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经文】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035【经文】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入(1)佛(2)法藏(3)(4)(5)(6),究竟(7)彼岸(8)(9)。
〖科判〗甲一序分>乙一证信序>丙二别释众成就>丁二菩萨众>戊二广叹>己一普赞实德>庚四究竟圆满
〖注解〗
(1)入:《净影疏》云:“证会为入。”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契是契会,解是理解。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
(2)佛:梵语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对佛证悟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
称赞佛之功德有种种异名,即如来十号,或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或世尊、世雄(断世间一切烦恼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间之引导者)、世英(世间优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或大觉世尊(简称大觉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医王(如应病与药之名医,应心病而说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佛日(比喻佛为太阳之语)、两足尊、二足尊、两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为二足生类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愿与行,或福与慧者之意)、天中天(诸天中之最胜者)、人中牛王(比喻佛为牛王之语)、人雄师子(人中之雄者,恰如兽类中之狮子)等种种异名。
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佛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
过去世所出现之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弥勒佛),则称后佛或当来佛。早期,佛系指历史上之佛,亦即指释尊而言。其后复产生过去七佛之思想,而后更有未来佛与弥勒佛之产生;今于释尊与弥勒二佛之间,别有无佛之世。小乘认为现在世不可能二佛并存,至大乘佛教时期随其世界观之扩大,认为于一时中有多佛并存。例如,东方有阿■佛及西方有阿弥陀佛,同时在现在他方世界,复有无数(如恒河沙之数)佛存在,即所谓十方恒沙诸佛。故一般以小乘为一佛说,而大乘为多佛说。
小乘中之大众部则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有其他诸佛存在,故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有部则主张多界一佛说;此时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诸佛指过去**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以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为三千佛;其佛名出于三劫三千佛名经,佛名会即指据此经之说而行之法会。又,入佛道之因缘,称为佛缘。[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新华严经卷四十二、千佛因缘经、贤劫经卷八叹古品、大般若经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
(3)‘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
(4)法藏:(一)法,谓法性;藏,为含藏。又作佛法藏、如来藏,意指如来藏中含摄无量之妙德。
(二)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三)纳藏经典之府库亦称法藏,或宝藏、经藏、轮藏、经堂。(
(四)梵名Dharmakara 。音译作昙摩迦、昙摩迦留。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为阿弥陀佛未成佛时之法名。又称法藏比丘。据无量寿经卷上所载,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如来之时,有一国王听闻佛说法后,即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出家,号曰法藏。其高才勇哲,超异于世,未久即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乃发四十八大愿。以其所闻教法护持不失,聚集众多,故无量寿经译作‘法藏’(梵dharmakara ,乃法的积聚,或本源处之义),唐代所译之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译作‘法处’,宋代所译之大乘无量寿**经译作‘作法’,大智度论则译作‘法积’。
(5)佛法藏:(术语)如来藏也,如来藏中藏恒沙之佛法,故名佛法藏,即真如之理体也。即法性的道理,因法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故名。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是故“入佛法藏”即《华法》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之义。又《甄解》据从果向因义,释云:“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甄解》之说,显会中诸菩萨皆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但不舍因行,故来会赞助释尊也。
‘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
〖解释〗嘉祥大师解释:“理就是藏。”佛法藏就是指理体,理体中含藏无量性德,叫“佛法藏”。佛说的法,取个总名叫「法藏」,要深入佛的法藏,按现在说就是经藏,推广来说,经、律、论三藏,都是佛的法藏,佛的法藏要深入研究。
理和事是一对。一切的事相从哪里来?就是从本体而来,这个本体也叫做“理体”。这个“理”不能理解成一般讲的道理或者世俗法的某一部分的原理。那为什么又用“理”字呢?实际上,一切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法尔道理。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因缘、果报?为什么会起这样的作用?说到底,就是法性本来如此,由秘密法性本自有缘起上的规律、作用。因此就可以说:“千理万理,同归一理”,就是指心的本性或本体,所以取的名字叫“理体”。这理体也就是“佛法藏”,一切佛法都是从这里流出,一切教法都是诠释它,所谓修证出现一切功德,也都是从这个本源显发出来,所以叫“佛法藏”。
对这本具的佛法藏或者万法的理体,通过修行使自己证得,就叫“入了”。所以《法华经》说:“善入佛慧,通达大智。”真正得到佛法的成就,就是指善巧证入了佛的智慧。大智慧指的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本性。
再按照“从果向因”来解释,又可以说:“佛法藏”指佛果的一切功德法。本性中具有无量无数的性德,从中开发了多少功德、能起多大妙用,这是无量劫也说不尽的,这叫“佛法藏”。
(6)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7)究竟:佛教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究竟”者,至极之义。
(8)彼岸:佛教语。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究竟”指登峰造极。“竟”就是完成,已经到达终点了。《净影疏》里讲:“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就是表明已经证到究竟果位,到达涅槃彼岸,所以叫做“究竟”。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彼岸”者,《智度论》云:“波罗,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涅槃经》云:“彼岸者,喻如来也。”是以净影师释“究竟涅槃”曰:“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疏谓彰明已得至极之觉果,到达涅槃彼岸,名为究竟。)按《甄解》意,则为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宝海,契佛所得涅槃。(以上两说同旨。)是诸大士,圆证果德已,从果向因,遵普贤德,普现十方。来法会中,同宏净法。
(9)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净影》: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
{语法}究竟彼岸。
1、省略句
2、应为:达究竟,到彼岸。
〖解释〗对于这佛果无量功德法的宝藏,能够圆满实证,就是“究竟彼岸”。按这样解释就知道,这次“无量寿法会”里的无数菩萨实际都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的菩萨,已经证得了如来一乘果海(已经成佛),但不舍因地的行为,来参加这次法会,赞助释迦佛弘扬净土法门。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按彭氏之说,菩萨度生,须有方便。最胜方便,是教人念佛。念佛生佛国,见佛闻法,终不离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彭氏之论,深得经旨。
【直译】使众生契入佛的法藏,进而达到最高境界:涅槃。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本人学译,仅供参考。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