产物等,都会轰然崩塌。这种情况不单在地球,在其它高位文明同样有可能发生。
常数的变动,会瞬间摧毁大范围的物理体系,基于固有物理体系的科学产物同样面临解体。以这种方式,随机泯灭了一个又一个文明。
也许地球在多年前,有着不同体系的环境,不同体系的文明,但却在短时间内崩塌,随后重回原始时代。就连文明的物产都一一解体,无法幸存。
即使现代人发现史前文明的手记,也没办法依样画葫芦的发展处该文明体系。而事实上,基本常数是处于变动中的。
首先,假设要诞生一个宇宙。那么需要完善的数值,公式。维持宇宙运行未必需要规则公式。但宇宙诞生却需要,且需要一开始就拥有成熟的数理体系。
某种意义上,宇宙大爆炸是一种数理信息的爆发。这种绝对的数理体系下,实现了“整整有条”的稳定宇宙。
但同样,任何数值本质上都属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就连宇宙本身也没办法进行最终的定义。所以,无论是常数,变量等等,都处于一种范围性波动。
在小数点一定范围后,取最高值和最低值,并在此进行持续变动。这种变动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是世界的形态转变。
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对于高等文明,都在进行盲人摸象,但象本身也处于变换状态。对于人类来说,世界可能是一种椭圆形的宇宙框架。但对于其他文明而言,世界可以是螺旋型,可以是二维面等等。
无论我的猜想多么怪异,生活依然在继续。中学阶段的我没有多少知识,也没有多少“常识”,痴迷知识,痴迷科学的我,比一般人更天真幼稚。
对于他们来说,因为所知不多,所以能表现出一种无知的成熟。各种成功人士在我看来,他们虽然看着派头很大,但实则都是草包。
对于人际交往金融等虽然精通,但对于各种知识却极为匮乏。当无知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某种成熟。
放眼望去,眼前的事物,眼前发生的物理现象,自己身体内部发生的生物现象,皆一知半解。难得有科学的繁荣发展,却对世界本身不感兴趣。反而去研究所谓的社会心理,所谓的经济规律。
即使有无数的财富填充,也无法改变本质上是个草包的事实。知识的积累来不得半点取巧。对于生命而言,求知是自始至终的第一位。
所谓的人类心理,无非是一种小物种的小分支的小群体的异类心理。某种意义上,用任何说法,任何论断来形容人心都不为过,都能找到相吻合的点。
至于所谓的经济学,本质上只是一种小圈子小群体制定的小游戏。至于所谓的工作,无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都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换言之,大部分人所做的事,都毫无自我价值。人工智能能做,且能做得更好,当把工作视为生活重心,那么其人生也无意义可言。
本质上 ,任何成功者都属于偏执狂。偏执的信念能提供强大的源动力,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同时走入无法自拔的死胡同。
而我也陷入了某种偏执的境地。那时候的自己开始进行研究。从小痴迷研究的我,也从小就带着自己的工具箱到处走。
箱子里装着各种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工具箱依然存在着,而工具也越来越高级,显微镜是标配。除此以外还有各种检测仪器,把自己房间布置成实验室的模样。
虽然带着胡闹成分,但我的确开展了各种研究工作。虽然对于沉闷的学校教育有抵触情绪,但由于把教科书上的所有物理实验都尝试过,所以我在物理方面不仅成绩好,而且见解独到。
我会把各物理学家的译注进行解读,甚至开始延续他们的轨迹,进行物理学习和实验,会揣摩他们的思维模式,在巨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但怎么说呢,我开始感觉到异常。如果说把他们的思维行为比作一条路,那么延续他们理论思想的我,就是延续着他们的路。
我的思维,思想,计算方式等开始向着他们靠拢,同化。事实上,也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开始模仿名家进行写作时,比如说模仿金庸,那么无论是语法,布局方式,思维方式,思想等等都会被同化。
模仿到极致就变成另一个金庸,虽然画虎不成反类犬,但思维思想上却已然被同化。
我也遇到了这种情况,虽然我不清楚他们的思维模式,但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开始和某个已故的著名科学家很相似。
更惊悸的是,就连语法语气也开始被同化。任何前人的路都属于一种框架,在延续前路的同时也必然被同化。走到极致也许会烙印成另一个“他”。
我的情况还不属于严重,我还见过更严重的。我曾经结识过一个大学生,对方虽然相当平庸,但依然有着科学梦。所以我们很聊得来。
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动手实验等能力,他都很,低下。但慢慢的,他开始出现了异常。非要说的话,就是变了一个人。
在那之前,他曾提到过,自己在钻研某个科学家的手札,也在揣摩该科学家的思想思维。到后来,他除了还保有原来的记忆,其它的一切都彻底变了。
他把自己关到实验室里,没日没夜的研究。最后,不知过了多久,才有人发现早已猝死在实验室的他。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本笔记,里面的论文被列为绝密。
关于他的事也同样被封锁了。但我知道,他在笔记里,所写的,是那位科学家生前所没写完的理论。
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的科学,最后会延续着巨人的轨迹,路将越走越窄。任何一种定律都相当于制定了框架,也限制了框架。

百度搜索 访谈录 天涯 访谈录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访谈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长谷川泰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谷川泰三并收藏访谈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