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谈判早就开始了。
当情况不妙的时候,就会想结束,想和谈。
战事不利,大清帝国一心主战的光绪皇上束手无策,越来越站不住脚。光绪皇上本来就像是西太后圈养在笼子里的小小鸟,高兴的时候,可以让他出来发号施令,不高兴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再把他圈起来。仗打的一败涂地,西太后当然很不高兴,命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尽早和谈,结束战争。
早在日军第一军攻破鸭绿江防线,第二军在辽东半岛南部登陆的时候,大清帝国就宣布朝鲜独立,放弃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同时,请求欧美各国牵线搭桥,寻求和谈。
当形势大好的时候,就会想继续,想扩大战果。
那时,日本的形势不是一般的好,前线战场节节胜利,士气如虹,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犹如一团又一团的火焰把整个国家的热情都燃烧起来,渐渐成狂热之势,可谓是举国沸腾。
日本议会中各个党派,以前总是批评国家的毛病,和唱反调,现在思想空前一致,踏破长城,打到清国首都成了各党派的共识。
不但民众热情高涨,甚至连最初不愿打仗的明治天皇,在战争打响后也全身心的支持战争,离开舒适的王宫,住进战时大本营驻地,身着军装,随时关注战争的信息;明治天皇的皇后,一条美子皇后,在宫中开设包带制作所,组织皇室女眷和宫中女性制作包带送往前线医院,还把自己二十五年婚庆时收到的进贡品真棉捐赠到前线,亲自到医院慰问受伤士兵,购买假肢送予失去手足的士兵。
明治天皇和皇后亲做表率,榜样的作用激励着前线的士兵勇猛作战,感染着国内的民众支持战争。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胆敢和谈,极有可能会被指责为叛徒。
接受大清帝国和谈请求的是伊藤博文,他是日本的首相,当然不会是叛徒,他之所以接受和谈,是因为他是优秀的政治家,更冷静,可以从多角度看问题。
伊藤博文知道大清帝国是一块大肥肉,欧美各国都已经在吃这块肥肉,如果日本把这块肥肉打没了,或者一大口下去吃掉很多,欧美各国是不愿意的,是会插手的;他也知道,打这场仗,目的是为日本争取好处,而不是毁灭大清帝国,如果把大清帝国打死了,找谁赔款?找谁割地?所以,只要把大清帝国打趴下,打听话就好;他更知道,日本民心不可违,目前的战果还不够丰富,需要更大的战果来填足日本的胃口,也增加在谈判桌上的筹码。
有了这些考虑,伊藤博文的策略是仗要继续打,谈判同时也交涉。
关于仗继续打的问题,进攻方向要改变,先暂停直隶平原大作战的计划,陆海军联合南下山东半岛,歼灭大清帝国北洋舰队,让大清帝国在谈判的时候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资本,出兵台湾,造成占领台湾的既定事实,为战后割占台湾铺路。
关于谈判交涉的问题,丝毫不讲情义,且狮子大开口。
两国谈判,美国愿意作中间人,美国向日本转达和谈请求是在十一月初,日本为给军队预留扩大战果的时间,回复同意在来年一月在日本本土和谈。
和谈很不顺利,经过一波二波又三折。
最开始,李鸿章觉得日本正是得势的时候,这时候派朝廷大员去谈判,会被日本看轻,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商量,决定先派一名外国人试探一下日本的态度和要求,于是,德国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崔琳带着李鸿章的亲笔信前往日本拜会伊藤博文,希望通过私人关系解决两国纷争。
伊藤博文以国家公事不接待私人,只接待对方全权代表为由,拒绝会面。
私人不行,再派朝廷大员,大员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事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署湖南巡抚邵友廉。其中,张荫桓擅长交际,办事干练,曾经出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像和日本谈判这种涉外事务是合适人选。
对大清帝国来说是合适人选,对日本来说未必。
对日本来说不合适,是因为张荫桓和邵友廉的全权资格和爵位名望。
以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对大清帝国的了解,他们早就料到缺乏国际知识的大清帝国在全权代表的授权上会有问题,果然不出所料,张荫桓和邵友廉对谈判内容均需转奏乞决,侯旨遵行。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以清方代表全权不足为由结束了这次还没开始的谈判。
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不但结束谈判,还督促清国清方代表团早日离开,理由是谈判的地方广岛是军事重地,清方代表不方便久留。
张荫桓和邵友廉无奈转往长崎,通过美国驻日公使从中协调,希望补足全权再开谈判,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不予理会。
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不予理会,不仅仅因为清方全权不足,还因为张荫桓和邵友廉的爵位名望不够。伊藤博文是首相,陆奥宗光是外务大臣,如果张荫桓和邵友廉是大员的话,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则是超级大员,超级大员也超级难以融通。
张荫桓和邵友廉没有丝毫实质性的谈判,徒劳无功,空耗时间,而这段时间,日本陆海军攻陷威海北洋水师基地,在北洋舰队投降,全军覆没的那天,张荫桓和邵友廉失落回国。
张荫桓和邵友廉带回来的唯一有用的信息是伊藤博文暗示希望恭亲王或者李中堂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
恭亲王是皇室贵胄,地位尊崇,让别人跑到大清帝国求他事情,或者有可能,让他跑到别处求别人事情,绝无可能。
唯一的可能是李鸿章出面。
李鸿章深知败军之将不言勇,城下之盟不好签,一万个不愿意,但是,朝廷有召,他还是一点儿不敢怠慢,积极应对。
李鸿章深知大清帝国已经没有任何提条件和要求的资本和能力,又寄希望于欧美各国的关说和协调。
李鸿章频频奔走于欧美各国公使之间,因为日本还没有公布和谈的详细内容,欧美各国还没有看到日本贪婪无厌的让人吃惊错愕的要求,所以,各国还不想插手,而是静观其变。
李鸿章失望又失落,死活不愿意割地的他,最后经过朝廷商议,西太后授权,以可以承认朝鲜独立,可以赔款,可以割地,可以重新签订两国条约的全权代表身份东渡日本谈判。
日本有个滨海小城叫下关,又叫马关;马关有座佛家古刹叫引接寺,曾经是朝鲜前往日本的信使下榻的地方;引接寺隔邻有座小楼叫春帆楼,是一家旅馆兼餐厅,做的毒河豚鱼很出名,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也曾闻其大名而多次光顾。
古刹通常都是建造在偏僻的地方,且山清水秀,环境优雅。偏僻和优雅的地方最适合聊天和谈判。
李鸿章一行从马关上岸,在引接寺下榻,到春帆楼谈判。
清方谈判代表是李鸿章,以及李鸿章的养子李经芳;日方谈判代表是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双方谈了二十七天,前后七次,方才定约。
第一次谈判,双方互相寒暄,交换全权委任状,李鸿章直入要点,提出双方既然开始了谈判,要求前线休战。伊藤博文回应明日答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日本就是得志的中山狼,猖狂异常。
第二天的第二次谈判,伊藤博文接受李鸿章的休战要求,但是,李鸿章不能接受伊藤博文的休战条件。
条件一: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
条件二:解除日军占领地的清军武装;
条件三:日军控制天津到山海关之间的铁路;
条件四:清国承担休战期间日军军费。
大沽,天津是大清帝国京城的门户,这等于是要求大清帝国洞开门户,等于是要求大清帝国把脖子洗白洗净伸到日军的屠刀之下,分明是蛮横无理,欺人太甚。
条件如此苛刻,李鸿章强烈抗议。谈判表面是用嘴巴谈,实际背后是用军队支持,李鸿章抗议无效,双方僵持不下,李鸿章要求考虑三天再谈。
又三天后,第三轮谈判开始。李鸿章是能够看懂大局,认清现实的人,知道休战无望,便直接转向和谈内容。伊藤博文声明,如果跳过休战一项,以后便不再提及。
李鸿章一心盼望而无力争取到的休战,伊藤博文声明不再提及的休战,因为一颗子弹而改变。
子弹是射向李鸿章的子弹,开枪的人是日本一位年轻的浪人小山丰太郎。
小山丰太郎和李鸿章不认识,无冤无仇,他只是在两国和谈的问题上和伊藤博文,陆奥宗光的意见不一样。
日本国内有很大的一部分人认为,日本应该趁着胜利,继续战争,扩大战果,拒绝和谈,和谈将会阻碍日本取得更大的战果。小山丰太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二十岁出头,年轻且冲动,年轻且冲动的人往往容易走极端。
极端的事情发生在李鸿章小道上。
引接寺和春帆楼本是隔邻,日本为了方便李鸿章来往,特意在两处之间修建了一条几百米的小道,日后成为著名的李鸿章小道。
或许是因为李鸿章小道不长,距离很短,所以日本才属于防范,小山丰太郎就夹杂在路两边的围观人群中,近距离向李鸿章乘坐的轿子开枪,子弹射中脸颊,幸而不是要害,性命无碍。
小山丰太郎的这颗子弹应该是世界上最具威力的子弹,射伤了李鸿章,惊动了欧美各国,吓到了明治天皇和日本朝野。
美国是这次两国谈判的牵线人,对此深表遗憾,忠告日本要答应李鸿章休战要求,以缓和紧张恶劣的气氛;俄国特别关注也特别愿意干涉两国的谈判,趁机提出大清帝国完全有理由请求欧美各国的帮助;明治天皇和日本朝野也担心欧美各国趁机干涉谈判,增加谈判的难度,明治天皇特别命令,除台湾和澎湖列岛外,其他战场无条件休战三周,专派特使和医生慰问治疗李鸿章,一条美子皇后还派人送来自己亲手制作的绷带。
李鸿章一心想早日达成和约,早日结束战争,即便负伤也没有推迟谈判的进度,躺在病床上统筹指挥,养子李经芳接替为全权代表,代为谈判。
第三次谈判的一周后,第四次谈判开始。日本列出具体谈判条款,割地之广,赔款之巨,让人瞠目结舌。李鸿章发电报回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的朝堂上吵作一团,形不成统一意见,李鸿章一时间无法回复,采取拖延战术。
李鸿章发回大清帝国的电报内容,日本知道的一清二楚。早在十年前,大清帝国的定远舰,镇远舰等四艘军舰到日本长崎访问时,船上官兵上岸游乐,和长崎警察发生冲突,打了一架,散架后日本捡到一本小册子,经过查验是大清帝国电报密码本,所以李鸿章发和大清帝国之间的所有来往信息,都在伊藤博文的眼皮子底下,他知道大清帝国决意结束战争,不惜代价,务必要和谈成功,所以态度坚决,丝毫不让。
伊藤博文不但丝毫不让,还给李鸿章,李经芳施加压力,强调如果谈判不成,将举全国之兵,征讨清国,直入直隶京城。
又九天后,第五次谈判,李鸿章,李经芳仍然反对割地太广,赔款太巨。伊藤博文仍然不予理会,以兵压人,提示已经有多少部队正在前往清国的路上,后续还有多少部队整装待发。
伊藤博文不是空口说白话。
在李鸿章从天津出发前往日本的第二天,日本小松宫彰仁亲王就任征清大总督,指挥统筹谋划已久的直隶平原大作战;谈判期间,日本发动全国兵力开赴大清帝国;在双方第五次谈判的时候,小松宫彰仁亲王率领征清大总督团队启程前往大清帝国的旅顺。
引接寺就在海边不远,李鸿章在寓所能够看到海面上一艘又一艘的兵轮慢慢驶离海港,驶向大清帝国,他眉头紧锁,心头滴血。
又五天后,第六次谈判,李鸿章仍然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本着能够争取一分是一分的精神,李鸿章还在讨价还价。要求赔款白银数额减少五千万两,伊藤博文拒绝;五千万不行,那就减少二千万吧,伊藤博文再拒绝;最后,李鸿章已经不是在讨价还价,而是在哀求,哪怕是少减一些,权且是当做他李鸿章回程的路费,伊藤博文仍拒绝。
李鸿章放下大国高爵的尊严,行苦苦哀求之事,心酸心痛心碎之余,也知道已经无话可说,无法再谈,经朝廷同意答应按照日本要求签约。
再一天,第七次谈判,已经无需再谈,双方备好条约文书,签字结束。
对伊藤博文,对日本失望透顶,绝望透顶的李鸿章在签字的当天下午便急急离开日本回国,并且发誓今后绝不再踏上日本土地。
下一月的上旬,两国交换由大清帝国光绪皇上和日本明治天皇批准的和约文书,和约正式生效,除台湾民众自发抗击日军的小规模战争还在继续外,两国战争结束。
这场战争开始的那年,按照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是甲午年,中国把这场战争称为“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战争发生在明治二十七,二十八年间,日本称这场战争为“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双方谈判,条约签定是在马关,条约史称《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一,清国承认朝鲜完整无缺的独立;
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三,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亿两;
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各口岸日本可派遣领事驻扎,日本商船可搭客装货;
五,日本可在各口岸设厂生产,免征一切杂税;
六,在清国支付完赔款前,日本军队暂时占领威海,清国支付占领费每年库平银一百五十万两;
七,两国尽数交还战俘,清国不得处分追究投降日本的人,为日本服务的人。
《马关条约》好像是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激起层层大浪,层层大浪压向日本。
能兴起大浪的当然是大国,大国是俄国,法国,德国。
李鸿章在出发日本之前就奔走各国公使之间寻求帮助,后又指示大清帝国驻外公使在他国积极寻求帮助。欧美各国在清日谈判前期,不知道谈判详细内容,都持观望态度,现在和谈结果出来,各国都有了反应。
反应最激烈的当属俄国,因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是抢了俄国的肉。
俄国国境和大清帝国从西北到东北有千万里接壤,觊觎辽东半岛已经很多年,俄国正在花大力气建造远东大铁路,目的也是要把辽东和朝鲜囊入怀中。
日本这头中山狼,是一头饿疯了的饿狼,贪恋的,狠狠的一口,竟然吞了俄国早想吃的肉,俄国当然不再观望,立即行动。
俄国善意提醒日本,为了远东的和平安宁,避免造成冲突,应该永远放弃辽东半岛。
善意的提醒非常有力量,因为有强大的军力做后盾。俄国命令海参崴的远东舰队随时待命,又加派几万军队赶赴远东。
当时法国和俄国是同盟国,有共同行动的义务,再加上法国对日本割占法国觊觎的台湾也有很大意见,所以,很当然的和俄国一致行动,也对日本进行了善意的提醒。
除了俄国,法国反应激烈之外,德国也表现积极。
德国地处欧洲大陆,和法国相邻,在远东的亚洲少有活动,和清日两国的这场战争和谈判好似一点儿的关系都没有。
德国不这么想。
德国是个新的国家,建国才二十几年,因为新,没有跟上瓜分世界的步伐。
德国是个新的国家,同时也是个强国。德国是那片土地上很多个小的邦国联合起来建立的国家,每一个邦国都具有力量,其中处于领袖地位的普鲁士王国本就是欧洲一极,各个邦国联合后,明显的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新的联合国家,德意志帝国,也就是德国,力量更强,强到可以很明显的威胁到法国的地步。法国之所以要和俄国结盟,主要原因也是受到了新兴的强大的德国的威胁。因为强,德国也要像英国,俄国,法国,美国一样瓜分世界。
德国把目光盯向了远东的亚洲,亚洲的大清帝国绝对是一块诱人丰厚的肥肉。
有心就有行动,德国人早就对大清帝国做了考察,就在德国建国的那一年,德国的一位水利工程师写了一本关大清帝国的考察日记,经过勘查和综合评估,认为大清帝国的山东省胶州湾的气候最适合德国人生活,也是个优良的天然海港,就这样,胶州湾就被德国人记挂在了心上。
自那以后,德国就不断加大对大清帝国的投资,很想像英国占有广东南部的小岛那样,也获得或者占领一处基地,只是一直未能如愿。
在大局已定,关系和平的时候,既定格局再想有什么大的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大局有变,固有关系和状态被打乱,就可以在混乱中寻找机会,伺机出动。
现在清日两国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原有格局肯定会被打破重新分配,德国很希望事情闹得更大,局势闹得更乱,以便在格局重组的时候也啃上一块肥肉。因此,德国很积极的支持俄国,很坚定的和俄国站在一起,派遣一艘铁甲巡洋舰开赴远东,威胁日本。
不要说俄国,法国,德国三个大国强国,单说一个俄国,其海军吨位数就比日本多出六倍有余,日本如何抗衡?思量再三,日本决定忍辱负重,把辽东半岛退还大清帝国,但是追加了赎辽费三千万两库平银。
虽然退还了辽东半岛,日本仍然收获丰厚,特别是巨额的战争赔款,像是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日本体内,让日本充满活力,蓬勃发展。
表面上看,日本得到的赔款是白银2亿两,加赎辽费3000万两,再加日军驻军威海三年的驻军费150万两,共计2.315亿,其实不然,还有其它。
大清帝国的官方税收白银称为库平银,库平银的成色标准是康熙大帝时期制定的,每千两白银中含纯银935.374,而在实际流通中,各地标准并不一样,日本以此为借口,要求大清帝国赔付白银的成色要统一标准为988.89,这叫库平实足,为此一项大清帝国又多支付白银1325万两。
还有,当时大清帝国和日本的货币都是以白银为主,是银本位,而欧美各主要国家是金本位。日本为了融入欧美货币体系,要求大清帝国以金本位体系中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货币英镑作为支付货币,并且把英镑和库平银的兑换比率固定为1:6.0788两。问题是,金融市场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时刻在波动,在未来支付赔款的几年中,银价跌,金价和英镑涨,由此而导致的兑换比率损失称为镑亏,这一项大清帝国又多支付白银1494万两。
这些都是战争之后的款项,在战争进行当中,日本俘获和抢夺的大清帝国的财物折算为白银估计有8000万两,前前后后全加起来约有3.597亿两库平银。而当时日本年度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仅为7000万两,日本在整个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包括后来台湾用兵的军费,总计约为1.786亿库平银,日本赚大发了。
天量的财富涌入日本,绝大多数用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让日本渐渐变成了世界性的军事强国,并在十年后击败俄国的远东海陆军部队,这是后话。
日本赚大发了,大清帝国要穷死了。
当时大清帝国年度财政收入库平银9000万左右,年度财政支出超过8000万,基本保持收支平衡,没有什么盈余,甚至在战争当中就已经军费不足,开始向欧美各国借款,《马关条约》签订后给日本的赔款当然也是向欧美各国借款。
借款是有条件有利息的,条件是严苛的,利息是高额的。俄国,法国,德国,英国以大清帝国的海关和税收为担保放高利贷,大清帝国向四国借款3亿两白银,实际到手2.6亿两,而本息叠加到最后要归还7.415亿两。
对没有财政盈余的大清帝国来说,这是天大的债务,天大的负担,压的大清帝国步履维艰,越来越难,难到看不到明天。
大清帝国遭了难,朝鲜也很可怜。
之所以打这场仗,是因为日本要争夺朝鲜的控制权,日本又标榜自己是文明国家,当然不会很直白很露骨的说出自己的真实目的,而是美其名曰为了朝鲜的独立自主。
既然是为了朝鲜的独立自主,就不方便直接控制朝鲜,所以在把大清帝国的势力赶出朝鲜后,就扶持亲日派的官员占据朝廷要职,掌握朝廷大权,间接控制朝鲜。
俄国见日本要控制朝鲜,也积极行动,拉拢朝鲜,在俄国的外交努力下,朝鲜实际掌握最高权力的王后闵妃投入了俄国的怀抱,甚至还解散了亲日派的官员。
日本当然不乐意,必须采取行动,行动有点过火,不对,不是有点过火,是大大过火。
近代的日本,有太多军方人员和驻外人员擅自行动,酿成大事,众所周知的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就是当地驻军策划并实施行动,结果占领中国东北。当时的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也是这种人。
《马关条约》签订半年后,三浦梧楼策划,唆使一些日本浪人和亲近日本的朝鲜人武力冲入王宫,杀死闵妃,烧毁尸体。
贵为一国王后的闵妃遭到如此野蛮的对待,落到如此凄惨的下场,朝鲜国王李熙对日本人已经不是害怕,而是恐惧,万分的恐惧,感觉自己生活在日本人的魔掌之中,随时都可能步闵妃后尘。
谁都不愿意生活在别人的魔掌之中,李熙做梦都盼望着有人来护他周全。
护李熙周全的是俄国人,俄国人一直关注和经营朝鲜,这样的机会岂会错过,在闵妃被害的四个月之后,李熙在俄国士兵的保护下迁居俄国使馆,从此,朝鲜又成了俄国的小弟。
俄国,法国,德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当然不是他们天性善良,而是各有所图,其中,俄国所图不只朝鲜,还有大清帝国的辽东。
清日战争结束后两年,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在德国强行租借了胶州湾和胶澳(现在的青岛)后,俄国也强势租借旅顺和大连二十五年,后又取得南满铁路修筑经营权,把势力深入东北,霸占辽东半岛,更名为关东省,整个东北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
租借地,俄国是学习德国的,在大清帝国设立租借地,德国最先。
德国干涉还辽有功,和大清帝国交涉,想要一处小岛作为基地,大清帝国一直推脱,德国一直未能如愿,越来越焦急。
传教士的本质工作是传教,无意间也可以救国家之急,只是,代价是性命。
清日战争结束后两年,德国的两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误杀,这对德国来说是天大的喜讯,是绝好的借口,立马派军占领胶州湾和胶澳。
大清帝国被日本打的丢盔弃甲,元气大伤还没有恢复,知道绝对不能再打仗,只能谈,手里没兵,只能委屈的谈,谈的结果是德国租借胶州湾和胶澳九十九年,德国在山东修建两条由胶澳通往济南的铁路,德国有权开发铁路沿线三十里内的矿藏,山东省的事务,凡是涉及外国的人或者事,首先征询德国意见,整个山东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首开先河,其它国家起而效仿,除俄国外,法国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广东广西云南成为其势力范围;英国租借新界九十九年,租借威海二十五年,长江流域成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把靠近台湾的福建省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俨然是一个个的国中之国,而大清帝国渐渐的国不成国。

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大清帝国渐沉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木木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木一并收藏大清帝国渐沉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