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安排完燕王的三个孩子,卓敬出列跪倒:“臣户部侍郎卓敬有本上奏。”卓敬双手将奏折递了上去,王钺走过去,接了过来,呈送给了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人,雄才大略,酷类先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臣建议削藩,将燕王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朱允炆听到他明奏削藩,脸色一变,大为震惊,看了看台下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也都惊诧不已。眼下对削藩还没有公开,就有朝臣这么上奏,岂不是要惊恐诸位皇叔,引致大乱?朱允炆故作生气:“大胆卓敬,藩国乃是太祖皇帝定的国策,太祖以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你竟敢出言无状,胡言乱语。”卓敬其人很是耿直,还在继续为自己的建议辩解:“皇上,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藩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朱允炆生怕走漏了风声,忙打断他的话:“来人,拉出去,杖责二十。”
锦衣卫应声上前,将卓敬拖出朝堂。朱允炆甩袖起身,同时示意退朝。自己拿着卓敬的奏折,装入袖中,退回后宫。
戌时,乾清宫内仍然灯火辉煌。卓敬被杖责二十,被内侍扶进来,一瘸一拐的跪在地上。朱允炆的身边还站着齐泰,黄子澄和吏部尚书高巍。朱允炆向卓敬致歉:“卓敬,委屈你了,眼下对削藩还不能这么大张旗鼓。”卓敬见朱允炆采纳了自己的意见,感动的流泪:“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朱允炆道:“朕知道,削藩乃军国机密,尚在谋议之中,绝不能为外人道。燕王雄踞北方,势力已成,徙封于南昌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所以都要忍耐。”
高巍在旁建议道:“皇上,臣以为高皇帝分封诸王,比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逆犯朝制。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人之恩。西汉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教之,三犯不改,则告大庙废处之。岂有不顺服者哉!”朱允炆见此计兵不血刃,点头赞许:“这是个好建议。”
一旁的黄子澄对形势感到很乐观:“高大人,眼下是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还是削藩的好。”高巍见这个黄大人很不屑的反驳自己的建议,刚要争辩:“黄大人,你……。”朱允炆见势不对,马上阻止二人:“不用争执了,朕也觉得还是削藩的好,眼下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是最大的对手。”
黄子澄不理会高巍,报告道:“皇上,臣得到密报,周王朱橚其藩在河南开封,恃才自傲,有夺嫡异谋。周王的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揭发了周王和世子图谋不轨。”齐泰建议:“既然这样,臣建议可派曹国公李景隆率师北上备边,在路经开封时,猝然包围了周王府,将其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子分别迁居。”朱允炆点头同意:“嗯,就这么办吧!传旨给李景隆,秘密行事,从速办理。”“是。”
黄子澄同时开始盘算如何对付朱棣:“臣以为既然燕王的三个王子在京师,就应该多留些时日,眼下开始削藩,有他们在,可以稳住燕王,只要他不出头,别的诸王就好办了。”齐泰有些不忍:“这样拘禁,手段卑鄙了点。”黄子澄道:“只是让徐辉祖严加看管,不能出京师而已,也不算拘禁。”朱允炆点头:“那就这样吧!只是为难三个堂弟了。”
朱棣奔丧不成返回北平,闷闷不乐,徐妃不放心,让徐妙锦和马三保一直陪着他。徐妙锦劝道:“棣哥哥,皇上走了,不仅是你想念,我也很想念他老人家,已经是既定事实,就要节哀顺变。”马三保也赶紧附和:“是啊,王爷,人死不能复生,一定要想开点。徐妃娘娘特别担心王也身体,特意嘱咐奴才,要照顾好王爷。”朱棣欣慰的看看他们:“锦儿,三保,谢谢你们,不早了,去休息吧!”
这时候,黄俨从外面走了进来报告:“王爷,道衍大师来了。”朱棣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快请进来。”“是。”黄俨一边下去,一边给徐妙锦和马三保使眼色,他们两个人也出了大明殿。
道衍走进来,见礼完毕,两个人伏案畅聊。朱棣问道:“京师有什么消息?本王的三个王子情况如何?”道衍答:“三位王子已经被安顿在舅舅徐辉祖家里,情况安好。”朱棣对当时的举动有些后悔:“这就好,悔不该没有看你眼色,轻易让他们赴京,真如同是羊入虎口,本王就这么三个儿子,哎,悔之晚矣!”道衍宽慰道:“殿下莫要着急,料想建文帝暂且也不会对三位王子怎样,我们还有时间。”
朱棣点了点头:“本王这皇侄登了基,就在搞新政,改正《大明律》,分明是指责父皇兴大狱,动辄杀戮,想改变太祖建国以来形成的严肃政治氛围,笼络文臣。真想不到,外表仁弱的皇侄,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太祖皇帝所开创的大明王朝。”道衍分析:“殿下,建文皇帝的朝廷就是‘秀才朝廷’。他改变了太祖皇帝的一些弊政,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提升文官地位,尤其是确定新年号为‘建文’,实乃与太祖‘洪武’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建文帝治国方略。”朱棣对这个侄子的新政并不很看好:“本王看他的改革难免过于理想主义。”道衍继续汇报:“建文帝正在接受方孝孺的建议,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朱棣听罢,连连摇头:“真是荒谬,崇古情结,这就是文人的言必称‘三代’在作祟。”
“眼下最棘手的是,宫里已经盛传建文帝要削藩。”朱棣道:“本王也有耳闻,太祖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制定了宗藩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现在他要削藩,谈何容易!本王已经告知诸位皇弟,安分守己,在此关头不要节外生枝。”道衍提醒:“殿下做的对,尤其是周王。”朱棣道:“我这个弟弟,最让本王担心,希望他能听进我的话。”
建文帝的削藩行动按计划秘密进行。开封周王府外,李景隆率兵将王府围的水泄不通。王府的人不知何故,打开门,都疑惑的看着外面的军士。李景隆对王府的人喊道:“奉旨查封周王府,有胆敢违抗的,一律以谋逆罪论处。”周王听到,从里面冲了出来,看到包围自己王府的军士和李景隆,周王气不打一处来:“李景隆,你好大的胆子,本王的府邸你都敢围困,本王是皇叔,谁刚动我。”李景隆一副有持无恐的样子:“臣李景隆参见王爷,王爷,臣也是奉旨办事,不要让臣为难,来人,将家眷捆绑,搜府。”周王想拦也拦不住,心里后悔没有听四哥朱棣的劝告。想了想,决定找自己的四哥朱棣帮忙。
朱允炆辛苦了一天,回到坤宁宫,马皇后一直在等他。她一听见脚步声,早带着宫女们在门外迎接了,将建文帝请进殿:“皇上太辛苦了,天下的事,也不是一天就办得完的。”朱允炆轻轻地叹息了一声,显得有些疲惫:“连太祖皇帝那样文武兼备的明君,都必须夜以继日、日理万机,更何况我,才智不如先祖万一呢。”马皇后安抚道:“好在太祖打下的江山,已经治理成太平盛世了。”朱允炆苦笑:“岂不闻,创业难,守业更难?其中的甘苦艰辛,不坐在位子上,别人是无法知道的。”
身边王钺禀告,黄子澄求见。朱允炆立刻来了精神:“宣他进来。”一会,黄子澄兴冲冲地进了坤宁宫外殿,向朱允炆行礼禀报:“皇上,周王已经被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子女分别迁居异地。”朱允炆闻之一震:“好,只要拿下周王,其余诸王应不在话下,就一个个的办理吧。”黄子澄道:“是,那就接着湘王、齐王、 代王、岷王等四王?”朱允炆点点头:“就辛苦爱卿跟齐大人一同操办吧!”黄子澄道:“臣遵命。日前北平佥事病故,臣建议陈瑛前去接替,不知皇上意下如何?”朱允炆道:“朕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觉陈瑛虽为小人,确颇有手段,那就调他去吧!你要叮嘱他,盯好北平府。”“是。”
朱允炆有些心软:“朕经常想起这些皇叔们,实在不忍心这么对皇叔,如果燕王能把三护卫兵权交了,安享晚年,那该多好。”黄子澄怂恿道:“皇上不能妇人之仁,眼下是关键时期,皇上决不能松懈。”朱允炆道:“好吧!朕希望皇叔们能理解侄儿的苦衷。对了,言官上奏,说燕王的府邸太过奢华,是前朝的皇宫,不易居住,有僭越之嫌,你怎么看?”黄子澄借题发挥,建议朱允炆:“臣以为可以燕王府邸和燕王出身这两件事为由头,将消息散布出去,借机向燕王施压,迫使他低头屈服,配合皇上削藩,整顿皇族。”朱允炆道:“嗯,你去办吧!务必滴水不漏。”黄子澄很是兴奋,行礼之后,急忙忙的下去准备相关事宜。
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