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原子打印机 天涯 原子打印机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刘刈说出来的价在郑森的心里,那这可是今晚他听到的最良心的报价了,为了这个价格,他也要尽快把这五百个人找齐,省的夜长梦多,眼前这个财迷再反悔了。郑森点头道:“就依大人所言!”
要说来,这绝对是一个双赢的买卖,首先对郑家来说,少死人不说,眼下正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期,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坏血症的威胁,有了这种药,那就意味着大把的银子,刘刈买给自己1两银子1瓶,自己转手就可以买五倍甚至十倍的价,到时候银子数得只怕都要手抽了。而对于刘刈来说,这一段在汉阳搞的大建设让他颇有心力交瘁的感觉,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带去的这些人的知识水平太差,甚至可以说就跟没有一样,半数以上都是文盲,更不要说数理化常识了,自己又要规划,又要制造机械,还要负责安装调试,调试完了匠人们使用起来都很困难,要知道,刘刈搞得那些机械,都已经属于很傻瓜化的东西了,他实在是没辙,也能天天去做基础培训,关键是,时时刻刻都在出问题,搞得自己疲于奔命,关键还要负责练兵,他觉得在这么下去,自己非垮了不可,现在想到人才二字眼睛都红。要论这个时代最好的科技人才,可能就要数西方的传教士了,因为他们基本都是教会学校毕业的,而教会学校是当前最好的科技学院,就相当于后世的常青藤跟剑桥牛津,要知道剑桥就是一所教会学校,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再过二十年,牛顿就要从那里毕业了,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除了天分,还多亏了教会学校,在那里,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几何学还有物理的基础。今晚刘刈最想要的还不是那些银子,银子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当务之急,只要人才足够,银子早晚都是自己的,而郑森才是他今晚最重要的客人,他将是自己未来核心的猎头代理人。郑森为了讨好刘刈,这些维生素C基本就算是半卖半送,当人情豁出去了。
郑森只睡了两个时辰,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往回走,不过并不是去福建,而是直接开船去了壕镜,也就是后世的澳门,那里是最近,而且会将汉语的红毛番最密的地方,因为此时澳门实际上被葡萄牙租借已经有快一个世纪的时间了,说来着也是一件很狗血的事情,本来是葡萄牙商人为了方便对华贸易,私下贿赂当地官员,以求能租个安身存货的地方,结果那贪官东窗事发,怕被追求责任,就把这笔贿银交了公,结果私人许诺就成了**行为,葡萄牙人就这样名正言顺地拿下了这块殖民地。一百年来,这里已经成了他们跟明朝贸易交流的桥头堡,精通汉语的大有人在。
郑森催动快船,昼夜不停地跑到了壕镜,五千里水路,他只用了二十天就赶到了,这里也是郑家的势力范围,他一上岸,就调动当地的自家人马,四处张贴告示,同时沿街拉人头,只要是合格的红毛番,马上就给你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武昌是多么繁华,那里的钱是多么好挣,而且许诺只要肯去,马上就给十两银子,而且如果到了地方不喜欢,还免费给你送回来,十两银子也不往回要了,就这么连哄带骗地,郑森一个月以内就给刘刈送来了二百多人,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传教士,郑森一起送到武昌的还有十万两白银,刘刈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交了十万瓶维生素C给了郑家。这东西对航海者来说乃是至金至贵的,趁着眼下刘刈开价低,那是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只怕刘刈交不出来那么多货而已。
对于郑森送来的人,刘刈还是很满意的,因为他们全都满足自己的要求,看来郑森是花了心思甄别的。一番交流之后,刘刈惊喜地发现,这其中竟然还有五个人是笛卡尔的门生,他们在基础科学的造诣上,令刘刈这个理工科的博士生都赞叹不已,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科学家,教会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都属于能力十分全面的人才,都是万金油。刘刈对几个学识尤其高超的人,就跟捡到宝一样,当天就带着他们来到了武昌城去见左梦龄,这几个人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都市,都很高兴。这一晚,刘刈跟左梦龄深谈到了很久,他给左梦龄讲了很多知识的重要性,左梦龄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他知道,凡是这位大哥重视的,就一定是重要的。
刘刈见左梦龄有些开窍了,才把那五位学者叫进来,公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要在武昌城内建立一个高等学府,定名为湖广学院,初期规模有限,湖广学院每年招生一次,学制两年,主要学习内容照搬西方大学的科目,主要有数学、几何学、逻辑学、地理等等,但是要去掉神学跟历史这两部分。这个时代鼎鼎大名的剑桥三一学院,学制是三年,其中一年主要是专攻神学,修辞学这一类文科知识,剩下的两年就是硬知识体系了,刘刈等于是抄了个捷径。由于牛顿才一岁多,力学体系也没有成型,所以还谈不上物理学,但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刘刈决定学制的最后一学期,自己亲自参与这门课的教学,教材也由他自己编辑,反正他的书库里有的是这类东西。不过这至少是一年多以后的事儿了,现在他太忙,可没回时间。他要求左梦龄在武昌城内拨出最好的府邸来作为校址,并要有配套的住宅跟生活设施,这几位学者还有未来将要调拨过来的其他讲师都要给与最好的生活条件,切不可怠慢,要有专人伺候。另外这些人每人每月发十两银子的基本生活费,另外根据排课多少,教材的编纂翻译量,学生考试的状况,另行追加所得,那五个科学家开始的时候听说不让宣传神学,心里老大不愿意,但是听到吃住佣人都有,而且还都是最好的,而且还有颇为不菲额外奖金,心里的不满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刘刈接着又提出了由五个人做轮值校长的想法,周期是一年,往下,他们又商量了具体的招生方案,前期工作计划,一直聊到后半夜,才各自睡去。
第二天一早,刘刈回到汉阳,他对剩余的洋人进行了一番考试,主要是针对数学跟几何学的,这些人基本对此都不陌生,但也分高下,刘刈选拔了一半相对优秀的,给出了六两银子的基本生活费、生活条件从优,课时费单算的许诺,把他们派到了武昌,作为讲师资源使用,他们第一阶段的工作就是协助五位学者编译教材。另外抽掉了三十人在汉阳跟武昌府城里了技术学校,目的是短平快地培训技术工人,只要年龄不超过三十岁,且识字就可参加培训,学制三个月,主要教授简单的算数跟几何基础。经过培训的人有资格到汉阳工作,薪水二两银子起步。其他人大多都分到各个个工业区做主管,待遇也都有五两银子,而且吃住全免,绩效另算,这些人本来对内地之行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实在不行,还可以替教会免费趟趟路,谁知到了这里,不但经济上得到了满足,也就断了回去的念头。
刘刈两次回到武昌,时间一直安排得很满,一方面他确实要做的事儿很多,不得不抓紧时间,另一方面,他也不想让瑾儿觉得有时间可以单独相处。每次远远地看到对方失望的眼神,自己也很不好受。可是如果给了她机会,恐怕更麻烦,这种事儿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所以只能躲。
两天后,自武昌府开始直到湖广的各个州府,都贴出了招生的布告,宣布湖广学院跟湖广技术学校成立,向各地招募学子,条件很简单,湖广学院不需要任何功名的背书,只要能解《周髀算经》里的题目就可以入学,但年龄上限不得超过30岁,只要通过考试,就可到武昌府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包吃包住,一切费用都由学院出,而且每月还给一两半银子的津贴,每年考核两次学问,成绩达标的,每月增发五钱银子,学满之后,只要能通过最终考试,学校负责提供就业机会,薪金不低于五两每月,不能通过的,可免费再学一年。第一次入学考试将在11月1日在武昌进行,凡是参考人员,考试期间的吃住全免,还可以依据远近领取半程路费。至于湖广技术学校,只要识字就可以,年龄上限35岁,培训期间管吃管住,一切费用全免,每月还有五钱银子的生活补助,三个月学满之后,学校负责提供就业机会,薪金不低于二两每月。这些简直都是前所未有的消息,读书不掏钱还给钱,而且完成学业就有活干,保底的心境就相当可观,尤其是那个“湖广学院”,毕业后的待遇直接就高于朝廷的正六品官员,这种事儿怎么能不让人打破头去争一下呢?但是《周髀算经》多年来都被视为杂学,科举士子们并不重视,精通的人,很有限,你要是考《论语》,湖广怕是会来十几万人也打不住,但是考《周髀算经》就不好说了,不过为了前程,哪怕就是为了那单程的旅费,也要抱一抱佛脚。一时间《周髀算经》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原来没人买的东西,涨到了200钱一本都抢不到,很多铺子都在加班加点地雕版加印,读这种杂书能不能赚钱两说着,卖书到实现让不少人赚到了。
教育的重要性,刘刈是很清楚的,那是一个政治势力最重要的,只要不遗余力的培养人才,五年就能上一个台阶,要不是现在师资力量太弱,他都想直接搞义务教育了,不过这也只能想想了,那需要太多的专业人才,五年之内能开始搞就算不容易了,眼下力量有限,只能优先搞精英教育跟实用教育。
两个多月一晃就过去了,等到湖广学院开考的时候,总共就来了两千五百多人,这其中也有一些就是想占便宜的,不过刘刈倒是并不在乎,打广告还要钱呢,花不了俩钱就能请来人捧场,不亏!最终考试的结果,只有六百多人通过。至于技术学校,则一下子就招到了5000多人,这年头读过私塾的人很多,这里面大多数都穷困潦倒着,这个情况让刘刈有些措手不及,主要是没那么多房子跟教室,不得已临时搭建了很多帐篷,好歹不冷了,也能勉强应付。
汉阳在如火如荼地搞着大建设运动,千里之外的北京也正酝酿着一股新的躁动,多尔衮坐在紫禁城武英殿的皇位上,眉头微皱地看着对面的一众大臣。过去的一年,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的遭遇,先是自己的杀母仇人大汗皇太极突然去世,这突然的变故,给了在政治上被压抑多年的他一个翻身的机会,皇太极盛年暴毙,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儿子豪格立储的事铺平道路。但多尔衮很快就发现,这一切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缕缥缈的曙光罢了,豪格虽然没有被正式立储,但八旗之中,两黄旗跟两蓝旗坚定地站在他一边,剩下的四旗里,除了自己同母胞弟多铎跟阿济格掌控的两白旗忠于自己以外,两红旗属于中立的骑墙派,不但如此,豪格英勇善战,论勇武自己也不占优势,这就使得豪格在军事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如果火拼,多尔衮难以讨到便宜不说,还可能自毁长城,使女真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的优势化为泡影,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只能继续隐忍,放弃了争夺皇位,拱手把继承大统的权力让给了皇太极未成年的幼子福临,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此举得到了害怕内乱的满清贵族的支持,使得使豪格被迫退出了皇位竞争,虽然看上去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其实多尔衮暗中胜了一招,原因很简单,首先就是取得了贵族们的好感,在人脉竞争上,进一步缩小了与豪格的差距,另外,也是更关键的一点,他是福临的叔叔,而豪格是福临的哥哥,福临的登基,就使得自己的身份明显跟豪格拉开了距离,自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长辈的身份取得摄政王的称号,这是他在权力的争夺上占据了先手,皇帝对他来说不过是个傀儡,自己有了权力,再慢慢收拾豪格也不晚,到时候还是有曲线救国,亲身登基的机会。
豪格在这次斗争中,吃了大亏,这不禁使他恼怒万分,甚至后悔没能当机立断,直接动武铲除多尔衮,如果选择了这条路,自己的赢面是很大的,也不至于这么被动憋屈。而多尔衮虽然占了便宜,但在实力上仍然无法跟豪格正面对抗。这也让他在欣喜了没多久以后,依然是愁容满面。
时间到了1644年春天,豪格集团内部,出现了一个叛徒,正黄旗固山额真何洛会突然当众告发豪格暗中图谋不轨,辱骂摄政王多尔衮,这件事儿给了多尔衮一个天大的把柄,他马上就借机发挥,想置豪格于死地。但是,豪格的影响力依然庞大,很多贵族反对多尔衮的意见,在万般无奈之下,仅仅以削爵了事。这件虎头蛇尾的事儿,再一次激化了满清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多尔衮颇有一种打蛇不死,反怕遭蛇咬的感觉。正在踌躇间,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到了盛京,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崇祯自杀了,他的儿子们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大明突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尴尬境地。这个消息使整个满清的贵族们欣喜万分,以至于忘了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内斗,一门心思地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大好的机会,好从中渔利。
多尔衮在这个时候,为了大局,不得不暂时化解跟豪格的矛盾,因为如果豪格作对,满清就无法凝聚所有力量,在这次变故里,取得最大化的利益,他不得已伸出了橄榄枝:只要豪格放弃前嫌,积极配合,就答应恢复他的爵位。
四月,满清决定向山海关方向集结主力,随时准备趁虚而入,就在这个时候,李自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留意保护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家人,以至于手下对吴家进行了拷掠跟迫害,吴三桂的父亲吴襄遭了大罪不说,他的小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这就使得吴三桂不论从情感上还是面子上都失去了投靠李自成集团的可能性,在颜面与生存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他只能反过身来去抱满清的大腿,在接受满清册封的前提下,多尔衮出兵协助吴三桂击败了李自成主力。
在瞬息万变的1644年4月,满清不但拿下了梦寐以求的山海关,而且还得到了可以跟满清八旗相媲美的3万关宁铁骑,捎带手把中原实力最强的李自成政权的主力打垮了,通向北京的大门以外地打开了,通向中原的的道路似乎也没什么障碍了,夺取天下这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念头也就冒出来了。
五月,满清占领北京,多尔衮的功勋与威望大增,至此,彻底压过了豪格。豪格虽然被恢复了和硕亲王的爵位,但是他知道,自己通向皇位的道路彻底断绝了,他已经死心了,但是多尔衮对他还是不放心。
满清占据北京,意外之喜也带来了一堆幸福的麻烦。首先就是大搬家,有了北京城,贵族们就看不上盛京那一亩三分地了,马上就做出了迁都的决定。几十万满族人开始拉家带口地往花花世界里迁居,然后就是抢房子、争地盘、找女人,忙的不亦乐乎,忙完私事儿再忙公事儿,收编投降的明军还有起义军,扩充汉八旗。再往下就是对于下一步的计划展开了讨论,这个时候,对于满清来说,传统的敌人大明突然消失了,满眼都是形形**的势力,也不知道应该先打哪个好,还是说应该先找个同盟分化一下各个势力,再或者说,先不要树敌,先让他们互相掐,自己先守着,然后在伺机夺取渔翁之利。在这个问题上,满清贵族的思路是高度不统一的,他们各持己见,开始还能就事论事,后来急了,就开始人身攻击,讨论很快就变成了争论,最后就变成了骂战。
说句实话开始的时候,多尔衮对这件事儿也是十分犹豫的,他一时也难以看清各个选择的利弊,但是随着几个月过去,他逐渐看情况了端倪,一个严重的问题,逼得他已经没有选项了,那就是粮食!
中原两年灾荒,不论是地方府库还是百姓家,都没有余粮了,以往大明是从南方转运粮食接济北方,现在明朝已经缩到南边去了,这样一来,对于新成立的弘光朝来说,北方的包袱算是甩给满清了,粮食也不用再往北运了,可对于满清来说,突然多了十来万汉军降卒,再加上几百万直隶跟山东嗷嗷待哺的百姓,本来就不宽裕的粮食储备,立马就捉襟见肘了,如果等到粮食耗尽了,降服的明军跟百姓就会成为自己的敌人,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大好局势就会丧失殆尽,所以守是绝对不行的,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方案,成了就可以进取天下,败了,大不了退守山海关,把门一关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总好过坐在这里等死。
多尔衮看明白了的时候,大多数满清贵族也渐渐看明白了,他们知道,现在已经没时间吵嘴了,残酷的现实再一次使他们团结起来,必须得出击了,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先打谁,派谁去打?天下除了满清自己,主要就是三股势力,也就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还有南明政权。这三家里只有大顺跟南明是跟满清接壤的,所以也只能在这两家里选,要论实力,这两家都号称拥兵百万,那是旗鼓相当,都比张献忠的大西国强多了。但是具体先打谁,就又出现了两难,因为各有各的利处。首先说这个大顺,他的战斗力原本是要强于大明的,这是一个劲敌,但是刚刚在山海关大战中被满清击败,正是士气低落对八旗军闻风丧胆的时候,此时如果不乘胜追击,以后等李自成缓过劲儿来,那就不好打了,山海关大战,清军的胜利来之不易,要不是大顺军跟关宁铁骑缠斗了大半天,力气都耗尽了,八旗铁骑也不一定就能击败对方,虽说捡了个便宜,但当时都打得依然很吃力,损失也不小。所以,站在满清的角度想,既然要进攻,就不想放过这个机会,还有一点,就是李自成撤离北京的时候,卷走了这座百年都城的所有财产,大约七千万两白银,这让晚一步进城的满清贵族们眼红得紧,恨得牙根都痒痒,这笔钱比满清三代人扣关劫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如果能够歼灭大顺得到这笔银子,那相当一段时间,都不用为钱发愁了。但是打大顺,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盘踞的山西、陕西、河南西部地区都是重灾区,打下来也找不到几颗粮食,光有钱也不好使。
反观南明,钱虽然不如大顺多,但是占据着产粮区,这对满清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最终贵族们一致决定:两个都打,而且是同时打!

百度搜索 原子打印机 天涯 原子打印机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原子打印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泡莴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泡莴笋并收藏原子打印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