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或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有些事,不受控制,包括死伤无数,花费无数的战争;有些人,身不由己,包括日本至高无上的明治天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伊藤博文,也包括大清帝国至高无上的西太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中堂李鸿章。朝鲜是大清帝国的藩属国,日本在朝鲜闹腾,很明显是挑战大清帝国。
日本明治天皇不想挑战大清帝国,大清帝国毕竟很大,明治天皇还是有点怕,怕一旦战争打起来,输了战争,日本毁于一旦,万世一系的皇业毁于一旦。明治天皇已经年过四十,不是毛躁的小伙子,更愿意求稳,不愿意和大清帝国打仗。
伊藤博文身为首相,**首脑,考虑事情需要全面,军事,经济,政治,外交需要通盘考虑。
对于军事,伊藤博文和明治天皇一样有一点担忧;对于经济更有担忧,日本明治维新将近三十年,海外只是打开了朝鲜市场,这么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主要还是靠国内的资源和市场,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和市场有限,发展和积累多年也并不像欧美先进国家那么富裕;伊藤博文最担忧的是外交,欧美主要先进大国在大清帝国都有重大的权益,大清帝国好比是一头肥壮的奶牛给欧美各国供奶,奶牛如果有危险和损伤,影响供奶,欧美各国势必插手,日本绝对没有实力和欧美各国对抗,所以,伊藤博文只同意向朝鲜派遣少量部队,以和大清帝国保持在朝鲜的均势,不同意大规模派兵,不同意和大清帝国发生冲突。
日本的社会舆论和其他一些大臣的意见,绑架了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首相。那段时间,日本社会上的征朝论,征清论沸腾如烧开的一百度的开水。
其实,日本想在朝鲜闹腾,不是现在,已经很久。
早在丰臣秀吉的幕府时代,就曾在朝鲜狠狠地闹腾了一次,派遣大军入侵朝鲜。当时,中国是大明帝国时代,大明帝国派军支援朝鲜,最终日本军队铩羽而归,让丰臣秀吉狠狠地感到遗憾。
明治维新后,征朝论又甚嚣尘上,那时日本的主流意见是聚焦国内,先发展积累实力,明治天皇也支持,征朝论暂时被压制和搁置。
十年前,朝鲜开化党政变,引起混乱,大清帝国抢先一步进入朝鲜,占了先机,稳稳控制住了朝鲜政局,日本在朝鲜的势力被严重削弱。这深深的刺激了部分日本人的自尊心,被压制的隐藏多年的征朝论征清论重又抬头,好像冷却的一盆火被一阵风又吹出了火苗。
朝鲜开化党要员金玉均的死亡,更是火上浇油。
十年前,朝鲜开化党政变失败后,金玉均亡命日本,受到日本**的通力保护,朝鲜闵妃想除之而后快,多次派人暗杀都未成功,于是许以高官厚爵物色超级杀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勇夫名叫洪钟宇。
洪钟宇是朝鲜官宦子弟,曾经在日本生活过,和金玉均本就认识,后来自费留学法国,从法国回朝鲜路过日本时,接受了暗杀金玉均的任务,为创造暗杀条件,洪钟宇极力亲近金玉均,渐渐取得金玉均的信任。
洪钟宇声称和大清帝国极权人物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熟识,可以通过李经方和李鸿章搭上线,让李鸿章推荐金玉均回到朝鲜,重执柄权,改革政治。
金玉金亡命十年,身心俱疲,做梦都想重回朝鲜,改革政治,为国出力。洪钟宇已经摸透了金玉均,金玉均哪里痒,那就往哪里抓,金玉均怎能不上钩?金玉均不顾众多日本朋友和政界人士的劝阻和反对,执意跟随洪钟宇到大清帝国。
金玉均离开日本,就失去了保护;进入大清帝国,等于入了虎口,虎口之下,只有血腥和死亡,洪钟宇趁金玉均午睡之际把他枪杀于上海。
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派出军舰把金玉均的尸体和洪钟宇送回朝鲜。金玉均的尸体被凌迟,洪钟宇由于日本的反对和朝鲜社会的议论,没有被授予高官侯爵,只被授予中等官爵。
金玉均亲近日本,流亡日本,被日本保护十年,算得上是日本的客人,在大清帝国被杀,尸体被运回朝鲜凌迟,算得上是打日本的脸。很多日本人群情激愤,金玉均的日本友人在东京浅草寺为他举行葬礼,参加人数多达二千多人。
很多**要员,社会名流也纷纷出面。比如,众议员犬养毅,指责日本**太软弱,被大清帝国欺负侮辱,要求**对大清帝国采取报复行动;比如,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他平日本就鼓吹战争,这次金玉均之死,他更是大发评论,大肆渲染,把征朝论征清论传播的更加广泛,影响的更加深入人心。
非但民间的征朝论征清论水涨船高,部分**官员也是征朝论征清论的坚定支持者。
日本近代陆军之父山县有朋力主拿下朝鲜,因为俄国在修建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铁路一旦建成,俄国会把朝鲜一口吞下,所以日本必须赶在俄国之前下手。
日本参谋次长兼情报负责人川上操六也力主用兵,并且坚信日本必胜。参谋总长是明治天皇的一位叔叔小松宫彰仁亲王,以亲王之尊,很多事都不用干的,所以身为参谋次长的川上操六就干了参谋总长和参谋次长所有的活,也可以用参谋总长和参谋次长所有的权。
川上操六代表日本军方,日本军方一向骄傲自信,因为有骄傲自信的资本。
大清帝国同治十年,日本明治维新六年的时候,琉球国渔民六十多人被风吹到台湾,被当地土著人杀死五十多人,琉球是大清帝国的藩属国,台湾是大清帝国的领土,这本是大清帝国的内部事务。日本硬说琉球是日本的的保护国,趁大清帝国集中兵力用兵新疆的机会,出兵台湾,当时日本兵力并不强大,又水土不服,结果失利。日本在失利的情况下,通过英美等国的调停,让大清帝国赔了五十万两白银方才撤兵。
大清帝国光绪六年,日本明治维新十一个年头,日本干脆把琉球吞并,改为冲绳县。大清帝国身为琉球的宗主国,保护人,却无能为力。
日本吞并琉球的三年前,入侵朝鲜,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身为朝鲜的宗主国,保护国的大清帝国一样是无能为力。
一次有一次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日本军方一点又一点的自信狂妄。
身为军方要人的川上操六还曾经亲自到大清帝国和朝鲜访问考察,名为访问考察,实为刺探情报。
川上操六的刺探,应该是世界上最容易的刺探,因为李鸿章极为大方,或许李鸿章是想用大清帝国北洋水师的实力把川上操六给吓住吧。
川上操六在天津呆有一月之久,去哪里,干什么,李鸿章无不允许配合。川上操六参观天津机器局,访问武备学堂,观看清军炮兵操演,步兵操练,考察天津周边地形,对大清帝国的内部腐败,军队装备及战斗力,地形地貌,风俗人情均作了详细考察和了解。
大清帝国的北洋水师非但没有吓住他,反倒是给了他极大的自信,坚信大清帝国大而虚弱,日本必胜,当时就让手下草拟了《征清大计划》。如果有合适的理由对大清帝国开战,不容错过。现在朝鲜东学党闹事,两国同时出兵,还有金玉均之死,这都是不容错过的绝佳的合适的机会。
除了军方,主管外交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全力支持,积极推进大规模出兵朝鲜。
日本自黑船开国后,被迫和欧美各强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明治**自一成立,就努力修订那些不平等条约,只是一直没有大的进展。陆奥宗光当了外务大臣后,有一些进展,但整体还是大不如人意,国内反对党派屡屡以这事刁难**,刁难陆奥宗光,陆奥宗光压力山大,非常需要其他重大的事情来转移国内各反对党派的视线和注意力,最好莫过于战争。
舆论弥漫沸腾,军方自信踊跃,大臣积极推进,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压向首相伊藤博文,也绑架了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很不情愿的由开始的妥协政策变为强硬。
一开始,伊藤博文和大清帝国驻日本公使王凤藻已经达成共识------双方在平定朝鲜东学党内乱后各自撤军,共同协商朝鲜的内政改革。到后来,伊藤博文增加了陆奥宗光提出来的新的要求------在日军不撤走的情况下与大清帝国共同协商朝鲜的内政改革,若大清帝国不同意,日本单独推进。王凤藻当然不会同意,伊藤博文当然也知道王凤藻不会同意,不同意则决裂,伊藤博文已经决意决裂。
明治天皇至尊无上,不是权力无限。日本的军国大事,大臣们开内阁会议商量决策,提交天皇签字批准。
现在,大臣们意见一致,内阁审批通过,明治天皇不想批准也只能批准。
天皇批准,战争启动。
日本想打仗,大清帝国不想打。
其实,在大清帝国,有些人也是很想打的,比如,光绪皇上,还有一部分官员。
光绪皇上二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个不算小的年纪,在不算小的年纪里,在不算少的岁月里,光绪皇上一直志不得伸,一直很憋屈,他很想找个机会,可以发号施令,建功立业,一飞冲天。
现在日本挑事,正好是个机会。在历史上很长的时间里,日本一直像个小弟一样跟随在中国的屁沟后面,在光绪皇上的认识里,日本小若弹丸,不堪一击,正好拿他出气。
朝廷中有一些官员也是同样的认识,以过往的历史知识来臆测已经强大的日本,这么小的日本也敢来大清帝国放肆,简直是活的不耐烦了,必须要好好的教训它。
说光绪皇上志不得伸,过得憋屈,是因为光绪皇上是一只笼中的小鸟,而鸟笼的主人是西太后,西太后才是大清帝国真正的主宰,真正的至尊无上的人。
西太后是咸丰皇上的妃子,咸丰皇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郁郁而终,咸丰皇上唯一的儿子,也是西太后唯一的儿子同治皇上登基,同治皇上当时是六岁孩童,西太后和另一位东太后垂帘听政,同治皇上在十九岁的时候因为出宫嫖娼染上花柳病去世,西太后利用常年垂帘听政积累的威望和权利选定皇族中另一位王子,也是自己妹妹的儿子继位,这就是光绪皇上。
光绪皇上继位时仅有四岁,当然还是西太后垂帘听政。自从继位,四岁的光绪皇上就一直在西太后的身边成长,也可以说一直在西太后的手心里成长,朝廷大事都有西太后主张,用光绪皇上的名义发出。光绪皇上小的时候是这样,长大亲政后,依然是这样。权利和享受对西太后来讲,如同生命相连不可分割的上瘾的毒药,怎会放手?
西太后极其不想和日本打仗。
西太后知道大清帝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被打的满地找牙,输的很惨,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京城沦陷,她跟随咸丰皇上逃避热河,知道外国虽小,但力量强大,万万不可轻易开战。
十年前,西太后五十万寿的时候,计划搞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不料,因为越南,大清帝国和法国打了起来,最后,五十万寿草草了事,西太后心中很是怏怏。
五十万寿泡了汤,六十万寿一定要搞的热闹非常,不允许再有意外和遗憾,所以和日本的冲突是绝对不可以有的,仗是绝对不能打的。
在大清帝国,西太后垂帘听政二十多年,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光绪皇上想打,西太后一句话就可以压下去,其他有些想打的官员更不用说,在西太后的眼里,他们连人都不是,只是奴才,他们敢不听话,杀了就是。
身为大清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级别的人物李中堂李鸿章也不想打。
李鸿章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当时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他的军队中就有欧美各国的雇佣兵组成的洋枪队,他深知欧美先进国家的厉害。后来,李鸿章任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欧美各国常打交道,相对了解世界局势,知道大清帝国虽大,但只是一栋纸糊的房子,经不起欧美先进国家的风吹雨打,也知道日本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在进行深刻的西化改革,国力和军力今非昔比,如果打仗,大清帝国难有胜算。
西太后和李鸿章管得住大清帝国,却管不住日本,可问题是,日本要打。
自己管不住日本,就找能管住日本的人,谁能管住?只能是英国,俄国,法国,美国这些欧美先进国家。
美国指望不上。
夏威夷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国家,位于太平洋中间,作为军舰和商船的补给修整地,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地方。美国和日本都想把夏威夷占为已有,并且闹的很僵很凶,凶到日本都派出军舰到夏威夷的地步。
这个时候,如果日本和大清帝国打了起来,日本没有精力和兵力顾及夏威夷,美国就可以毫无阻力和顾虑的收拾夏威夷,这对美国来说绝对是一件做梦都能笑醒的美事,所以美国非但不会帮大清帝国调停,还希望冲突的早一些,凶一些。
法国也不会管。
法国的注意力和精力主要用于开拓广袤的非洲大地。在亚洲,法国对小小的越南比较上心,在大清帝国也有一些权益,但不像英国那么多,相对来讲法国对亚洲的事情关心的少。况且,十年前,因为要霸占越南和大清帝国打了一仗,结果连大家都瞧不起的大清帝国都没有打赢,让法国很丢脸。现在,法国又怎么会帮忙调停?所以法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俄国是会出面调停的,是会帮大清帝国抵制日本的,至少,李鸿章是这么认为的。
俄国不是个好东西,贪婪成性,其侵略扩张的狼子野心比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陈兵大清帝国的东北,威逼胁迫,割占大清帝国上百平方公里的领土和黑龙江河。
这些事情,李鸿章当然是知道的,并且,也是记得很清楚的,也是恨的牙痒痒的。
恨归恨,合作归合作,这才是做大事的人该有的格局,李鸿章是有格局的人。他主动找俄国出面调停,因为俄国和日本有冲突。
俄国和日本的冲突是因为大清帝国的东北和朝鲜。
俄国割占的大清帝国东北上百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两个欧洲大国的领土面积加起来那么多,割占的黑龙江河相当于欧洲的多瑙河那么长,已经很多了。对俄国来说一点儿不多,俄国的贪婪是个无底洞,大清帝国的整个东北和朝鲜都是俄国想要吞下的肥肉。
现在日本出兵,意在朝鲜,好像两只饿狼要抢同一块肥肉,势必有冲突。
如果俄国出面调停,只是发几通照会,开几个会议,讲一些外交辞令就能够让日本退兵的话,将大大提高俄国在大清帝国和朝鲜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一桩一本万利的买卖,所以当李鸿章找到俄国驻大清帝国公使的时候,驻清公使积极异常,甚至比李鸿章还要积极,极力建议俄国**插手,俄国**确实也插手了,发给日本的照会措辞严厉。
日本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幕府日本,而是快速发展,默默积累的明治日本,再怎么严厉的措辞都挡不住日本强大的自信和扩张的野心,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虽感到有很大压力,终究还是顶住了压力,反驳了俄国的照会。
见日本态度强硬,俄国态度随之软化。
俄国驻日本公使报告,如果俄国支持大清帝国,英国极有可能全力支持日本。
因为英国视俄国如仇人,待日本如亲人,英国不愿意看到俄国扩张,也不允许俄国欺负日本。
英国视俄国如仇人是因为俄国在亚洲扩张的势头太猛,而亚洲又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是大清帝国和印度。
大清帝国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英国主导,通过两次战争,英国在大清帝国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年贸易额已经超过3500万英镑,而日本只有930万英镑而已,并且,英国还想不断的扩大在大清帝国的贸易和权益。
俄国通过蚕食鲸吞,不断的强占大清帝国的领土和权益,已经严重影响到英国的利益,英国很不爽。
大清帝国是这样,印度也一样让英国担忧。
印度的西边领土,北部和阿富汗接壤。当时的阿富汗是南连印度,北接俄国,俄国的势力已经渗透进了阿富汗,通过阿富汗继续渗透进印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印度南边和东边靠海,俄国一直在谋求吞下朝鲜,朝鲜有不冻港,可建远东海军基地,如果建成,俄国海军可随时威胁到印度。
目前,印度西边,南边,东边的这些危险还没有到来,但是,危险这个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英国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剑,剑的名字叫俄国。所以,英国必须抵制俄国在亚洲的扩张,英国想让大清帝国协助,无奈大清帝国陈旧封闭,过着掩耳盗铃的日子,沉浸在自己的迷梦里越来越落后,完全就是扶不起的阿斗,那就只好找积极奋进的日本协助,这些年,英国对日本的帮助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亲密,陆奥宗光和各国修订不平等条约,也是和英国谈的最为顺利,最有成效。
俄国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但必须把英国放在眼里,因为,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没有修好,东方的不冻军港,海军基地也没有建成,在远东没有兵,没有枪,吓唬日本可以试试,对付英国绝对不行。
情况有变化,方针也要随之调整。
其实,俄国内心深处的长远目标是侵占大清帝国和朝鲜,所以,大清帝国越虚弱,对俄国越有利,如果大清帝国有更多的危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于是,俄国的调停就停止了。
俄国在一开始调停的时候,英国怕俄国调停成功,增加俄国在大清帝国和朝鲜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怕日本和大清帝国真的打起来,自己巨大的贸易利益会受到影响,所以也积极调停。
英国照会日本,要求日本和大清帝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以便让双方交涉顺利进行。
那段时间,英国和俄国同时出面调停,日本没有实力对抗两个大国,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表示同意,大清帝国却有不同意见,强硬表示日军一日不撤则一日不谈。
真的很巧,就在大清帝国强硬表示的第二天,日本收到驻俄公使的情报,知道俄国不会武力干涉,态度大变,计划开战,并且把开战责任推向大清帝国,是因为大清帝国拒绝英国的调停,大清帝国需要对以后的事态发展负责。
英国担心的俄国可以放心了;至于担心的贸易受损,日本保证不在英国贸易集中的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开战,也可以放心了。
英国放心了,也就不再干涉调停了;英国不干涉调停了,日本也就放心了,可以放心的开战了。
李鸿章给予厚望的欧美各强国调停,或者不管,或者也管不住,最终厚望变成了失望,大清帝国只好无奈的应战了。
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或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