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荒唐一帝 天涯 或 荒唐一帝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回到芳林门下,不知是谁带头喊了声万岁。接着,就有许多军中将领,继而更有大量士卒也加入其中。呼喊声,从凌乱逐渐变的整齐划一,个个情绪更是激昂,精神更为抖擞。我将马速降了下来,开始挥手示意。看着将士们崇拜的目光,颇似首长阅兵的那种自得。不过,只是少了几句“皇帝好”,“同志们辛苦了”这般的对白。
郭子仪在一旁悠悠的说道,“军心可用矣。”我忍不住白了他一眼,因为我如今才想起,好似方才的赌约中,根本就没有约定他的赌资,平白让这厮占了便宜。只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不愿意再提,就权当吃个哑巴亏好了。
郭子仪继而又说道,“圣人,依老臣估计,那赤松德赞和独解支想必此刻,定然恼羞成怒。故而,今日亦不会多做休憩,马上便会命人搭设浮桥。只是,渭水河宽数丈,敌酋们要想人马悉数过河,没有几个时辰断然不可能。”
我扭头看看,这还用猜。他们不是已经在搭设浮桥了吗?而且,别说人马悉数过河需要时间,就说他们正在开工搭设的那几座宽不过数丈的浮桥,估计也同样需要不少时间。毕竟,渭河北岸周边也没有太多的树林任其砍伐,收集这些材料,同样需要花费功夫。
当然,我也知道郭子仪不会平白无故说出这番话,于是就追问道,“老柱国,计将安出?”
“渡河未济,击其中流,半渡而击之。如今军心可用,不如再遣精锐之师,在南岸集结,行半渡而击之之举,可壮声威。”
“有信心吗?”虽然,我也知道军心可用。但是,还是对未完全步入正轨的首都军区之将士,缺乏信心。
“自然。”
见郭子仪一脸笃定的神色,我也很有自知之明的说道,“那好。一切都听老柱国之安排。”
进入芳林门,郭子仪先行离去,自是安排兵马出击一事。我回到城楼之上,就见众将前来相迎,满脸皆是激动与自豪之神色。
听郭怀在一旁绘声绘色的描绘方才之情形,杨叔宝也兴高采烈的冲众人道,“当年太宗皇帝和颉利可汗的渭河之盟,与今日圣人之举何其相似。只是当年,太宗皇帝仅斥责颉利可汗,‘朝廷给尔等的贡品,从来没有缺斤少两,尔等凭什么不讲信用打过来?’如此,不得不许诺增加许多进贡之财物。何来今日圣人辱骂赤松德赞之痛快。当真,大大长了吾这泱泱大隋的脸面。”
“非也。”见身前都是军中高级将领,也谈不上弱了声势,有些道理更应该让这些人明白。所以,我就断然摇头道,“吾何德何能,敢比肩太宗皇帝。当年,太宗皇帝不过是看准颉利等人只为财货的心思,故以财货许之,免了长安及周边百姓的兵祸,乃大功一件也。若不是赤松德赞之辈胃口太大,还有叛将仆固怀恩作祟,吾也愿意以珍宝许之。”
说完,我就郑重的叹了一口气,继续言道,“罢了,罢了。被人打到家门口,有何颜面谈英明不英明?不过,尔等万万谨记,仅此一次。以后,大隋就算跟蛮夷开战,也必须选择在对方的家门口去打。不管胜负如何,至少也免了大隋百姓之苦。御敌于千里之外,才是正理,可有明白?”
“末将等明白,自当谨记圣谕。”说完,杨叔宝忽然又问,“方才,圣人说即行千秋,却不知是真是假?”
在大隋,我的生日,就称为千秋节。当然,这些也是玄宗皇帝搞出来的。玄宗皇帝继位后,过第十七个生日时,觉得全国歌舞升平。于是,志得意满的接受了宰相源乾曜的奏请,以他的生日为令节。而在千秋节那天,玄宗皇帝宴百官于花萼楼下,大陈歌乐,倾城纵观。天下诸州皆令宴乐休假三日,并编入律令。
只是,我对这个节日,并不怎么感冒,于是推辞道,“太宗皇帝曾对大臣长孙无忌说:‘今日吾生日,世俗皆为乐,在吾反成感伤。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何以劬劳之日,更为燕乐乎?’现在,吐蕃回纥人兵临城下,万千将士为抵御外敌,将会捐躯流血。今年这个千秋节,吾就算要过,也一定会和军中将士一起度过的。”
众人再次山呼万岁,我的心中,却是满满的成就感。装屁,其实是一种学问。到了境界,就不是世俗,而是一种超凡。
回头见董倌一副沉思的模样,思绪早跑到了九天云外,虽心中多少有些不悦,但还是热络的打趣问他,“董爱卿在琢磨些什么?莫非,惦记谁家的小娘子?不妨说出来让吾听听。吾准为汝做媒,也让爱妃好生高兴一番。”
董倌是我的大舅子,朝臣多已知晓,更何况杨叔宝等人了。所以,那日我将其打发到杨叔宝麾下效力,杨叔宝自然也不会亏待于他。如今,董倌便是第一师之师长。
旁边的人,听我如此打趣董倌,见其依旧置若罔闻,便忍不住推了他一把。董倌这才回过神,赶紧施了一礼赎罪,听清旁人转述的问话后,便惭愧般说道,“圣人见笑了,末将怎敢如此孟浪。末将只是寻思,圣人方才将赤松德赞等人好生的辱骂了一番,瞧吐蕃和回纥人的架势,定然不会因为长安城之固若精汤而草草收兵了。那么,如何固守待援,还尚有一丝还手之力,就有一番考究了。”
我点了点头,示意董倌继续说下去。
“当年,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在荥阳之对阵时,高祖皇帝派靳歙与灌婴攻打楚军的粮道。靳歙切断了楚军从荥阳至襄邑的粮道,而灌婴就切断了楚军阳武至襄邑的粮道,为最后打败楚霸王埋下了伏根。所有,末将倒是想出了一条计谋,不知可否使得?”
“爱卿只管说来听听。”
“虽说长安城宽大,可长也不过二十多里地。嗯,就是圣人所说的长不过万米,宽不过九千米。八水绕长安,吐蕃和回纥人想要从东、西、南三个方位攻打,自无法施展,更不如北墙便利。赤松德赞对长安城甚是熟稔,所以这次驻军渭河之北,其主因便在于此。兵书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既然如此,吐蕃回纥人虽然势大,可别说五倍兵力,两倍都谈不上,岂敢分兵攻打?故此,郭老将军在北面城墙一次投入了第二军全部,便有五万余众防守。东、西、南城墙,皆只派第三军各一团之兵马防御,估计也是这般认为的。尚有半数兵马机动,亦是足矣。如此一来,圣人抽调的第一军半数将士,便暂时无用武之地了。”
我再次点了点头,示意他说的更清楚些。
“末将的想法是,既然吐蕃和回纥人不肯善罢甘休,长安之战必定持久,而吐蕃和回纥大军五十万人,军需粮草何来?蛮夷出征,自古没有携带粮草的习惯,断粮道必不可取。但总会派遣一部分军士在附近州府收集,只是长安城周边的粮草多已被圣人迁入城中,就算未搬入城中之粮草,亦悉数焚毁。所以,蛮夷收集粮草之军伍,必然还会走的更远。”
“莫非,爱卿是想学靳歙与灌婴之举,去伏击吐蕃和回纥人的征粮队伍?”
“圣人英明,确实如此。”
“可吐蕃和回纥人尽是军骑,施行此策,步卒定然不行。可是,第一军诸部,却少有配备军马,何解?”
“圣人多虑了。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末将根本无需太多兵马,三千众足矣,首都军区之军马悉数归拢,终归也是足够的。若是贼军人少,末将自会聚而歼之。若是人多,末将便率众逃匿。长安城周边有骊山,更远些还有秦岭,不论天时还是地利,吐蕃回纥人定然不如末将率领的关中将士熟悉。”
点子自然很好,包括我也很认同。可是,我已经将京师守卫之权交给了郭子仪,就不能坏了他的部署。这个道理,我再不通军务,也是明白的。于是,我便说道,“此计甚妙,但是否使得,还是等老柱国回来后再决断不迟?”
“圣人信任,老臣受宠若惊。”不知什么时候,郭子仪已经来到我的身边,只是我方才过于注意董倌的言辞,丝毫没有察觉罢了。
“莫非老柱国也以为,事有可为?”我便下意识询问郭子仪的意见。
郭子仪点点头,“一动不如一静。不过,董师长所言,老臣以为大可一试。再者,三千兵马于长安城之安危,确实无伤大雅。或许说不准,依此计行事,还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那好。一切都按董将军计谋行事。第一军的所有将士和首都军区下属各军之兵马,爱卿只管挑选。”
等到董倌施礼离去,我忍不住再对他吩咐道,“爱卿此策,依吾看来,重在扰,而不在于杀敌多少。这个道理,爱卿想必比吾清楚。但吾仍然有十六字箴言赠之与尔。”
“圣人且管吩咐。”
“这十六字箴言,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切切谨记!”
“喏。”
“一定要见机行事,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少的道理。还有,切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
我啰啰嗦嗦的说了一大堆。可后来回味过来,似乎什么也没说。得,以后还是少说话吧。可习惯这种东西,是说改,就能改的吗?
百度搜索 荒唐一帝 天涯 或 荒唐一帝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