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经文】与大比丘众。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009【经文】与大比丘众。《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与(1)大(2)比丘(3)(4)众(5)。
〖科判〗甲一序分>乙一证信序>丙二别释众成就>丁一声闻众>戊一标类
〖注解〗
(1)与:和,跟。共同之义。表佛与大众共在会中。
(2)大:梵语为摩诃。具有三义:谓大、多、胜。大者,《弥陀疏钞》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净影》云:“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多者,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胜者,胜过余学,超于九十六种外道之上。再者,《佛地论》另有三义。(一)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二)得无学果位。(三)得小果已,趋大菩提。以上三义,故名曰“大”。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并具趋向大乘的胸襟,就叫“大”(发了大菩提心)。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从原发的只求自觉的小乘心,发展为普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的殊胜广大、无上的觉他大愿;从原先的小乘,回转到趋向大乘;从行声闻道变为行菩萨道,这就是回小向大。参与法会的一万二千比丘,都已发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萨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师说: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叫做‘大’。《佛地论》:一、最极利根,二、已证阿罗汉,三、证果后更趋大乘菩提,叫做‘大’。
(3)比丘:梵语,翻成中国话有三种意思,即怖魔、乞食、破恶。比丘要登比丘坛,受比丘戒时,魔宫震动,魔王惊怖,叫怖魔。他把家里的财产都舍掉来出家,出家后要托鉢化饭吃,叫「乞食」。出家为断烦恼,破除恶法,叫「破恶」。比丘是佛四种弟子的首众。第二种女性出家叫比丘尼,含的三种意义一样。在家两种弟子,就是优婆塞、优婆夷。标举出来第一种是比丘,实际四种弟子都有。“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故不翻。三义者:(一)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谓,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经营,无所贮积。万缘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养身。乞法者,参师访道 ,露宿风餐,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养心。(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见思惑(指见惑与思惑)尽,超出三界。(三)怖魔。如《涅槃》说:“”魔性姤(gou四声,据《中华大字典》,“姤”有八义,今取其一,“姤”者恶也。)弊,忌他胜己,见彼胜己,故怀恐怖。又惧其人,多化众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虚,)故生恐怖。”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声传欲界六天,魔闻心怖。“比丘”又称乞士,乞食资身,乞法资心,伏灭烦恼,最后获得应供,灭烦恼贼,契证无生的无学果(无学就是阿罗汉)。‘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一乞士。乞是乞求之义,现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经营贮积谋求生活,故以乞食(讨饭吃)来维持生命;进一步还需要乞求妙法,寻师求道,修养自心。二破恶。指能破烦恼,用守戒来防止身行的过失,习定来消除自心的乱动,用正慧来观察,使心悟解,能破见惑与思惑,二惑尽消,就出三界。三怖魔。由于比丘能破恶,魔就恐怖,认为这个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区,而且他会教化我的眷属徒众和我远离,使我宫殿形同虚设,所以心中惊怖。
(4)大比丘:受具足戒并证到阿罗汉果的出家人。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回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大比丘」的「大」,是大乘比丘,无量寿经属于大乘经典,他们本来是学 声闻法,先学小乘法的,叫比丘。到大乘法他们回小向大,就叫「大比丘」。
(5)众:比丘是一个众,「众」就是僧伽两字翻译而成,我们念阿弥陀经中叫「大比丘僧」,把僧字翻成「众」。
【直译】和大比丘僧。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本人学译,仅供参考。
百度搜索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 或 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