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2)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屋里的众人都含笑与阮主麾下军师陶维慈寒暄,这陶维慈可是阮主坐下第一幕僚,是阮福源的心腹之人。虽说阮主手暂时伸不到这边,但是朝堂和江湖也有相通之处,就是讲究多个朋友多条路,人前相遇多笑脸,背后冷暖唯自知!在陶维慈身后的小童已经把两扇门轻轻关上并用门口的杠子顶紧。白发白须的陶维慈看上去神清气爽精神矍铄,手指着身后普通身材的壮年男子:“各位好友多日不见了,陶某在此先谢谢各位赏面前来一聚。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身后这位是安南都统使大人座下的首席幕僚孙永先生,孙先生出身大明汉中府儒学世家,自幼饱读经书,其本人更是惊世大儒,以后大家有机会多交流一下亲近亲近。”
屋中众人心中一抽,原来是莫敬宽这个丧家犬的人啊!安南都统使是莫敬宽祖上的的封号,1625年莫敬宽向黎氏投降后,黎氏封莫敬宽为“太尉通国公”,但莫敬宽常以安南都统使名义发号施令。
不顾屋子里的人面上不悦的表情,慈眉善目的陶维慈落落大方的给身后的孙永介绍:“这位是思明府知府黄应聘知府的大管家郑原郑先生,这位是思明州土知州黄河龙知府的大管家孟志孟先生,大家今天一见面,以后就是好朋友了,相互多关照关照。”
作为两大土司家族的大管家郑原和孟志两个人为人处世都是滑不溜丢,两人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随意的拱手回礼,嘴上说着恭维的客套话,但是心中暗骂:“关照个P,丫的要是早知道今天来的有莫敬宽的人,自己根本就不来了。”
这以智计出名的陶维慈让人带口信给自己的主子说在这家店有要事相商,并有大礼相送,于是主子就派自己来看看这个以安南诸葛自居的谋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想到这老小子竟然还带了莫氏的人。要知道这黄氏土司是广西思明府这一带真正的地头蛇,盘踞此地已经几百年了,可以说是树大根深,一直以当地的土皇帝自居,让莫敬宽这么一团臭狗屎直接糊脸上,这郑原和孟志能开心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纷争,莫敬宽被黎氏(其实是郑主郑梉)打的如丧家犬一样连老爹都顾不上带着妻儿逃奔到中国的归顺州,“以千金”投奔了当地的土司州官岑大伦,后来黎氏的军队逼近归顺,莫敬宽又逃到归朝。这时候不得不注意的是莫敬宽的妻儿留在归顺州,后来黎氏强行索要,岑大伦居然交给黎氏去了,当然还有小道消息据说在归顺州的时候岑大伦和莫敬宽的老婆貌似产生了爱情的火花,还有人说是岑大伦不够哥们,直接来了个霸王硬上弓,现在是莫敬宽和岑大伦两人之间的关系真是乱成麻了,除了当事人,估计谁也不清楚到底咋回事,更没人愿意穿新鞋踩狗屎在莫氏岑氏这个坑里搅合。
虽然思明府土知府黄氏和思明州黄氏土知州平常里也多有不和,但是毕竟是一家子分出去的,一笔写不出两个黄字,兄弟俩分开了还不到300年,说起来这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说起思明州的黄氏,这个来头确实不小,确实值得一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少数民族,但是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莫过黄洞蛮,它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中期。陈朝时黄洞蛮便已经形成,而且势力颇大。按“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顾名思义,就是指黄姓的溪峒蛮夷,但随着黄姓蛮夷的强大,势必有他姓溪蛮族人前来依附,因此后期的黄洞蛮也就是包括依附者的广义的黄洞蛮了。六朝以后,蛮越巴濮民族被封建政权赶入山区,居住在深山石洞,因此叫溪人或峒人。从史书的记载看,南朝时期,最著名的黄洞蛮仍分布、栖息于湘南衡阳至五岭之间的深山老林,“黄洞”一地也应在此。
唐代黄洞蛮不断强盛,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强大,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依附,遭到黄氏的攻击。黄氏一直把这两个家族势力驱赶到海边。
唐王朝在岭南地区不断加重赋役剥削,并设立买卖僚蛮人为奴,以输于内地的“僚市”,使民族矛盾激化,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反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武阳(今罗城北),朱兰(今东兰)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十八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乾元二年(公元759),唐王朝派遣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唐朝。
长庆三年(公兀823年),黄少卿兄弟再次率部义军攻破左江镇,直接威胁到了唐王朝对广西的统治。当此时蛮洞黄氏控制蛮僚诸洞,纵横岭南两广,声威远振宇内,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势力发展之强盛,赫赫如日中天。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唐王朝以经略使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统领大军强攻山寨,同时不断分化瓦解上层洞蛮。在董氏父子剿抚齐下的政策下,唐王朝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收复黄氏所占的十八州,给黄洞蛮以沉重的打击。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黄氏势力被大大削弱,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入汉族;一部分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一部分逃散至贵州、湖南,成为后世当地布依族、侗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
这思明府土知府黄氏来源于洪武二年(1369年),黄忽都遣使向朱元璋明朝廷贡献马匹及方物,朝廷因设置思明土府,授黄忽都思明府知府,准许世袭。这一脉辗转传下来现在的土知府是黄应聘。思明州土知州黄氏。这一支黄氏与思明府土知府黄氏是同族,它的第一位土知州便是第一位思明土知府黄忽都的弟弟,名叫黄钧寿。这一脉传承下来现在的土知府是黄河龙。
几个人各自心怀鬼胎却个个满面笑容,如果单看几人脸上的表情几人似乎是遇到了多年未年的知己老友。正在寒暄准备落座之际,被杠子顶住的门被拍的“砰砰”巨响,几人不约而同的心中一紧面色巨变:难道在这里聚头的事情被人知晓了,走漏了风声?
“禄溪先生,请开门,故人冒昧登门,但求一见!”门外一个中气十足的男人声音,听年龄似乎不大,而且语气中也没有恶意。
屋子里的人一起转脸看向陶维慈,陶维慈面上不动声色,心里暗自揣摩这个声音到底是谁:“徒儿,去把门打开。”
身边小童应了一声,跑过去把顶门的杠子挪开,门外强烈的阳光从打开的门中间泄了进来,阳光中站着一高一低两个身影:“禄溪先生,别来无恙!”
声音有点熟悉,陶维慈定睛一看,不由的微楞了一下:“原来是刘将军,来者是客,快请进!”
大步走进屋中的刘远方抬眼四顾毫不客气:“禄溪先生此言差矣,此地我当为主,你们几位才是客人!”
屋里的众人顿时愕然无语,陶维慈一边示意小童把门再次关上,一边已经恢复了道貌岸然的高人模样:“刘将军来的正好,我本来就准备和几位好朋友把事情商量完毕,定下之后就去找你呢,没想到相请不如偶遇,咱们竟然在这里相聚一堂。来,我给刘将军介绍一下这几位,这位是思明府土知府黄氏家的大管家郑原郑先生!郑先生是广西本地人士,少年时仰慕阳明先生曾远赴青原山求学。”
这郑原身材中等稍胖,看年龄应该在五十左右,圆脸短须,穿一身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脚登长靴。
刘远方随意的拱手为礼:“久仰久仰!”
“这一位是思明州土知州黄氏土司家的大管家孟志孟先生,孟先生自幼聪慧,二十八岁就高中秀才。”
孟志年龄大概四十出头,白面长须,身形瘦高,也穿了一身盘领青衫脚穿长靴,头戴四方平定巾,论人物孟志到是比郑原更出彩。
微笑着向孟志拱手为礼:“久仰久仰!”
陶维慈身子微侧,伸手指向身边一位中等身材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这位是安南都统使首席幕僚孙永孙先生!”
这个孙永年纪应该不到30,身材中等,看上去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戴网巾,穿对襟衣,蹬短靴。显得精明能干而且气度沉稳。
这个孙永比那个莫文林强多了,刘远方不由的多看了两眼,依旧拱手为礼:“久仰久仰!”
口称不敢孙永急忙拱手回礼:“不敢当刘将军厚誉!敢问刘将军就是力斩阮良玉,击杀清都王的大华刘将军吗?”
这个问题让刘远方微微一愣,这怎么回答,什么力斩啊击杀啊?这应该就是捕风捉影以讹传讹演义出来的版本吧?
这孙永出身泸州府,少年时在汉中府求学,家中颇有积蓄,但奈何人丁稀薄,只有自己一个男丁,家产落到孙永父亲手里时已经大不如前,而孙永的父亲是个书呆子,只知读书,身体孱弱,却到死却连个举人都没考中。偏偏这孙永自幼不仅饱读诗书,而喜爱兵法熟读兵书,喜欢舞刀弄棒,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后,又逢奢崇明起兵叛乱,有感于世道黑暗,干脆变卖剩下的一点家产,带着老母妻儿南下寻找战乱无法波及的世外桃源,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南下的途中孙永看到逃避战乱的难民缺吃少穿,就把自己手头的一点点银子和食物救济饥饿交迫的难民,不想自己只顾救济别人,自己却很快囊中羞涩了。这孙永到也能屈能伸,只能一边给大户打短工,一边继续南下,去年辗转流落到高平后,被刚刚回到高平,同样正在落魄的莫敬宽发掘礼遇并拜为麾下首席幕僚。
百度搜索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 或 历史的转折1626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