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想起苌弘悲惨的结局,杨华甚至有一种想劝他放弃这一毫无作用,只会给他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的举动。不过想了想,他还是忍住了。从刚才苌弘的话语中,已然知道他的无奈。天子催索甚急,而他这个一心想要扶助周王室的忠臣,即使是知道希望渺茫,也会拼命一搏的。自己只是个低级小吏,甚至很可能在那场祸端中当了陪葬品,但却连留下一笔的资格也没有。
想到这里,杨华不由有了一些危机感:自己真的很有可能受此牵连,被毫无价值地杀掉。“个人智脑,更改任务例表,添加必须事项:避免受到设射貍首事件的后续牵连。”悄悄地对着手掌说了这番话后,杨华摇头苦笑,不知道自己要多久才能适应,完全离开个人智脑的日子。
转念一想,这个时代的时间线已经混乱了,很多原本不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人纷纷出现,那么苌弘的宿命也极有可能不会像原本历史那般悲惨。自己现在连生存都还成问题,即使想管,又哪里有资格去管这些事情。还是老老实实完成自己的第一步计划,收集分析信息,谋定而后动吧。
想通这一节,杨华顿时轻松了许多。随后的整个上午,他一边帮着苌弘将剩下不多的晶石开始制作西北两面的星图,一边乘机苌弘问了许多天文方面的知识。虽然杨华的天文知识体系远远超过苌弘,但在这个时代拿出来,实在太过惊世骇俗。是以他决定先理清现在的天文知识情况,然后再渗透后世的方法理念,慢慢进行改进。
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助手,苌弘似乎早把杨华当作弟子看待,倒也没有藏私,但有所问,便据实以告。两个时辰下来,在本身就有丰富的天文知识基础上,杨华顺利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天文专家。甚至因为他拥有超越数千年的知识下,很多方面他还能在苌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和推衍。
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时代的天文状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邹衍成名已经二十余年,五行论、“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成为各国星相官吏的必修之学。而把天相与人联系起来,成为天文界的共识,只是在具体的细节上,大家还在争论不休。争论的主要原因,便是各国诸侯都希望自己成为天意取代周室之人,研究星相的人当然也就在取悦各自君主而发展各自的学说。
由此可以想像,此时的天文学界是多么混乱。除了公认的紫微帝星代表周王室,其他诸星几乎都存争议。每一个天相的解读也各不相同,都变着法的朝有利于自己所处的诸侯国来宣扬。诸侯们不仅不再向周王室朝贡,甚至已经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才是天命所属的那个取代周室的人,只是现在尚没有一国能有吞并诸侯的力量,所以周王室才能偏安无事。
苌弘作为周室掌管天文历法之人,设射貍首可以说是周王室最后的反击手段,由此可知他肩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恐怕不仅周王室在搞这样的小动作,其他各国私底下类似的行为也不会少。只不过这种事太过隐秘,各国是绝对不会让其见诸史册的。
杨华自然知道所谓的天相变幻,跟地上的人并没有丝毫的关系,有的只是规则和定律。天子英不英明,大臣贤不贤明,日食都会出现;不管发生好事还是坏事,彗星仍然不会变更自己的轨道。不过没有办法,以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只能以这种看似自洽的理论来解释,由于其与权力的结合,更是长盛不衰。不仅是华夏文明,占星术几乎在所有文明中都广泛流传,甚至是在对太阳系有了充分了解后,仍然没有完全消失。
嵌上最后一颗晶石,二人的工作总算告一段落。杨华扶着苌弘下了轮梯,后者很是欣慰:“你这一跤倒也没白跌,虽然忘了些事,但脑子却灵光多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杨华闻言手一哆嗦,好不容易才让自己狂跳的心平静下来。也难怪苌弘如此说,在对这个时代的天文有了一定了解后,他成了苌弘得心应手的助手,随便看看星图,就能知道哪颗星该摆在哪个位置,甚至几次纠正苌弘细小的错误。到后面,差不多是杨华指点位置而苌弘成了助手了。以往每一颗星的镶嵌都要反复测量和计算,但有了杨华帮助,原本五六天才能完成的事,一个上午就顺利做完了。
告别苌弘,杨华摸着自己咕咕作响的肚子,站在明堂的门口发起呆来。这个时代,天子每日四餐,诸侯三餐,其他人只有两顿。在自己那个时代,很多人的饮食规律已经打乱了,完全不再根据时间而是自身需要来进食。想吃什么,想吃多少,根本都不是问题。
不过现在,他不要说任挑任选,连吃饱都是一种奢望。从清他们口中得知,家里那半缸粟米,竟然就是自己一年的口粮。七分野菜三分粟米,这就是他们这些“贵族子弟”的标准配置。若是那种家里父母病弱又人丁不旺的,连标准配置也是种奢望。怪不得天子剩饭也成了奢侈品,不是在王室当值且和膳夫关系良好的,连剩饭的味儿都闻不上。
一想到这里,他又发起愁来:这具身体的主人并不是孤身一人,居然还有家人的。由于自己伤得并不重,所以也没有通知家人来照料,不知道头痛失忆这一招,能不能骗得过至亲之人。科学本来是求真务实的,自己现在却被逼得要以谎言面对所有人。而且从苌弘口中得知,那种用来充作星星的水晶石,竟然是自己从家附近的山上找来的,也就是说,最迟明天,自己就得面对“家人”了。
别看杨华活了两百多岁了,但真正和家人相处的时光简直少得可怜。在他所处的时代,通过50年强制教育的人只能成为准公民,而自然生育过子女的才能成为正式公民,两者的待遇相差可就大了。仅从这项制度,就可以想像为了鼓励生育联合**下了多大的力气。相对漫长的生命和极高的个人自由度,让一直在人类社会发展充当基石的家庭遭受极大的打击,几近到了不可维系的地步。
科学家也不是没有想过用科技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其中的伦理危机实在难以解决。先进的生物工程科技,让人们即使活到一千岁仍然保持着年轻活力,即使是以一百岁为一代,十几代内的直系血亲看起来也没有多少老幼差别,原本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便由此濒临瓦解。如果在已经面临极大危机的情况下,再加上克隆人或人造人,简直就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灾难。
杨华便是一个典型的太空时代出生的孩子。父母在生下他不久后,便将他送到专门的育婴机构,然后各自开始了自己的公民生活。他在地球联邦**的一系列专门机构中成长学习,完成强制教育后以准公民的身份移居月球继续学习,直到进入科学家联盟。虽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母甚至从父母而上几十代的亲人的详细资料,但见面甚至只是通过网络聊天的次数都少得可怜。这样的家庭经历,让他在对面这个时代典型的家庭时,心中的忐忑可想而知。
“华!”正在考虑着如何过明天那一关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杨华的思绪,寻声望去,只见刻远远地站在一角,向自己挤眉弄眼。总算找到救星的杨华大喜过望,大步奔了过去。
刻一把拉住杨华的臂弯,低声道:“饿了吧,走,蹭吃的去。”
杨华心里一乐,这可真是想什么来什么,一边疾走一边问:“哪里蹭,有什么?”
“这几年我们不是经常都去吗?好吧,你连这事也摔忘了,迟了恐怕就派光了。”刻没好气地白了杨华一眼,拉着杨华加快了脚步,别看他人瘦得像要被风吹倒,力气倒是着实不小,杨华几乎是被他扯着在跑了。
拐过两座破落的小殿,一座规模略次于明堂的建筑出现在视线之中,与其他建筑不同的是,它的匾额比较新,上面所书的“藏室”两个大字并不是古篆体,而是杨华较为熟悉的隶书。不仅字体,其风格也与其他地方的风格完全不同,行笔流畅飘逸,意境深远。
杨华能认出各个匾额上的字并不奇怪。作为一个科学家,并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科学研究的,即使是最疯狂的科学家们,也有各自调节的方法。作为一个华夏族人,练习书法便是杨华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在他那个时代,除了华夏文明聚居的城市里会寻到少量的笔和纸,其他的几乎都仅存在博物馆里了。
人工智能和虚拟实境的完善与普及,即使是热衷于复古的人,也没多少会在现实中接触这些东西。杨华也只算个相当业余的爱好者,自然进不了那些热衷此道的圈子,除了在地球那段时间接触过真实的笔和纸外,通常也是在虚拟实境中用来沉淀心灵。不过即使是业余的爱好者,了解华夏文明这个完全有别与其他文明的文字演化过程也是必修之课。
得益于悠长的寿命,即使是他这个业余爱好者,把所有零碎的时间串连起来,他在这方面也花了不少时间,就连甲骨文他也能认出不少来。寿命的拉长和物资的丰富,从某种程度上,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普通人都更加的空虚。在人类不仅完全征服了太阳系,而且开始向其他星系进发的时候,除了各类追求个人极限的运动,宗教狂热和文化复古之风也大行其道。
石阶下,已经有七八人排队等侯。刻拽着杨华排到了队尾,立即向前面的几人打听今天有几个名额,吃的是什么。拉过刻低声问了一会儿,杨华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主管这个藏室的官吏最近几年在整理那些年月太久几近毁坏的典册,不过在王室人员严重不足的影响下,他的手底下也就十来个人,这还算是比较多的了。但那个时候的书籍几乎都是竹简木牍,除去伐竹、制简、制绳、制墨、制笔、编册和杂役,抄写的人手就严重不足了。当然,也有少量的帛书,不过帛是奢侈品,除了书写重要的盟约,其他的大都是在王公诸侯准备陪葬品的时候才使用。
如果只靠藏室这点人手,根本没办法处理如此多的典册。周天子自己也过得拮据,当然也不会为此增发人手拔付钱粮。负责看守藏室的官吏也没办法,只好自己掏腰包,以每日一餐招募王城中会写字的小吏们前来帮忙。虽然不管饱,但也凑和能顶顶。不过每日因为制成的空简数量不一,招募的人手也就不固定,分完为止,没排上的也就只有自认倒霉了。
两人说话间,又来了不少“蹭饭”的人,队伍一下子就排到了三十多人。看来大家果然生活清苦啊,仅是吃上一口的待遇,就引得这么多人前来。要知道,这个时代能够识字写字的,可不是一般的普通百姓,知识的传承仍然只在贵族阶层。孔子在后世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很大原因便是他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
想到这里,杨华不由暗自揣测:管仲既然能和商鞅同时共存在这个时代,那诸多光彩灿烂的“子”们,是不是也在呢?对了,老子不就是周王室的“守藏室吏”么,那风格特异的匾额,是不是就是出自老子之手呢?对于权势和名利,杨华并不看中,加入科学家联盟几乎就等同与世俗脱离了,是以对于他来说,如果能与这个奠定华夏文明基石的百家思想巨擘们共处一时,那便是真的不虚此行了。
思绪间,两个小吏出现在台阶上,一人提了个竹篮,一人抱了一堆木牌。抱木牌的一边挨个发牌,一边高声道:“今天只要十个人,之前有败笔的就别等了。”
刻扯着杨华低声欢呼了一下,邀功道:“幸好我拉着你跑得快,不然就排不上了。”
杨华也暗呼幸运,他刚好排在第十位。不过现在蹭吃的已经是其次了,现在的他就像那些疯狂的追星族,等待着自己迷恋的明星出现一般。虽然他并不是道学迷,但毕竟是个华夏族人,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老子的众多传闻。更何况这是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见到的第一个“子”,还是超级重量级的。
说起来,苌弘若不是一心想扶助周王室,凭他的才学,要成为一代名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命运弄人,他一直得不到重用,只能以方术之名留在史书之中。
“给,拿好!”分牌的小吏将木牌塞到杨华手中,转头冲众人大声道:“先听室老训话,然后按牌子上的座位就坐,一切照旧,精细点,这段时间竹简着实废了不少。”
杨华接过后面小吏递来的粗面窝头,学着众人那样揣在怀里,便跟着队伍进了藏室。藏室并不是像明堂那样三重殿结构,而是一个较大的四合院,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整齐的摆着二十来张几案,除了十余张摆放了书写的一应物品,其他的都空着的。正对面的屋檐下,一位老者正伏案而书,两旁各跪坐着一名小吏。
众人越过几案,与几名藏室内的小吏一字排开,恭恭敬敬地向坐在檐下的那人长揖一礼,便静立等侯。杨华自是有样学样,不过行过礼后,他却没有像大家那样低头看脚尖,而偷偷的瞄向那名老者。刚一瞄过去,那老者似乎有所觉般,停下手中的笔,抬起了头,正好与杨华的眼神交汇。杨华心中一颤,急忙低头躲避,气血却是一阵翻滚。
那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神啊,深邃幽远,似乎能洞察一切。仅仅是瞬间的对视,杨华便感觉有些吃不消了。不知道是由于心虚还是什么缘故,在这名极有可能就是老子本人的老者面前,他有一种完全被看穿了的感觉,似乎自己那点小秘密仅在这一次眼神交汇中便显露无遗。
虽然眼睛老老实实地盯着自己的脚尖,不过仍然感觉那种如有实质的眼神在自己身上停留了一会儿,老者才悠然道:“天子有意以《礼》回赐吴侯,就你们吧,内容我已着人分派好了,二十日内完成,今日之后自己择时而来,直入即可。”声音不急不缓,似乎从远处传来,但却极为清晰。
杨华心中尚未平静下来,却听得周围一片低声哀叹,随即那名发牌子的小吏的话解开了他心中的疑惑:“室老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吧,完成之后要交给宫正审核的,这可不是随便糊弄得了的。好了,找到自己的座位,就可以开始了。”
看了看自己手里的牌子,上面写着“丁四”,杨华顿时有些发愁。刚才进来的时候他留心观察了一下,除了刀笔墨简,可没一张几案标注了号码。幸好旁边的刻拉了他一把,看了看他的牌子后,低声道:“走吧,你坐我后面,这回惨了,回去只有让槽他们帮忙多找点野菜了,我俩可得不上半点空闲。”
稍微问了一下,杨华这才知道,平时他们来蹭饭,室老从不苛求,大家写多少算多少,所以每次也就写上十片竹简左右,而且也不用太认真,完事后还能有足够的时间出城寻些野菜,添补口粮。但这次要交给宫正,这件事就从蹭饭升级为“任事”。
宫正是掌管王宫中的戒令、纠察违反禁令的人。本来对于他们这些小吏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高官,但周王室衰落之后,连官员俸禄都发不出来,要以免税土地来抵充,哪里还支撑得起庞大的官员体系。是以除了维护王室运转的大量低俸小吏外,中高级的官员则能省就省了,整个官员结构也就变得极其怪异。简单的说,宫正一手捏着大多数小吏的生杀予夺之权。
这样一来,就不是简单的蹭饭了,因为最后要由宫正来审核,所以就变成了王室正式的任务下发,完成得好,不一定有奖赏,但要是完成得不好,那可是会受到处罚的。对于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小吏们来说,任何惩罚都是难以承受的。
宫正的审核对杨华来说似乎极为遥远,对老子的好奇已经完全将其压了下去。学着众人一般跪坐之后,他并不急于开始,而是壮着胆子再度将目光投向石阶上。石阶上的老者这次毫无所觉,专注地在写着什么,动作缓慢,却没有丝毫的停滞。
见对方没有反应,杨华胆子就大了起来,正眼仔细地审视起来。老者头发已经花白,束发为髻,没有一丝杂乱,对比自己出门时胡乱地挽成一团塞在布巾里的窘态,不由有些汗颜。一张典型的国字脸,面容却并不显老态,特别是那双让杨华心悸的眼睛,更是灵光闪动。穿的是一件已经浆洗得有些发白的麻布深衣,显得干净整洁。
除了那双眼,这名老者看起来倒也寻常,但杨华却不敢轻视。眼神继续在其似乎带着韵律而动的手上停留了一会儿,便低头检视自己今天的任务了。不过他却不知道,在他的眼神离开之际,老者缓缓地扬起头,深深地看了一眼杨华,随即才继续之前的书写。

百度搜索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 春秋战国乱悠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春秋战国乱悠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昆仑山大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昆仑山大盗并收藏春秋战国乱悠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