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 或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确定老子身份后,杨华并没急着开始自己的抄书任务。虽然他的字不见得有多好,但得益于大量的练习时间,速度却是别人所不能比拟的。好不容易获得了出入自由的权力,他当然要优先完成自己预定的计划了。篆体和金文他认起来比较吃力,于是他便直接将目标锁定在由老子亲自完成的那堆书架上。因为有着上百年的高强度学习经历,虽然竖排的文字并不习惯,但杨华的阅读速度仍然相当快。一卷竹简在他手里不过几分钟就看完了,当然也只是看完而已,真正要理解并不是一时能办到的,他也只能勉强将其记住,然后再慢慢消化。
哗啦啦的竹简翻动声中,不到半个时辰,留下目瞪口呆的琢,杨华已经走向了另一个书架。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他这种阅读速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花上一天字斟句酌的看完一卷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不过杨华是什么人,有着人类文明上万年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能够从三百亿人的筛选中通过科学家联盟的考试,枯燥无味的科技文献他一天也能啃完几十万字,还能归纳其中的重点纲要。遇上感兴趣的,他能全神贯注地看上一整天。一卷竹简不过几百字,这样的数量级对他来说,也就是分分钟搞定的事。
杨华并不是研究古汉语的专家,甚至连入门都算不上。不过得益于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归纳分析总结乃至融汇贯通,所以他有足够的信心掌握这些书上的内容。更何况苌弘和老子,这两个都是鼎鼎大名的博学之人,守着他们两个,自己还有什么可愁的。
等到刻完成自己书简任务来叫他时,杨华已经看完了三个书架,仍然意犹未尽。照这样的速度,只要给他一两天时间,老子耗时五年的成果就被他看完了。不过这个时候的书字数虽少,但包含的信息量却一点都不少,古人惜字如金,微言大义,即使是一句话延伸出来,也是一大段内容。
揉了揉有些发胀的脑袋,杨华放弃了一口气阅遍周室藏书的念头。一方面他也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另一方面就是他现在的这具身体,还是太弱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即使是毫不运动的人,也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全方位服务的个人智能电脑,随时监控着身体所有的营养平衡结构,然后进行调节改善。功能强大的辅助健身器械,你甚至只需要睡上一觉,便能完成全身的锻炼。运动,在那个时代已经纯粹成为一种爱好,而不是身体的必须了。
但是,在这个时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粟米野菜粥的营养成份他并不清楚,但绝对没办法满足身体所需,这个他可是有切身体会了。身体状况不佳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刚才这段时间里,别看琢已惊为天人,但他心里可是清楚明白,自己至少花费往日一倍以上的时间来记住阅读内容。
走到门口的时候,已经不见老聃的身影,院子中大多数小吏还在认真书写,仅有两三人完成。这样的书写速度真是太慢了,难怪那个时代,书籍不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身份的屏障。
深深地打量了左右两侧紧闭的大门,杨华不由有些期待。地球联合**成立前,各个文明都饱经战火的洗礼,不知多少前人的心血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倾轧之下。现在,整个夏商周三代文明千年积累的知识财富都静静地摆在这里,不久之后,它们中的大多数也将随周王朝的覆灭而消失,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来拯救它们呢?
一离开藏室,杨华想起苌弘之托,便请刻与自己明日一同回村。以他现在这样子,根本不知道村子在哪里,出了城就只能发呆了。刻倒是满嘴答应,立即便和杨华一道先去太史那里告个假,本来他的事就不多,而且还有其他同事小吏,很轻易便得到允许。
接着,二人便去宫正那里“听事”,刻得到的是“掌节”,也就是负责保管王国的节而分辨它们的用途,以辅助执行王的命令。这只是个上士的职位,虽然心知肚明只是扮演而没有任何意义,但仍让他大为不满,直骂宫正太小气。杨华得到的则是保章氏,正好是他的本职,虽然只是个中士职位,他倒也是无所谓了。
吴侯这一次来献俘,所有的王室小吏都跟着很升了几级。虽然明知只有其名而不得其利,但分到高爵要职的,自然是喜笑颜开,很是炫耀。运气最好的是刻的一个同僚,居然得到中大夫的高职,一看到他恨不得告诉每一个人的样子,刻就更为忿然。
盘桓了半个时辰,满怀思绪的杨华被刻拉着出了王宫,看了看天色,刻满是报怨:“出城时间已经不够了,幸好有个窝头,不然可就亏大了。掌节,掌节,还是没这个窝头实在。”
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城市执行着一项制度:宵禁。天色一入黑,除了真正的贵族,一般百姓家是没有能力负担灯火的消费的。周室衰落后,就连王宫也一片黑暗,夹杂着星星点点的火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
搁在平时,他们蹭了藏室的吃食,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城外的野地里找点野菜什么的,赶在宵禁之前返回。不过今天显然已经不行了,一旦赶不回来,被关在城外呆一晚,那可就麻烦大了。虽然这个时代气候比较温暖,但毕竟已是深秋,衣服单薄的吹上一夜秋风,绝不好受。
杨华自不愿就此回家面对空荡的四壁,趁着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便求着刻带自己去商贸区逛一逛。在他想来,商贸区自然是消息最为灵通之处。自己要想获取这个时代更新更多的消息,此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二人来到商贸区的时候,杨华才知道自己实在是太过天真了。偌大一个商贸区,竟然只有五家商铺,其中四家已经关门了。这真的是王城的商贸区吗?杨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周公旦在架设王室架构时,考虑得实在是太细太广了,王室所需的一切物资,几乎都有专门的人负责。
比如周王室的饮食,仅是负责饭食、饮料、牲肉、美味,以供养王、王后和太子的膳夫便管着一百五十人的团队;除此之外,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渔人、鳖人、腊人,连官带仆数以千计的人,王室饮食所需的一切环节都有专门的团队负责。
吃的已然如此,穿的用的,自然也不会差了。但凡你能想到的环节,从生产到制作都有着宠大而细致的人员去负责。在周室兴盛之时,它自然有这样的底气,完全不需要诸侯供养而自给自足。不仅支撑着宠大的王室体系,还能养起十四个师的兵力,而大诸侯也不过三个师。
如此一来,商人几乎没办法做周王室的生意了。公卿贵族们都有着自己的封地,领民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工匠,和周王室的情况也差不多。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贵族与贵族之间的交易,不屑于和普通的商人打交道,即使真有需要,也是直接将商人叫到自己的封地交易。
更何况,当时商人的主力,并不是纯粹的商人,绝大多数都是贵族。比如粮食,土地全是各大中小领主的,除了他们,真正的自耕农能有多少富余产出。至于手工业品,技术几乎是贵族专利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工匠也等同于贵族的私产。是以商人的主力,基本就来自于各个贵族的家臣或者代言人。真正从平民而变巨商的,当然也不是没有,不过数量极少。
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需要光顾商贸区的,主要还是最低等的贵族:士。也就是后世某一时期所说的中产阶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管仲在齐国推行富民政策后,商业取得了极大繁荣,甚至可以用来当作灭国利器的原因之一。消耗商品的主力从少量贵族变成了大量的平民,使得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最先称霸的东方强国。
虽然各国都在学习齐国的强国之术,不过相比来说,远远做得不够。基本上,各国的消费主力仍然是士一级的贵族,这一现象在周王室就更加明显。不过周王室的士们,情况就远比不上其他诸侯国了。杨华自己就是个“士”,他还有不少身为“士”的朋友。
可惜,现在居住在王城中的士们,一点也没有贵族的风范,连保住温饱都成问题,哪有多余的财力进行消费。由此可以想见,王城商贸区的冷清,仅有的五家店铺都是卖的生活必须品,粮、盐、布等物。没有酒馆,没有客栈,甚至连一个卖文具的店铺也没有。
瞧了一眼正在柜台后面打着哈欠的伙计,杨华连跨入这家唯一开着门的魏氏商铺的兴趣也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杨华喃喃自语,这可是他原本计划里,最重要的收集信息的所在之一。
刻一脸的不明所以。基本上,他们一年也就只有一两次光顾这里的机会,由于周地民众的困窘,这五家商铺已经完全可以撑起日常所需而有余,所以他完全不明白杨华为何如此失落。不过他倒也大概知道商贸区为何如此冷清,轻轻地吐出四个字:“商税太重。”
国人大量离国后,周王室无可奈何地将种地的税赋降低了一点,可惜相应的却并没有把开支降低的觉悟。如此一来,只好把主意打到商人头上了,商人一直以来地位都低,而且又来自各国,不怕他们闹事。这些不是来自于各大贵族的商人,也成了周王室唯一可以欺负的对象了。
可惜主意是好,但商人们也不是傻子,本来王城的市场就萎缩得不成样子了,重税之下便纷纷关闭了在王城的店铺。王畿四周的关隘全在韩魏两国的控制之下,商人们甚至过王城而不入,使得位居天下之中的周王室,凭空坐拥优势的地理位置,不仅收不到商人们的城门税,连过境税也得不到半点。
坊间传闻,现在还开着的几家商铺,其实也想搬走。不过一来他们背后都是韩魏两国的贵族,二来周王室还欠着他们不少欠债没有还清,所以留下店面勉强维持着日常经营,方便催讨欠债。如此看来,周公旦为周室制定的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假外求的完美构架,已经无法运转自如了。
虽然走出家门了解这个世界才不到一天,杨华却深深地体会到周王室日落西山的沉重暮气。虚弱不堪的周王室,近乎到了无以为继的境地,周边的任何一国只要伸出一根指头,便可以将它轻松推倒。
杨华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离开的商贸区,在和刻约定好时间后,便意兴阑珊地踏上了回家之途。原本他还计划着好好看看自己所在的这个大周王城,不过现在看来已经没有必要了,仅是从现在所看到的这一切,已经可以完全勾勒出大致的情况。
现在让他发愁的是,明日如何面对“自己”从小长大的村庄和亲人邻居,如何真正的融入他们,无疑成为自己不得不面对,又不得不做好的头等大事。
百度搜索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 或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