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朝鲜位于朝鲜半岛,和中国陆地相连,和日本隔海相望。朝鲜半岛呈南北状,现在南北分裂,北是朝鲜,南是韩国。以前,只有朝鲜。
朝鲜是个特殊的国家,在朝鲜的历史上,只有国王,没有皇帝,因为朝鲜从建国开始一直都不是一个自主的国家,而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藩属国。
其实,朝鲜这片土地,最开始的开发,就是中国人。
商朝的箕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愿侍奉周朝,远离中原,到了朝鲜北部。箕子本是商朝皇族,一生为官,有知识,有政才,受到当地部落和民众的拥戴,建立箕子侯国,箕子侯国是个长命的侯国,延续九百多年之久。
秦朝末年,东北的燕国人卫满到了朝鲜,推到箕子候国,取而代之。
到了西汉,汉武帝特别喜欢开疆拓土,就开到了朝鲜,拓翻了卫满,在朝鲜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个郡,朝鲜纳入中国汉朝版图。
汉朝衰落,边远地区相继失控,朝鲜四郡也不复存在,各部落混战,其中三个部落崭露头角,分别是高句丽,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朝鲜的三国时代。
新罗在三个部落中处于下风,但新罗聪明,联合刚刚兴起的中国的大唐帝国,实力暴增,踏平高句丽和百济,统一朝鲜。
统一是短暂的统一,高句丽和百济只是踏平,没有踏死,他们俩就像生命力顽强的野草,春风吹又生。高句丽重新崛起改名高丽,百济也成长为一个新的百济,三国鼎立局面重现,这是朝鲜的后三国时代。
以前他们三就打来打去,现在还是打来打去,只是,这次打的结果不一样。这次,大家都没有请帮手,全靠自己的实力,高丽实力超强,灭了新罗和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名字叫高丽,实际上既不高大也不华丽,因为高丽一直是别人的小弟。
中国的两宋王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唯独军事不力,北方地区始终不能控制。控制北方的是各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国,金国,蒙古国轮番登场,高丽也轮番做着辽国,金国,蒙古国的小弟。等着中国进入下一个朝代,继续做下一个朝代的小弟。
下一个朝代是明朝,明朝把蒙古人赶出中原,高丽国王竟然敢派兵协助蒙古人攻击如日中天的明朝军队。国王有这个胆量,大将没有这个胆量;大将没有进攻明朝军队的胆量,却有进攻自己国王的胆量。大将李成桂本来是带兵去攻打明朝军队,结果,掉转头攻击自己的国王,灭掉高丽,另建政权,改国名为朝鲜,向明朝称臣。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就在朝鲜建国二百年的时候,当时的大明帝国很仗义的尽了老大的义务,也展示了老大的力量,出兵朝鲜,让丰臣秀吉深深的遗憾,一下子遗憾到了阎罗殿。
大哥没有能永远保护小弟。曾经的金国也春风吹又生,明朝末年,在东北地区后金国崛起,也就是后来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的八旗铁骑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攻入朝鲜都城,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脱离明朝,臣服大清帝国。
在大明帝国和大清帝国的庇护下,朝鲜一直四平八稳,到了大院君李罡应时代,就不再平稳。
能生儿子实在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大院君上台就是因为儿子。朝鲜上一代国王没有儿子,在宗族中选了李熙为新国王。李熙当时只有十二岁,不能理政,由父亲大院君代其理政。
大院君上台的时候,大清帝国刚刚和英国,法国打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没两年,那个时代,欧美各个强国都开着军舰,拉着大炮在世界各地寻找可以贸易赚钱的地方。朝鲜西东两个邻居,大清帝国和日本都被盯上了,也都被迫打开了国门,开放了港口,朝鲜当然也会被盯上。
大院君上台的第三年和第八年,法国和美国分别来骚扰一番。法国和美国本想用坚船利炮吓唬吓唬朝鲜,朝鲜就会开港通商,没想到遇到了拼命的抵抗。法国和美国发现,如果要朝鲜开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他们在其他地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也就没有坚持和深入,撤兵而回。
大院君是一个坚决排外的人,实行彻底的闭关锁国政策,认为外国的进入只会祸害国家的安全,只和大清帝国保持往来,和日本保持有限的交流。法国和美国骚扰之后,大院君命令在全国各地竖立石碑,上面刻写------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戒我万年子孙。
不用万年,没几年,朝鲜国门最终还是被打开了,打开朝鲜国门的是东邻日本。
朝鲜在日本的利益线上,拿下朝鲜是必须的;日本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对外通商,积累资本,打开朝鲜国门也是必须的。
明治**刚成立的时候,以及后来,日本几次到朝鲜递交国书,都被退回。朝鲜做了中国几千年的小弟,具有优秀的藩属国的性格,在朝鲜眼里,只有宗主国大清帝国才可以称皇帝,而日本的国书里竟然敢自称天皇,这完全是大逆不道,不但不接受日本的国书,后来还限制日本人在朝鲜的自由,两国基本处于断交状态。
朝鲜和日本的关系稍微缓和是在大院君的儿媳妇,王后闵妃掌权之后。
国王李熙已经长大成人,大院君需要归政,李熙懦弱无能,没有主见,如果儿媳妇也容易控制的话,大院君即便是归政了,也照样可以掌控全局,这是大院君的如意算盘。
大院君的眼光实在太差,结果把算盘打错了,不但错了,还是大错特错。
王后闵妃是大院君亲自挑选,以为闵妃没有背景,容易控制,出乎意料,闵妃和大清帝国的西太后有点相似,醉心权力,且有能力,国王李熙懦弱无能,闵妃以王后的身份,逐渐安插亲信,掌控大权。
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斗,各拉势力。大院君一向以大清帝国为靠山,闵妃有意拉拢渐渐强大的日本做支援,在闵妃的主持操作下,朝鲜和日本的关系渐渐趋暖。
朝鲜接受了日本的国书,国书上称日本为大日本国,称明治天皇为皇上,朝鲜是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随后的宴会,朝鲜拒绝日本人身穿西式的燕尾服赴宴,双方关系又陷入僵局。
日本负责双方交涉的是外务省驻朝鲜釜山的理事森山茂,洞悉朝鲜内情,分析认为朝鲜内部两股势力内斗,守旧排外的大院君在后作梗,建议**出动武力,不然,事情难有进展。
动武是野蛮的事情,日本明治维新后标榜文明,怎么可以做野蛮的事情呢?如果要做,那就需要找个合法的理由;如果没有合法的理由,起码要有个掩人耳目的借口。
借口是测量航道,目标是朝鲜都城汉城的门户江华岛,目的是打开朝鲜国门,开港通商。
日本经过几年的改革维新,军队装备和战术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封闭排外的朝鲜当然不是对手,日本占领江华岛旁边的永宗岛,以武力为后盾进行政治谈判,随后两国签订条约,朝鲜开放釜山,元山,仁川等港口,设立租界,允许日本人自由贸易,自由测量航道,日本在朝鲜享有商品免税权和领事裁判权。
大院君眼光不是一般的差,错选了儿媳妇,也错选了靠山。
日本欺负朝鲜,本应保护朝鲜的大清帝国却无能为力。大清帝国已经辉煌不在,两次鸦片战争都被打的惨不忍睹,自己也从一个欺负人的地位沦落到被人欺负的地位。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又闹腾了十几年,搅乱了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现在,朝鲜被欺负的时候,中原地区有捻军作乱,西北有回民作乱,大清帝国自己尚自顾不暇,遑论保护朝鲜,朝鲜只能自求多福。
朝鲜没有自求多福,反而自招祸患。
打了败仗,被迫签了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国门,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即便是天大的事情,也阻挡不住大院君和闵妃的内斗。
争权夺利需要有武力支持,闵妃见日本人武力强悍,聘请日本人为自己训练新军,称为别技军。宠爱新人,淡薄旧人,别技军装备精良,粮饷充足,薪水是旧军的五倍之多,更叫人不可忍受,旧军粮饷竟然长达十三个月没有发放,终于发下来了,竟然还是糟糠劣粮。
旧军怨愤难平,找到大院君诉冤,大院君趁机煽风点火,旧军忍无可忍,攻击别技军,攻击日本使馆,攻击王宫。
旧军不是孤单在战斗。朝鲜开国通商,日本商品享有免税权,大批日本商品进入朝鲜市场,冲击市场,商人破产,工人失业;朝鲜又向国外出口大量粮食,百姓粮食不足,生活日益艰难,也是怨愤难平,所以,旧军发难,百姓群起响应。
旧军和百姓势如潮水,涌向新军。新军组建不久,只有区区四百人,正好遇上当天是新军放假的日子,军队人数寥寥,好似沙滩上的沙子一样瞬间被抹平,日本使馆被烧,七名日本顾问被杀,王宫被攻入,闵妃化妆成宫女逃脱。
懦弱无能,没有主见的国王李熙茫然不知所措,无奈又请回父亲大院君收拾残局,大院君重组政权,秩序重又恢复。
日本使馆被烧,人员被杀,这是难得的兴兵问罪的机会,日本准备大兵出动,问罪朝鲜,再签城下之盟,割地赔款。
大清帝国驻日公使得到消息,急急通知国内,建议立马出兵朝鲜,正好,闵妃也向大清帝国求救,大清帝国北洋军队庆字营迅速出动,早于日本军队半天时间到达汉城,软禁大院君,控制大局。
日本失了先机,无奈改变方针,放弃让朝鲜割地的计划,只要求派官员谢罪,赔偿五十五万日元,在朝鲜驻扎一千名士兵保护使馆和人员。
日本驻兵一千,大清帝国留下三千士兵,完全占据优势地位。这次兵变,大清帝国早到一步,抢得先机,控制大局,闵妃才得以重回王宫,对大清帝国更是感恩戴德,整个朝鲜又主动热情的投入到了大清帝国的怀抱。
也不是所有人都投入了大清帝国的怀抱,也有一些人投入了日本的怀抱,比如,金玉均等人。
金玉均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以科举及第进入仕途,渐渐位至高官。日本攻占永宗岛,强迫朝鲜开国,金玉均有感于日本的从弱而强,有意效仿以改革朝鲜。旧军兵变之后,金玉均被派往日本谢罪,亲历日本,对日本的发达和先进仰慕不已。回国后,和洪英植等其他有类似思想的人结成开化党,力图改革。
朝鲜是个封闭几千年的国家,想一下子开化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开化党是个孤立的存在,没有力量,也没有影响。
开化党一点点力量是来自日本的支持,开化党学习效法日本,日本也觊觎朝鲜,没有理由不支持;开化党一点点影响是来自国王李熙的支持,李熙喜欢听国外的各种事情和见闻,开化党趁机鼓吹要改革图强,脱离大清帝国,独立自主。李熙确实懦弱,但富强和独立自主是任何一个君主都想的事情,李熙也不例外,对开化党也给予一定的支持。毕竟李熙懦弱,权利握在闵妃手中,所以开化党施展不开。
要想施展开,彻底进行改革,必须大权在握,如此,夺权势不可免。夺权不是小孩过家家,是危险游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必须准备充分,等待时机。
时机好似是来了。
因为越南问题,大清帝国和法国打了起来,大清帝国驻留朝鲜的军队调回国内一半,机不可失,计划夺权。
汉城中央邮局落成典礼,负责邮政事务的激进的开化党主干成员洪英植大宴宾客,热闹非常。
开化党和日本使馆早已秘密计划,秘密布置。正在热闹的时候,外面大火冲天,场面顿时混乱,混乱中在场的守旧派官员,闵妃亲信相继被杀。
开化党恐吓逼迫国王李熙写下------请日本使馆救助------的手谕,有了李熙的手谕,二百名日本军队名正言顺,光明正大的开进王宫。控制王宫后,开化党以李熙的名义传召其他还不知情的守旧派大臣,进宫一个杀一个,然后开化党占据朝廷各主要职位,宣布施政纲领,国王李熙接见早已由开化党串联好的英美使节。所有事情看上去,都好似很顺利,好似已经成功。
好似只是好似,不是最终的真实。
最终的真实是这些参与政变的激进的开化党成员,不是被杀死,就是海外逃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竹添进一郎让人失望,袁世凯能力出众。
竹添进一郎是日本驻朝公使,之前亲近大清帝国,亲近闵妃政权,反对开化党。后来观念大变,极力支持开化党,这次的政变,竹添进一郎是主谋之一,积极参与。
开始积极,中间犹豫,最后退出,因为竹添进一郎是擅自行动。
日本一直觊觎朝鲜,如果遇到特别的事情,态度也会暂时变化。正好特别的事情来了,大清帝国和法国打仗,听说法国有占据大清帝国台湾的想法。
台湾地处大清帝国东南海里,远离大清帝国大陆,在日本的西南方向,和日本本土能连成一条线,也是日本觊觎的对象。如果台湾被法国占据,将来再夺过来并不容易;如果台湾继续留在大清帝国手里,假以时日,夺过来更有把握。所以,这时候,日本不希望大清帝国后院起火,没有批准竹添进一郎的参与朝鲜开化党的政变报告。
因为竹添进一郎是擅自行动,怕引起日本和大清帝国的外交纠纷,怕被**责罚,所以在清军有动作时便开始犹豫,后来直接带兵退出,撤回公使馆,失去了日本人的支持,开化党政权存在三天便夭折。
清军行动的指挥是袁世凯。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熟读诗书,就是科举考试考不好,于是弃文从武,投靠父亲的拜把子兄弟,淮军统帅吴长庆。对故人之子,吴长庆很重视很照顾,更重要的是袁世凯虽然年纪轻轻,但除了读书考试之外,其他地方都表现不凡,吴长庆就更加赏识,袁世凯小小官职却委以重任,留守朝鲜的军队中,他是中心人物。
开化党和日本人密谋政变,袁世凯也听到风声,只是不知道具体情况,等到事态明朗,袁世凯领兵攻向王宫。守卫王宫的士兵很多本是袁世凯训练的,见袁世凯领兵到来,转身投入袁世凯的军队中。再加上竹添进一郎的犹豫退出,袁世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扫清激进的开化党,将国王李熙接进自己的军营。
袁世凯挟天子以令诸侯,眨眼间稳定局势,竹添进一郎和部分参与政变的开化党成员逃回日本,大清帝国在朝鲜的力量又一次如山般坚不可摧,威望如天般不可动摇。
竹添进一郎不管是奉命行事,还是擅自行动,毕竟让日本丢了脸,日本**不可能不管不问。
日本**否认日本驻朝公使馆参与政变,借口政变中清军和公使馆警卫队冲突,造成日本警卫和平民伤亡,责问大清帝国。
有问就需答,一问一答就需谈判,大清帝国全权代表李鸿章和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在大清帝国的天津谈判。伊藤博文本想谈判会比较艰难,事实上,因为英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在大清帝国有巨大的利益,又为防止俄国扩张而支持日本兴起,所以不愿意两国有冲突,伤和气,所以事先做了大清帝国的工作,另一方面,李鸿章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善意和诚意,所以谈判算是顺利。
李鸿章的善意和诚意让伊藤博文都有些意外,不知道李鸿章当时怎么想?或许是警告日本不要出兵朝鲜,否则大清帝国不会旁观;或者想联合日本共同抵制欧美其他国家侵占朝鲜;或者是李鸿章的大方;或者是其他原因。总之,双方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有一项是李鸿章主动提出------今后朝鲜若有重大变乱事件,清日两国如要派兵,需事先相互行文知照。
十年之后,朝鲜果然有重大变乱事件,东学党起义。
东学党是宗教团体,宗教给人以虚幻的希望,在贫苦百姓中很有市场。朝鲜开国之后,百姓生活日益恶化,旧军暴乱时,百姓就起义过一次,从那以后,百姓日子并没有好转,而是一日不如一日,部分激进的东学党领袖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势成燎原。朝鲜**无力镇压,不得不又请大清帝国帮忙。
大清帝国出兵朝鲜,根据十年前的《天津条约》需知会日本。这是千载难逢的出兵机会,日本当然不会错过。
大清帝国和日本同时出兵,吓坏了朝鲜,东学党吓坏了,朝鲜朝廷也吓坏了;再加上,秋收时间到了,收吃饭的粮食比造反重要,于是,东学党和朝廷达成协议,不造反了,朝鲜又恢复平静。
东学党不闹腾了,日本开始闹腾了,还不是小闹,而是大闹,闹腾不休,导致和大清帝国打了起来。

百度搜索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 大清帝国渐沉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大清帝国渐沉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木木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木一并收藏大清帝国渐沉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