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战争打响时,大清帝国的军队已经几经更迭。
大清帝国最开始的军队是八旗军。
大清帝国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龙兴于东北,和历代中原王朝不同,历代中原王朝以郡县为单位治理国家,满族人最开始以旗为单位治理国家。
整个国家设立黄白红蓝四个颜色的旗帜,后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称为满洲八旗。所有人民分归于八旗管理,八旗之下的青壮男丁亦农亦兵,平日下马为农,战时上马为兵。
随着领土日益扩张,人民日益增多,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计二十四旗。军队数量已经远远不止八旗,名称沿用当初未曾改变,一直称为八旗军。
八旗军在战争中创立,在战争中扩张,在战争中壮大。战争是锻炼军队最好的方法,八旗军被锻炼的异常强悍,兵锋所指,无不披靡,统一东北,横扫蒙古,征服朝鲜,又趁中原的大明帝国内乱之际,入主中原,定鼎华夏。
八旗军强悍的战斗力和辉煌的战绩,简直是一种传奇,传奇在八旗军定鼎中原之后,绝大部分渐渐变得平平无奇。
战争锻炼军队,享受腐化军队。
定鼎中原之后,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八旗军凭借立下的汗马功劳,可以完全不事生产,尽情的享受生活,享受是个温柔的陷阱,生活一年年的享受,勇武一年年的沦陷,最终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军淹没在广大的绿营兵之中。
绿营兵是大清帝国入主中原,定鼎华夏的过程中组建的另外一直主力军。
八旗军一旗兵力七千五百人,入主中原时八旗军总数有二十万出头,这样的军队规模,横行东北和蒙古绰绰有余,扫平广阔无边的中原地区明显兵力不足。
兵力不足,急需扩员。如果临时招募,需要时间;如果有现成的军队补充,那就再好不过。
现成的军队不少。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大明帝国的首都,大明帝国的皇上上吊自杀,大明帝国大批的军队群龙无首,无所适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很快被八旗军攻破,大批的军队流散;农民起义军不只李自成一支,还有其它小股军队活跃在各地,等等。这些军队参军打仗只是为了吃饭,谁强大,就跟着谁。
八旗军入关,李自成败走,八旗军成了最强大的力量,大批军队纷纷投靠。八旗军正是需要人的时候,不管以前的身份和经历,来者不拒,所以八旗军招降的军队如同不拒细流的大海蔚然壮观,壮观到是八旗军的八倍之多。
蔚然壮观的投降部队统一打绿色旗帜,称为绿营兵。
绿营兵刚归降新的主人,急于立功表现,再加上数量众多,在大清帝国定鼎华夏的过程中,勇敢积极,劳苦功高。
大清帝国定鼎华夏之后,八旗军驻防京城和冲要地方,其他地方归绿营兵负责。
大部分八旗军在享受中慢慢变成了只会享受不会打仗的人,绿营兵也就越来越重要,成为大清帝国军队的主力,为大清帝国打下了康乾盛世。
盛世之下,大多数时间,大部分地区都平和繁华,平和繁华让人堕落,特别是军人。
绿营兵是军队,又不是军队。绿营兵实行世袭制,子承父业,儿子身体强壮与否不重要,只要父亲是军人,朝廷就承认儿子是军人。绿营兵训练时去军营,不训练时回家自由生活,因为绿营兵的薪水远远低于八旗军,低到根本养不起一家人的地步,所以绿营兵回家自由生活,实际上是回家讨生活。讨生活比当兵重要,讨生活的精力和时间当然也比当兵多。
是军队,又不是军队,客气点讲是非专业军队,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下去,更加的非专业,非专业到最后,只会不堪一击。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爆发,绿营兵已经不堪一击,所以太平天国势如破竹,大清帝国岌岌可危。
挽救大清帝国的危亡,必须依靠新的力量,朝廷大力鼓励官员招募乡勇,发展团练。
发展团练最突出的当属曾国藩。
曾国藩当时官居二品侍郎,道德学问都堪称完美,尤通理学。他选择将领也是以知忠义,有操守的读书人为主,甚至底层士兵也亲自把关,以老家湖南湘乡一带的吃苦耐劳,忠厚淳朴的人民为主。
既有忠义观念,又有乡亲之谊,所以能够不避艰难,不怕牺牲,团结互助,配合默契,极具战斗力,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
太平天国势大,单靠曾国藩一支主力远远不够,曾国藩的幕僚下属中,李鸿章和左宗棠属于人才中的翘楚,在曾国藩的授意和支持下,各自回乡募勇办团练。
李鸿章是安徽人,创办淮勇,左宗棠是湖南人,创办楚军,都渐成气候。
以曾国藩为主,李鸿章,左宗棠等将领为辅,最终把兴风作浪十四年的太平天国送到了天国。
太平天国伤害了大清帝国,成就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也成就了湘军,淮军,楚军,这些曾经的地方团练成了朝廷的支柱军队。
成了支柱军队的湘军,淮军,楚军,朝廷难以控制,他们更听命于自己的首领。
曾国藩首创湘军,又授意和支持创建淮军,楚军,是当之无愧的首领。曾国藩去世后,各地方总督巡抚个个认为自己是首领,即便李鸿章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成了宰相级别的李中堂,成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各地方总督巡抚照样不认账,自行其是。
你李鸿章毕竟是曾国藩的下属,我们也是;你李鸿章是封疆大吏,我们也是;你李鸿章功劳不小,我们也有。曾国藩在,我们尊为师座,而你李鸿章,我们平起平坐。
所以,李鸿章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所带兵马仅是自己创建统领的,可以有效指挥的,经过裁撤老弱只剩五万余人的淮军。
李鸿章能够成为封疆大吏之首,当然不止一手,除了淮军,还有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一手创建,实力雄厚,在大清帝国各支军队中,有着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是李鸿章最引以为傲的力量和资本。
大清帝国早期也有水师,只是处于负生长的状态。
大清帝国的水师继承大明帝国,大明帝国的水师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可谓霸主。
大明帝国可以建造容纳千人的大船,有跨洋跨洲航行的技术,也有海外用兵的能力。大明帝国的水师和当时世界上的海上强国西班牙,葡萄牙的海战中,只有胜仗,没有败绩;甚至,非官方水师,东南一带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盗集团,其实力也可以碾压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
到了大清帝国,保守的制度扼杀了大明帝国水师的辉煌。
康熙皇上的时候,大清帝国收服郑氏,把台湾纳入版图,海疆无事。另外,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勾结海盗或者移民海外,朝廷死死的限制了船的大小尺寸。
朝廷规定:所造兵船,桅杆高度不超过一丈七尺,所乘兵员不超过二十四人,所配鸟枪不超过八杆,腰刀不超过十把,弓箭不超过十副,弹药不超过二十斤。
朝廷兵船如此,民间船只当然更小,死死的限制把大明帝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强大的海上力量送上了死亡的道路。
这边走上死路的同时,欧美各国的造船技术和海上力量如同春天的禾苗一样野蛮生长,此消彼长,双方的距离渐渐地远的像永远那么远。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最大的战舰可容纳上千名官兵,载炮七十多门,射击十里之外的目标,且不说战舰,就连称不上战舰的武装商船,都比大清帝国的水师战船强悍。大清帝国的战船在英国战舰面前如同玩具,不要说招架之功,连还手之力都没有,根本无能为力。
太平天国爆发后,势头很盛,一位年轻的英国人,担任大清帝国代理总税务司的赫德建议朝廷从英国购买几十艘军舰,招募英国海军士兵组建新式海军,估计费用不超过一百万两白银,可通过提高鸦片税和对鸦片征收货物税来筹措。
朝廷同意了这一建议,委托身在英国的担任大清帝国总税务司的李泰国筹办。李泰国物色了英国海军上校阿斯本出任舰队司令,并私自订立合同。
合同很奇葩,规定阿斯本只接受李泰国转达的大清帝国皇上的命令,如果他觉得命令不合适,有权不接受;舰队的人事任命和调整权全部由阿斯本说了算,大清帝国不得插手。
朝廷和地方大员均不能接受,阿斯本舰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上半年才成立,当年年底便解散了,那是太平天国灭亡的前一年,同治二年的时候。
同治十年,日本借口台湾生番杀死了琉球国避风的渔民,出兵台湾。偌大的大清帝国面对小小的日本的挑衅,竟然无能为力,因为大清帝国根本没有跨海作战的能力。
没有能力的大清帝国还是有一些有能力的人,恭亲王奕?就是强有力的一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深深的刺激了他,这一次日本的挑衅又一次深深的刺激了他,建议并大力支持发展大清帝国的现代海军。
朝廷每年拨付四百万两白银,计划先组建北洋和南洋两支水师。北洋负责京津,河北,山东,辽东地区,南洋负责上海,江浙,长江地区。
军舰是用钢铁打造的,更是用金钱堆起来的,四百万两白银并不充裕,由于北洋有拱卫京师的重要使命,所以优先发展北洋水师,李鸿章主持。
李鸿章早年和太平天国作战时,他的队伍里就有欧美雇佣兵组建的洋枪队,他切身感受到了先进武器的杀伤力和重要性,买军舰,办水师早就是他的多年渴望,现在朝廷支持,白银到位,当然尽心尽力,办的卓有成效。
十年后,也就是光绪十一年,海军衙门成立,又三年后,北洋水师宣告成立。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洋水师势力雄厚,拥有威海,旅顺两大军港基地,战舰五十多艘,总体排水量四万多吨,实力排名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非但亚洲第一,其中定远舰和镇远舰均为德国造七千吨级的铁甲舰,是远东最大最具威力的战舰。对大清帝国来说,如同定海的神针,让人踏实放心;对日本来说,如同压顶的乌云,让人惴惴不安。
大清帝国的军队几经更迭,日本的军队也已经进化,并且进化的非常现代化。
日本明治时期最开始的军队主要是长州藩和萨摩藩的军队,推到了德川幕府,征服了不听话的藩之后,全国统一,政令通达,在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明治六年,天皇颁布征兵令,凡是十七到四十岁健康男丁均有为国家服兵役的义务,不管富贵还是贫贱,哪怕是皇族成员也不例外。
早期,兵役制分为常备军,第一后备军,第二后备军,国民军。
常备军需在军队服兵役三年,第一后备军每两年召集训练一次,第二后备军只需在家务农即可,另外,十七到四十岁健康男丁均为国民军,如果战争爆发,守卫所在地区。
明治二十二年,为了扩军备战,颁布新的征兵令。
新的征兵令,兵役制分为现役,预备役,后备役,国民兵役。
年满二十岁需服兵役三年,现役期满需服预备役四年四个月,预备役期满再服后备役五年,另外,十七到二十岁,以及后备役期满到四十岁健康男丁均需服国民兵役,国家有号召,需随时入伍。
明治时期的兵役制,既保证了军队的兵源,也保证了军队有源源不断的补充。
到战争前夕,日本已经有七个师团,一个拱卫天皇和京城的近卫师团和六个常备师团,士兵十二万三千多人,军马三万八千多匹。每个师团下辖十二个步兵大队,三个骑兵中队,六个炮兵中队,二个工兵中队,以及辎重队和其他机关,人数在一万八千多人,军马五千六百多匹。
二个或者三个师团组成一个集团军,一旦成为集团军编制,则会有独立作战体制,配备电信部队,后勤部队,野战医院,等等。
和平时期,各师团驻扎边地屯荒,自给自足,由参谋总长担任全军统帅;战争时期有临时最高机构战时大本营统一指挥。战时大本营由日本天皇亲自挂帅,下辖海军省,陆军省,军令部,参谋本部,宪兵,等等,拥有军事上的最高权力,协调四方,指挥全局,全国一盘棋。
军队之所以是军队,是因为有威慑力和杀伤力,威慑力和杀伤力最直接的来源是武器。
在大清帝国,李鸿章因为早年从洋枪队那里切身感受到了先进武器的杀伤力和重要性,所以特别重视,也尽最大可能,为军队配备先进武器。
后来,朝廷支持洋务运动,其主要内容也是仿制西洋先进武器,进而自己制造。
既有进口,又有仿造,也有自产,多且杂乱,又加上大清帝国的各支军队不能统一指挥,用惯了这种枪的部队拿了别的枪不会用,不小心拿错了子弹的枪也无法使用,所以即使有五分之一的清军配备了当时西洋最先进的连发枪,部分军队装备有一定量的速射机关炮,克虏伯炮等先进武器,结果整体的武器优势和威力不能有效充分的发挥。
大清帝国陆军武器装备情况如此,北洋水师武装要强大很多。
战争前夕,大清帝国已经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大水师。南洋,福建,广东水师的舰船大多是木质构造或者已经老朽,不提也罢,但是北洋水师的武装和力量不容小视。
北洋水师拥有的威海和旅顺两处基地,其海岸炮台可覆盖十余公里海面目标,五十余艘军舰和海岸炮台互为犄角,坚如磐石,综合实力亚洲第一。
第一不是永远不变的,稍不进步,就会被别人赶超。
大清帝国不是稍不进步,而是从宣布北洋水师成立后,就一直不进步了。
不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钱。
大清帝国的确不富裕,但是需要钱的时候还是能凑得出来的。西太后要修颐和园,预算是三千万两白银;光绪皇上大婚,实实在在的花了五百五十万两白银。北洋水师最大最贵的定远舰,镇远舰,一艘的价格是一百四十万两白银,修颐和园的钱必须有,结婚的钱必须有,唯独用于水师的钱没有。
要钱需要朝廷有人,李鸿章朝廷是有人,叫人悲愤的是,是个仇人。
西太后最关心的是掌控权利,颐养天年,修花园,看戏,她也不想李鸿章的势力发展的太大;当年支持现代水师建设的恭亲王奕?,在和法国战争后就已经失势了;掌管钱袋子的人对李鸿章恨之入骨,处处刁难,怎么可能拿到钱?
大清帝国管钱的是户部,户部负责人叫翁同龢,是光绪皇上的老师,深受光绪皇上的器重,位高权重。
翁同龢的哥哥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办事不力,弃城逃跑,曾国藩奏折弹劾,结果翁同龢的哥哥发配新疆,父亲气病身亡。
当时,李鸿章在曾国藩幕下,他是翰林,文采风流,曾国藩的这篇奏折出自李鸿章之手,于是翁同龢就恨上了李鸿章,李鸿章为北洋水师申请的款项没有着落也就很正常了。
那个时代,海军技术的更新发展日新月异,舰队需要不断的升级,需要增加新的战舰,对不起,没钱,甚至,北洋舰队申请要求更换当时流行的新进的速射炮,更换已经到期的锅炉,更换质量更好的燃煤,对不起,都没钱。
没钱,什么事都办不了,只能原地踏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舰队不断老化。
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不断老化的同时,日本的联合舰队却在茁壮成长。
因为日本觊觎朝鲜,朝鲜又是大清帝国的保护国,所以早就暗下决心要超越大清帝国。
后来,不是超越,而是雪耻。
战争前十年,大清帝国北洋水师刚接收定远舰,镇远舰没多久,定远舰,镇远舰和其他两艘军舰到日本长崎港维护保养和友好访问。
访问期间,舰上官兵上岸寻欢作乐,和当地警察发生肢体冲突,打了群架,双方各有死伤。北洋水师顾问琅威理建议趁此机会摧毁日本海军,永绝后患;李鸿章也强硬的表示随时可以开战。日本鉴于力量还不够强大,隐忍退让,给大清帝国赔了五万多日元方才了事。
长崎打架事件,被日本看做奇耻大辱,是日本自黑船开国以来最大的耻辱。
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若想雪耻,必须大力发展海军。
首相伊藤博文在议会提出大额增加海军军费的提案,明治天皇以实际行动支持,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三十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命令官员捐献工资的十分之一支持海军建设,在明治天皇的感召下,民众纷纷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
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号战舰,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战舰,机动性和打击力俱佳。本是大清帝国订造的战舰,因为没钱而无奈放弃,最终被日本买下,大大增强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
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积累,战争前夕,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数量和吨位已经可以和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不相上下,其机动性能和火炮打击能力更优于北洋舰队,整体实力超过北洋舰队。
日本联合舰队的军舰有些是直接从欧美购买,也有一些是自己研发制造的。
日本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也有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军舰有能力自己研发制造,枪炮和弹药当然也有能力自己研发制造。陆军基本上统一装备自己研发制造的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其性能不比大清帝国从西方进口的差。
军队中,训练,纪律和士气大于武器。
李鸿章创建淮军的时候,招募将领的标准,乡邻之谊,能打能杀是重点,人品学识是其次,所以淮军将领有很多出身于草莽英雄或者地方豪强,对他们来说,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行事作风要大过军队纪律。
李鸿章注重军队西洋化,创办北洋武备学堂,外聘西洋教练教授学生,也训练军队。
问题是,李鸿章只相信自己人,对外国人缺乏信任,外洋教授只负责教学和训练,军队的指挥仍然是淮军将领。
淮军将领都是从战争中拼杀过来的,看不起从武备学堂里出来的学生,也不会用西洋教练训练军队的方法去带领军队,武备学堂的学生学有所成无用武之地,军队里西洋训练也用不上,发挥不了功效。
淮军的军队纪律更加堪忧。聂士成是淮军将领中的佼佼者,带领的军队最有纪律和士气,但是他的军队也是双枪军,除了打仗的枪,还有抽鸦片的枪。佼佼者的军队都是这样情况,其他军队可想而知。
北洋水师官兵的整体素质比陆军强很多,但仍然纪律涣散。
北洋水师刚开始纪律并不涣散,本来北洋水师挑选士兵就是优中选优,素质较高,更重要的是北洋水师顾问,副提督琅威理的严格训练。
琅威理是英国人,优秀的海军人才,专业又敬业,训练北洋水师奉公职守,认真负责,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他在,北洋水师军纪严明。
琅威理可以说是北洋水师的福气,悲哀的是北洋水师身在福中不知福,偏要自毁长城。
战争前五年,北洋水师南下广东南部避冬避冻,提督丁汝昌帅舰出海,琅威理留守。定远舰是北洋水师旗舰,总督在,舰上悬挂总督旗帜,现在丁汝昌出海,定远舰的管带,也就是舰长刘步蟾命令降下总督旗,换上自己的总兵旗。
琅威理抗议,丁提督外出,他琅威理是副提督身份,怎么可以降下总督旗?
刘步蟾不予理睬,最后,事情闹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也表示北洋水师只有一个提督,琅威理只是客卿和顾问身份,副提督也只是荣誉性质。
琅威理以不被尊重,受到羞辱为由,愤而离职。
北洋水师有句话: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
琅副将是琅威理,丁军门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是李鸿章同乡,陆军出身,早年参加太平天国,后投靠朝廷,作战勇猛又有谋略,战功卓著,待人仁厚。
待人仁厚当然可以,治军绝对不可以。
丁汝昌的仁厚已经不妥,各舰管带的不专业更加不妥。
各舰舰长大多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再派往英国留学,然后回国担任管带。
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仅是海军皮毛,英国留学大多也仅是上船实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海军知识和军人素养的训练。在大清帝国来讲,的确算得上是海军人才,以欧美先进国家的标准来看,专业性欠缺。他们非但专业性欠缺,气量和素养同样欠缺,从排挤琅威理一事就可见一斑,虽说不全是这样,但大多如此。
在丁汝昌的仁厚之下,各管带的不专业之下。北洋水师官兵离舰上岸居住者过半,吃喝嫖赌成风,军官置办副业和走私也屡见不鲜,就连舰队训练也是预先定好目标的远近,打击固定目标,敷衍了事。
北洋水师纪律涣散的同时,技术也停滞不前。
琅威理愤而离职,英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英国不同意再派其他顾问,还撤走了部分人才,不再接受大清帝国的学生到英国学习海军,大清帝国和英国海军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陷入低谷。
日本的士气和训练完全两样。
日本改革稳固后,军队的建设和训练彻底的西洋化。聘请了大批的西洋教官,其中不乏欧美名将,待之以上宾;外派了大批的欧美留学生以学习先进技术;建立了陆军士官学校以培养陆军基层军官,建立陆军大学以培养陆军高级军官,士兵和军官的学习,训练,毕业,实习,升迁都有严格的考核选拔标准。
日本当时对海军的重视程度超过陆军,对海军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更加的不遗余力。
海军的主要将领都是科班出身,极具专业和素养。联合舰队的司令官伊东祐亨在幕府时代就有和英国海军打仗的经验,后来担任海军大学校长,各舰舰长大多毕业于欧美专业的海军学校。
日本海军除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外,也聘请一些英国的海军军官为顾问,能够虚心待人,和英国海军合作融洽。英国海军技术和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一,是海上强国,海军技术超前且更新也快,有力的助推日本海军的快速进步,增强日本海军的战斗力。
军队的战斗力不管有多强,都有可能被摧毁,唯独精神坚不可摧。
大清帝国的军队欠缺精神,个别的将领和士兵具有崇高的家国精神,很遗憾数量太少太少,如同一滴水被淹没在海洋,毫无波澜。
大清帝国的士兵只知道自己的首领,不知道国家。国家是满族人的,满族人和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一样也是外族,外族人的江山与我何干?
李鸿章刚创建淮军时,处处打仗,环境恶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逼着士兵有一种拼命精神。眨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当初有拼命精神的士兵死的死,老的老,后来招募的士兵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连拼命精神都没有,他们参军只为吃口饭,活条命,一旦有危险,逃命要紧。
日本军队是一支特别的军队,因为他们有武士道精神。
武士是幕府时代幕府统治的支柱,既然是支柱,当然是一个重要和特别的阶层,重要和特别的阶层当然有一套特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规范,这就是武士道。
武士道,勇敢和忠诚是基础,荣誉至高无上,死亡是英魂的升华。
武士道,在日本流传积累几百年,早已经根深蒂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日本军队建制和训练贯彻西洋化,精神教育贯彻武士道。
外有现代技术武装,内有传统精神武装,日本军队成为了一支作战勇敢,视死如归,荣誉至上的令人生畏的军队。
现在,令人生畏的军队正开往大清帝国和朝鲜。

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大清帝国渐沉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木木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木一并收藏大清帝国渐沉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