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武帝纪一打响官渡之战
百度搜索 三国志裴注翻译精华版 天涯 或 三国志裴注翻译精华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原文: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狶叛为备,又攻破之。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翻译:
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反泄密,都被诛杀。曹操想亲自东征刘备,诸将都说:“和曹公您争天下的是袁绍。今天刚到官渡就放弃往东,袁绍趁机攻打我们后方怎么办?”曹操说:“刘备,人中豪杰,今天不打,以后一定是个后患。袁绍虽然有大志向,但是预见事情迟缓,一定不会妄动。”郭嘉也全曹操攻打刘备,于是攻打了刘备,大获全胜,活捉了刘备的将领夏侯博。刘备逃跑投奔袁绍,曹操俘获了刘备的老婆。刘备派遣关羽屯兵在下邳,曹操反复进攻,关羽投降。昌豨为刘备反叛,又被曹操击破。曹操返还官渡,袁绍没有出兵攻打。
曹操非常忌惮刘备,忌惮的程度都被一些史学家过分解读了。
孙盛的《魏氏春秋》记载曹操回答诸将:“刘备,人杰也,将生忧寡人。”
裴松之对《魏氏春秋》的这段话做了真伪点评。
裴松之认为历史记录,已经多加点缀修饰,所以前人记载的已经不是事实了,后来作者又要加深修改,于是失去了真实,这不是离真实越来越远吗?只要是孙盛写的书,多用《左传》的语句来替换以前文章,这样做的不止一人。啊,后面的学者将如何相信史书呢?况且魏武帝当初以拯救天下为己任,却用夫差将要死的话来理解魏武帝的意思,不是那样的。
裴松之如此想法也算正常。二哥非常认可,二哥看来《魏氏春秋》在这段上的确润色过多。
首先《左传》中记录的夫差原话是这么说的:“勾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意思是“勾践将要迫害我,我死后都不会罢休的”。
再者“寡人”这个称谓不是曹操当时用的,曹操自始至终没有称帝,所以这话言过其实。
原文: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於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翻译: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在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袁绍自己领兵到黎阳,准备渡过黄河。夏天四月,曹操向北救刘延。荀攸对曹操说:“如今兵少打不过,分散袁绍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如果派兵渡河绕到袁绍后方,袁绍一定会向西应付,然后派遣轻兵袭击白马,趁其不备,颜良就能被我们抓获。”曹操听从计策。袁绍听说曹操派兵从延津渡过黄河,就分兵向西应对。曹操领军日夜兼行快速的去白马,离白马还有10多里的时候,颜良惊慌失措,带兵来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前锋,击败了并斩杀了颜良。所以解了白马的围困,带领百姓沿着黄河向西迁徙。袁绍听说颜良被杀,立刻率领军队追曹操的军队,一直到延津南。曹操就下令安营扎寨在南阪下。派人登高观望,回来禀报:“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又报:“骑兵不止五六百,步兵多的数不清。”曹操说:“不用禀报了。”下令解开拖拉辎重的马鞍,让马和辎重全部丢弃在道路中间。诸将以为敌人的骑兵很多,不如回去保护营地。荀攸说:“这是用来引诱敌人的饵,怎么能离去呢?”袁绍派遣文丑、刘备带领五六千骑兵先后到了留下辎重的地方,诸将问:“可以上马进攻吗?”曹操说:“不行。”过了一会骑兵越来越多,开始分着准备拉回辎重。曹操说:“可以攻击了。”所有人都上了马。那时候骑兵不满600人,依然派兵攻击,大破袁绍军队,斩杀了文丑。颜良、文丑是当时的名将,其他将领再次对战,都被抓住,袁绍军心受到了打击。曹操领军返回官渡。袁绍进军保护阳武。关羽逃跑回归找刘备去了。
正所谓:
衣带诏书是借口,曹袁争王是关键;
官渡之战初开始,袁绍败相已出现。
百度搜索 三国志裴注翻译精华版 天涯 或 三国志裴注翻译精华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