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道路渐渐崎岖,杨华却开始紧张起来,翻过这个小丘,便要到家了。在这一刻,他完全明白了什么叫近乡情怯。在他心里,既有着身为“冒牌者”的忐忑,又有着回归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的期待和畏惧。虽然真正算起来,他已经有两百多岁了,但家这个字对他来说,真的是既熟悉又陌生。
登上丘顶,一座村庄出现在眼前。村子坐落在涧河支脉两条小溪交汇处的小丘上,依着山势,稀稀落落的分布着四十来座土墙茅屋,村落外围则是一圈稀稀落落的竹木篱笆。十几块被溪流冲积而成的零散土地便是整个村子主要的耕作之所。而这样的一个村子,其实就是周室的一城了,偌大的周室便由王城和这样的三十四座“城”组成。
站在村口,杨华有些迈不动脚,虽然已经从刻嘴里详细了解了家里的情况,而且昨晚已经在心里预演了多次与家人相聚的情景,但现在他却仍然心有忐忑。
刻拽着杨华进了村,沿途不时碰见村民,热络的招呼之余,一个不漏地介绍开来。叔、伯、姨、侄……看着一张张陌生而淳朴友善的脸,杨华稍稍有了一些归属感。
最终二人在一座有着三间茅屋的院子前停了下来,刻连拉几下,杨华却一动不动。无奈之下,只好独自一人进了院子。看着刻的身影进了中间的屋子,杨华这才慢慢挪步,仔细打量着自己的家。
在他那个时代,家实在是个陌生又熟悉的事物。他在五个太空基地拥有住所,清楚地知道整个家族数百人的姓名、身份和住所,但他却没有家的感觉。
“哥!”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和七八岁的儿童飞奔而出,竞相拥住杨华。这便是自己的两个弟弟了吧,大的叫林,小的叫壮。杨华微一迟疑,感受着二人对自己的亲热,动作有些生硬地摸着二人的头。
“华,我的儿。”一名妇人在刻的陪同下走了出来,年纪虽不过四十,却已满是风霜。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衣服,梳得还整齐的发际已现银丝。
杨华终于泪雨滂沱,跪在女人面前泣不成声。五年前,老周王崩,诏令殉葬者一百余人,华的父亲不幸名列其中。十四岁的华接替成为记录星相的小吏,而他的母亲则带着两个幼子独自撑起这个家。
人殉制度虽然渐渐开始在各国废除,但周王室却然坚守这个传统,特别是天子丧葬,为了维护死后风光,无不将其嫔妃侍从乃至各属小吏列入殉葬,以便让其死后也能继续之前的生活。王畿之民说起来,也就是天子私产,依附周王室而生存,自然也就要无条件地服从周王室的各种命令。
每一次人殉之后,都会有大量的百姓逃离。周王室其实也意识到其中严重后果,但由谁来中止,却需要极大的勇气。传统或许已经是周王室最后的遮羞布了,也只有坚守传统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仍然是天下共主,而不是连一个普通诸侯国都不如的最弱角色。
初次从刻那里听闻之时,杨华只感气愤,古时竟然有如此落后愚昧残酷的制度。但此刻面对自己的母亲时,才深深感觉其生活之艰辛。此番痛哭倒没有丝毫作做,俱是真情而发。
“不就是忘了些事么,人也没摔坏,那就好,那就好。”显然已经从刻那里知道了杨华的贪生怕死,母亲将其拉起,好言宽慰。
好一会儿,杨华才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心中默念:“华,你放心,我绝对会照顾好母亲和弟弟,让他们不再受苦。”
进屋落座后,两个弟弟叽叽喳喳的问东问西,夹杂着讲些村里的趣闻,母亲却一边纺着麻,偶尔向三人投以慈祥的目光。
约定好返城之时后,刻便告辞去与自己家人相聚了。杨华也正好享受一下家庭的温暖,顺便完善自己对村子的认识。这个时代的人生活范围其实极其狭小,若不是参与出征,很多人一生的也就仅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活动,甚至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自己的村子。
虽然有不少游学的士子遍历诸国,不过那些可并非平常之人,能够有资格学习知识的,基本都是贵族子弟。当然,一般来说,要四处游学寻找出仕机会的,大多是庶出或别支,只是还没有衰落到杨华这类小吏的地步,仍然能支撑起他们游学的开销。
杨华一边和两个弟弟说话,一边打量着自己的“家”。屋子比王城中的祖屋显然要小了不少,关上门后,由于没有窗户,就只有两个通气孔洞透些微光,整个屋内极是昏暗。屋的正中有个火塘,不时爆出丝丝火星,散发着微弱的热量。四周的陈设也极为简单,一张几案、一个木柜、一个供台。墙角还有一个架子,上面放着几策竹简,显示着这个家来源于贵族旁支。
虽然东西都很旧,并没有一丝杂乱,摆放整齐,擦试得干干净净。偷偷打量着纺麻的母亲,恬静地脸上刻满了生活艰辛留下的痕迹,还不到四十的年纪就已经有了不少白发。说起来,他的母亲也是贵族后裔,当然情况也和杨华家里差不多,虽然还有些家学,但已经彻底没落了。
打量片刻,母亲所用的纺织工具吸引了杨华的注意。商周之时,人们已经告别了手经指挂的原始纺织方式,效率更高的斜织机已经出现。由于当时的普通百姓,基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织布便是很多家庭基本的技能。
如果不能自己织布,那就意味着要从微薄的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和别人交换,这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再加上布帛仍然是这个时代的流通物品,有着钱币的作用,一家所需也多用纺织出来的布进行交换,家中的女主人如果不会纺织,整个家庭便无以周转。正因为这样,只要条件允许的家庭,都会想办法置办一台织机。
只见母亲一边用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右手持打纬木刀在打紧纬线,左手不时投纬引线,动作娴熟无比。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
虽然原始,但它已经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大大节省了人力,同时也保证了织出的布的质量。其结构在杨华看来当然是再简单不过了,综合利用了上下开启织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三个方向的运动,即使和后世的织布机相比,其原理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默默地构筑好其运行原理的草图,杨华在心里加上了一条改进织布机的应该类事项。虽然没有了个人智脑,但他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却并没有改变。不论什么事,都要进行分类安排,随时审视并思考解决方法,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付诸实践。
继续闲聊了一会儿,三人终于在母亲的催促下出了门。没办法,谁让他这当哥哥的“忘了”很多的事,只好让两个弟弟带路了。
从温暖的室内走出来,杨华才真切感受到深秋的寒冷,看着两个和自己差不多微微发抖的弟弟,他也只好暗自抱歉。由于没有棉花,这个时代的御寒手段相当有限。贵族倒不用担心,他们可以选择各种动物皮毛制成的裘袍或填充了蚕丝絮的绵衣御寒。普通的平民用不起这些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家境稍好点会用一些下等动物的毛皮制成短衫,一般点的则会在衣服被子里填“缊”,也就是纺织时剩下的乱麻、旧絮;再差点的便只能填芦絮等野外植物的产物了。
可不管是缊还是芦絮,以这个时代的缝纫技术,就算只是填充在被子里,一觉下来,睡觉稍不老实点的人也能让其乱成一团。而要制成衣服还能穿得出去,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贫困的周地,能够拥有一套体面的冬衣,差不多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这其中还有不少是“祖上也阔过”时传下来的。每到冬季,一家人共用一套衣服,谁出门便由谁穿的现象在周地也并不罕见。
在自己的计划列表里再加上一条改善保暖之后,三人便迈开大步向后山进发,以运动来抵御寒冷。走出两三里,杨华才算是缓过来,得以仔细打量周围的环境。
这一带其实也不算是山,只是邙山余脉的丘陵地带。这个时代的农业水平还不能很好的开发除平原之外的土地,除了村子周围的坡地上种了些桑**树之外,其他地方仍然是树林密布。
沿着溪边溯流而上,走了两三里后,三人来到了一处陡崖下的山洞口。看来这就是平时自己寻找水晶之地了,打量了一下周围裸露的岩石,主要是以石灰岩为主,心中略微回忆了一下自己那点可怜的地质知识,便开始追逐已经进洞的两个弟弟。
等杨华进洞之时,林和壮已经用火镰点起了简易的火把。洞中的地面已经被踩踏得光溜溜的,看着二人一副轻车熟路的样子,显然这里早就是村中孩子的乐园了。这个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并不大,只能供三人并行,但高度却有近十米,越往里走就越窄,一直走了两三百米,已是到了尽头。
在杨华疑惑的眼光中,林和壮像猴子一样灵活地向上攀爬,不一会儿便消失在石缝之中。杨华无奈地摇了摇头,恐怕也真的只有孩子们,才能发现洞中的奥秘。当下小心翼翼地沿着二人的足迹跟了上去。尽头是一个仅容一人爬行的小洞,爬出十几米后,便来到一个几十米见方的空间。
无心去关注周围的石钟乳,二人围着的水晶石立即吸引了杨华的全部注意力。一般说来,水晶都是生长在热液型的石英矿脉中,石灰岩中并不多见。不过这个水晶矿柱居然品质不错,虽然已经被砸碎了大半,最下面还有一截尺许长的柱体保存完好。
杨华一边招呼两个弟弟将周围散碎一地的晶块装进袋子,一边打量这块完整的水晶。整块水晶柱面平整,无色透明,直径约有二十厘米。小心的用石块从底部开凿,心里却在思索着如何利用这块水晶。
在他那个时代,不要说水晶,就连钻石、黄金这类的贵重矿物也极是寻常了。不过在学古代天文变化的过程中,他却记得,最早的镜片便是由水晶打磨而成的。虽然人类烧制玻璃从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要烧制出无色透明的玻璃,却并不容易。所以对于他来说,利用水晶来制作晶片,是目前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有了镜片,那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特别是天文学中的重器:望远镜。
望远镜的出现,对于天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大的开阔了人们对星空的认识。虽然古代夜空的能见度比较高,但仅凭肉眼,能观测到的星星数量只是沧海一粟。
这些原理他自然了然于胸,但知道并不代表能够做到。科学的大厦必须一层层的搭建起来,五十年的强制学习中,最基础的科学理论是必学部分。但都是注重理解而非实用的学习,真要让他动手制作,却还是个难题。毕竟在他们那个时代,很多需要体力的劳动都交给了智能机器,人所负责的大多是不确定的那部分。
幸好帮助苌弘制作星厅的高石子和泰山还没有离开,这二人可是墨子和鲁班的高徒啊,这个时代工匠的巅峰存在。只要自己说清其中关节,做个望远镜还不是小事一桩么。
足足忙了半个时辰,杨华才总算完整的取下了那块大水晶,已经是大汗淋漓,全身酸痛。不过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却是极为欣慰。刚才边凿边想,他已经有了一个基本清晰的思路,以这块水晶为始,解决任务列表中的几个难题。
将洞中的大小水晶残片,搜刮一空之后,三人便踏上了归途。临出洞时,林和壮都意犹未尽,壮嘀咕了一句:“洞里可比家里暖和,还不如住在山洞里,而且没那股呛人的味道。”为了取暖,几乎每一家都会在屋里用火塘取暖,不过由于通风性太差,所以燃烧产生的烟气便难以排出,积累之下空气自然浑浊不堪。
“那是因为山洞里几乎是恒温,和外界没有多少热量交换,所以才会冬暖夏凉。”杨华随口一答,接着便呆住了。对啊,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还会为一个小小的保暖问题困住。
兴冲冲地带着两个弟弟赶回家里,杨华便开始分派任务,准备完成自己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件作品:火炕。
一开始的时候,他把解决保暖问题的思路放在了衣物上面。可在他的记忆中,最适合用于普通民众御寒的棉花并不是华夏大地上的原生物种,出现的时间比较迟,推广普及的时间就更晚了。他并不清楚此时哪里有棉花,说不定远在万里之外,自己连走出百里都还成问题,所以想都不用再想。皮革倒是暖和,又太过昂贵,在养殖业几近凋零的周地是别想了;毛纺织品的原料倒是便宜,但要用羊毛纺线,原料就算能找到,自己恐怕也要研究好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如此,他便限入了思维的困局。
不过山洞的保暖效应打开了他的思路,不就是热能传导么,改变不了衣物,那就改变小范围的局部温度嘛。这样一来,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对材料需要也不高的火坑,便进入了他的视线。
在他那个时代,早就有了更安全、高效、智能的调节温度方式,别说一间屋子,整个城市都在智能电脑的温度调节范围之内。不过那个实现起来,就太难了,想也不用想。
两个弟弟各自领命而去后,杨华就开始在院中的地上设计起草图来。目前自己能用上的建筑材料极为有限,也就只有石块、泥土和木头,所以设计方案也只能量体裁衣了。
火炕只是个简单的对热量传递和储存过程利用的产物,只要设计好烟道,不让燃烧产生的气体进入室内,便绝对没有危险。可惜材料实在有限,不然他大可设计一个集供暖、烧水、做饭为一体的热能系统。要知道,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来说,冬天洗个热水澡,那可真是一种奢侈的举动。冷水擦身的感觉,虽然只有一次,也让他恐惧不已。
等他设计好结构图的时候,刻也依约而来了。简单的向刻介绍了自己的想法,立即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下也不赶着回城了,立即加入了建筑大军。
也幸好有刻的加入,林和壮毕竟年少,而且从小营养不良,身体也确实没多少点力气。杨华自己虽然稍好点,但干起体力活来还有些吃不消。若真只有他们兄弟三人,怕是一天也完成不搬运任务。饶是如此,四个人也忙活了两个时辰,才算把杨华需要的材料备齐。
休息片刻之后,四人又开始忙碌起来。虽然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工程,但华和刻都没有这类的经验,林和壮就更不用说了,其间还塌了好几次,除了中间吃了母亲熬的粟米粥,几乎一直没有停歇。一直忙到大半夜,这个工程才算基本完成。
看着眼前这个坑洼不平极是粗糙的火炕正热气蒸腾,杨华感慨不已:设计虽然已经极尽简洁,但这与自己预想中的成品差别未免太大了吧,看来光有好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高超的技艺单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那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行。想及此处,他不由担忧起自己那几个初步形成的构想起来,理论上都是可行的,在他看来甚至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真正付诸实施,不知道会遇到多少困难。

百度搜索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春秋战国乱悠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昆仑山大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昆仑山大盗并收藏春秋战国乱悠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