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文明的文明 天涯 或 文明的文明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97:准备就绪袁华伟所看到这种运河大堤,是塔木盆地周边沿山脉海拔1500米等高线左右修建的“C”字型大工程,主要是为引高入低引水工程而准备的,当然在前期也有它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重新整理并归纳塔木河沿山脉而出的河流,让这些水资源在尽可能兼顾自然环境的同时,做到最大优化的农业生产用水,只是在目前的阶段,整个塔木地区的水资源都非常紧缺,这条大运河在整个秋冬季节是没有一滴水的。
毕竟在大爆炸灾难发生之后,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迫使贞国的执政部门不得不尽最大的可能去优化粮食生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由于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经消失就很难再恢复过来,甚至还有可能因此而造成更大的灾难,让执政机构和民众不得不考虑两者之间的环境因果效应。
执政部门为了能尽可能的增加粮食生产,已经为此绞尽脑汁,甚至不惜爆破掉风景区里的自然冰川,依靠冰川的融水去促进农业的短期可持续发展,当然,执政机构之所以敢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等以后解决了水资源的问题,这些冰川还是可以自然的生长出来的,所以贞国执政机构和民众才会显得那么不在乎现在冰川的状况。
“C”字形大运河无论是它的长度还是以后的输水量,都是远超东方大运河的,它的最东端目前起源于廿省的火卫市地区的海拔约1500米的地方(向东区域,留有接口,以备未来向更东部地区进行引水),然后沿着塔木盆地南边的一系列高山以海拔1500米的高程向西而去,沿着这条海拔等高线一直绕到塔木盆地的最西端再转向北方,之后再从北方转向东方,在人字山脉的脚下,运河有一个分叉,其中有一个分叉沿着一条隧道以海拔1450米的高程穿过人字山脉,最后通过隧道连接了塔木盆地和格尔盆地的水网,甚至可以用两个盆地之间巨大的落差进行水力发电,足够供应包括乌齐市在内的整个北部格尔盆地的部分用电。
剩下的还有一条支线运河继续进行向东,围绕着克玛沙漠一直延伸到干枯的布泊湖,同时在这一条线上还有一个小支线,通向土合盆地,最后汇入到土合盆地里的最低点土低盆地,经过土低盆地的另一个地下引水系统沟通了南江水系。
(江水入西工程,也是通过地下隧道的建设沟通南江与土低盆地,让土低盆地成为一个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以上,深度约300米的贞国地区的第一大淡水湖,通过夏季吸入南江汛期洪水,冬季回补南江枯水期,让土低盆地里的这个巨大湖泊成为南江的调节湖,水肺呼吸湖)。
当然,这样一个超级的工程目前只是完成了一部分,毕竟现阶段主要依靠塔木河的自然支流进行向下游引水,那些处于沙漠中的地段只是建立了主运河及部分支运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灌溉渠网,这主要是因为沙漠环境决定的,一年时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漫天的风沙,严重影响着施工安全和建设成本,同时也会造成建成品在沙漠中被沙漠里的恶劣环境所破坏,所以第一年的引水主要只是对塔木河的支流水系的下游进行补水,在满足民用水之后,用多余的水进行边建造边引水的工程,一边扩大绿洲的规模,一边形成一个围剿沙漠的引水系统大工程。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高水入低的这个引水关键工程,如果没有它,一切后续的工作都是空谈。
鲁布江水入北地的起始点位于鲁布江贞国控制区内的下游海拔1600米的位置上,基本上在鲁布江大拐弯处,在地图上,已经非常接近贞国与南地斯坦国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了。
这个工程的建设是相当有难度的,全程的建造过程都是在隧道里完成的,这条引水隧道一共要经过约1500千米的距离才能把南部的水运送到西北区域的塔木盆地南部边缘,并且要经过世界的屋脊——雪域高原,不过有一点还好,这一切都是在地下进行的,隧道中大部分地区不用受地表气候的影响,让引水工程全年都在无霜冻环境下运行。
当然建造着一条引水隧道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在地下位置的深处,所以要面对非常大的地下灾难性环境问题的困扰,比如地下的高温环境,地下水系的超高压力,甚至还因为经常会发生地下水的突然性暴涌而造成灾难性的事故。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普通的工人很难进入隧道内进行施工的,所以这一切都是通过大型机器设备进行的可控的半自动化挖掘,毕竟在那么大的水压之下,一旦出现喷涌现象,其威力就相当于高性能**的直接爆炸,在超高压力的情况下,水会超高速的喷射出来,一滴普通的水就可以如一颗近距离发射的子弹一样杀死一个人,再加上整个地下环境的高温,缺氧,更不可能让一般的工人进入内部进行生产作业,大部分工人也不会选择这种有命挣钱,没命花钱的地下工作,所以隧道的掘进工程在最开始的两年里进展非常的缓慢。
虽然这个隧道的掘进工程因为各种各样的突发事故而进展非常缓慢,但是贞国的执政部门和大部分民众都没有放弃,反而加大各种投入,根据这些发生灾难的特点制作了更加适应地下环境的大型机器设备,并且在这条线路上又增加了几乎一倍的力量进行扩大化掘进工作。
随着贞国工程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克服了绝大多数的地下地质灾害,让地下的地质灾害对工程掘进的影响力越来越弱,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工程的地下掘进速度快速提高,终于在帝纪4759年底做到了全线贯通,成为了贞国的执攻部门及全贞国民众在新回春节来临之际的最大的一个贺礼。
隧道内壁的高强度合金保护材料也随同隧道的掘进而一直进行着,随着隧道掘进工作的完成,隧道内就进入到了后期的隧道内壁材料的安装与管道的耐磨保护工作,等一切安装与调试完成之后,就是从水源地的正式引水通水了。
在水源地,也就是鲁布江大拐弯处的1600米海拔线上,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水电站经过艰苦的建造也早已经完工并运行多年了,这一地区由于公路铁路都不通,所以水电站的整个建造材料都是通过空运进来的,为了这一个项目,工程队削平了一座相对低矮的山顶建造了一个中型的货运机场,各种建造材料和设备零件都是通过空运一步步的积累下来的,因为这是最快捷,最安全,最有效的一种交通工具了,比之其他的通过公路铁路甚至是水路运送物资来说的确是最行之有效的。
在鲁布江大拐弯处的气候也是非常多变的,关于这里的天气是以分钟进行预报的,往往两个小时之后的天气就已经准确率不足50%了,突然性的强大阵风与短时强降雨甚至暴风雪简直是说来就来,对这里的建设工作同样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建设着一座中型水电站,所花费的代价几乎不亚于正常建设一个超大型水电站,但是这一座中型水电站是整个工程的控制性关键部分,不得不进行建设。
就是这一座花费超大代价所建造的一个水电站,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来说能稳定安全运行的时间也不超过50年,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正处于两大板块的碎裂带,规模等级会很强大的地震随时有可能发生,甚至暴雨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会成为这座水坝的严重威胁。
所以这座水坝从建设之初就决定了最终会被毁灭的命运,但是不建设这个水坝也是不行的,这主要是考虑到以后蓄水之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检查蓄水之后水流通过碎列山体内部的裂缝之间的流失现象,为了提前防止水流渗透,所以才建立了这一个中型水电站,就是要经过几次蓄水来检查整个库区的封闭性。
当这一水电站建设的时候,为了防止会产生突然性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对整个坝体后区河道的全部处理,甚至在整个引水工程全线贯通之后,还会对整个下游河道进行更安全的处理,彻底的堵死原本的河道,所做的这一切从表面意义上来解释就是为了下游的安全,防止这一个坝体因为灾难性的地质灾害而突然间的溃坝,当然,从实际意义上来讲,等于是让江水可以再也不会向着下游地区而流动,需要做到的效果完全是要增加一个不怕任何战争打击的坝体厚度,其相对厚度达到了恐怖的一公里之长,最高处的高度甚至超过了原水电站坝体高程近50米。
当然,在引水工程还没有通水的时候,整个鲁布江还是全线惯通的,不过在水电站的下游河道的两边,堆放着建设水电站地下排水隧道和建设引水隧道的土石方,甚至还因为建设工程的大队人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近万人口的小镇。
其实这种坝体加厚是可以完全改变原有河道的一个做法,毕竟对于宽度和高度都超过原有坝体的这种建设行为,从实际效果来说根本就是彻底的封堵了原有河道,让整个大坝连同后方的实体填充物都非常的安全,甚至还可以随时形成彻底堵在河道上的堰塞体,不过山体里有通向下游的可控制的水电站隧道排水系统用于必要的发电,虽然坝体下游河道两边的堆积土石完全可以瞬间让河水断流,不过这需要在整个引水工程全部完工的时候才彻底的堵住河道。
在机场所处的那一个小山的另一边,两个直径20米的半圆形洞口惯通了这个山体,而这两个洞口就是连接引高入低工程起始点工作区的出入口,一进一出的两个洞口已经忙碌了整整十二年而不见停止,从山顶的机场运送的大部分物资都从这里进入了山体里面,而开采出来的土石方也是从这里运送出来的。
这个小山之所以说它小,完全是因为和周围的大山相比较的结果,如果放在东部区域,个体的大小足以超过部分中等程度的独立大山,毕竟这个小山无论从相对高度还是整体体积,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但是与之周围的其他大山相比,只能说它是最小的一个了。
引高入低工程的核心隧道口就建立在这座山体的内部中心位置,从这个中心位置的边缘到山体之外任何一处的距离都超过了500米以上,之所以选择这座小山,这是因为这座小山完全是由一个完整的巨大花岗岩岩体构成的,所以它的岩基稳定性非常好,还可以有效的抗击包括核战争在内的所有一切战争打击。
这座小山内的中心位置就是引高入低工程的引水起始点,一个直径50米的超大型隧道一直向北方延伸而去,这一段隧道的所有内部工序都已经完成,只等待其他段落的隧道把剩余的工序完成,到时候只要按一下接入口的阀门控制开关,源源不断而洁净的雪域水资源就会通过这条引水隧道一直流向在北方的塔木盆地的边缘出水口。
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海拔高度相差一百米,加上全程断绝空气进入的虹吸模式,最大引水规模足可以应对鲁布江这一区域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几十倍于最大洪水量的水体流量。
巨大的水流量被约束在直径仅仅50米的隧道里,其水流的速度会是很快的,所以任何的杂物进入都有可能对隧道管道的内壁造成严重的破坏,为了防止杂物进入,引水主隧道外还建设的有规模巨大的过滤装置,完全可以控制直经大于五厘米的物体进入到主体隧道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最后一次的主隧道大检查,引水工作终于进入到了最后阶段,通水的关键只剩下一个最后的命令了。
整个引高入低工程比计划中的时间提前了约1/3的时间完成,就算是隧道贯通后的内部材料的安装也是提前了好几年完成的,所以通水的时间完全可以提前进行,之所以现在还没有进行正式通水,这完全是贞国执政高层在等待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鲁布江下游的雨季,而现在这个雨季才刚刚开始不久,真正的汛期洪水还没有到来,现阶段的强降雨只是一个小打小闹,但是新一次的强降水云系和暖湿气流的补充很快就会形成一轮足以造成灾难的大洪水,这正是贞国高层所等待的一个机会。
(南宜安洲次大陆东北部的雨季到来时间几乎都非常的准时,而且每一年都会形成规模浩大的洪水灾难,给沿线的民众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在这个工程建设之初以及直到现在,贞国执政机构的相关人员一直对下游的南地斯坦和马拉国地区发出一个信息声明,而这个信息声明解释就是:
根据国际惯例,贞国从鲁布江所调取的总体水量在大部分时间为一半的水体流量,当然在下游国家有特别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减少5%的调水总量,或者是增加到接近65%的调水总量,以此来缓解下游两个国家沿岸的旱灾与洪涝灾害。
(这里所说的总水量是指贞国**与南地斯坦国**所争议的争议地区巴卡镇附近的鲁布江的出境总水量,其中在雨季的时候,引水工程起始点水电站距下游的巴卡所占的水量就已经占鲁布江约35%的总水量了,当然在外交上就是以这样的一个模糊说法来宣示贞国**对争议地区的主权声明。)
随着整个引高入低工程的全线竣工,整个贞国地区的人都在翘首以盼,甚至整个国际社会也都在关注着,毕竟这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来说都算是一个超级工程的国际性大事件了,不管是从紧张的国际关系还是以后的整个地球上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来说,都是一个关于环境改造的关键性的超级大事件。
终于这样的一天到来了,就是在南地斯坦国东北地区的地方执政部门宣布新一轮洪水已经产生的时候,因为贞国**需要在这样的一个时刻,用自然界的洪水来堵上南地斯坦国政客以及马拉国那些政客及专家的嘴。
在南地斯坦国境内的洪水正在进行泛滥之时,贞国执政机构的最高层突然向全世界宣布,引高入低的引水工程正式开始引水。
百度搜索 文明的文明 天涯 或 文明的文明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