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太公》出宫
百度搜索 帝国朝阳之从秦皇到汉武 天涯 或 帝国朝阳之从秦皇到汉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做傀儡是种什么样的滋味和痛苦?当然只有傀儡才说得出来。可悲的是傀儡往往没有言论自由,无处诉说,别人自然也就无从得知他的真情实感。
田氏主政齐国,姜家只是个摆设,但篡位的事老田家暂时也不敢做,因为,那时是奴隶社会末期,虽然已经礼崩乐坏,连一国之君都可以随随便便杀掉,但礼制还在,等级森严,如果篡位就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还是存在巨大的风险的。
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齐国不是孤零零的一个国家,如果篡位其它的诸侯国会怎么看怎么想,特别是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会不会摆架子、发脾气,会不会按照《周礼》号召天下各诸侯国对篡位的乱臣贼子进行处罚,等等,都是没把握的事。所以,田家虽然在齐国内部气焰熏天,也不敢操之过急,而是对内继续收买民心、累积德行,对外与其他诸侯国的当权派拉关系、搞同盟。
又很有耐心地操弄了九十多年,田家到田和自立为齐相的时候,天下形势已经大变。
首先,西边的诸侯大国晋国从唐叔开国,传了二十九世,传到这时的晋靖公时已经彻底不行了。晋靖公昏庸无能,底下牢牢掌握着晋国政权的是韩、魏、赵三家。这三家根基深厚,尾大不掉,早就觊觎着晋室江山,只是一直没逮着机会而已。到周威烈王在位时,这三家的当家人分别是赵家赵籍,韩家韩虔,魏家魏斯。齐国的田和继承田氏之位。这两国的四大家族相互勾结,密切联络,成了目标都是篡位的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约定伺机共举大事。
其次,周天子江河日下,名存实亡,对诸侯的管控、约束越来越弱。
还有个巧合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朝最富象征意义的九鼎被雷电击中,一击之下威力无穷,巨响过后鼎身兀自摇个不停。
晋国的三大家族听说雷击九鼎后兴奋不已,立马聚在一起议论:“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们三家虽然立国已久,实权在握,可惜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号。现在九鼎居然遭雷击了,还震动不止,那可是周室的镇国之宝啊,这不明摆着昭示天下周室的气数已尽吗?现在咱们何不乘周室焦头烂额之际,派出使者到周王那里朝拜,请求他分封我们?我们有这么强大的实力,周王应该不敢得罪,肯定会满足我们的心愿。他是天子,他认可了,我们从今往后就名正言顺了,既有国君之实,又无篡位之名,那多好啊!”
于是,三大家族各派心腹干将出使周都,带着宝贝珍玩,贡献给威烈王,请求周王册封。
威烈王见到三家使者,收了宝贝珍玩,听明白来意后哈哈大笑,好处和实力面前,老祖宗的家法也就懒得去细究该不该遵循又如何去严格把控,面对现实吧,当即命令内史下诏,册封赵籍为赵侯,韩虔为韩侯,魏斯为魏侯,并向三家赠赐代表诸侯的信符、服饰。
赵、韩、魏三家接到使臣带回来的喜讯后,欢天喜地,立即宣读周王的诏书,晓喻天下,三家分晋。
各诸侯国闻讯,纷纷派人前来祝贺,乐得送个顺水人情。于是,韩氏建都于平阳,魏氏建都于安邑,赵氏建都于中牟,各自按诸侯的等级设立了各家的朝堂和宗庙。
人们常常说光宗耀祖,这应该就是令无数人只能是艳羡的那种光宗耀祖了。
齐国的田和看在眼里,大受鼓舞,也撕掉遮羞布,废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国号没变,还叫齐国,国君由姓姜的变成姓田的,所以历史上习惯叫之前的齐为姜齐,称后继的齐为田齐。
还好,田和并没有赶净杀绝直接杀掉齐康公,而是把他赶出宫门,放逐到东边一个叫芝罘的海岛上。
齐康公本来就是傀儡的角色,这下不敢不从,只能关起门来哭泣一场,然后乖乖地准备搬家。
搬家出宫之前,他眼看着祖传下来几百年,自己名义上当了快二十年主人的深宫大院,即将彻彻底底地成为别人家的宅子,心里难免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二十年来虽然像木偶一样被人操纵,田和熏天的权势吓得自己整天除了俯首帖耳,就是长吁短叹,政务上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但高墙大宅之内,美酒美食美女美服他都是不缺的。日子过的浑浑噩噩却也舒舒服服,现在即将被迫远离,前途未卜,而且是永远也没希望再回到这个安乐窝了,不舍之情升腾在心里也流露在脸上,眼神里满是无助和绝望。于是跑到老祖宗姜太公的神像下,他泪流满面地忏悔的同时也暗地里发了一个毒咒:夺我家江山者必被人夺,而且将来比我更凄惨!
齐康公匍匐在姜太公的神像下,静静地自我抚平不堪的心情,直到不再难受了才爬起来。走到屋外,一抬眼,看着天色不错,他便怏怏地在宫里转悠起来。跟班的太监落后几步,在他的后面跟着。
转到宫门口时,他登上石头垒成的高台,越过高高的宫墙从里往外望,望见远处街巷中熙熙攘攘的人流。人来人往的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他茫然不知。
忽然,他听见有人在身后喊他,一转头,认得是吕常。
吕常也是姜太公的后代,年纪与齐康公相近,若论起辈份来,却该是齐康公的远房侄子辈。吕常好学、好结交,略有才名,比较能干,也在朝中为官,现官居中大夫之职。齐康公认得他。
齐康公问吕常进宫来做甚,吕常说刚从赵国出使回来,上朝复命之后,出宫时看见主公一人在此,便过来问安。
齐康公默看着吕常,心想,都是老吕家之后,祖宗传下来的江山不保了,旧臣故人以后恐怕也难得相见了,想着,心里不免一阵唏嘘,于是,自家人见自家人就算没感情也有亲情,便邀吕常在宫里走走,一块散散心。
他们在宫里转悠,拉拉家常,说说见闻,没牵扯国事天下事,倒也一路轻松。
走到西北角,齐康公忽然想起一桩事来,问:“你对典籍有没有兴趣?”
吕常答道:“当然有兴趣,那是好东西啊。”
齐康公指着左手边不算高大但全是石头垒成的屋子说:“少时听长辈谈起,这间房里的地窖中收藏有太公传下来的三瓮典籍,既然你有兴趣,就带你进去看看吧!”
于是齐康公吩咐小太监去拿钥匙开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锁是鲁班发明的,用的是青铜材质,锁大钥匙也重,不可能象后来似的裤兜里就可以揣下一大串。
门开后,进到屋里,找到了地窖的入口,推开压在口子上的石块,却因为太黑,看不见里面到底有什么?吕常出去找来火把,亲自下到地窖里面,但见瓮和陶罐摆放有十几个,都封了口,不知道里面装着些啥。吕常凑近看,有漆封的,有泥封的,还有用漆盒倒扣着的。他躬身看清楚几个漆封的瓮口上有“太公”二字,于是抬头看看康公,见康公酒色掏虚了身子的脸庞在火光的照耀下既没有血色也没有表情,便没再征求他的意见,动手撕开漆封,手伸到瓮里,摸出来的是一小捆一小捆漆过的在火把的映照下放着亮光的竹简。
这真是姜太公的作品吗?
姜太公不是一般的什么太公,是上下五千年里达到封神这个级别的最有名的太公。姜太公人称百家之祖,是大智慧、大神奇的化身,诸子百家都从他那里吸取养份、获得灵感,是商、周时期神一般的存在。
他在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受封到大周国疆域的东边齐地建立齐国,做了一国之主。
但实际他在齐地呆的时间很短。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国都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
姜太公在平定了齐地周边夷人的骚扰,制定了治理国家的政策,形势迅速稳定之后,便又被周天子召回京师,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先后辅佐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执政,一直到一百三十九岁时故去。姜太公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在齐国呆着,而是一直跟在他的身边,在周都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的卫戍部队。期间几十年,天下太平的时间长,征战的时间短。成王时期,发生过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和淮夷、徐夷、殷东五侯的反叛,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运筹帷幄,或亲自领兵征讨,迅速平定了那几场叛乱。闲暇时光,姜太公并没有安享清福,而是口述、刀刻不缀,将自己所思所谋、所求所为,整理、提炼后,形成文字,刻在竹简上,最终结集成一部煌煌巨制——《太公》。
《太公》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权谋、思想、文化、易数等方方面面,他一生的大智大慧、全智全能的本事,以及坎坷、磨难的心路历程,都体现在里面。据大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载明:《太公》共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
其实还不止这些,还有散落在民间,传说也出自《太公》的《相》89篇。
后人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后分别叫做《太公权谋》、《太公兵法》和《太公相术》。其兵法权谋部分也有被拣选、整理后,称为《六韬》,流传后世。
有人怀疑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出自姜太公,担心是后人伪造假托的,直到西元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中,挖出了注明是姜太公所著的《六韬》残简,说明该书在汉武帝之前就已在世上流传,将它与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比较,大同小异,从而否定了《六韬》是后人伪托姜太公所著的猜疑。
更多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包括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操演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追溯其发端和体系的形成、学说的构成,都源自齐国,始于太公,所以说太公不仅是周王国和齐国时候的兵家宗师、权谋鼻祖,也是整个中华的武略、权谋之祖。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盖棺论定,称他是华夏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
这些包罗韬略良谋、奇思异数的著述完工之后,姜太公大约也是满意的,珍惜的,所以命人复刻了两套。一套送周国的王家图书馆收藏,三百年后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为要废太子,引得太子和他的老丈人申国的国君申侯铤而走险,勾结缯国、西夷犬戎,合力攻破周国的都城,把周幽王给杀了,把都城给毁了,馆藏的宝贝也在这场叛乱中付之一炬;另一套送往齐国,作为送给子孙后代的传国之宝。只可惜齐国后来的君主们,有作为的不太多,肯学习的也少,传国之宝慢慢地竟然被人遗忘了。
吕常开封的那一瓮正好是姜太公研究易数的成果,可以称之为太公易数和相人之术。内中的天道、人道的学说和观人、相人之术,吕常略一浏览便心生爱意,爱不释手,看得入了谜。
齐康公一旁静静地站着,久了,也有点受不了,让他去看他着实看不懂,几十年来他抱的是美女握的是酒盅,就是不爱看竹简。让他就这么一旁等候着,他也难受得很,于是大声咳嗽,本来他被酒色掏空的身子就常常咳嗽,这下有意这么一咳,竟止不住,咳的他直不起腰竟蹲下去了。
吕常听见,回过神来,凑近了来搀扶。
齐康公好不容易止住了咳,站起来,一挥手说:“走吧!”
吕常不舍地“这……?”一声。
齐康公明白过来,说:“你搬走吧。”
吕常问:“现在就搬?”
齐康公说:“我也不用,放这里就是让它在这里睡大觉。唉,本来放这里几百年都没人管它,现在改朝换代了,只好让它换个地方了。不多讲了,事不宜迟,你要用得着这就搬走。”
吕常高兴地说:“好好好!”
齐康公虽然已经明确被田和废了,过几天就要被赶出宫门,但拉些家什物件坛坛罐罐之类的出宫,也是没人管的,再说那时候古物、文物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人会跑过来当宝贝似地抢。
齐康公记得传说的太公遗物到桓公清理时发现多有朽坏,桓公当时便命人复刻了一套,用上好的漆处理过的,他想应该就是眼前所见。
吕常的马车停在宫外,他出去将马车叫到了屋外,然后几个人将三个大瓮搬上了车。
吕常还想看看其它的坛坛罐罐装些什么,顺手打开一个翻看,居然是医简《黄帝内经》,见地窖里只丢下他一人,其他人都上去了,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竹子做的火把倚在地窑口的石墙上,伸手抱着那个坛子出去了。
齐康公见了问:“这又是什么?”
吕常说:“来不及细看,好像是治病救人的医经。”
齐康公手一挥,示意他搬走。
一路走到宫门,齐康公停下脚步,目送载着吕常和坛坛罐罐的马车啼嗒啼嗒地出宫远去,心里的滋味真是不好说出来。
齐康公目送吕常远去,孤独地在那里站了好一会,心里更是空落落的,直到缓过神来,才袖着手躬着背,龋龋独行,回屋里去。
如果不是改朝换代,也许原本这套韬略之鼻祖、智慧之大成、玄妙之独有的《太公》,仍会继续静静地躺在暗无天日的地窖里无声无息。现如今因为改朝换代,竟阴差阳错地得以重见天日,流出宫门,流入民间。
作为姜太公的不肖子孙,齐康公一生中无意中做对的唯一的一件大事,就是把姜太公传下来的这一堆竹简或者叫宝书,又传出去了。
他如果知道这些智慧的宝物的流出会间接地消灭诸侯割据,引出两条真龙,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民族的大融合社会的大发展,他到底是为之欢呼呢还是无动于衷?
百度搜索 帝国朝阳之从秦皇到汉武 天涯 或 帝国朝阳之从秦皇到汉武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