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武帝纪一曹操参与伐董大军
百度搜索 三国志裴注翻译精华版 天涯 或 三国志裴注翻译精华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原文: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这段的描述比较简单,就是全国各地讨伐董卓的大军怎么组成的。
在《英雄记》中记载韩馥,颍川人,为袁氏门生,担任御史中丞。董卓为收买天下豪杰封韩馥为冀州牧。那时候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袁绍因废帝问题与董卓决裂,被董卓封为渤海太守,受韩馥压制。韩馥担心袁绍兴兵作乱,派遣几个人专门守着袁绍,不让其有任何举动。(当时冀州牧是管理渤海郡,袁绍的号召力和威望高于韩馥,所以韩馥非常忌惮袁绍)东郡太守桥瑁假作三公通过驿站发送文书给州郡,诉说董卓的罪恶,天子受到威逼,处境危险,踮着脚跟盼望义兵来消除国家灾难。韩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属商议,问大家说:“如今应当助袁氏呢,还是助董氏呢?”治中从事刘子惠严肃地说:“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韩馥语塞,脸有愧色。刘子慧又说:“用兵打仗非常凶险,不能为首;现在应该看看其他州郡的情况,如果有为首的人,我们就附和他。冀州的实力不比其他州弱,别的州的功劳也不会超过冀州。”韩馥同意了这个说法。就写书信给袁绍,陈述董卓的各种恶行,愿意跟随袁绍举兵起义。
虽然韩馥支持袁绍起兵,韩馥对袁绍仍然心怀疑虑,经常减扣军粮,想使军心动摇。韩馥这个人生性懦弱,胆小怕事。最后是自己把自己吓得用刻笔刀自杀在厕所中。
《英雄记》说孔伷字公绪,陈留人。郑泰这么评价孔伷:“孔公绪清淡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意思是孔伷喜欢吹牛,死的也能说成活的,没有领军治军才能,才干)
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到后面有单独的篇章说明。
河内太守王匡在《英雄记》中是这么记载的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视钱财,好施舍帮助他人,以侠义闻名天下。被大将军何进任用,担任大将军府副总管。为了配合何进诛杀宦官,王匡在徐州征召了500名弓箭手向西赶往京都。还没到何进就已经被宦官所杀,王匡只能返回家乡。后联合袁绍杀了宦官后,被拜河内太守。
谢承的《后汉书》写了这么一段。王匡年少的时候和蔡邕(yong)关系很好。蔡邕是当时的书法家文学家(蔡文姬的父亲)。讨伐董卓那年被董卓打败,逃走返回泰山,招募精兵数千人,准备和张邈联合东山再起。王匡奉命杀了董卓派来游说和解的执金吾胡母班。尽管如此,胡母班的亲属依然非常愤怒,联合曹操一起杀了王匡。(据说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而胡母班死后两个儿子还是王匡收养,最后杀王匡的也是这两个儿子。)
《英雄记》记载:桥瑁字元伟,玄族的儿子。先人是兖州刺史,非常有威望。
山东太守袁遗字伯业,袁绍的堂兄。官职是长安令时,河间国的张超曾经推荐把袁遗推荐给太尉朱儁,他是这么评价袁遗的:“有举世无双的品德,治世之才。性格忠诚敞亮直爽,所以是天纵奇才;另外袁遗博览群书,熟读诸子百家,能登高写赋,见识广博,看到的东西都认识,追求探知一直到今天,远远超过我们同辈的人。”
《英雄记》这样记载,袁绍后来任命袁遗为扬州刺史,结果被袁术击败。曹操说:“长大后一直都能勤勉读书学习的人,只有我和袁遗。”这句话来自于《典论》。
正所谓:
八方举旗讨董卓,英雄群起自四方;
皆知以董为名义,只求利益不看脏。
百度搜索 三国志裴注翻译精华版 天涯 或 三国志裴注翻译精华版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