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 烽火浩然行 天涯 烽火浩然行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各位,第二议!”趁着亭中气氛高涨,崔乐道出了此次议风会的第二议。
“天元十一年,三月十六,科举放榜,状元为吉安府知府杨平大人之子杨恭安,榜眼是安南府原知府傅之甲之孙傅本忧,探花为京城礼部侍郎蔡荣之子蔡元林,此次放榜后,近百名落选的北方仕子联名上书朝廷,觉得前三皆为官宦子弟,选举存在不公,有舞弊行为,让朝廷给个交代。”念完第二议,崔乐又环视一圈,这科举可是与在座众人息息相关,文宣馆虽然可传名天下,科举却依旧是实打实的为官之路,想要如左白玉这般不经科举便能入仕,各种因素可是不少,一般的仕子自然还是要经过科考的。
“崔大人,此事传到南杭不久,我等所知不祥,不知这说此次科举舞弊是否有证据?”亭中有仕子发问,以往并未发生这等事,自然要问个清楚。“并没有任何人舞弊的证据。”崔乐及时回答。
“那这不是空口无凭,胡言乱语吗!似这等毫无根据之事,让朝廷给个交代,胆子也太大了!”“对呀!怎能如此荒唐!”……四下里仕子们议论纷纷,都觉得这些上书的北方仕子是莫名其妙,无事生非。
“依我看,这些人就是落选了,心气不顺,胡乱攀咬。”“没错,他们北方仕子这学识不够,连气量也没有。”……你一言我一语,这一下子突然就变成了北方仕子的批判会了,船上的王乾是满脸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亭中氛围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
“众位,北方仕子如何就不要再说了,这是第二议,大家别忘了,我等是来议这解决之法的。”正当亭中的议论快要变成对北方仕子的口诛笔伐之时,那之前发言的袁天明开口将众人拉回了主题。,众人也意识到了不妥,慢慢平息下来。一直在亭中的崔乐看着这个袁天明,微笑着点了点头,此人能保持头脑清晰,不被他人言论带入误区,倒是让崔乐颇为欣赏此人。
“这还需要什么解决的办法吗?没有根据朝廷何须理会。”“不然,此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近百人联名上书,若不加理会,更会让他们觉得朝廷理亏,在外大肆宣扬,动摇人心。”在场的仕子中不乏眼光独到之人,一语切中要害,袁天明也接着在后补充,道:“没错,原本历年来北方仕子就比南方仕子中举的人数少很多,若是让他们带动了北方诸地的文人学子都不参加科举,那不意味着我秦风只有半壁江山?!”
“可若是查不出舞弊,朝廷也不可能取消此次科考成绩吧!”这倒是让众人为难了,朝廷要是不管,北方仕子就该对朝廷来一番口诛笔伐了,要是管,又不能重开科考,否则对中举的仕子不公,通过会试的南方仕子占大多数,到时候必然会挑起南北相争,而且天下官员也分南北,若是文官们也参与进来,后果不堪设想。
似乎是有些明白这件事的棘手性了,一时之间周围都静了下来。这看似一件无中生有的荒唐事,牵扯却是极广,一旦做错了决定极有可能会引发大祸,众人一时都不敢随意开口。
等待良久,许是这件事确实过于敏感,崔乐打了个哈哈,直接道出了朝廷的决议。
“此事朝堂之上也让各位大人甚是为难,最后是户部尚书陈商枝大人给出的建议,让礼部将殿试的所有考生考卷策论公布于世,优劣与否让天下人品评,另外在礼部安排一次小试,让状元出身的北方大儒,苏道先生出题,为期五日,落选的仕子均可参加,择优录进士。”此举倒是保全了朝廷脸面,也能安抚一部分北方仕子的心,堵住这些落选上书仕子的嘴,只是……,科举考卷公布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而且合上加试也算是朝廷的妥协让步了,能做出这等大胆的决策可不容易。
“早闻陈大人性情耿直,的确是魄力非凡!”左白玉一声赞叹,眼神还特意朝亭外陈天南这边望来。
父亲的脾气还是这样一贯的硬,根本不怕得罪任何人,陈天南一脸的苦笑。
“此举甚为妥当!只是苏道先生向来不理政事不涉朝堂,要请来苏先生怕是不容易吧!”苏道现今已有七十余岁,虽然年轻时中过状元,但之后却是没有入仕为官,几十年只钻研学问,领悟天地之道,平生教化世人无数,大儒之名传遍天下,受天下仕子敬仰,只是其性格有些执拗,向来不理朝廷宣召,要请动他还真不一定能行。
虽然苏道不惧权势,但陈天南却是知道,此番他一定会来,而原因也只有他在内的几人知晓。让苏道出题的是自己的父亲陈商枝,去请苏道的也一定是父亲,原因很简单,这两个人是老相识!两人的交情来自于两人同样执拗的性格,即便苏道不在京城居住,两人也没什么时间相见,这两个老头之间的情谊还是十分深厚,毕竟苏道曾在陈府为陈商枝讲过学!
“陈大人既然举荐了苏先生,自然能请到,而且苏先生也是通情达理之人,应该会同意的。”陈天南身份特殊,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在大庭广众下发声,在场能回答的自然只有左白玉。而刚刚听了公孙青对此事的一番解释后,王乾一拍陈天南的肩膀,道:“陈天南,你爹还真聪明,这些文人的弯弯绕绕他也能理清了拿出两全的办法,难怪你爹能当上吏部尚书。”“说什么呢!”公孙青拿脚一蹬王乾,和陈天南相视一眼,两人均是摇头苦笑,这王乾还真是毫无忌讳。
“第三议!”待上一议的议论渐弱,崔乐又继续进行念出第三议。
“这第三议关乎南杭。天元十一年,吏部尚书司徒青大人上奏,裁剪南杭护城军,司徒大人认为,南杭经多年治理,繁荣稳定,现如今已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在编护城军,应当还军于民。”这第三议一出,带给众人的惊讶不小于前两议。司徒青所奏,虽然值得商榷,但在众人看来,此事不应该是由兵部或是户部上奏吗?朝中一直以来盛传,以吏部尚书司徒青为首的一派,和户部尚书陈商枝、兵部尚书鲁士青的一派相互争斗,众人也时常有所议论,但司徒青这一举动似乎越权了,难道两派争斗已到了如此水火不容的地步了?众人心中虽猜测纷纷,却也知道,这更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事情。
眼见亭内一时间寂静无声,崔乐干咳几声,将众人的注意转向自己。“各位,刚才袁天明公子说的那句话别忘了,各位只管议事。”崔乐一发话,明白自己受到了关注的袁天明立马抢先。
“南杭护城军制已经实行十年,是当年呼延太和老将军提出的,因南杭虽只一州,占地却是极广,仅一县范围便极大,多有山峦密林,不服王化之人横行,治理极难。自护城军制实施到现在,南杭境内已全归朝廷管制,大部分地区盗贼无踪,来往通畅,连江湖门派都受朝廷节制,百姓繁衍生息,商贸往来,使得南杭繁荣昌盛,成为全国最为富庶之地,功不可没!裁剪护城军可不是小事。”袁天明说的没错,南杭因为地域广阔朝廷不易管制,几乎遍地生乱,最开始实行护城军制还是从北方的金平卫、龙武卫、飞虎卫等大量精锐中抽调的兵员,待南杭护城军制稳定实施后才开始从当地征兵,可以说朝廷为了实施护城军制稳定南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能得到现在这样的效果足以载入史册供后人学习了。
“南杭护城军制实行多年,确实贡献不小,然现今既然南杭各地已然稳定,裁剪兵员并无不可!我秦风官仓之粮大都来自指定官田,小部分从商户手中购得,百姓不用交粮,然我秦风疆域辽阔,兵员甚多,对粮食的需求极大,护城军若裁剪兵员,还军于民,可以减少国家负担,这并无不可。”“非也!若能使国家稳定,百姓繁衍兴旺,何愁粮仓不满,南杭护城军不仅负责南杭各地稳定,还要从中替全国补充兵员,南杭各地官府也因护城军制有所改变,一旦裁剪护城军,南杭各地官府和全国军队编制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护城军也是有自己的责任官田,让这些护城军还军于民也不一定能有多大增益。”……
议论一旦有了开端便是源源不绝,亭中恢复了喧嚣,亭外湖船上陈天南三人也在谈论,毕竟这与他们息息相关。
“什么吏部尚书!操的这是什么闲心,让我的兄弟们退伍!这家伙跟你姓不同,名一样,也是个喜欢出馊主意的!”王乾忿忿不平,看得出却是有些生气,在那抱着胳膊还不忘指桑骂槐一番。
“唉!你……算了,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公孙青被王乾这一嘲讽,破天荒地忍了下来。

百度搜索 烽火浩然行 天涯 烽火浩然行 天涯在线书库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章节目录

烽火浩然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天涯在线书库只为原作者笔记先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笔记先生并收藏烽火浩然行最新章节