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052【经文】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舍(1)珍妙衣,而着(2)法服(3)。剃(4)除须发(5)。
〖科判〗甲一序分>乙一证信序>丙二别释众成就>丁二菩萨众>戊二广叹>己二殊胜权德>庚二别显>辛六出家相>壬三、入真相
〖注解〗
(1)舍:放弃;舍弃。
(2)着:穿。
(3)法服:又作僧服、僧衣。即僧尼所著之服。指佛所制定之衣服而言,即如法衣、应法衣之意。释尊所制定之衣服有三衣、五衣等,通称法衣。中国、日本等地,由于气候风土异于印度,故法衣之范围较广,形式多样,凡僧尼所穿,被认为不违背戒律、佛法之衣服,皆可称为法衣。又于三衣(即袈裟)之下,另着之衣,亦并称为法衣。于禅宗,则特称传法时所授与之金襕衣为法衣。
在印度,规定比丘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等三衣,比丘尼除上述三衣外,另加僧祇支、厥修罗,则有五衣。此外,并允许随时可穿用衬衣(下着)。三衣即支伐罗(梵civara ,意译为衣)之总称,又由其染色而称为袈裟(梵kas!aya ,意译为不正色、坏色、不美而浊之色),或称福田衣、降邪衣、幢相衣(解脱幢相衣)、间色衣、离尘服、无垢衣、无相衣、胜幢衣、无上衣、解脱服、道服、出世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慈悲服、忍辱铠、忍铠衣、功德衣、消瘦衣、莲华衣、莲华服、田相衣等。
三衣之中,僧伽梨(梵sam!ghat!i ),又称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入王宫聚落衣等,乃至王宫及上街时所穿用者,系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所缝制,因布之条数有九种类,故又称九品大衣。郁多罗僧(梵uttarasan%ga ),又称七条袈裟、七条衣、七条、上衣、中价衣(三衣之中位)、入众衣等,乃礼诵、听讲、布萨之际所穿用者,系用七条布所制。安陀会(梵antarvasa ),又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乃日常生活及就寝之时所穿用者,系用五条布所制。有关三衣之制法,十诵律卷二十七及四分律卷四十等,均有所规定,首先割截成小布片,而后再缝合所成。此乃为杜防法衣之他用,并使僧尼舍离对衣服之欲心,以及避免他人之盗取而有此制法。依规定所裁之衣,称为割截衣;反之,若不依规定所裁之衣,则称缦衣。纵之缝合,称为竖条;横之缝合,称为横堤;由于两者纵横交错缝合而呈田形,故称田相。至于裁缝亦有所规定,禁止直缝,布料太薄者则需重叠缝制,其重叠层数亦有一定。
法衣之颜色,由于诸律所说各异,大抵诸律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木兰(又作茜、栈、赤、乾陀、不均色)等三色为如法色;称为三如法色。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举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等五间色为不如法色,故禁用之。亦有一说,认为青、黄、赤、黑、木兰为五如法色。至于如何穿着法衣,亦有规定,通常系将衣之两端,由左肩披至右胁下后,将环挂于扣或钩上固定,称为搭衣。坐禅时则可覆搭两肩,称为通肩相、福田相;而在礼佛时,则必露出右肩,称为偏袒右肩、偏露右肩。此外,当法衣不穿着时,则用衣囊(又作三衣囊、袈裟行李、袈裟文库)装盛,以便携行。后世则改用三衣筥(至今,三衣筥则变成装盛经卷等之居箱 )。
三衣之外,有穿着于三衣之内,而覆盖左肩及两腋之僧祇支(梵sam!kaks!ika ),及覆于腰部之厥修罗(梵kusula )。僧祇支,又作僧脚崎、僧竭支、僧脚差,意译为掩腋衣、覆肩衣等。一般简称为只支。乃尼五衣之一,比丘亦可用之。即掩腋之长方形下衣,可覆盖胸部。长度自左肩而至腰下。一说覆肩衣与覆右肩者有所区别。厥修罗,又作俱苏罗,意译为圌衣、圌衣、下裙。为长方形之布片,缝合其两端而成。此为尼五衣之一,比丘不用。此外,尚有涅槃僧(梵nivasana )与舍勒(梵s/at!aka )。涅槃僧,又作泥洹僧,意译为裙、下裙、内衣。乃长方形之布片而穿着于腰上,并以腰纽固定之。为十三资具衣之一,系比丘所穿用者。舍勒,乃比丘所穿用之衬衣,犹如犊鼻裤。
比丘之五衣为三衣、僧祇支、覆肩衣,或三衣、僧祇支、水浴衣二种。僧祇支一般意译为覆肩衣,然四分律卷二十七、卷四十八则并举僧祇支、覆肩衣二名,南山一派遂以此二种为不同之物。又三衣、五衣均为佛所制定之衣,故称制衣。对此,佛应对方需要而允许其穿着之衣,称为听衣,以上二者合称二衣。通常系将弃于粪尘中之布洗净后制成,故称粪扫衣(梵pam!su -kula ),又作衲衣,有冢间衣(包裹亡者后而弃于墓地之布所制之衣)、出来衣(布施予比丘的包裹亡者之布所制成之衣)、无所属者之无主衣与土衣(舍弃于冢间或粪尘中之布所制之衣)四种(亦有分为十种者)。又由着衲衣之意,故称僧侣为衲、衲僧、衲子、老衲、野衲、布衲、小衲等;僧众则称衲众。所谓五衲衣、百衲衣,即是由五色或多色之布片所缝制之衣。又五种粪扫衣,即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死人衣、粪扫衣。
法衣之材料(衣体)有六种、七种、十种规定,并绝对禁止使用绢布类,但亦有异说。依四分律卷三十九载,拘舍衣(绢)、劫贝衣(绵)、钦婆罗衣(羊毛)、刍摩衣(麻)、叉摩衣(麻)、舍衣(树皮)、麻衣、翅夷罗衣(树皮)、拘摄罗衣(鸟毛)、嚫罗钵尼衣(草)等十种衣,乃佛陀所准许僧众穿用者。于中国及日本,三衣日趋形式化,故有各种袈裟之制作,而袈裟内所穿着之法衣,亦有多种,其布之质料、色彩等亦日趋华丽。尤其于日本,安陀会出现各种变形,包括诸宗所用之五条袈裟、叠五条(折五条),或由头陀袋(衣囊)变形之轮袈裟以及络子法印穿的袈裟。
〖解释〗“法服”就是袈裟,在《大集经》里称为“离染衣”,在《贤愚经》中叫做“出世服”。总之穿着袈裟是表示远离世间爱染,或超出世间。
(4)剃:用刀刮去毛发。
(5)须发:胡须和头发。
〖公案〗当时太子自己用利剑剃除胡须和头发,发愿说:我现在已经剃除须发,我愿和一切众生断除烦恼和习气障碍。(“须发”表示烦恼丝。)
这时候,天帝释提桓因就捧着佛的须发,迎回了虚空。太子剃除须发后,觉得再穿在家很好的衣服不如法。当时净居天就化成一个猎人,身披袈裟,现在太子面前。
太子说:“你穿的是寂静服,是诸佛的标帜。你为什么穿它?”
猎师回答:“我为了引诱鹿群。鹿群见我穿袈裟,觉得没有危险,就愿意靠近我,这样就容易捕杀鹿群。”
太子说:“你为了杀生,不是为了求解脱,这样不好。我用珍妙的衣服来跟你换。”
猎师说:“那好!”
这样就脱下妙衣给了猎人,然后穿上法服。
【直译】舍弃珍贵美妙的衣服,穿上袈裟。剃除胡须和头发。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本人学译,仅供参考。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