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炎炎烈日,酷热难当。北平去往南京的官道上,一眼望去,莽莽苍苍的江淮平原,在烟尘滚滚中出现了一支白盔白甲的队伍,旗旄和战马也是纯素的,最前面的飘着白旄的大旗上大书着“燕”字样。这支队伍上上下下都一律孝服,一路飞驰而来。燕王朱棣星目剑眉,方面阔口,长髯及胸,飘洒的长须用一个黑纱绣囊盛裹起来,显得气概不凡。他的身后是三个儿子:体胖仁柔的世子朱高炽,透露着憨厚和懦弱;十三岁的老二朱高煦已经是膀大腰圆,天生的武夫鲁莽派头;十二岁的朱高燧身材瘦小,却显得少年老成。最引人注目的是骑身披黄袈裟,头戴昆卢帽,白眉白须,鼻孔朝天,两耳向前罩,虽丑陋,看上去颇有点仙风道骨的模样的道衍和尚。
朱棣戴孝着一身白衣,率着一百多名侍卫离开了北平城,急匆匆行进在奔丧路上,前往京师要为太祖朱元璋送葬。这时,燕王三护卫的都指挥佥事张玉从前面驰马而来。这个英武壮士在朱棣面前滚鞍落马,双手一拱,向燕王朱棣禀报:“殿下,前面就到淮水边,朝廷派了锦衣卫奉谕旨传诏已在路上,令各藩王谨守防地,勿到京送葬。”
朱高煦听了,着急道:“凭什么不让我们去送葬?难道我父王不是太祖皇帝的儿子,我们不是他亲孙子吗?”朱高燧也跟着愤愤不平:“朱允炆不让自己的皇叔去送葬,这是他心里有鬼。父王,我们渡过淮河去。”朱棣瞪了他二人一眼:“住口,皇上名讳也是你们叫的?”张玉为难道:“殿下,淮水两岸的船夫已接到圣旨,不准载我们渡河。”朱棣神情有点不满:“那就下马等朝廷的人。”大家下马等待。朱棣看看道衍,道衍默不作声,于是自己下了马走向淮水边。
朱棣一行,在淮水边等待,淮水上一艘大船靠了岸,一列锦衣卫下船,他们个个都是虎背熊腰,看起来很是威武,令人望之生畏。蒋瓛身穿飞鱼服,率先走了下来:“蒋瓛见过燕王殿下。”朱棣缓步走了过来,看了一眼下跪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蒋指挥使,起来说话。”蒋瓛站了起来:“殿下,在下是奉命携遗诏呈送燕王过目。”蒋瓛将身后黄色匣子打开,取出遗诏呈送了朱棣,朱棣跪倒在地,双手接过,打开仔细查看。
蒋瓛继续说道:“殿下应该知道,《祖训》里有规定,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可遣使奉表祝贺,必须谨守边藩,三年不许入朝,三年之后,诸王才可以进京朝拜,而且不是一拥而入,是依次入朝。”
这些朱棣自然清楚,遗诏上也说不让诸王到京师。朱棣心想,就算知道这遗诏有假,要想发作责问也于事无补。这时道衍赶紧凑了过去,在朱棣耳边悄悄说:“殿下若以仁孝渡江,却会有违诏命,反为不孝,愿殿下隐龙虎之威,他日必定羽翼高举,何必急于今日,落个不忠之名。徐辉祖、梅殷的几十万大军就在淮水南岸。”
朱棣听了道衍的话,沉思片刻,然后冲着对岸大喊:“父皇,父皇。”说着跪地痛哭:“儿臣不能尽孝,望父皇泉下有知,原谅儿臣,待三年后再去陵前磕头。”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也跟着跪下去叩头。道衍、张玉和官兵、内侍们全都跪倒一片,叩头之间,一片呜咽之声腾起。
蒋瓛道:“还请殿下节哀,太祖崩逝,天下同悲,如不是先皇以边陲大局为要,备有遗诏,当今皇上哪有挡驾之理?务请海谅。”朱棣无奈,交还了遗诏:“本王有个不情之请,想让三个儿子赴京,代为奔丧,先帝遗诏中虽明令不准各藩王进京吊丧,却没有禁止诸王世子和儿子进京尽孝的条文。这也不违反遗诏,请蒋大人允许。”
道衍并不认为这是好主意,一直在对朱棣使眼神,可惜朱棣对他的眼色置之不理。蒋瓛毕竟与朱棣合作过,见他主动要把儿子压在京师,面露难色:“这,在下只是传诏,这携三位王子进京之事……。”朱棣坦然道:“蒋大人不要多虑,派遣他们进京吊唁,这样一来,既尽了人臣之礼,也尽了人子亲情之孝,既不违例,又能尽孝。本王料想皇侄现在身为天子,不会为难他的堂弟们,出事有本王担待。”蒋瓛只得答应:“那好吧! ”
朱棣转头对长子朱高炽吩咐:“炽儿,此去为皇爷爷送葬,要遵守祖制,尊敬皇上,带好你的兄弟。”朱高炽自信道:“是,请父王放心。”道衍走了过来,悄悄的在朱高炽身边耳语了几句,朱高炽频频点头。
朱棣的三个王子跟着蒋瓛上了船,与父王依依不舍的道别。船越开越远。朱棣带着道衍跟属下,在淮河边跪拜,遥祭朱元璋,随后带着被羞辱的怒气被迫悻悻踏上了返北平的官路。
乾清宫内朱允炆跟方孝孺正在处理朝政。方孝孺道:“皇上,今日朝堂上茹瑺与黄子澄争执,他们两个一直政见不合。”朱允炆点头:“嗯,朕已经看出来了,允炆初登大宝,没有处理好朝臣关系。”方孝孺建议:“茹瑺现为吏部尚书,事关重大,长期不和睦,必然影响朝政,不如将他们调离,也好保持朝堂稳定。”朱允炆同意:“嗯,那就这样,派茹瑺到河南出任布政使。还有铁铉其才干曾深得明太祖器重,赐字‘鼎石’。朕升任铁铉为山东参政,负责督运粮饷。”方孝孺对朱允炆的布置感到满意,答道:“是。”朱允炆继续下令:“传旨天下直言,并举山林才德之士,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推荐人才;革黜冗员;赦死罪、宽刑狱、蠲逋祖,赈灾荒;天下军户单丁者放为民;释放黥军民囚徒还乡里。”方孝孺道:“是,臣即刻通知下去。”
朱允炆问道:“嗯,锦衣卫的人也该遇到燕王叔了吧?”方孝孺估计道:“照理应该是到了。如果还强硬来京,就是无视新君,有谋逆的嫌疑,可见削藩是势在必行。”朱允炆点点头:“希望四皇叔可以明白皇侄的心意,奉遗诏回藩国。”
五更鼓的声音刚刚消失,朝会开始,一名着红色蟒袍的司礼太监站在奉天殿外,手持黄丝编织,鞭梢涂蜡的长鞭,开始“静鞭”。京师奉天殿内,文武官员齐聚一堂,但是让文武百官等了许久,也没有见到建文帝上朝,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都等的不耐烦了。许久,建文皇帝才出来,走上龙椅,接受百官同时呼喊“吾皇万岁万万岁”!朱允炆微笑地看着这些大臣:“众爱卿平身。”众大臣起身站立。
朱允炆刚要说话,一个大臣站了出来。原来是翰林院编修尹昌隆,素以直言著称:“皇上,臣斗胆谏言,昔日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故能庶绩咸熙,天下乂安。陛下嗣守大业,宜追绳祖武,兢兢业业,忧勤万几。今乃即于晏安,日上数刻,犹未临朝。群臣宿卫,疲于伺候,旷职废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四裔,非社稷福也。”尹昌隆说的大胆,朱允炆听的额头直冒汗,群臣也都战战兢兢,生怕朱允炆跟朱元璋一样,一言辄罪。
万幸,朱允炆是个仁君:“昌隆言切直,礼部其宣示天下,使知朕过。”建文帝的这个答复,让群臣都出乎意料。朱允炆接着说:“朕登基以来,颁布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抚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开科举,下诏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察官吏,任用贤能。”齐泰出列奉承:“皇上此举,后史必赞为‘建文新政’。”朱允炆谦虚道:“是不是新政,朕不敢轻言,实希望百姓安乐,大明朝国祚绵长。”
方孝孺顺着朱允炆的思路在群臣面前奏本:“既然依古制改革,臣建议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午门改名为端门,端门改名为应门,承天门改名为皋门,正阳门改名为辂门。”朱允炆道:“准奏。”方孝孺继续奏道:“臣还有本奏,臣以为二品六部尚书职责重大,却职务低于武将实为不妥,应将六部尚书提到与都司同级的地位,方能政务通达,提升效率。”朱允炆道:“爱卿言之有理,即日起六部尚书由二品升为正一品,与都司同级。几十年来,太祖励精图治,创造了大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太祖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以法严则人知惧,惧则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所以《大明律》 用刑过重,要改正了其中量刑较重的部分律法,以宽大为怀,人人可以献言,无须担心一言获罪。”众大臣齐跪:“吾皇英明。”
朱允炆随后又下令六部互相配合,务必减轻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诏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过5亩,多余的要退官,分给农民。六部尚书记住任务,行礼示意。
朱允炆宣布完新政,蒋瓛出列跪地报告:“启禀皇上,臣奉旨面见燕王殿下,已经完成,殿下回北平府,将三位小王子送至京师代为祭奠太祖皇帝。”朱允炆对朱棣这一让两边都可以接受的举动感到满意:“太祖皇帝只是明令,诸王守国不得进京吊唁,没说子孙不可以来。四皇叔体谅朕的用心,对太祖一片孝心,实属难得,三位堂弟年幼,能临京师,孝心可表,暂时就由徐将军照料。”徐辉祖道:“是,谨遵圣谕。”
百度搜索 定都 天涯 或 定都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