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孟婆洒了汤 天涯 或 孟婆洒了汤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次日众人酒醒后,聚在一起品茶并商议合股之事。宋代是一个商业发达的朝代。士农工商四民之中的商人,虽然看起来是排在最末。但商人却要分大小,小商人或许不如农民和工匠有钱及地位;可是大商人就不好论了。论财富:远超农、工。论势力;商人雇佣及买卖的伙计和奴仆人数甚至比地主还多。论权力:官、商往往是勾结在一起的。商用官的权,官用商的钱。
所以,昨日当张懿展露了烹饪及炼酒绝技之后,宾客们都嗅到了“商机”,大多表露出参股意向。张懿原本还担心这群人酒醒后反悔,但实际商议结果却比昨天乐观得多:
潘家将家里经营的所有酒行生意连人带地作价两万五千贯入股。
王家出六千五百贯。
陈慥出八千贯。
孟震出三千五百贯,算作马正卿出资。孟震与马正卿私交很好,老马很穷而孟震是官籍。这样操作了一下相当于找老马代持了股子。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继连大师!!!继连竟以安国寺名义出资一万二千五百贯。
苏轼之前变卖了京师的宅院得八百贯,原是想在黄州附近买地养老的。今天这个局既然是帮义弟找门路,而自己这方不出钱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便悄悄对张懿道:“哥哥罪谪之身,平生所积银钱不多。仅有八百贯,便赠与义弟。或可助你多分些股子。”
张懿小声回道:“哥哥不必破费。众人已凑得现钱超三十千贯(古人和老外差不多,喜欢用千做单位),且不论潘家的商产。八百已是你绝大部分身家,若用八百去博这三十千定是收效甚微。我的股子我自己去讨来。”
接着便朗声问道:“诸位哥哥,小子穷困得紧。若我不出钱仅出力,敢问可分得多少股子?”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说话。冷场了片刻之后,潘革朗声说道:“张兄弟无需出钱,仅以神技授我等便可得一成分利如何?”众人均点头认可。
张懿取来一张纸,在上面写着一些大家都看不懂的符号:
25000+6500+8000+3500+12500=55500
55500/0.9=61666
61666*10%=6166贯
这上面既有横等式,也有竖式计算过程,可惜一群人看了半天却只认识一个“贯”字。
张懿算完,抬起头来说道:“蒙诸位哥哥看得起小弟!分我一成利相当于将我的本领作价六千一百六十六贯入股。”
众人蒙逼!纷纷暗自掐着指头计算。只有王齐万找了张纸来,在那里“铺地锦”(古代计算乘法的一种方法)。
其他人算了一会儿就放弃了,都等着王齐万的计算结果。王齐万大概折腾了半炷香的时间终于有了结果,确实与张懿所说的差不多。
众人皆赞叹!“张小兄弟竟然还有这等神技?”
张懿一笑置之,接着说道:“昨日诸位仅尝过一种酒,八道菜。便愿意将小弟的本事作价到六千余贯。若我还能多酿五种酒;且有四十余道菜肴尚未展示。不知能否为我多算些股子?”
众人听他这么说便不知该如何开口了。张懿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五倍投入。如果等比提升作价,张懿瞬间就成了最大股东。大家都觉得若真的这样去估价,自己似乎是吃了不小的亏。每个人拿出的可都是真金白银,而张懿仅仅动了动嘴皮子而已。
张懿见众人不说话便说道:“小弟想以此多讨半成如何?”
众人听他这么说顿时放心不少。因为有之前的“五倍”做对比,现在见他只是多要了半成,均觉得他这个提议很合理。
张懿又向潘革问道:“敢问潘兄,以粮酿米酒,一斤粮能酿几斤酒呢?”
潘革看了看他儿子潘丙,潘丙连忙答道:“回世叔,一斤粮可出酒一斤二三两!”
张懿又问:“一斤粮可出酒糟多少?酒糟可还能卖钱?”
潘丙回道:“投粮和出糟重量大致相等。酒糟不值钱,一般贱价卖掉,穷人可用来肥地或喂猪。”
张懿道:“我用浊酒炼清酒,大致可六斤得一斤。但我还可以用酒糟炼酒,大致可十斤酒糟得清酒一斤。小弟望以此技再讨半成分利,不知诸位哥哥肯否同意?”
众人一想,若真如他所说,那相当于提升了四成半以上的产量。多要半成分利确实不高。于是也纷纷点头同意。
张懿向众人作揖道:“张懿今日能得两成股子,全拜诸位哥哥所赐,来日必将尽心竭力。”
苏轼心想:这义弟真是经商的材料,愣是用几句话多讨了一倍出来。自己若是出那八百贯确实作用不大。
接下来几个出资人又商量了一阵,最终决定潘家占股三成;王家和孟震相等各占股一成;陈慥和继连相等各占股一成半;张懿得股两成。所做事业定名“润贤”。开“润贤酒庄”制酒售酒,并由潘家主导经营;开“润贤酒楼”,由陈慥家出人主导经营;通判孟震负责疏通黄州以及淮西路所辖各州县的官府打点。而陈慥则承诺用家族的关系渗透淮西路以外其他州县生意网。
最后,张懿以现代的公司章程纲要为参考,执笔拟了一份“商契”将各方权利义务写的清清楚楚。众人读后皆暗自感叹:这小子怎么什么都懂?与他交好远比与他为敌要轻松得多,日后万万不可得罪于他。再看他执笔弄墨之法更是佩服之至。最后终于联想到昨日宴前苏轼舞弄的那幅《寒食诗两首》。苏轼当时虽未说明,但是回想起他那表情应该意思是说“这字并不是他写的”。那么八成就是出自这小子之手。真是怪事连年有,不如这厮身上多。。。。。。
商定好大事之后,众人纷纷散了,各自回去准备钱款以及做相应的人事安排。
张懿则继续留在苏轼家。每天两人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在黄州城内闲逛。空闲时张懿会抽时间教王朝云一些音乐知识,亦或是指导苏轼的两个儿子练字。
苏轼共有4个儿子,长子苏迈已经进士及第。在朝中挂了个虚职正等着分配,看具体会派遣到哪处任职,所以并不在苏轼身边;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都陪在苏轼身边,每日读书练字非常勤奋。苏轼希望他们将来都能考取功名好为朝廷效力;四子苏遁目前尚未满周岁。虽是偏房王朝云所生,但苏轼老来得子对这个小儿子甚是宠爱。
每当苏迨和苏过见到张懿这个比他们年龄小很多的家伙时,期初是受父亲所斥,不得不恭恭敬敬的行礼并称作“世叔”。好在张懿教他们练字时,讲的条而有序远比他们老爹强。况且这小世叔一旦挥笔演示时,必能写出几个潇洒异常的漂亮字。同时还能边写边讲,且讲的头头是道。所以这哥俩渐渐的打心眼里服气这个小世叔,称呼起来也就变得自然而亲切。
张懿虽拒绝了苏轼的八百贯钱用来入股,但苏轼最终还是拿出两百贯送到了张懿家中,并命人帮张大川付了今年的佃租。再后来,苏轼还托孟震将张大川家的户籍改为坊郭户并造了册。相当于张大川一家变成了城市户口,从此再不用去种田。好在短期内他家并不穷,长期则会更有钱。而继连大师也很照顾张懿,从寺院附近划了一小块地出来,并让众僧人帮着盖了两间屋子送给了张懿。
上述琐事简单交代一下,不再详表。
话说又过了几个月,转眼就到了冬季。
某天,张懿正在苏轼家同他喝茶闲聊。乎听屋外传来一阵急促马蹄声止于苏轼家门前。不一会儿功夫,便有下人引一官员进来。
此人自称是朝廷派来的麻宣官,来此宣苏轼接旨。
苏轼连忙起身行过大礼之后就去接圣旨。麻宣官把圣旨送到之后便走了,并没有向电视里演的那样当众宣读一番。
苏轼接过圣旨展开一看!立马感觉一阵眩晕,只好扶着凳子坐了下来。缓了一阵转头再看张懿,却见那小子只是似笑非笑的瞧着自己,竟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百度搜索 孟婆洒了汤 天涯 或 孟婆洒了汤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