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我从宋朝来蹴鞠 天涯 或 我从宋朝来蹴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公元998年,耶律休哥病逝大辽南京(今北京城)。公元999年,耶律斜轸薨。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八月,辽圣宗耶律隆绪,萧太后派出30万大军南下,以萧挞凛为主将,全面侵略大宋,辽国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自以为天衣无缝。但宋军早在辽军动身时已获悉情报,改名为木易的四郎杨延朗,以探母(京剧四郎探母以此为蓝本)为名将情报送给了在遂城驻守的弟弟杨延昭,18年后见到了母亲佘老太君,且母子相认,其子耶律宗原认祖归宗,更名为楊宗原。后宋军先后在威虏军(地名)等地打败辽军。但辽军仍然进攻猛烈,辽军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遇到城池,能攻则攻,不能攻取则绕城而过,一路进展迅速。
十一月初,辽军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澶州即今之河南濮阳,跨黄河分为南北二城),将其三面包围。澶州如果失陷,辽军就可以长驱直入,进攻宋朝的国都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面对辽军的迅猛攻势,宋真宗一筹莫展,朝臣中主降派和主战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降派这边,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签书枢密院事(职掌军政的枢密院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主战派这边,丞相寇准当着这两人的面指出:“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接着提出御驾亲征的主张。
寇准的建议虽然得到了宋真宗的肯定,但由于主和派的贪生怕死,还在时不时劝谏宋真宗迁都,真宗仍在犹疑,半路之上竟然不肯前进了。危急时刻,寇准拿出杨延昭上书的破敌之策,杨延昭对战局形势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他上书皇帝说:“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按照杨六郎杨延昭的计划,只要坚守澶州,坚壁清野,辽军前进不得,后退无路,将面临被全歼的命运,到时候再乘胜追击,一举就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了,寇准又指出:“今寇已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当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势,金陵亦不可得而。”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亦指出:“随驾军士,父母妻子尽在京师,必不肯弃,而南行中道即亡去耳,愿陛下亟幸澶州,臣等効死,敌不难破。”
这一文一武为宋真宗分析了形势,如果迁都,则必然导致大溃败,局势将无法收拾。如迎敌而上,则部队士气高涨,敌军必败。
11月20日,真宗启程,26日宋真宗才到达了澶州南城。
辽军的此时情况其实也并不乐观,30万大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其后勤补给不断遭到袭扰,只能通过劫掠解决。萧太后及辽圣宗御驾亲征,其实也是被逼无奈,辽国大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相继死去,造成很多辽国皇室贵族无人弹压得住,辽国国内不稳定,萧太后想以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但未成想,出师不利,连连败北。随下令萧达凛尽快破取澶州,直逼大宋东京,叫宋廷俯首称臣。萧太后探听到宋廷以主和派为主,之前早已派出被俘的原宋朝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携带议和书前去宋廷议和,用以麻痹宋廷。而后若能兵临东京城下,再去和谈就占尽主动优势。
澶州守将为名将李继隆。他见辽军围城,遂在城池要害处设置了强弩。辽军由于进军顺利,到达澶州城下以后,直接攻城,但不想被宋军床弩射得哭爹喊娘,不得已停止进攻步伐,与宋军在澶州城下对峙月余。辽军久攻不下,只得请萧太后示下。萧太后此时接到密报,杨延昭率领杨家军于遂城截断辽军退路,其先锋一员银面大将率领500轻骑锐不可当,在威虏军一杆长枪已经挑落大辽20几员虎将,其中包括韩家将的名将韩邵勋。萧太后一听花容失色,南朝哪里又冒出如此了得的大将出来。急招统帅萧挞凛商议,看来议和之事刻不容缓,否则这30万大军必定无法北还。
萧达凛急冲冲走进萧太后营帐,辽圣宗耶律隆绪也在营帐之中等候。萧太后见萧达凛落座,急切说道:“现我军后路被断,澶州城又久攻不下,和谈之事迫在眉睫了,王继忠是否已经将议和书送到,若宋廷不同意议和,爱卿可否有万全之策?”
萧达凛答道:“回太后,回皇上,臣听闻南朝文官大多怕死,胆小如鼠,且主和派占据主流,探子回报王继忠已经在澶州城见到了南朝皇帝赵恒,此刻南朝君臣估计在商议议和之事。且臣听闻南朝君臣酷爱蹴鞠,南朝皇帝赵恒更是喜爱得废寝忘食,南朝蹴鞠常以观赏愉悦大众为主,以射孔和白打为主流,少有身体对抗的打法。而我北朝男儿在军中常以蹴鞠为乐,且跟汉朝一样以对抗性来训练士兵,论对抗性蹴鞠我北朝男儿说天下第二,没有人敢说天下第一。所以在议和书中微臣加了一条,若战场无法分出胜负,可用对抗性蹴鞠来分出胜负,双方各出12人,互设球门,以射入球门多者为胜。为防南朝赵恒小儿不敢应战,出征之时微臣已经派使者通知高丽、东瀛、吐蕃、高昌回鹘等诸国派遣蹴鞠队来南朝东京参加蹴鞠大会,想来这几日各国使者此时也应该到了东京城了。届时南朝赵恒小儿骑虎难下,为了大宋的颜面必定会答应这个条件,我大辽届时就可以用蹴鞠来赢下宋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萧太后回道:“好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元帅果然智计百出,真乃妙计妙计啊。”
澶州城中,此时大宋官家赵恒及宰相寇准等文武要员20多人,正在正中军大帐商议破敌之策,此时,原大宋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求见。
咸平六年(1003年),契丹几万骑兵向南侵犯,到达望都,王继忠与大将王超、桑赞等人率领军队支援。王继忠到达康村,与契丹战斗,从日落到晚上二更,敌人气势稍稍退却。天亮再战,王继忠阵势偏东,被敌人所乘,绝断粮饷道路,王超、桑赞都畏缩退军,竟然不前去援助。王继忠独自与部下跃马奔驰前去,服装衣饰稍不同,被契丹军队认出来,包围几十层。士兵几乎都受重伤,殊死战斗,边战边走,沿西山而向北,到达白城,于是被契丹俘获。宋真宗听到这一消息后感到震动,而后便无消息,于是认为王继忠已死,优诏赠其为大同军节度使,并优厚赠与财物送其家人以办丧事,并封赏其四个儿子为官。
王继忠一见到大宋官家赵恒,噗通一声直接跪在他面前,哭成了泪人,诉说这一年多以来的种种遭遇以及离愁别绪,说到动情处便将辽国的议和书拿出来,悲愤的说道:“皇上明鉴,罪臣被俘后理应自刎以谢陛下知遇之恩,但罪臣做梦也想还于宋都当面请罪。此乃辽国议和国书,请陛下圣览。罪臣恳请陛下待议和事宜完毕之后,将罪臣赎回,罪臣必定万死不辞以报陛下隆恩!”
赵恒看看寇准,示意其接下议和国书,而后对王继忠说道:“王爱卿,此言差矣,爱卿心怀大宋,且大力促进宋辽之和议,若双方罢兵言和,对两国百姓实乃绝世之大功劳,何罪之有啊,只是委屈了爱卿在塞北苦寒之地受罪,待议和完毕,爱卿请放心,不管付多少银钱朕也会将爱卿赎回,君无戏言。”
此时寇准打开议和书,见盟约内容如下 :
一、辽宋可为兄弟之国,辽主年幼,称宋主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两朝在白沟河百里以内不得布置重兵。南朝需退还此次攻占之辽地。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一千万两,绢二千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五、若两家战场不分胜负,议和难续。为免两朝再起兵祸,使军队百姓伤亡,可以效仿汉唐古法,以12人制的直接对抗性蹴鞠决一雌雄,可招四邻共参与之,以做见证。
寇准一一将议和内容念给皇帝赵恒听,寇准心想,这前几条可以再议,第三条肯定不行,然官家酷爱蹴鞠,这第五条想都不要想肯定会答应,就怕辽人在对抗的蹴鞠上做什么手脚。
果然,听前四条官家赵恒毫无反应,当一听到蹴鞠这两个字时,赵恒眼冒金光,兴奋的说道:“寇爱卿,北朝当真要与我大宋用蹴鞠来决胜负吗?朕知道我朝百姓闲时大多以蹴鞠为乐,北朝这是在自取其辱啊。只是朕见过的蹴鞠比赛大多是间接对抗及白打,这直接对抗性蹴鞠想来必定刺激,想我大宋蹴鞠高手众多,找出12名对抗性蹴鞠高手应该不难,寇爱卿,可答应北朝以蹴鞠之法来一决雌雄。”
寇准正准备提醒官家小心有诈,寇准这心里打鼓,我朝百姓蹴鞠常以娱乐性健身为主,未闻有对抗性蹴鞠之人。(古时蹴鞠比赛,有球门的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当时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当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感觉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跟现代足球很相似。 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而以进球为胜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进风流眼对方未接住为一筹,且事先商议好多少筹为胜。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但皇帝已经开口,寇准只好答应下去召集大宋蹴鞠队为国出战。恰在此时密探来报,东京城内迎来高丽、东瀛、吐蕃等10国使节,说是接到大宋和辽国两国邀请,前来大宋参加蹴鞠大会。这下寇准明白了,原来辽人早备有后手,看来此次辽人做好了完全的准备,给大宋下了个套子往里面钻。寇准正准备吩咐下属去东京城内召集蹴鞠队员,此时密探又一人来报,杨延昭将军在遂城切断了辽军粮道,其麾下银面虎将却不知道姓谁名谁,手持一杆金枪,率500轻骑连破辽军20多阵,且阵斩辽军20多员大将,且无一合之力者,阵亡将领中包括辽国韩家将的名将韩邵勋等人,由于澶州城三面被围,探子只能绕道很远度过黄河,从南门进城,所以消息晚到了些。听到此等震撼人心的消息,在座之人无不拍手称快,怪不得辽人这么快就想要议和了,原来是军队吃了败仗。
大宋官家赵恒,此时惊讶的合不拢嘴,赵恒激动的说道:“我大宋有如此猛将,何愁辽军不破。快下旨,朕要犒赏奋勇杀敌的杨家军将士,这破敌20余阵的虎将姓谁名谁,快快弄清楚报上来,且宣其来澶州城,朕要当面奖赏,并携此猛将前去北城向辽人示我军威。”
而在座文官集团大多数贪生怕死,急忙劝谏官家要慎重,双方当以和为贵,不可再起大的战端让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寇准等主战派却是力挺官家赵恒前去北城宣誓兵威。双方僵持不下,搞得官家赵恒头大如斗,只能宣布明日再议。
28日,银面将军已经率领500精锐轻骑抵达澶州城南,大宋官家赵恒迫不及待招招其入城,赵恒很想看看面具下面的人物是谁,于是命其摘下面具。君命难为,银面将军无法拒绝,于是只能摘下面具。寇准眼尖,虽然眼前之人人留了寸余胡子,但一眼便认出此人乃是失踪多年的杨家七郎杨延彬,寇准与杨家关系一直很好,是看着七郎长大的。但赵恒等人与七郎接触日少,无法一眼认出。此时看着有些冷场,于是寇准兴奋的对赵恒说道:“禀官家,原来率领500轻骑从遂城杀到澶州连破辽军20余阵,阵斩辽军韩邵勋等20余将的虎将原来是失踪多时的杨家七郎,怪不得啊,怪不得,恭喜官家,贺喜大宋得得此天下少有的虎将。”
此时赵恒,内心无比激动,原来是杨业的儿子,于是对七郎说道:“七郎啊,这些年来你杳无信息,一出手就是如此大的手笔,你的武艺现在应是天下少有敌手了吧,你父亲泉下有知也会替你感到高兴的。七郎,朕命你随朕一起上北城强去宣我军威,你可愿意?”
七郎回道:“末将不才,愿随官家左右,登城楼宣我大宋军威。”
于是大宋官家在寇准,杨延彬等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登上了澶州城北城楼,赵恒特命人将七郎连破辽军20余阵,阵斩辽军韩邵勋等20余将的事迹通报全军。宋军将士看到大宋官家在银面战神的陪同下亲自登上战场第一线的城楼宣扬军威,由此士气大振,山呼“万岁”之声声振寰宇,传出数十里,契丹人互相而视,怯战之心越盛,三面围城之辽军急忙后退十里。
契丹人军心换撒,可急坏了萧太后,萧太后急招萧达凛询问议和之事。实在议和不成,只能率军北还。此时王继忠来报宋主同意以蹴鞠大会来行议和之事。萧达凛听闻宋主愿意参加蹴鞠会,于是又心生一计。。。。。。
而后在王继忠及大宋文官集团主和派的努力下, 再加上宋真宗赵恒本也无心恋战,最终同意议和之事,辽国提出的在澶州城下以蹴鞠之法来决定议和之事,且辽主耶律隆绪及萧太后邀请宋主赵恒于12月2日共同在澶州城北10里处蹴鞠场观赏此次蹴鞠大会,赵恒也不疑有他悻然同意。
于是赵恒召集主要文武官员朝议参加蹴鞠大会之事,最后商议得出的结论,文武官员包括主和派在内皆不同意让宋真宗去冒险。可行之法就是效仿当年太宗雍熙北伐时与辽主约定的双龙会就是找个相似之人冒充,当年冒充之人正是杨家大郎。反正辽人除了出使大宋的使者以外,没有人见过官家真面,即使出使大宋的辽国使者也不敢盯着官家乱看的,所以只要有个7、8分相似,就能够以假乱真。而宋真宗跟宋太宗赵匡义极其相似,而杨家大郎延平的儿子宗显又与其父极似。
寇准看着七郎,摇了摇头,自己与杨家关系甚密,知道杨家为大宋牺牲太多了,确实不想再让杨家再做出牺牲。但一时半会又上哪里去找到个跟官家相似之人?
正在寇准犯愁之际,七郎出列行礼,对大宋官家赵恒说道:“禀官家,请官家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不可以身犯险。且末将有一侄儿,名唤宗显,乃我大哥延平之子,生得与官家7、8分相似,请官家恩准让我那侄儿代替官家出席蹴鞠大会。再者,刚寇相说道现在对抗性蹴鞠好手还未找到几个,且很多蹴鞠好手一听要跟如狼似虎的辽人蹴鞠,吓得都不敢出战。而我军中男儿不惧辽人,请官家恩准让末将带领我军中蹴鞠好手与辽人比试蹴鞠。末将治军常效仿汉**队用蹴鞠之法来训练士卒,辽人以为这天下只有他们用蹴鞠之法来练兵,但不知道蹴鞠乃是我汉家之地传出,这阵法及配合的千变万化岂是这番邦蛮夷所能领悟的!微臣愿立军令状,定叫辽人俯首称臣,请官家恩准。”
赵恒看了寇准一眼,见寇准点头,看向其他文武官员,见大家都在点头示意可行。于是赵恒说道:“朕准奏,爱卿平身。军令状就不必立了,但朕命你此次比试必须打出我大宋的风采来,朕会在城楼观战的,今日之事便到此为止,各位爱卿好好去准备蹴鞠大会吧,朕困了,退朝。”
公元1004年12月2日,呼啸的北风吹过,泛起丝丝寒意,前几日的大雪已经让这世界银装素裹,但这时的风景感觉却有另外一番妩媚动人。尽管寒气逼人,尽管辽军在10里外虎视眈眈,但澶州城北的蹴鞠场周围早已被看热闹的大宋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各国使团也从东京赶来了澶州城参加此次蹴鞠大会。高丽、吐蕃等10个使团加上宋辽两国12国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小组赛,甲组小组头两名出线,然后进行交叉淘汰赛,甲壹对乙贰,乙壹对甲贰,宋辽两国被列为种子球队,宋在甲组壹号位,辽在乙组壹号位,球员们衣物穿得少,需要提高点温度,所以球场周围放满了炭火用以取温, 10个使团都明白此次比赛的主角是宋辽两国,其他队伍都是来陪太子读书的,所以,宋辽两国小组赛都很顺利的拿到了小组第一,且半决赛都轻松拿下各自对手,决赛将在12月4日未时六刻进行。届时宋辽两国国主都将露面观看比赛。
前两日的蹴鞠比赛比较顺利,辽人没有整出什么幺蛾子来,辽国军队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进行骚扰,其他10国的蹴鞠队这两日也算比较老实。
12月4日这日天朗气清,又逢大雪融化之时,却比平时更加寒冷,但这丝毫阻挡不了大宋百姓观看决战的热情。蹴鞠场傍边10里左右卖小吃的,卖御寒之物的,更有甚者生火堆卖火取暖的,还有吆五喝六下赌注的基本都赚得盆满钵满。看不出这是大战之前的场景,俨然一副东京城平日的繁华景象。
未时五刻,蹴鞠场周围升起无数盆炭火,球场周围温度骤然提升不少,辽主耶律隆绪身体抱恙,辽国由萧太后代劳带领文武官员出席,而宋主(由杨宗显假扮)则是在寇准为首的文武官员的陪同下前来,双方东西朝暮而坐,辽在西,宋在东,因为今日是决赛,由宋辽双方对阵,观战百姓需远离蹴鞠场5里远,不得靠近。但又不能少了观众,所以球场周围安排了10国使团围坐,双方协商只准带100人的护卫队护驾,其余兵马不得靠近蹴鞠场10里(赛前双方都已经派探子探明,且双方探子一直在互相监视),然后互相派出使者对对方国主问安。宋辽双方队员开始在场外热身,大辽以主将萧达凛为球头,大宋则是以杨七郎为球头。双方由球头挑选场地,和发球权。决赛规则为上下半场各一炷香的时间,双方各可以换五人,设蹴裁4名,主裁和副裁各一名,两条底线各一名边裁。萧达凛选到了场地权,由北朝南攻,七郎要到了发球权,由南向北攻。
未时六刻,双方队员一到十二号依次入场,辽国蹴鞠队着黑装在萧达凛的带领下由西边入场,入场时带着一股萧杀之气,辽军球迷大多数为军人及依附于辽国的附庸国的使团,加油声呼喊声稀稀拉拉。当大宋蹴鞠队着一身红装,像一条火龙在杨七郎率领下,由场地东边而入场时,围观的几万大宋百姓忘记了这是战场,像在东京城内的蹴城一样齐声高呼:“大宋万岁,大宋威武,大宋必胜。”
这声音振得坐在10里之外澶州城头的宋真宗耳膜欲裂,坐立不安。此时副宰相王钦若马屁及时拍到:“恭喜官家,贺喜官家,听闻这万人之呐喊声,我大宋真是民心可用,军心可用,这是大宋必胜前兆啊!”宋真宗一下被这马屁拍得心花露放,恨不得自己亲自去蹴鞠场观战,但这想法仅仅是在心里想想而已。
主裁一声锣响,比赛开始,大宋率先开球。七郎拿到球,带球前进。大喊道,儿郎们先试探一下辽人的斤两,寻找其弱点所在,雁行阵444(类似于现代的343进攻阵型)。
此时萧达凛一个手势变阵,552的防守阵型(类似于现代5321的防守阵型)。
七郎一眼看出这是防守反击的阵型,辽人前锋1号,2号二人向七郎逼过来,七郎一个风摆荷将球传给了左边的2号然后向前冲,2号球不落地将球踢还给七郎,七郎一个双肩背月,用后背将球卸下,脚后跟一挑,挑过前来围抢的的辽国5、6号队员,一个假动作变向,晃过前来封堵的辽国9号球头萧达凛,一脚怒射,球划过一道弧线,直接飞入球门。萧达凛不可置信的看向七郎,七郎也看向萧达凛,老对手见面,真是分外眼红。从14岁随父出战,跟萧达凛遇上,这20年来的往事历历在目。
萧达凛忍不住开口说道:“杨家七郎话说当年我说你想学赵子龙杀个七进七出,正当要杀你时候,你父亲到了,真后悔当年忘记杀了你。现在你连破我大辽20 余阵,伤我20余将的大宋银面将军果然是你,就是赵子龙在世怕也很难做到,这笔账待蹴鞠比赛完毕我们再算。”
七郎微微一笑:“随时恭候萧元帅大驾,就怕你不来,你来了正好把你留下让你与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去作伴。你说你一把年纪了,还上来蹴什么鞠,不怕闪到你的老腰,输了别说我等胜之不武!”
萧达凛气得面红耳赤,但作为三军统帅,理智告诉自己,要冷静,球场上分出胜负再说。于是萧达凛叫人快速从球门里面捡出皮球,从中圈处重新开球进入比赛。
半场战罢,大宋依靠整体的配合和娴熟的脚下技术控制了比赛节奏攻进3球。辽国人依靠出众的身体条件,和力量硬将皮球也攻进了大宋球门3次,且大宋这边人仰马翻重伤了5人,辽国伤了1人。
中场休息一刻钟,辽国蹴鞠队萧达凛在部署下半场的战术打法。
大宋蹴鞠队休息区这边,七郎眉头紧邹,辽国人根本不是在蹴鞠,那是在踢人。幸亏这些蹴鞠队员都是自己带的精兵,战场上见过血的人,若是蹴客(大宋专业的蹴鞠人,职业就是蹴鞠),早就丢盔弃甲逃跑了,但伤了5人,这下就不好办了,得想几个办法弥补主力缺阵的缺漏。
七郎正在聚精会神布置战术,此时寇准带了几个人过来,打断了七郎。七郎转头一看是寇丞相,正准备行礼,寇准拉住七郎,说道:“情况紧急,辽国人耍诈,话不多说,你看我给你带了谁过来。”于是叫护卫闪开道来,七郎一看,这后面跟着的几个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来人是杨四郎,五郎,六郎。四兄弟再见面没有想到是18年后了,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是寇准看不下去了,说道:“七郎还愣着干嘛,你这蹴鞠队几乎所有位置需要的人手我都给你带来了,其他的不说了,官家还等着咱们胜利的消息呢,估计这半场的比分官家已经知晓了。老朽需得离去了,不然被发现就不好了,各位努力为我大宋争光啊。”说完寇准转身离去。
七郎此时一惊,对四郎说道:“四哥你来指挥吧,我还是喜欢攻城拔寨,几个哥哥给我做球就好。”
四郎一笑,说道:“这指挥的事情还是六郎来吧,六郎深得父亲的用兵精髓,我看好萧达凛,让他一边喝西北风去就行。”
六郎摇了摇头,说道:“四哥既然这样说了,我也就不推辞了,阵型为462五哥五号和七弟七号为前锋,五哥负责吸引防守人员,为七弟创造机会,有绝对机会就射门;七郎脚头准负责最后一击,丢球必须反抢,不能跟以前一样丢球就站那看着;四哥四号负责盯死对方核心萧达凛;我为六号,与八、九、十、十一、十二号居中军策应,想办法先攻入一球,之后中军牢牢将球控住,让辽国人疲于奔命,将其体能耗干后再大举进攻;一、二、三号为后卫负责解围,你们三个看紧对方前锋寸不离身。。。。。。。
下半时比赛开始,杨家几兄弟从小就在一起踢球的默契让辽人望球兴叹,球没有碰到,被大宋三传两传先攻入了一球,之后宋国蹴鞠队就不慌不忙的控起球来了,萧达凛心下大惊,已经半柱香了,从宋国人脚下就没有断到过球,若这样耗下去,时间对于辽国人来说很不利。还剩下1/3柱香,萧达凛下令全线围抢,不惜犯规。但辽国人连人都碰不到,球就传走了,只能四处疲于奔命但却是徒劳。
萧达凛暴怒,直接命令变阵为282阵型冲上去中军围抢,就是这个时候,六郎要球,拿到球,直接找到七郎的位置一脚长传,七郎一个加速再一个变向接到球,一个拐子流星将球扫进球门5 :3,大宋领先2球。
此时萧达凛只能孤注一掷了,输一个是输两个也是输,变阵255,5前锋阵型,这是要拼命的架势了。但奈何四郎如影随形,萧达凛根本拿不到皮球,自己有出色的身体条件,但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且遇到四郎这样的武功高手,那些小伎俩就没有了作用。球轻松被四郎断掉,直接找到五郎,五郎吸引住防守队员,将球分给七郎,七郎一个斜插花,空中剪刀脚,将球踢进6 :3。。。。。
萧达凛不甘心,下令全线压上,然而正中大宋蹴鞠队下怀,几个快速反击当香燃尽的时候,比分被定格在10 :3,七郎进7球,五郎进3球。这球场上的屠杀,就好像以前辽国人对大宋百姓的屠戮一样残忍。
此时大宋围观百姓虽然隔着5里远,但消息传出,大家疯狂的庆祝,山呼大宋万岁,大宋万岁,声音传出数十里,传到澶州城下,而此时赵恒已经知道最后的比分,赵恒此刻心下激动不已。旁边还有专业的解说蹴鞠比赛的人进行复盘详解。赵恒还未见到过这样精彩的比赛,情节叠峦起伏,吊人胃口,这是真实的比赛吗?真后悔没有去现场观看比赛啊!
但七郎等几兄弟知道这还不是庆祝的时候,辽国人肯定有小动作。他们绝对不甘心失败。与辽国球员互相行礼之后,几兄弟立马往休息区跑去,准备换好戎装以备辽人的突然袭击。但萧达凛会给他们换装的机会吗?
果不其然萧达凛行礼完毕,抬头看到萧太后那一脸的黑色,手势一变。看向大宋皇帝座位的方向,萧太后刚拿起的茶杯瞬间摔落在地,摔杯为号,那一瞬间萧太后身边的100带刀护卫都是皮室军中的精锐,分出80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出飞镖射向了对面的宋国护卫,然后点燃烟弹射向空中,然后扑向了宋主所在的方向。大宋护卫猝不及防,被飞镖干倒一大片。
七郎反应极快,第一个冲回休息区,跨上战马,来不及上盔甲,只能套上软甲,而后向六郎喊道,六哥放烟弹,先行护驾,按计划行事,辽人的烟弹肯定是在呼叫骑兵的,我去也。擒贼先擒王,而后孤身一人向萧太后冲去。四郎,五郎也只能套上软甲,夸上战马向辽人冲来的护卫杀去杀去。六郎命随行兵士放出烟弹,随后穿好护甲,也向辽军护卫队杀去。
观战百姓相隔5里远,见此情况立马脚底抹油,卖东西的连货物都不要了。逃命要紧啊,千万别伤及无辜。10国使团此时也打起白旗往外撤离。但也有辽国的死忠,如党项人等3、4个使团一起加入辽国攻打宋国。
澶州城守将为名将李继隆,澶州城北门瞬间打开,命5000骑兵向球场杀来,步军随后出城架设好拒马等,城墙上架设好床弩以拒辽军。
大宋观众席这边已经乱成一锅粥,没有见过这场面的随行文官大多面如土色,脚底发软,宗显也有些惧意,只有寇准面无惧色,拉着假扮宋主的杨宗显说道:“宗显,做戏做全套不要慌张,有你几个叔叔在呢。”然后挡在宗显身前,随护卫护着“宋主”向南后退。
轰隆隆,如雷鸣般的响声,从南北两个方向传来。明显北方的声音要大得多。
七郎向北一看,不好,那是辽人的骑兵,只见北方黑压压全是骑兵,向南而来由小变大,越来越近。
四郎、五郎、六郎接应到“宋主”,且战且向南退,宋军护卫越来越少,不少大臣也被飞刀伤到,有的命中要害的也就一命呜呼了。
萧达凛眼看已方场面大优,一切按照自己计划实施,只要抓到宋主,就一切好谈了,但扭头一看萧太后,大惊,这杨七郎不去保护宋主,居然跑来追杀大辽“萧太后”,七郎一杆金枪追着萧太后而去,辽国护卫却无一合之力者,余下20个护卫只剩下一半不到,那可是皮室军中的精锐中的精锐,损失一个自己都得心疼半天,眼看就要追上“萧太后”容不得萧达凛多想,萧达凛早已套上软甲,赶紧催动战马前去护驾。
萧达凛赶到之时,恰好七郎一枪挑死最后一个护卫。而这“萧太后”也是吓得花容失色,失声尖叫,来人护驾,护驾。此时的萧太后应该是50来岁的老女人了,但自己面前的“萧太后”却是一个面如少女,肌肤胜雪的绝世美人,年龄绝对不超过25岁。七郎有些错愕,内心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这个萧太后肯定也是假扮的。 就是这一错愕的时间,萧达凛赶到,大喊一声休伤我**,一挥狼牙棒与七郎战到一起。
七郎与萧达凛纠缠在一起,此时辽国骑兵部队离蹴鞠场只有不到1里的路程了,七郎斜眼看了一下寇准等人,在六郎等人加入战团后辽人的攻击减弱了很多,但大宋护卫精兵也死得七七八八了,毕竟单兵作战素质和能力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还是有差异的。辽人的主要目标是大宋皇帝,所以攻击宋主的都是武艺高强且不要命之人,这是萧达凛下的死命令,必须拿下宋主。
大宋骑兵毕竟也不如辽国骑兵控马娴熟,辽国骑兵线头部队先与大宋骑兵加入战场,七郎一下明白了,辽国人打的是这如意算盘,就算两国骑兵同时冲锋,最先到达战场的肯定是辽国骑兵。七郎怕辽人开弓射箭伤到自己几个兄弟,于是心生一计一枪弹开萧达凛,调转马头就往“宋主”方向而去,且转头冲着萧达凛笑着说道:“你知道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是怎么死的吗?”
萧达凛脑子一热,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的死期间隔前后不到一年,死得很巧合,后来经密探探查,好像都是在杨业忌日,也就是其撞李陵碑的日子的前后。杨七郎如此说,难道是遭杨七郎的毒手?
而且杨七郎明显是在分散自己注意力,杨家几兄弟如此担心,且大宋副丞相寇准等文武官员拼命护卫,这宋主肯定是真的,眼看宋主身边人越来越少,已方骑兵已经到达预设战场,场面于辽人非常有利,活捉宋主,杀了杨家几兄弟,等于是断了大宋的左膀右臂,还为耶律休哥,耶律斜轸报了仇。于是追着七郎往前冲,一边大喊:“儿郎们,随我活捉宋主,杀掉杨七郎为耶律休哥,耶律斜轸报仇。”
待七郎赶到六郎等身旁,护卫着寇准等人往南而去,此时辽军大队骑兵也到了,而大宋骑兵离六郎等还有1里左右的距离,但这距离对于骑兵来说时间很短,萧达凛眼见活捉不了宋主了,于是下令准备乱箭射杀,射死宋主,或者杨家几个兄弟都行。但战马的马弓射程太近,射不了这么远,只能下令按照3叠阵催动战马向前靠拢到达射程利用战马冲起来的速度进行45度角的抛射,第一梯队抛射完调转马头向两边撤离,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重复此法接着进行抛射,直到对手崩溃为止。而萧达凛仗着自己弓马娴熟,臂力过人,于是拿出自己的2石硬弓,摸出6根箭来,站在颠簸的马背上对准“宋主”就是一箭,6箭齐发,但感觉自己小腹有微微疼痛之感,萧达凛也未有在意。此时七郎等背对着萧达凛,而且被万箭齐发的箭雨给遮挡住没有看到萧达凛的冷箭,护着“宋主”的余下4个护卫应声倒地,拉着“宋主”跑的寇准大腿中箭摔倒在地,而“宋主”被第六支箭穿胸而过。没有想到辽国的骑兵居然这么快就到了,局面太混乱,辽军万箭齐发,四郎、五郎、六郎、七郎自顾不暇,眼睁睁看着“宋主”中箭。
七郎转过头看向萧达凛,眼中喷火,新仇旧恨,那么今天一起了结了吧! 来不及去看宗显和寇准的的伤势。看向六郎以及六郎战马上的震天弓,这个距离只有震天弓可以射到。
六郎从马上拿出震天弓,用他悲愤的声音喊道:“七郎,接震天弓,射死萧达凛,为宗显报仇。”便将震天弓扔向七郎。
萧达凛看到“宋主”倒地,于是高喊宋主已死,还不快快投降。辽军士兵齐声呐喊:“宋主已死,还不快快投降。”
大宋士兵听闻一愣,却不知道这消息是真是假,战马速度随之减缓。
七郎摸出7根箭来,跳下马背七郎拉满弓对准萧达凛,今日就在这一箭,这一箭带着满腔的怒火,带着国仇家恨飞向萧达凛。
萧达凛见七郎下马拉弓,知道七郎20年前就在练6连珠了,但自己这20年来6连珠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了,于是也摸出6根箭来,跟七郎对射。两人几乎同时放箭。但箭一放出自己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且小腹之处传来阵阵隐痛,回忆今日并无吃什么不干净的吃食,就只有蹴鞠时,硬生生回去用身体挡了杨七郎的3脚射门,难道这3脚射门的力道居然振得自己内脏紊乱了不成?此时一用力,顿感全身无力,小腹胀痛。恰在此时,一缕夕阳射到正在融化的白雪之上,反射到七郎由东南方射来的箭上,这光又恰恰射入萧达凛眼中,就这一瞬间的错愕,萧达凛虽然感觉有一股风迎面吹来,但已经来不及避让,一支箭羽直接没入萧达凛眉心,穿脑而过,萧达凛直挺挺从马背上摔下,萧达凛最后一个意识就是,上当了,杨七郎射出的并不是6连珠,而是七连珠。。。。
见到主帅中箭,辽军疯了一样冲上去围住主帅,但见萧达凛眉心中箭,却是死得不能再死了。大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而辽军也无心追击宋军了了。若主帅战死,根据大辽的律法其部下大部分是要连坐陪罪的,若连尸首都抢不回去,是要被陪葬的。抬着萧达凛的尸体就往回跑。
此时,宋军骑兵才接应上七郎等人。七郎一箭射死萧达凛,赶紧跑去宗显和寇准身旁查看其伤势。此时寇准大腿上的箭羽已经做好伤口处理,并无大碍。而宗显口角流血,嘴唇一开一合,上嘴唇粘贴的假胡子左边已经掉了,只余右边还在嘴唇上。四郎抱起宗显,将耳朵凑到宗显嘴边,一个劲的说好,而后四郎看向其他几个兄弟开口说道:“宗显说,要我们带他回家见奶奶,娘亲,他想回家。”五郎,六郎,七郎虎目含泪,宗显跟他爹一样,都是假扮宋主而血洒疆场。而宗显只有24岁。
寇准此时,悲伤的说道:“都怪老夫未保护好宗显,也未及时阻止他上战场,让宗显步了他爹的后尘,杨家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大宋而丧命,都怪我啊,都怪我。”
六郎双手抱拳,对寇准说道:“丞相有伤在身不宜悲伤,且作为一个文人也在战场流了血,休要自责,我杨家男儿身为武将,马革裹尸,保家卫国战死沙场乃是应尽的本分,这是宗显的宿命,他没有给我们杨家丢脸,寇丞相对我这侄儿的抬爱,延昭在此谢过。萧达凛一死,想必议和之事应是水到渠成。寇相大可放心。辽人先已无领兵之人,只要我们自己不怂,辽人以后不会再敢踏入我中原一步。”
寇准叹了一口气,无奈的说道:“我这点伤不打紧,老太君那里替我问安,改日我寇平仲必定登门谢罪。议和之事必定不会让三军将士的血白流。杨家兄弟随我一起去见官家吧。”
萧挞凛一死,这突如其来的挫折,使辽军士气大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辽国国内本就不稳,萧达凛这一死,更加没有人能够但压得住哪些王公贵族,萧太后急招韩德让,随王继忠与大宋谈议和之事,然后好北还稳定朝局,南朝那边就算聊表心意,只要南朝服软就行。
萧太后议和的想法恰恰与宋真宗不谋而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朝使臣曹利用临行前,曾经问过宋真宗“岁币”(宋每年给辽国进贡的钱)的数目,真宗说:“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曹利用从真宗那里出来,寇准对他说:虽然有皇帝的旨意,但不得超过三十万,如果超过三十万,你就别回来见我了,我必然拼了老命追杀你。最后曹利用果然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总数三十万谈成和约。当曹利用回来后,宋真宗让内侍问曹利用“岁币”的数目,曹利用说具体的事还是当面报告得好。宋真宗又派人来问,让说个大概。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放在脸旁。内侍回来说,三个手指是不是三百万啊?宋真宗听了,失声说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说:为了解除边患,这个数目也可以。曹利用在外面听到了皇帝的话,晋见后,再三称罪,说“臣许之银绢过多”。当宋真宗听说只有三十万时,非常高兴,重赏了曹利用。
十二月初七,互换誓书。盟约的内容是:宋朝和辽国结成兄弟之国,宋真宗比辽圣宗大,所以做了哥哥;两国维持现有边境,罢兵互不侵犯;每年宋朝向辽国进贡三十万“岁币”。
在战局对宋朝十分有利,全国各地的勤王兵马源源不断地赶来,而辽军主帅阵亡的情况下,其孤军深入千里,已经是强弩之末;况且辽军受阻坚城之下,进退维谷,士气低落。正如之前杨延昭所分析的,歼灭倾国而来的辽军,并非难事。然后,乘势北伐,极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由于宋真宗的优柔寡断,及主和派的干扰和谗言,寇准、高琼、李继隆、杨延昭等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辽国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却在谈判中得到了。宋朝也失去了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一个再造汉、唐盛世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正因为如此,杨延昭及杨七郎不顾议和已成,仍不断地痛击辽军游骑,带兵一直追击辽军进入敌境,攻陷了关南几座城池,以发泄胸中的怒火。而萧太后知道占了便宜,忙于稳固辽国内政,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并未向大宋提出交涉。
澶渊之盟后,四郎在家陪佘老太君直到病逝;五郎回五台山接着当和尚;六郎继续领兵镇守边关;而七郎因为暗杀了耶律斜轸,耶律休哥,澶州城下又一箭射死了萧达凛,成为了辽国头号公敌。未避免家人遭受辽国报复暗杀,七郎只能游历天涯,而后却不知道所踪。
庆历二年(1042年)二月,辽国派使臣来大宋索要关南各地,宋仁宗就后悔当初没听杨延昭等人的话。宋朝派富弼前往契丹交涉,富弼对辽兴宗说:“北朝忘章圣皇帝(宋真宗)之大徳乎,澶渊之役,苟从诸将言,北兵无得脱者。”辽皇帝听后竟然也没有反驳,最终放弃了对宋朝土地的要求。可惜此时寇准、杨延昭等人早已故去多时。
百度搜索 我从宋朝来蹴鞠 天涯 或 我从宋朝来蹴鞠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